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没get到惊悚点,甚至都没看明白这片想表达什么。就是孤独的守塔生活把人逼疯的故事??!闪灵还有俩正常人做衬托,还有点故事铺垫,这片,就俩疯子。除了孤独感受到了,别的一概没感受到。 |
|
男男PUA的失败教学 |
|
暗色调黑白画面仿佛噩梦,在电影院保持不困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 |
|
这电影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一起同居久了都会把彼此逼疯 |
|
如果说《灯塔》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那都是缘于dramaturgy上的混乱。它好像灯塔头上那个透镜小室,反射着无数的引言,从莎士比亚、梅尔维尔到贝克特和尤内斯库,从格莱米永、希区柯克、伯格曼、库布里克到祖劳斯基和法斯宾德,许多话语堆叠而不是结合在了一起。这个故事从根本上是一部关于男性身份的神话,而“男性”本身即是一种神话构建。在这个巨大阳具空间里发生的一切都昭示着权力斗争,父与子、神与人、超我与本我在上与下之间的较量最终揭露出“男性雄风”这件事的空虚。可是电影深陷在众多可靠不可靠叙述的泥淖之中,最终成了一团浆糊。 |
|
罗伯特·帕丁森转型很成功,从《好时光》到《灯塔》《信条》《蝙蝠侠》……潜力很大。 |
|
导演双周,因上一场口碑大爆而炙手可热,我排了整整三小时队才看上,精疲力尽,为此错失三部好片,创下我的电影节排队纪录了。确实非常风格化的电影,一比一画幅,老胶片质感的黑白画面,脏乱破漏风漏雨的木屋,绕耳不绝的风声浪声汽笛声,单调重复粗朴的工作,有种都灵之马的苍茫感。酒后是挚友,酒醒是暴君,两个男人互相提防和撕扯,谜团、幻象把人步步逼疯,似乎又看到一丝伯格曼的才气。方言戏剧台词很出彩,两位大明星飙戏火花四溅。在大光比煤油灯的照射下,气氛愈发诡异、惊悚、血腥。这片成本应该不算高,如此极简场景人物就能做出这么丰富的视听语言,确实了不起,选进戛纳主竞赛也完全不逊色。 |
|
[女巫]导演新作,十分暧昧多义,集心理惊悚片与魔幻恐怖片于一身,表面上的主题涵盖长期与世隔绝引致的崩溃癫狂、弑父与权力斗争、男性欲望的压抑与变形、身份认同的迷局。在素材上,除了普罗米修斯、波塞冬及塞壬等古希腊神话指涉外,还精妙地化用了“塔楼”与“灯塔”意象在文化史上的多种隐喻义——超验的永恒世界(时间的不可辨识或曰无时间的场域)、男性权力、路标、僭越、精神上的隔绝之所、囚禁与危险。1.19:1画幅与暗调高反差的黑白摄影予人强烈的复古感,海鸟的鸣叫、海潮声与雾笛声不绝入耳,不连贯叙事和破碎剪辑足以令观众眩晕迷失,配上威廉·达福和罗伯特·帕丁森的癫狂表演,绝对够劲儿。(8.5/10) |
|
在恐怖片的模式之下,不是你有秘密,就是身份互换,几乎很难翻出新意,就连仿摄影术的偏蓝冷调,也跟声音设计在开场半小时后,变成了比恐怖惊悚元素本身更让人折磨的体验。喜欢莎翁剧骂人法的,也许会有收获…… |
|
视听很好,1比1画幅下拍摄的角度和镜头的机位和构图都强化了惊悚效果,繁多的惊悚意象以及突兀的音效把惊悚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迷幻+酒精构筑的臆想和现实的界线模糊后,那种危如累卵的紧张感让人手心冒汗,导演颇有才气。全片只有两位演员却依靠表演和戏剧的张力撑起,帕丁森的表演第一次居然有盖过威廉迪福的迹象。但依然有不足:音效虽好但有些喧宾夺主,几次被音量(而不是音效)吓到,如果节制一些可能会更好。 |
|
婚姻是两个人同居久了,相爱相杀;灯塔是两个人同居久了,不爱互杀。 |
|
你你你...居然不喜欢我做的饭?!居然连龙虾都不喜欢?!杀了你个小兔崽子! |
|
文本薄弱,戏剧不好。远逊于《野小子们》。 |
|
喜欢程度远胜《女巫》,艾格斯开创了一套崭新且封闭的“地域民俗”类型体系,如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话文学建筑,影像艺术由此出发将接纳更多来自新英格兰乃至世界角落的怪奇传说和人类学野史,最重要的是,电影不再是全球性语言,返归沟通障碍的交流壁垒所产生的自然属性的神秘可怖,是最为原始的形而上的超然颤栗,惊悚慑魄的传递播散,都是言说不能的动物本能感知,塔顶圣艾尔摩之火光中的神魔发出的讯号,诱惑着跃跃欲试的后来创作者,风雨血水冲刷过的礁石上,刻下了四个名字:斯坦利·库布里克、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安德烈·祖拉斯基、英格玛·伯格曼。 |
|
台词真的难懂 |
|
应该更喜欢《女巫》一些。但艾格斯这系列《新英格兰民间志怪录》已渐入佳境。《灯塔》也可以更好定位艾格斯总体创作企图,重新纠正很多人对《女巫》错误定位。说到底惊悚、恐怖只不过是他讲民间传奇的视听元素,远远不曾构成一种特定类型。 |
|
4.5 Shining |
|
艾格斯应该尝试拍拍舞台剧。这种视听技巧喧宾夺主的唬人伎俩估摸着还会沿用到《诺斯费拉图》中。 |
|
20190524@导演双周 🐂🍺!毫不夸张地说是我观影史上从未看过的电影 也难以复制 光视听语言上1:1 画幅黑白滤镜ins构图就无敌了 更别提两位炸裂的表演和近乎疯狂的台词 达福一开口我已经跪了 没想到帕丁森逐渐企及 爱他!有几个神一样的段落交叉剪辑起多个意象 呼啸的海浪肆意的海鸥 过去的罪孽 当前的与世隔绝激发欲望。才华这东西啊 真叫人嫉妒 |
|
艾格斯的恐怖影像诗!目前最佳 |
|
call me by your name 禁闭岛续集 |
|
当你想试着弄清楚一切时,你就输了。影片充满了解构,神学,宗教,寓言,精神分裂,隐喻。在极为意识流的光影中穿梭,在仪式感极强的台词中流淌,人性的恶被拍得如此精分和精致,这不单只是孤独和诅咒所带来的惩罚,而是人类地狱的象征。 |
|
Rob Pattinson表演里对孤独的感知,精准得像是直觉。普罗米修斯瞥见了火焰,献上被啃食的肉体,说是则神话也不过分。这荒凉一隅带着克苏鲁的隐秘,环境特性很诱人,欲望被分隔,又随风湿漉漉地袭来。两个男人情色、近乎性虐待似的相互控制,混沌言欢清醒了压迫,某一瞬间甚至联想到品特的仆人。灯塔的好,让人重新察觉导演前作里那些危险讯号 |
|
影像,表演,台词,每一方面都很突出啊。两个演员状态也很棒。 |
|
有意思。一比一的黑白画幅,阴霾、浓重、癫狂、充满暗示的摇曳光影、空间、及构图,都散发着浓浓的塔尔.贝拉既视感。风暴与怒涛,涌动的欲望与杀意,各种符号和隐喻的交织,还有那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莎翁骂”,这一切元素,并没有辅助达成影片的“舞台剧化”,因为视听语言、空间的运用仍旧属于“电影式的”。华丽的莎翁style台词,或许只为了成就影片的“寓言化”。帕丁森什么时候演技这么了得了啊?完全洗脱了妖异的气质,教人刮目相看。摆脱“流量小生”的定位,看来还是要躲开吸血鬼玛丽苏大片,多挑文艺片接受调教。以后再也不叫你嫩牛五方了。 |
|
真的是绝佳的电影院体验了。 |
|
#4th IFFAM# 戛纳双周→澳门“十面埋伏”单元。呃看完觉得戛纳没去排三小时队还进不去是个正确选择;以及在澳门看的福利就是有中字——中字太重要了,各种文绉绉的大段吵架台词和脏话看英语字幕都不一定跟得上啊。黑白1.19:1画幅,非常戏剧化的权力-控制的戏,就是扎着架子秀演技;剧作的梗不算新鲜,不确定性叙事和幻觉/主观的使用,让故事也有些心理惊悚-烧脑片的意味(当然也有些故弄玄虚和点死为止了)。美术很下功夫,暴风雨和岛上严酷的自然环境拍得相当不错;影像风格相当强烈,有几处非常炫的剪辑和主观幻想的影像。 |
|
跟预想不太一样,却意外获得一种近乎魂飞魄散的体验。有别于《女巫》克制内敛的气质,后半部完全是如惊涛拍岸般对心智的猛烈撞击;但某些方面又是对《女巫》的延续甚至更进一步,依旧擅于从自然环境中提炼出可怖绝伦的视听氛围,并逐步将角色推向毁灭。海鸥盘旋,雾号不绝,幻象趁虚而入。灯塔上面到底有什么?不过是身处黑暗中的绝望生物出于本能苦寻的一束光。 |
|
感觉是在看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对恐惧本源的追寻。潮湿、阴暗、混乱噪音的环境,日复一日与世隔绝的孤岛,成就了好基友的疯魔时刻。神秘学、环境氛围、象征隐喻都是我的菜,故事反倒退居其次了,虽然克总没咋露面,但气氛渲染很像《克苏鲁的呼唤》,也有伊藤润二《旋涡》的影子(黑色灯塔)。威廉达福堪称人间骂人宝典,估计参考了丁丁历险记的阿道克船长,损人一套一套的,各种排比句、形容词。 |
|
视听语言真的很棒,虽然我不喜欢恐怖片,还是能够很快沉浸。 |
|
不在大银幕看相当于白看,甚至有扒开银幕钻进去看的冲动。大片黑暗在窄小的画幅中将影像牢牢扼住,非基于未知视角的心理惊吓,而是伴随着摩擦、喘息与怒吼的情绪震慑与触觉轰炸。母题让位于风格,或者说母题配不上风格,我期待更多对于神秘、圣洁与魅惑的消解,而不是神似诗歌的非诗。 |
|
一场不可错过的噩梦体验。(但声音真的没有必要那么大,耳鸣啊) |
|
A24又一次定位准确的独立制作,感觉是看到了最优秀的一次达福。POETIC + VISIONARY + PURE TERROR,用饱满的匠人气息娓娓(@陀螺:这个字读weiwei哈哈哈)道来的关于欲望的恐怖诗,完全不像《小小乔》那样靠东瀛音乐一惊一乍,而是用摄影和剪辑完美配合来展现故事,很多场景的调度设计颇有大师气质。 |
|
映后回到家,友人短信一句“Be nice to seagulls”瞬间把我萌翻。不得不说一句,本片视听语言都相当好,艺术表达也很在线上,但过度碎片化的隐喻明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加之浓重的口音,散场后让连母语为英语的观众也直呼需要cc。双男主设定,演技爆棚,期待颁奖季有所表现。 |
|
本来以为是一个纯克苏鲁故事,但剧作中段的野心是精神分析的,这完全减弱了对它文本层面的喜欢,但是在影像上依然非常吸引人。画幅配合台词是一种古典般的寓言质地,这种压缩的画面感觉和这座岛屿以及这两个人的张力是对应的。黑白色的铁质的大海还能让我想到多雷的铜版画。甚至还能带我回忆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短篇《秋》和《船》对于严酷大海的很多描写细节,同是加拿大,虽然麦克劳德其实很现实主义。【最终我体会到这部片子中所呈现的“恐怖”的关键。恐怖的本质其实是“召唤”,就像灯塔对帕丁森做的那样。它被锁起来位于最顶端的设定,甚至还能让我想起金阁的究极顶。召唤代表着一个人类必将去回归的宿命。 |
|
看了一小时弃了,文绉绉台词、装神弄鬼、凹造型的电影现在都没耐心了 |
|
4.5/5 导演第二部电影就这么厉害 影像符号和台词里的reference玩的太溜了,看得全身起鸡皮疙瘩(不是吓的,是激动的) 非常兴奋看到电影艺术有在被很靠谱又有才华的人延续下去 |
|
看得闹心,你说图个啥,弑父弑神这种故事说不够,一切柱状物都是男权外化,最后再来一波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累不累。为了给帕丁森秀演技,不惜把威廉达福拉来垫背,结果还是不太行,哎,真的是,闹心。 |
|
上头 |
|
看球不懂 |
|
4.5 罗伯特·艾格斯、阿里·艾斯特和乔丹·皮尔,足以撑起当代美国恐怖电影一片天,而这其中艾格斯恐怕又是最有视听表现力和想象力的。夸张的构图造型和黑白对比,德莱叶式的时代口吻,辅之以现代又多变的场面调度方式,让人看完前半程high得不行。可惜越往后面想法越多,太多的符号、声音和蒙太奇搅在一起,很难真正把人带入氛围里,尤其是结尾仪式感有余,惊悚和刺痛不足。与其讲一个关于欲望 [权力(海王)-灯塔(阳具)-性(美人鱼)] 的寓言,不如再做绝一点,做一个彻彻底底的恐怖片。有点遗憾。 |
|
A24的片子在导演风格上都很独特,其中很多人并不是视听技巧挂的,他们的摄影构图用平面摄影思维来看的话,有着极强的个性,不过很多时候这种电影是我欣赏不来的。罗伯特·艾格斯这部【灯塔】就像【女巫】的技巧升级版,视听方面非常的奇怪,优点是声音的使用,氛围营造能力一流,不过这种拍法还是有点过于任性了。这个剧本在符号和多议性上做的很好,这种无法解释,把疑点转向超自然神秘的做法很聪明,用环境、符号和黑白胶片拍摄的技术手段去完成一场心理惊悚,完成的挺极致的。 |
|
感觉有了,但无感确实。 |
|
看到同行去的小伙伴也睡着了我就放心了 = =1····· |
|
老头的精神控制术(PUA)一直所向披靡,直到在精神病患者面前终于翻车。 |
|
【澳门国际影展】视觉冲击强烈的奇幻成人寓言片。全片黑白画面,并采用模仿20世纪2-30年代电影的1.19比1画幅胶片拍摄,营造出影史早期神怪默片的猎奇氛围。影像风格突出,大银幕观感极为震撼。区区孤岛、灯塔、海鸥,以及“2.5”个演员的“对角戏”,不仅撑起全片,更塑造出史诗般的剧情篇章。威廉·达福与罗伯特·帕丁森贡献了惊人演技,就像兑了铜锈和海豚血的烈酒一般:生猛、疯狂、暴力、强势、腐朽、复古…一拥而上,喷薄而出。仿佛在看希腊神话的父子相弑,也似帕索里尼的重口奇葩。四星半 |
|
【B-】摄影奥提锁定,每一镜构图都非常考究。故事看不懂,谢谢。 |
|
心理惊悚佳作,A24依然出手不凡。对于我而言,本次戛纳电影节看到的心理惊悚用到了太多“噩梦”元素,有点审美疲劳了 |
|
如果在舞台上演可能又有一番风味 |
|
演员辛苦了,拍摄时应该心头狂喷导演的吧😂。比之VVITCH的简单结构和一句话可以说清的叙事,艾格斯这次能把好几个故事好几种隐喻融合在一块儿讲得很妖很疯癫,给观众呈现出自助餐式体验(爱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反正所有菜都给你上了),同时个人风格显著,日常又邪性,进步真的挺大的。两人的表演更是蛋糕上的糖霜,看得人笑死。对于这样的大餐,电影播主们真的迫不及待搓搓手要讲上30分钟了,简直是林奇式待遇。我一直都很想看精神错乱诡异非常的黑白电影,谢谢导演给我。也请好莱坞多给他投钱。妖片我来者不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