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完晚饭挑了这部和爸妈一起看,可十几分钟后,我妈就接到牌友的电话,说要去再来一场,我爸不让她走,两人就吵起来,我实在忍不住了说了实话:其实我大年初三去广州并不是要出差,就是想玩,就是想早点离开这个家…他们听了立刻就不吵了,三个人安安静静看完电影,结尾那场家庭群殴戏看得我好爽。 |
|
太可怕了,一屋子全是戏精!赵丽蓉的每个特写都异常精准、动人,眼角眉梢都是戏,有一瞬间我觉得梅丽尔斯特里普也不算什么嘛。春节简直就是中国家庭的照妖镜,悲苦酸甜全都原形毕露。 |
|
团圆不过是假象,如今中国谁还能这么拍。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子女精神上的出走和物质上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却还用某种亲情掩饰,最后李保田饰演的父亲将那盘菜端上来的时候,将这层关系撕破展露在每个人面前,反而大家都露怯了,因为藏在心里的那点心思被一点不剩的说出来了,中国家庭最习惯的就是“不言”。因而最早走出家庭的二女儿和二姑夫才成为了独立的一对,好像也只有独立之后的反馈才会让你觉得纯粹。呵……谈钱伤感情,这不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看重那点钱吗? |
|
在这里看到每个人最不愿承认却也最真实的中国式家庭。 |
|
五味陈杂的年夜饭,关于中国人过年最好的电影之一,其实说没有之一也不为过〜 |
|
当初最看不上的二姑爷倒是最懂事的,这电影太他妈写实了,春节确实是这逼样,每个人都有我家亲戚的影子 |
|
黄健中1991年的《过年》是比冯小刚早很多年的“贺岁片”,李保田 、赵丽蓉、六小龄童 、葛优、梁天、马晓晴等那么多明星贺岁。属性黑色,悲喜剧,能呛出一把滚烫的老鼻涕。葛优的猥琐好色贪财咸湿,刚刚好,比同期《烈火金刚》刁世贵出彩。片子语感不统一,就一东北题材,演员操的普通话却南腔北调。 |
|
《喜宴》和这部的区别就是《摩登家庭》和《无耻之徒》的区别 |
|
大年三十没看春晚,看了这部我出生那年的电影。没想到如此出色。拍出了过年气氛。但绝非贺岁喜剧。一家人各怀心事,种种个性鲜明突出,百般掩饰的矛盾冲突终在团圆饭之际集中爆发。非常尖锐真实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家庭的矛盾。看得瞠目结舌,也有点感同身受。演技派演员云集的阵容也很强/20150121资料馆 |
|
中国式家庭问题,中国式伦理,很多家庭伦理剧要花几十集篇幅去讲的事情,黄健中只用101分钟就讲完了,而且典型、深刻。赵丽蓉、李保田等一众演员,个个都演出了人物的个性,真实、生动。赵丽蓉演中国式母亲,看似得心应手、不费功夫,实则浑然天成、滴水不漏。 |
|
1.1991年的中国,人们还很犹豫,还很担忧,政策会不会变,这样干能不能行。这部影片可能是对党和政府的一次叩问;2.国有企业的文艺干事干成了个流氓,优越感十足。小儿子因为接班指标没了就混吃等死,怨气十足。这个年过成这样当然不能怪制度怨政府,但是制度肯定也是造成这样局面的一个原因;3.两老过去肯定对大嫂和大姐夫非常满意,所以人是会变的,没必要拿一时的满意与否来下死结论,要是工程队垮了你们也得能如此时般宽容才行;4.“妈,我挺好的。”听得有点心酸,但是没有那点酒,光靠那本书,大哥可能也是幸福的;5.过年会让难过的事情更难过,因为一切都有了仪式感的加成。所以不管过得好还是不好,在过年时都会加倍,这就是过年,除非你不过。6.我妈说,妈的这么难看的人,居然还是文艺干事。我说您忘啦葛优就是文艺人啊 |
|
剪辑在今天看来有点老气,故事本身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跟现在发生了很大改变,要不是电影提醒,我们都快忘了那个找女婿高富帅还不要、白富美送上门还不喜的时代了。各怀心事却也不着急道出,慢慢抽丝剥茧,叙事还是很有耐心的。最后一场戏还是很有看头的,丁嘉丽演得真好。中国电影果真在饭桌上出戏 |
|
有些家庭就是这样,真的不能呆在一起,只要呆在一起喝点酒,说上几句,肯定就是把过往的事情拿出来掰,然后就是吵架。我的家里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一次安稳的过年。
这部电影拍的太真实了,可能会有些人觉得挺荒唐滑稽的,那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日子吧。
李保田真的是老戏骨,演的是真好。赵丽蓉却让我感觉走不出小品喜剧的感觉,说话口气似乎都是小品的腔调。 |
|
该是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经典的注解了,过年除了喜气洋洋之外,还有家庭之中的各样的矛盾以及无奈,凡此种种,五味杂陈。成人的春节里总没有小孩子眼中的春节纯粹,完全为了过年的热闹和那份期待已久的压岁钱以及一套新年衣服来满足自己一年以来的期盼,但是每个人都会长大,年味渐远,无奈渐多。 |
|
有种中国版《大开眼戒》的氛围。家庭角色典型:势利刻薄的攀比女、要面子爱摆谱的总裁梦、飘天上问何不食肉糜的幸运儿、上蹿下跳没着落的小魔王、老实文人化的受气包、勤快收拾烂摊子的劳碌命。一团和气底下是一地鸡毛,解不开,只能藏,藏不住了没法看,不想看你就得逃。 |
|
神一样完美无缺的奇特阵容 越长大越懂的戏 |
|
1.形形色色的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的关系都囊括在这个家庭里面,人物众多,却又各个如此性格鲜明,道出了性格不仅决定自己的人生,甚至影响了一个家庭;2.不同年龄段的子女,其实却也是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与父母的矛盾冲突;3.越近越生疏,距离远了,才有了那一份亲切感;4.拍合家福象征着家庭可以「装」一时和谐,而那一面破碎的镜子,或许意味着家庭关系的支离破碎,再也变不回和谐如初。 |
|
赞美的背后是嫉妒,我看你都有了,我没有多不公平。关怀的背后是索取,你看我都要了,你不给多不合适。做研究,娶媳妇,听起来都是正事。生孩子,当局长,生活里总有憾事。逢人就发财,见人就拜年,句句不提钱,句句都是钱。一家人各有所思,一桌子苦辣酸甜,阖家欢乐的美好愿望,终究被砸成了稀巴烂。过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一天中,人们以各种民俗仪式来消解一整年的不快与烦恼,主基调为团圆与喜悦,任何不愉快的话题与行为都是被禁止的,这本身就带有某种虚伪与压抑在其中。人是乐于比较的生物,这种比较在一家人团聚之时被加以放大,表面上一团和气,私下里各怀心思,新旧交替与文化兴衰的代际冲突是永不消失的,所以即便是30年后的今天再看,依旧觉得深刻辛辣。盼了一年美满团圆,最后盼来的是一片狼藉,想摆脱这种困境的,又岂止是年轻人呢? |
|
这片哪怕只从选角层面去看都透着迷影奇趣:“齐天大圣”书生木讷软弱惧内;“便衣警察”男女主角再成情侣;“杨重”与“马青”除夕夜屋外雪地大打出手,手绢柜台组长“刘美萍”非但不劝甚至还加入战团怒撕假发……而说到色胆包头的大姑爷,有个话题或许值得探讨:如何用葛优来判断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差别?要看他是被基于自身形象定位在好色渣男喜剧释放的男配角,还是在拔升至幽默与魅力齐飞事业与爱情兼收的男一号?黄健中是第四代。过年中,李保田是男一,成熟爷们型。半程后才出场的二女婿申军谊也属同类;黄蜀芹是第四代。围城中,陈道明是男一,风流儒雅型;许鞍华虽非内地导演,半生缘对葛优的用法与双黄如出一辙;张艺谋在八零年代曾挂尾第四代。红高粱,姜文是男一,与李保田和老井中的他自己属于同类型。而到了九十年代就转进到第五代——活着! |
|
1991年,人民币还是四个人头。赵丽蓉凭此片拿到东京影后。《离婚》后的丁嘉丽从老实村妇变势利母老虎。葛优梁天马晓晴从北京《顽主》跑到吉林《过年》。李保田后来成了喜来乐,六小龄童这次没演齐天大圣。那一年,片尾感谢的万科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那一年,我刚满一周岁。 |
|
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这都是最真实的中国家庭,不堪的、攀比的、勾心斗角的、踩高拜低的……大家庭里没有亲情,大家庭是社会缩影。
我爸看见日历,跟我说这部电影挺好看,我专门来看,看到一半我爸又说其实也挺压抑的,我:……
影评看到人说中国家庭拍餐桌戏最见人物性格,不禁想起我抑郁最严重去看心理医生说最害怕坐桌吃饭,因为从小到大都没吃饱过,心里又一直害怕,怕说不对话做不对事给爸妈丢脸,看不透听不懂大人
过年吃饭是我最深最深的阴影 |
|
程志只有志,王梅德忘没。
程远离家远,田鸽无自由(依赖父亲)。
程勇匹夫勇,小凤疯癫癫。
程荣草木命,丁图不图丁。
程萍如浮萍,生在大川中。 |
|
前几天观影完,大家一起讨论,都觉得跟自己家里挺像的,“是不是有人在我家装了摄影头”。很讽刺的是,明明现实中的大家庭/家族都是一地鸡毛(小家庭会好一些),成年以后再看家里过年的情况更加明显,但主流价值观总是推崇大家庭的温暖和谐、三代四代同堂其乐融融——这种像鬼一样听过没见过的东西。所以反过来再看30多年前这部“中国第一步贺岁片”能大胆的把这些虚伪撕破,真的很难得。 |
|
100分钟片长,十二位主角(真的是没有绝对意义上主角或配角,哪怕二老的戏份要稍许多一点,但也只是功能性),这个容量可以放下如此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都还立得住(大部分都只用了一两场戏来交代),实在是太牛X了,试问我们现在还有这么好的群戏吗?人物彼此间的关系,每个人物的弧光和背景,甚至还包括了去年过年时的那次不愉快回忆,都在很日常的对话中传达给了观众,每一场戏都如此真实如此接地气,就好像发生在你身边一样,如此真挚的片子,我们怎么就失去了呢。 |
|
中国式过年,过得是虚情假意勾心斗角互相算计,家不像家,亲人不像亲人,亲戚们摆明了一副“来啊,互相伤害”的嘴脸,表面上去还要维持基本的体面,想想也是累得要命。比较惊讶的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导演敢于揭开这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中国家庭真相,也真是勇气可嘉呢 |
|
都说长大后年味就淡了,其实年还是那个年,只是高兴的人不再是你了 |
|
这是不是计划生育教育片啊 哎 深切怀念赵丽蓉老师 |
|
4.5。我没做过调研,不知道现在社恐的人里有多少是经历过类似的生活场景,看似热热闹闹,但自己内心是一片虚无,电影拍的很好,实在是太抓人,但我的观感是既愉悦又害怕,甚至觉得有点惊悚,唱个反调讲,这种家庭如发生在我身上,我宁愿婚不接,年不过,也待不下去一分钟,它看似是一个由钱诱发的家族问题,实则复杂太多,我会重点批判李保田这个藏的很深的封建父权者,他接受大川前后说的都是什么话,儿女为了钱而自私,你为了控制欲而自私,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欲念而自私,混淆着理不清的善恶伦理,这就是人性欲望的终极修罗场,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能真心放下,好好过年的,疼不能白疼,养不能白养,要么听话,要么拿钱,理很冲,心很燥,嘴很碎,情难隐,在当下现实中,它也是像极了身边的一切,跨越着阶层种族,这些都是不吐不快,我不爱过年。 |
|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妈妈摔摔筷子砸砸碗 |
|
众生相 |
|
中国式过年:熟悉的不熟悉的、有来往的没来往的、有过节的有恩惠的,都凑成一桌菜和酒,说几句客套话,一团和气热闹,等熬过饭局,关起各家的门,又是好一番攀比、挖苦、冷嘲热讽。亲情也是有的,只不过得看建立在什么之上。小时候所见的过年的好,年岁累积之后,渐渐都现了原形。《过年》妙就妙在这里:隔着客套、礼节、仪式,都是好的,一旦抽离开这些,人情冷暖便自在其中了。 |
|
这是你妹的天天抱着郑渊洁不睡午觉的年月,剪掉了细枝末节就跟当年的白的确良衬衣和灰色的中山装一样简单无趣,你们都在几十年的光景里淡出了视线,淡然一撇掂量不出当年的简单和认真,物不是了,人也没了,久违的北方春节在白茫茫的世界里吐着啪啪响的红信子,又是一年春节了 |
|
“程子,咱这是去哪啊?”“姐,沈阳的故宫,北京的紫禁城,你想去哪咱就去哪。”——这最后一句台词,写的是逃离混乱家庭的老两口对家国传统的追慕,某种程度上本片是反现代性的,所以表面看这个一家人大年初一打成一团的故事是个贺岁惊悚片,但骨子里还是给信奉中国家庭规范的观众的心理按摩。财迷心窍的大儿媳、拈花惹草的大女婿,他们背后是性格软弱不作为的大儿子、大女儿,这是造成大家庭矛盾的首因,而非几个家庭的财务纠葛,老爹外出打工攒下八千元,实际上他会不给二儿子一千元的研究经费吗?围绕争夺这笔钱的设计都很勉强,婚姻中双方力量的失序,才是本片矛盾的题眼。前半部分组织的比较散,只是铺垫了俩恶人的线索,最后饭桌上的戏好看,渴望认可的散财孤儿申军谊叫人心疼,老爹端钱上桌的果决令人侧目。梁天、马晓晴和丁嘉丽的口音让人出戏 |
|
每个角都是好角!
-------------------
今天又重新拉了一遍《过年》,感动之情无溢于言表。都是好角儿,是个好本儿! |
|
当李保田端上八沓共八千块钱并对着一桌子发愣的人说:都看啥呀,怎么都不动手啊,不就等着这道菜呢嘛…已然道出了从那之后社会情形…1991年,在吉林,已然能月收入1000快了…你确定你没吹牛逼吗导演?! |
|
教科书般的过年电影,一堆实力派的精彩演绎。老两口加儿女媳婿,各有各的样,当初最叛逆最看不上的成了最有出息的,最懦弱的最后也借酒大打出手,游手好闲的、泼辣的依然如旧。人不能太过懦弱老实。中国人的交情容易在饭桌增进,矛盾也容易在饭桌爆发。其实我很想知道最后大家都怎么样了,不过电影只交代了老两口,其他的如大雪一样留白,让观众自己去想吧。如今我们感叹年味大变样,大不如昔。其实年还是年,只是人变了 |
|
李保田把一盘钱端出来放在火锅上,“你们不就等着这盘菜吗”,魔幻现实。他管妻子叫“姐”的时候,温柔而美。短评里都在说“没错我家过年就这样”,所以这种令人痛苦的仪式为什么还要循环下去?为了拉动消费吗? |
|
挺狠的。最后连父母都背弃家庭了。电影内打架,电影外怒骂,挺呼应的。 |
|
大年初一晚上家门口黑乎乎的夜戏只有声音的打架什么也看不清时,北京影迷圈最疯的那位也跟着再次发狂了,对周围的人破口大骂起来,那劲道比丁嘉丽都泼,真刺激。资料馆黄健中回顾展。 |
|
中国过年之浮世绘。中国社会主义经历过、社会改革后,很难生长出纯粹的东西,那点道德和信任早就死掉了。 |
|
物质与感情、自私算计与无私血脉、台面下腥风血雨与台面上虚伪和睦…家庭和钱情社会矛盾在计划体制与商品经济磨合的九〇年代最终激化,成了年夜饭桌上那刺眼的一盘纸钞,讽刺堪比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倒下。可贵在立场客观:传统家庭的血痕也来自于试图掩盖贪婪的愚朽,自私又多半是面对窝囊和缺钱的无奈 @2015-05-30 22:24:31 |
|
真好看啊,想给十颗星。如果说如今拍不出背靠背脸对脸有可能是审查原因,拍不出过年,就真的只有创作者的失职了,让人怎么不怀念那个年代的作品呢。反正我细想一下,近几年我是没看到过什么反映当下人精神面貌和生活困境的电影。赵丽蓉老师是永远的艺术家 |
|
仔细算算 看了不下10遍 |
|
电影院看过的电影,倒是DVD很少看只是有『陪看』需要时才打开影碟,说是《过年》,其实没有那种贺岁片的喜庆,实实在在的中国过年的此情此景真的让你我他都看着浑身不自在,……现在在聚齐这些过去的明星大碗儿们欢聚一堂是梦寐以求不可能的事情了,电影成就了一次精彩的表演,也給我们讲了好故事 |
|
1991年的中国电影神作,来自赵丽蓉李保田葛优六小龄童胡亚捷梁天葛优申军谊史兰芽丁嘉丽等一帮神级演员,讲述过年与回家这个千年不变的中国话题,粗砺的现实感,浓郁的家常味,远去的时代风,二十六年后的今天再看,很是唏嘘。 |
|
这片子其实讲的跟家庭也没什么关系,人和人之间不都是这样么,基本也就一个话题两个方面,怎么不穷和怎么有钱,只不过搭上了一个农村,又搭上了一个改革开放,其实没差。不爽的是满地狗血。唯一让人不是滋味的地方就是砸了一地不让扫,碎碎平安。 |
|
三星半,"电影的口音". 吉林电影(这不同于辽宁电影),意味着普通话和东北话之间极微妙的区分,以及此区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的不可能――仅仅半个字的音位或一个同义词替换,就会决定性地影响整个情境.《吉祥如意》误打误撞地利用这区分识别了亲疏真伪,《囚》则特地排除外人而令不可能的区分造出前所未见的雄辩色彩――这是shibboleth,最细微处的音素诗学,关涉现代汉语在僵直与幽默之间的断裂运动.本片的缺憾正在于高超的室内调度用肢体和眼神夺走了嘴巴的地位,只有一处例外:二儿子出场刚开口――在我们久经规训的耳朵听来毫无问题――父亲却说,"少跟我京腔京调的". |
|
这才是中国春节的真相,在大年初一撕破粉饰太平。黄健中在进行一次总结,也是一次预言。同样是小空间话剧式的作品,比去年那部过年好好了不止一星半点。不靠聒噪的表演生造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刻画典型人物来反映传统家庭的土崩瓦解。赵丽蓉的老太太形象非常精彩,李保田一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也全都是戏。 |
|
又要放开生了,三十年后我们能看到续集吗? |
|
时代气息鲜明,可是放到今天看依旧堪称中国式家庭问题大全指南。
在人物刻画方面更可谓一绝,时长仅101分钟的电影,寥寥几个镜头几句台词就让12个角色都立得鲜活丰满(大川这个角色稍显薄,太正面了有点不真实),密度高废话废镜头少,看得过瘾。
现实中的大多数都只能留在名为家庭的这潭泥淖里扑腾挣扎,能看到电影中的老两口弃了老宅去看“沈阳的故宫,北京的紫禁城”,真的是相当美好的希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