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是门第之见,而是被制度奴役以后沦为同党之悲。连信仰都会变质,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即为永恒。 |
|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从前我不懂李碧华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有些依稀明白了。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
|
|
徐克拍片,即便是爱情悲剧也带着几丝侠气。 |
|
还是那问题,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台女儿身之前喜欢上他的,还是之后? |
|
徐克还是很不错的.从嫁衣奔到丧衣那幕把我震得无语良久. |
|
如果祝英台嫁入马家,几年之后就会和她母亲一样 |
|
五年里只看过两遍,可是我想我可以看一辈子的电影是梁祝,而不是东邪西毒。 |
|
7/10。徐克的改编尊重传统又趣味化,绑在英台脚上的绳、瓶中的蝴蝶象征世俗标准禁锢着纯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强面子并强迫出嫁的英台抹上厚重脂粉,化妆也是礼教掩饰纯真的意象;作弊纸团、书院足球赛、同席而睡水碗划界、敲钟时扮鬼脸充满现代气息,和尚/避世与祝母/妥协这组爱情参照诠释了时代悲剧性。 @2017-09-16 06:24:06 |
|
这故事家喻户晓,等于是大部分受众都先天被剧透了,但徐克太牛掰了…太牛掰了…实在是太牛掰了…再到对蝴蝶的写意处理,徐克太牛掰了还要乘以100。徐克太牛掰了。 |
|
模糊了性别的感情.徐克加进了相当多的同性恋暗示…… |
|
对啊,如果只是阻拦着一个马文才,怎么能成就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怎么能成就生死相随破开坟茔化作双蝶的爱情?一定是被困在封建门第的层层高墙藩篱间,被门阀氏族之手拨来弄去,将一对有情人拆散都不够,要让寒门士子考取功名再用门第将其拦腰斩断,要让闺阁女儿在规训途中窥见婚恋自由的快乐再把她关回笼中,直到生死相隔,大发的恩典是允许迎亲途中坟前的最后一面,这样的故事才能千古流传,闻者落泪。 |
|
【无敌老港片】行云流水。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 |
|
明明知道结局,怎么会还是那么感动,最后十分钟就是催泪的。如果什么时候看这部不会哭了,就是老了吧。 |
|
梁山伯说,同性之间的爱是虚的,异性之间才是实的。 |
|
你以为愤怒,就可以改变你和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表示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吗?要怨就怨你生错地方,怨你生错时候。生在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是那么虚伪,迂腐和势力。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 |
|
改编经典传说是最难的,一点不改毫无看点,改得不好糟蹋经典。徐克做到了让经典传说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做到保留了原来的精义。 |
|
比我以为的梁祝要可爱的多,深刻的多,奇幻的多,也前卫的多。我好爱啊!
以前的徐老怪真是迷人💓
怎么2022了我还在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哭的死去活来😭😭 |
|
前半段和后半段的风格差异好大,前面有多天真烂漫,后面就有多悲惨痛苦,强烈对比更表现出封建父权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学堂敲钟和背对背背书那两段真美好啊,稚嫩的爱情萌动,一点点细微的生活细节都那么灵动美好。婚嫁红妆、血泪那段可太传神了,人人都像带着面具的陶俑,里面封存的是纯真的青春美好。在坟前哭嫁被洗去浓妆时,才露出了本该有的人性。#法罗岛 |
|
徐克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精髓又有自己的特点,是最好的梁祝版本之一。杨采妮的反串也是经典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徐克中意的女生类型(袁,林等)。 |
|
魏晉病態審美也有~傻了吧唧在梁山伯要葬在祝英台出嫁的路旁哭了起來……由彈珡至談情,皆發自心肝脾肺腎。若這情止不住,便還君此生此世,今生前世…… 閨蜜輕責猶記耳邊,要談婚論嫁,你卻要和人談愛情?不是都能這麼任性妄為去愛…吾終究精明現實不起來,是個癡狂之人。傻點好!寧波有座梁山伯廟… |
|
很奇怪我最喜欢的两部徐克作品,恰恰是被大家所忽视的,一个是《青蛇》,另一个则是《梁祝》。我觉得此版本要比我认为的梁祝,深刻的多,丰富的多,可爱的多。。 |
|
杨采妮的野生眉纤长,因而有股混沌未开的英气。女子打扮时不算细致,却因而有一股迷迷糊糊的气质,好像搞不清状况,特别可爱,无性别的。吴奇隆眼神明亮,从不解风情地抚琴到解了风情,琴声如情思,从昏到夜,抚之不绝。十八相送改成山洞耳鬓厮磨,笨拙的情态是小儿女的爱恋。就如《你你我我》的词并不古雅,直白无比,却上心头之后,反而有诗经的淳朴天真。这部电影是写意的,大块的章节,以音律与导演审美去烘托章节的细节。两个年轻人在这块布景下,把自身付之一炬,连悲剧也是写意的,所以有哭坟脱去嫁衣成丧服,雨洗脂粉还素颜,当下非常震撼,直摧人心的痛楚。它无需痛斥任何桎梏,你我已经承接到千年下来不自由的枷锁和逃无可逃的决绝。千年前的夜啊,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
|
梁祝的悲剧可以避免吗?无法避免,倘若再等上几年梁山伯升官,可和马家比,还是难以望其项背;倘若祝英台接受安排,嫁入那个只闻其声势不见其人甚至不知姓名的马家,会幸福吗?看看单夫人就知道了:从天真少女变成一个畏惧丈夫淫威、仰人鼻息的女人。单夫人不聪敏吗?她要比祝英台天赋高心性也更坚定,但她被迫和爱人分手嫁入士族后,反过来也成为维护世族的一份子,逼迫女儿重蹈覆辙,绑上祝英台的双腿,一片一片的剥夺她的阳光和自由,涂脂抹粉装扮成红润的新娘再留下血红的泪水,一点一点失去生机,重复上一代人的悲剧。每一个人物好像都很清楚,从院士夫人、教书先生、若虚和尚到祝英台的仆人,甚至是虚虚实实的望春。除了懵懂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眼观鼻鼻观心的看待梁山伯与祝英台子曰子曰的,有人慨叹,有人冒死相助,但终究没能避免这场悲剧 |
|
不喜欢这个传说被改成这样。
哭的太多,反而没有伤悲。 |
|
出彩的其实是祝母和和尚那一对。她的整个人设真实而完整,说是棒打鸳鸯,但其实祝母已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给了女儿她所能的最大宽容。但迫于局限,宽容只能有限。她们母女互为平行世界不同选择的两种结局,马文才作为其他各个版本的男二这里完全没有出场,是因为他并不是梁祝悲剧的最大根源,这是这个电影与众不同的视角。张叔平的造型也不是一开始就全梳平的呀。 |
|
难得徐老怪拍一部叙事这么整饬的电影。这版梁祝最妙的设定是祝夫人,她其实就是嫁给了马文才的英台啊,她和孙兴演的大师就是平行世界的梁祝。而徐克借她的口去叩问,你们以为单凭自己的不喜欢就能改变世界吗?吴奇隆那时候真好看啊,杨采妮笑起来真灿烂,青春太耀眼了,青春的爱真动人。 |
|
原来何润东是先演过喜欢梁山伯的同性角色后再去演梁山伯的!18岁的时候长得还蛮清爽 |
|
小时候看还以为是鬼片... |
|
凭什么同性恋就是虚的异性恋才是实的,想看何润东和吴奇隆搞基。 |
|
杨采妮眼睛流血那一幕带给当时还是小学的我一种混搭的心理感受,同情还夹杂一种恐惧。 |
|
仅读“梁祝”二字,已然满腔古意的浪漫。电影的故事、色调、配乐,无一不上乘。梁山伯抚琴一段,英台受罚举琴的单薄身影,斜阳阴翳下老先生一个摇扇抚须的沧桑侧颜,箸飱前静默等待的夫人——镜头一一闪过,配着国乐《梁祝》,最后红日迟暮,白衣少年,月色出尘,琴歇人散。 |
|
《武林外传》里有一集,钱掌柜找李大嘴做月饼,大嘴心想求变,先后做出馒头、披萨和汉堡,都不能令来客满意,直至最后端出正常的月饼。徐克的这出《梁祝》就跟大嘴的月饼异曲同工。之前的印象一直是海报上杨采妮凄婉哀怨的神情,谁知正确的打开方式竟是诙谐的无厘头喜剧。没在性别议题上做文章,拿“虚实”之分遮挡恐同的时代局限,贯穿全片的其实是阶级叙事,是嫌贫爱富和恃强凌弱。但徐克把每个人物都写出几分可爱:不嘲弄亭望春,他好笑在憨痴而不是“娘娘腔”;父权制大家长早早因抹粉毁容,此后他施威总带了几分狼狈;而身为帮凶的母亲曾经是受害者,“无法改变时代”的嘶吼如《牯岭街》一般醒目。临近结尾影片风格骤变,方知是要以极乐衬极悲,让喜事变丧事,无论是祝英台的血泪还是天塌地陷的场面调度,都直观地提纯了这个经典文本的情感冲击力。 |
|
“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电影里人不像人,鬼气森森,只有死了才能化蝶飞。 |
|
高中的记忆 看了几次都哭了诶。。。 |
|
男女主颜值搭的完美,很浪漫 |
|
男女主颜值太完美了,加上配乐服化道代入感,四星妥妥的 |
|
彼时孙兴白衣袈裟,眉眼和善,恍恍就是倚天中杨逍的超脱模样。 |
|
#重看# 前喜后悲,旧壶装新酒,借古喻今。原来小时候看过的电影长大之后再重新看一次,感受竟然完全不同。我猜那时的老怪满腹心事,一定是个愤怒青年,好多台词的指向性也太明显了吧。美指一流,最后英台的殉情一幕配上那个凄凉绝美宛如鬼新娘般的妆容简直绝了。看完以后更喜欢杨采妮了,她好萌啊 |
|
好就好在反派不是马文才而是梁家父母 |
|
比之李翰祥,徐克版改动很大。加入了同性情节与思索,值得玩味。“这个世界本就不该有池塘”,梁祝的悲剧是门第观念的悲剧,是父权封建的悲剧,呕心泣血,凄美全出。 |
|
爱情从来都不是一双蝴蝶,只是那层茧。愿每个作茧自缚的陷入爱情里的人们都能勇敢如斯。杨采妮女装够缱绻,男装够英气,也有了两架马车三匹马,但我印象里的她还是那个只有一筐鸡蛋一只驴的少女。最爱的是那浑浊的空气,没有尘土,哪来洁净的爱情啊!梁山伯的心理转变(虚与实)没有很好的呈现,可惜。 |
|
补遗,记得上学时看完此片后第二天历史老师就痛批了此片…我是很喜欢的,还有三人合作的《花月假期》… |
|
老怪后半段够狠,鬼魅婚妆可谓神来之笔,改编后的结尾更显悲剧性。吴家丽短短的戏份竟能演出层次来,天生的演员,而杨采妮真的只能算块漂亮木头。 |
|
太好哭了!哭到天亮!梁祝是我小时候深深深深喜欢的故事,祝英台跳坟那场戏在我心里就是如同圣光一样的存在,杨采妮演得很好,只是不显,她趴在琴边,她拿着血信,她在坟前哀恸感应,一切大巧不工,徐克很聪明,这惊天动地的爱情,不需要人类技巧的演绎,要的就是杨采妮这样的血性。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里的上下结构关系,祝英台入读和梁山伯赴考的两场遥望戏的呼应,都是一人走在高处的动态,一人坐在低处的静态,还有上课的打铃,两人关系也是一高一低,电影的仰拍和俯拍也比其它电影要多一点,尤其最后拍山伯坟,好几个仰拍,但又令人亲近,这十分难得,然后祝英台跃入坟中,从低去到更低,耳鬓厮磨的山洞和化蝶的墓穴,就是这上下结构中的爱情。以前学词,有词牌《祝英台近》,这词牌忌用入声韵部,五字句也均做拗句,都会想起这段求而不得得而复失。 |
|
徐老怪的梁祝全片都在隐喻。他超脱传统梁祝的男欢女爱,转向控诉封建礼教,祝母和梁山伯的那段对话,更像是时代的辩论和控诉。结尾祝英台风光大嫁,变成殉情,中式恐怖的美学达到顶峰,祝英台洗尽铅华实在美翻了。不得不佩服徐克极其会拍美人,再寡淡的脸在他镜头下都美得别出心裁。 |
|
你以为愤怒就可以改变跟英台的命运吗
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吗
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
生在这个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
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
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
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
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
|
前段极尽搞笑之能事,尾段极尽煽情之能事,情感落差太大~ |
|
几年前写悲剧理论比较时分析过梁祝,看影视化作品让人思绪更杂,皓首童生,盲婚哑嫁,男人的脂粉,女人的血……可惜世上遍地是池塘
性向处理是故事外的私货,但徐克拍的人物真好,细节建构足以使超越性别的感情合理化
整场叙事太梦幻、太虚空了,后半段尚存义愤抗争,到最后只剩人生长恨水长东。化蝶很美,一个民族的精神空间没有一点儿化蝶的微渺想象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
不知是否巧合,“蝴蝶”又一次成为这个民族心灵空间的超越性符号,一个在主体客体间圆融穿梭,一个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
|
祝英台和梁山伯,一边不要变实,一边不要变虚;梁山伯和亭望春,祝英台和母亲,相似与反衬;女儿祝英台的婚姻是面子,嫁女是祝父得意的兵法;感慨这书院的素质教育真棒,“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我没躲,只是站在门外看他们而已”,“世上根本就不应该有池塘”,“要怨就怨你生错了时候,生在了这个汉室没落,人人虚伪的时代”…
人均化妆是伏笔,最后喜事丧办,瞬间变成恐怖片,表现一堆坟土的几个粗粝镜头,看出几身鸡皮疙瘩,极具风格化的表达,还是那个新浪潮的徐克。
雨洗净了浓妆艳抹,原本的面目最是动人,对祝英台来说,要么像母亲一样妥协,要么玉石俱焚...和青蛇一样,徐克扭转了原作固有的凄美印象,这样的故事不应是用来“品尝”的凄美,而是惨绝人寰的恐怖...
90年代初的徐克是最好的徐克,发自心肝脾肺肾的赤诚和浪漫 |
|
喜欢几个改编:同性情节、嫁衣-丧衣、大爱大恨如武侠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