|
女人一路走来,要持续斗争,不要绊倒在小坑小洼上。女生就该打拳,像张伟丽那样,打出个新世界! |
|
50年之后,她们仍然前卫…… |
|
索尼的手持摄影机刚刚进入法国,卡罗尔买的第二台,仅仅比第一个买入的戈达尔晚了两周,大家满怀希望的认为在这个新的媒介领域女性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看看数十年后的现在,令人唏嘘。 |
|
德菲因:“人们害怕女性发声,害怕她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女性也鲜有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一旦她们发声,人们就会害怕,因为他们不习惯,觉得这些女人缺乏女性气质,不算真正的女人。人们忌惮强大的女性。” 作为女权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德菲因的事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某制片人拒绝参与德菲因参演影片的制片工作。卡罗尔讲到这段往事的时候说“这些事情放在今天可能很难理解,但得考虑七十年代的大环境”。到了2020年,选角导演Olivier Carbone针对哈内尔在凯撒奖的抗议行为扬言其职业生涯将活该走向末路。 |
|
用这部开启四月,配合随机波动001服用更佳。要坚定,要勇敢,要受到鼓舞,也要继续抗争。 |
|
女性因为争取平等权利被男性污蔑、被女性污蔑、丢掉工作甚至失去自由的历史,五十年一百年来没有变过(甚至特吕弗也说不知该如何写女性角色了,伊夫蒙当也拒绝与她合作),当年先锋前卫的她们,如今依然先锋前卫,世界落后太远。《让娜·迪尔曼》让德菲因来扮演家庭主妇,是为了让男性观众来关注这个被他们日常在家中完全忽视的角色;德菲因去参与、拍摄记录通常女演员不会做的女权活动,引得更广泛的关注。这些事实本身就很让人沮丧。法国的第一台索尼手持摄像机是被戈达尔买走的,第二台是被卡罗尔买走的。摄像机给了她们表达的窗口,去争取一个尚未被男性统治的领域里平等的角色。可如今卡罗尔已经离世,戈达尔还在开拓,她们收藏的记录女性影像的胶片已经破碎消失,而电影、视频、整个世界依然一边倒向男性。 |
|
在里昂的大教堂里拍摄性工作者,谈话内容被即时传送到教堂外的电视屏幕上公放;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人渣宣言 (SCUM Manifesto) 》,打字机敲打翻录,同时电视机里新闻实况播放着英国女性游行抗议战争的画面和口号,现实事件之间这种巧妙的互文让人心潮澎湃;杜拉斯说边缘化即是女性导演在电影行业中的一种姿态甚至是政治立场,因为一旦资本介入,电影生产立刻就变成了政治的产物;对彼时法国女性事务部长Françoise Giroud谈话节目中的惊人厌女言论所做的录像小短文,讽刺在阿谀权势和女性自主之间摇摆不定的党谋。Vidéo作为一种媒介、一种主体曾经在法国20世纪后半叶的平权主义浪潮中起到很大作用吧!有机会要去好好看一看躺在Centre audiovisuel Simone de Beauvoir里面的那些历史档案们,因首要任务是倾听我的姐妹同胞的声音 |
|
“你认为女性主义的关键是什么?”
“首先,要和其他女性沟通,要先倾听她们,之后再表达自我。如果我不能和其他女性谈论彼此,谈论全体女性,那我便也无法生活。” |
|
这个太好了啊,看接受各种采访的德菲因,看她的语气表情姿势。这是德菲因自己,不是她演的任何人。德菲因后来合作过的欧洲女导:欧洲女导们在一起:乌尔莱克·奥汀格(德国)、玛塔·梅萨罗什(匈牙利)和瓦尔达再加不太知名的Pomme Meffre(之前有找到《美丽无言》的汁源,做熟放到b站啦 |
|
卡罗尔·罗索普洛斯回忆自己如何进入录像艺术/女性主义领域,回忆她与德菲因·塞里格的合作历史。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回顾德菲因·塞利格的艺术生涯(因此,很有趣的,没有《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她参与演讲、参与娼妓大会、公开与电视人物辩论、选择喜欢的女性导演、拒绝与厌女的人物合作、采访女演员对于行业的看法并制作电影,我们看到 70 年代法国女性主义运动激流涌动,作为影迷来说,这是我第一次从女性主义角度回顾法国电影史。伊夫蒙当因为她是女性主义者而拒绝合作,戈达尔和特吕弗在女性主义运动兴起后苦恼该如何再为女性写剧本,索尼录像机第一次进入法国,戈达尔买走第一台,卡罗尔买走第二台,她充满希望地说,这是一个新的媒介,这是一个尚未被男人占领的领域。作为当今影迷,看到这句话哀伤无限。 |
|
“表达自己,女性需要刻画自己的形象”“电影从男性视角展现了完全虚假的女性形象,哪怕他们想要表达女性日常,刻画出来的合适他们幻想中的日常”“男人是不完整的女人…他们把女性特质都说成自己的,包括情感丰富、独立自主、顽强、果断、沉着…同时又把男人的毛病按到女人身上,比如虚荣、轻浮、浅薄、脆弱…不过有一件事,男人比女人擅长多了,那就是公关,男人让无数女人相信,男人就是女人,女人就是男人”“人们忌惮强大的女性”“不要忘记女性的历史,她们的抗争“。太喜欢太喜欢了。感谢,记得,继续。 |
|
有这样不妥协的影人和这样不煽情的影像存在 真是太好了 有朋友冷静安利并直接发资源给我 真是太好了 (十个感叹号) |
|
那些令人熟悉又景仰的優雅面孔,以這樣強有力的身分共同出現,多麼的振奮人心。她們知道女人的那些被常態化、被無視的動作,必須自她們身上被看見——她們便是有著這樣的使命感和勇氣,而你我在這樣的光芒下怎能不繼續前行。 |
|
看的超级燃 用影像作为工具的女权主义者 真的是role model!就像胶片一样 tout s'efface, mais on n'oubliera pas. Delphine坚持用定机位来采访女演员们 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认真听她们说过话 所以要给她们完整展现的空间。感叹最后Carole说她从来就是不多想 直接去行动了。想到Celine Sciamma采访也经常被问到她的作品是不是政治性的 其实当你去讲述自己作为女性(in this case, queer women)的处境 这些片子就已经是政治性的了。我相信我们这里也会有这么一天的 become part of the movement, be part of the history,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
|
索尼的手持摄影机第一次进入法国市场,卡罗尔立刻买下第二台,第一台被戈达尔早两个星期买走。那时的她们很兴奋,觉得这个神奇的机器将给女性带来全新的局面,因为这是一个尚未被男性所占据的领域。遥看另一片电影大陆好莱坞,好莱坞最初的基石也是由超过半数的女性创作者造就的,因为被主流职业抛弃的她们只能投入创意娱乐行业,然而最终,全球的电影工业还是被男性占领了,就像他们占领其它领域一样,女性的贡献,被隐去,到了现在她们甚至开始背负“使艺术走向平庸”的骂名。 |
|
看着前人的努力,如今的我们有必要站出来,在越加倒退的社会里发声,重新争夺女性权益。于是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再到女权主义。 |
|
她们真的是艺术家,有着旺盛的创作力和表达欲,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以前只是在新浪潮大师的电影中看到德菲因·塞里格,没想到她在大师的镜头之外比电影中更有魅力!她们所做的事情拿到我们当下依旧很前卫,很潮流。最近常有一些女性电影人会发生类似的声音,而塞里格在五十年前就在做这件事了。 |
|
“冲突文化”是法国的一部分——大到集体抗议,小到日常辩论。女权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法国人知道只有激进位置才能向前移动,否则只是浪费时间的原地踏步,这种传统要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与过去断裂、批判一切、激进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影响着法国的历史进程。1789年至今,法国在两百余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四次大规模革命,经历了两个帝国、两个王朝和五个共和国;在1789到1875年间,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至今共有13部宪法。“法国人一直活在在大革命的灵魂中,到现在还没醒来。”执着于理想状态,不断反思,不愿妥协,“法国的激进传统就没断过。” |
|
德菲因:“如果你既是女性主义者,又是女演员,那你基本上没工作了,毕竟你只能接受呈现女性主义形象的角色。”除此之外,德菲因也的确因为公开的女权言论而遭受行业内部分人的排挤(四五十年后,阿黛拉·哈内尔依然在遭受这样的威胁)。“我们需要更多女性去写作,必须由我们亲自书写。”德菲因、杜拉斯、阿克曼同框!25岁的阿克曼在《让娜·迪尔曼》片场!太激动了!(20230428重看 |
|
反叛、危险、具有攻击性,这是对女性“有思想”的另一种赞美方式,非常喜欢左的女权主义作品,一个娓娓道来,对面的另一个认真倾听,然后给镜头外的我们带来感受。 |
|
非常有魅力的电影人。女性主义一定要不断回望历史,因为我们仍处于同一个时态里。”你认为女性主义关键在于什么?-首先要和其他女性沟通,要先倾听她们,之后再表达自我。” 看见老年波伏娃和杜拉斯,还挺惊喜。 |
|
德菲因与卡罗尔在70年代投身女性主义运动影像回顾,导演是卡罗尔的孙女。68年五月之后激发出后续女性运动,手持摄影机的出现使得她们可以自主记录拍摄属于自己的视角。1975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妇女年,德菲因在这一年选择和三位女导演杜拉斯、阿克曼、凯尔马德克合作拍三部电影,其中最成功的作品当属《让娜·迪尔曼》。(阿克曼始终关注的母题其实是母亲,德菲因才是女性主义,二者结合刚好碰撞出立体多面的女性形象。)
纪录片编排得当,有很多当年的珍贵资料影像,经常不乏幽默感的讽刺。德菲因在当时利用自己演员的知名度参与许多电视访谈,卡罗尔更多是在07年左右以年老形象回顾当年的故事。
70年代法国女性运动里,性工作者们占领教堂要求平等权利,343名女性联名争取堕胎权。国情不同,很多逻辑大相径庭。 |
|
【5】灵动的剪辑和配乐只是佐料,最重要、最振奋人心的是这些曾处于风暴中心的先驱。她们的坚定、随性和幽默将永远带领无数追求自由和权利的女性歌唱着走向崎岖的小路,并追求坦途。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我面前闪过,德菲因、卡罗尔、杜拉斯、阿克曼……她们的友谊、极富创造力的抗争、充满智慧的言谈将被永久镌刻在银幕上熠熠生辉。 |
|
单从手法上看,这甚至都不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其实只是旧时的记录影像和塞里格出演和导演的电影片段的拼贴作品。但它最大的价值,是使影迷们可以窥探德菲因·塞里格在银幕后的本色。“法国影坛惧怕德菲因”、“投资人拒绝为德菲因主演的作品投资”、“伊夫·蒙当表示终身不与德菲因合作”……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真正的女权主义斗士,在六七十年代艺术领域与社会领域上为平权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遭受着各种各样的非议与厌恶。但这也促成了她后期与阿克曼、杜拉斯、奥廷格等女性导演的合作。她的灵魂,有趣而伟大。 |
|
本来我想了一堆,从我儿时的记忆到此后种种,就想证明,我是一个和大部分男性不一样的男性。
但酒有点醒了,这会只想说:任何思想和理论,只要“上升”到“主义”,都会带有非左即右极端的倾向。
其实很多女性根本搞不清“女权主义”和“女性平等主义”。
“阴阳平衡”这四个字慢慢琢磨。
最后呢,我想表达的是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总体好坏与否,真的得靠女性了。 |
|
太短了没看够。手持摄像机刚上市的时候,卡罗尔买走全法国第二台,第一台是戈达尔买走的,她说这是一个尚未被男人占领的领域。德菲因说她们完全有自己的想法,不需要别人替她们说,但电影都是男人在说话。还有街上女权游行的牌子上书:女人没有了男人,就像鱼没有了自行车。那个讽刺女部长的作品真是可爱又幽默。想把里面提到的电影全看一遍。 |
|
受虐狂和厌女者一同划船。现在也一样。结果发现她们那时候很多理念现在还在车轮话一样反复,像恐怖游轮一样。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鱼不需要自行车。现在韩女的10bt才是究竟的,至少不要倒退走老路,前人都走过了。自由人爱咋咋吧。6.70年代有一位女权活动家广为人知,理论也很好,结果作为异性恋和她男友玩字母游戏(她是M 如果没记错是女性主义那本提到过),当年也被诟病,现在,现在的不照样还走她那老路,那就很没有意思了 |
|
电影从男性的视角展现了完全虚假的女性形象,哪怕他们想表现女性的日常,刻画出来的也是他们想象中的日常 |
|
连她们的觉醒都带着那么温柔的语调。我们都在想着为某些东西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发声,却又有谁能做到“反叛”。她们真的过于美丽,即便只能透过拆解又缝合的残破影像中窥见片刻,即便她们的身影只能停留于失去色彩的短暂录像里,那些眉宇间的自信与勇气,即便是略带“偏激”的语气都是那么温和迷人。看似批判,但更多的是反思。她们的话语都是如此的振聋发聩,而我们也只能听着、看着、想着... |
|
德菲因这样的女性领袖太迷人了 |
|
我为女性主义而战。 |
|
还是那个观点,所谓的法式美学的核心之一即女性主义。68年的五月风暴和70年代的女性解放运动奠定了法式美学中“对抗性”的部分。现代法国人的对抗很有意思,它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文学、电影和艺术,它也不是激烈的,而是讽刺的和幽默的。非常欣慰在女性影展上看到此片。 |
|
关于一些了不起的法国女性电影人,有你们太好了。 |
|
记录了德菲因和卡罗尔在电影人之外的角色,所谓“反叛”其实正是由于社会对女性的不公造成的合理发声,但如果没有这些勇敢的个体去挑战男权,女性的地位还是将被漠视。看到那个群情激昂的七十年代真有些令人感动,阿克曼,波伏娃,杜拉斯,瓦尔达这些名字都有提及。 |
|
摄影机可以作为统治的工具,也可以成为解放的武器。围绕女性影像创作者的素材,隐隐透视着那个风起云涌的抗争的七十年代。可惜缺少从影史维度审视女性影像的大视角(过多停留于宣言),只有提及《让娜迪尔曼》的一小部分略可管中规豹。 |
|
影片对德菲因这位新浪潮缪斯女神在上世纪70年代的女权运动中做出的“反叛”行动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呈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篇幅短小,节奏紧凑,信息量密集,对女权主义的表达犀利、大胆、有力。在成都,在大荧幕上,看到这样一部影片,让我既意外又感动,感谢山一。/ 09.23 @成都来福士卢米埃影城 3rd ONEIWFF |
|
素材组织太散,缺乏层次感。 |
|
Interview 和 Archival Footage 的混剪,手法确实蛮普通的,内容取胜。最大的价值就是从女性主义和录像的角度刺探了法国新浪潮。 |
|
纪念第一次参加影协的放映。 |
|
开头和结尾有一段时间真的很有趣,其他感觉尔尔,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的,为政治性牺牲了很多东西,略可惜。 |
|
太前卫了,太时髦了,太自由了,太先锋了,太勇敢了!!!多么有魅力的一群女人,一群艺术家,一群女性主义者,一群电影人…“男人是不完整的女人,他们终其一生,不断自我完善以成为女人,他们的做法是不断追求女人,和她们交往,和她们共同生活,与她们融为一体,张冠李戴,把女性特质都说成自己的,包括情感丰富、独立自主、顽强、活跃、果断、沉着、客观、自信、勇敢、诚实、活泼、热情、深沉、时髦。同时又把男人的毛病安到女人身上,比如虚荣、轻浮、浅薄、脆弱。不过有一件事男人比女人擅长多了,那就是公关。男人让无数女人相信,男人就是女人,女人就是男人。” |
|
上世紀七〇年代女權運動的拓荒者,是不是可以對應現在Me2?
應該是原因目的不同、視野也不一樣,不同時代確實有不同的女權問題。 |
|
补标/上世纪70s法国MLF一瞥,独属女人的影像力量,我们在保存,我们在记忆,我们在创作,我们在反抗。“如果女性开始写作,情况会改善,我跟特吕弗他们聊过,他们说女人最终吓到了他们,由于这些女性运动,他们已经搞不懂女人了,他们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写我们了。”全片印象最深hhh。 |
|
“我的胯下不能生出歧视我的性别,我的血肉不能变成刺向我的尖刀,如果我胯下诞生的世界压迫我,那我就不让这个世界诞生。 ” |
|
“德菲因教会了我们如何高傲地去蔑视。” |
|
四星半//想到fashion和style的区别 女性表达或者说女性主义不是fashion是style 可能更趋近于一种思维方式 观察女性行为的倾听女性声音的体察女性情感的切入角度//从人类历史的方向来看五十年也只是短短一瞬 而参与其中的人们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坚持和抗争//我们在表达时只是将个体声音汇集在一起而非某一人代表了整体(这倒是和最近ao3事件中欧美圈的意思挺像的//不想强调性别 这些电影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可太有趣了//时不时觉得法兰西的月亮即使有所残缺也是又大又圆 |
|
应该多一点这样的纪录片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
|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涵盖电影史、社会史、女权运动史、媒介发展等众多领域的纪录片,从任一角度都值得一看。由艺术家卡罗尔·罗索普洛斯的访谈影像来追忆并重塑20世纪70年代法国女权运动的历史脉络,同时也从电影史的角度将法国女星德菲因·塞里格的银幕女性形象及演变进行梳理。比如德菲因主演的香特尔·阿克曼作品《让娜·迪尔曼》便是突破传统叙事和女主角形象的代表作。此片珍贵之处还在于收录了卡罗尔与德菲因70年代用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多部纪录影像,见证了70年代法国女性的反抗,记录了简·方达等好莱坞女演员陈述的面临性别歧视与刻板印象,也尖锐地讽刺、批判了时任法国妇女权利部长的奇葩言论。 |
|
致敬先驱,致敬超前的意识。意识的伟大没有时代的限制,过去的人们也能有今人都觉得崇高的意识,眼下的世界同样存在迂腐的思想。男人把女性美好的品质都放置在自己的身上,反将自身的陋习都强行安置在女性身上。
想起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我负责赚钱,老婆负责美。”乍一看就是宠妻炫耀而已,但细品起来哪哪都让人不舒服。这句话就是非常典型的、落后的、迂腐的、根深蒂固的男凝。充分肯定自我的实用价值,而对女性的价值的表现却是外界凝视的具像化,迎合男凝喜好的、而非自身实际的价值。同时这样一句话也否定了女性家庭中的付出,标榜自己赚钱努力,那么女性日常生活中的付出、进步都被隐藏,好像她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就像《出走的决心》中的女婿一角,有些男权用佯装的谦卑掩盖骨子里顽疾般的男凝思维,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无法根治。 |
|
比“美丽噤声”更伟大的纪录片作品,一样且数量更多的伟大的女性们。“固定镜头会让人更专注内容”——德菲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