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念你如昔 (1997)

    最近更新: 2020-03-07 HD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迎接九七,每人也回首自身,默然觀看歷史的錯步。導演親自旁白。《帝女花》的一句「不認不認還需認」,成為關錦鵬多年來追認身份的模糊線索。《念你如昔》既談城市裡共同的悵惘,也尋索個人情感軌跡、同志傾向的根源,亦與母親的對話。全片如關錦鵬給香港的一封親密情書,個人綿密的絮語棲身在流轉的香港風景,不論是東京街、青馬大橋,還是《阿飛正傳》裡「一分鐘的朋友」,導演面對香港人與同志的雙重身份,只能直道:「不認不認還需認。」   九七大限之時,香港人心惶惶,關錦鵬說自己一生只懂光影,不懂其他,於是,他就把整個舞台、整座城拍下來,試着用鏡頭凍結這熟悉的香港。事實上,他看得很透徹,香港人並非不懂這座殖民城市的瘡孔,不過就是害怕變化。片名「念你如昔」,恐怕又是一個雙關語,既念母親,也念香港。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4 IMDB 7.4 中字
      2023
      纪录片
      香港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现在都是政治流亡 到国外 我是经济流亡 从香港到大陆” 真挚 真实!看许鞍华最想拍的题材看到泪目💧
      • 散場後的梳士巴利道飄起小雨,我又要想起「共你淒風苦雨,共你披星戴月」 阿Ann說她dedicate to this city 她真的做到了 // 展開說覺得喜歡的地方: 詩被讀出來才是完整的;黃廖二人各自的時代性和共同的地域性是有精讀意義的;阿Ann用自己的形式寫了「給城市的詩」把《黃金時代》當成一種形式的試驗其實也非常合理 熟悉的鰂魚涌街景 達明和鄧小突如起來的一起出現算是彩蛋吧 江逸天大概是等到出頭天了 不喜歡的地方大概還是主要在於太「男」了:) X生成功地沒有讓我對他改觀⋯ 但是阿Ann想做什麼做什麼!! (場外:永遠羨慕阿Ann和Margaret的友情TAT
      • 黃燦然部分有趣,但沒想到60歲隱居也能找個看起來比女兒還小的文學夢女青年供養自己,廖偉棠是真的無聊+說教。「已逝詩人西西朗誦珍貴畫面」竟然是從島嶼寫作中擷取的確實把人無語到。
      • 这个片子是Ann看完海水变蓝以后突然说起想要拍的(比海水变蓝好看多啦),行动力之快执行力之强真是让人佩服。最后呈现的效果比预期好很多,Ann的出镜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 #hkiff,记得之前许鞍华说她不会离开香港,她愿意做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很敬佩她真的在坚持 (整个电影真的有点像在上Hong Kong studies 的专业课lecture哈哈哈
      • 這是一首香港人一起寫的杜伊諾哀歌。
      • 「打倒象徵主義,活生生的玫瑰萬歲」活生生的香港萬歲(哭哭哭哭哭哭
      • 感激Ann為我城與詩留下見證
      • 今天在资料馆问到许鞍华了,她说这部片已经拍完啦!期待!20230226 “经济流亡”。又见许鞍华,跑跑楼变成追星现场。黄昏老人旅行vlog观感。20240122
      • 很中意廖伟棠这样的好爸爸哈哈哈,他在课堂上对辛波斯卡和布莱希特的解读也浅白易懂。打倒主义,鲜活的玫瑰万岁!黄灿然就太像豆瓣文艺男衰老后的油腻相了,然而还是会有年轻女孩上他的当😅
      • hkiff 文化中心:确实比贾樟柯高出不少。在讨论香港现代诗的流变中体现出导演极强的文学功底。全片饱含着对作为诗歌土壤的广东话和香港文化的深深眷恋。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拍摄更延伸出了和不同的地域背景所产生的有机互动,其中不少段落更是点出了当下香港创作者们的隐忧,穿帮镜头也仿佛是在回应“尊重生活”和“沉默”的议题,更不要说弥漫全片的疫情封控背景。非常棒的文学纪录片,同时也是很有意味的时代影像。
      • #hkiff47 結尾的對話,問Ann為什麼選了香港文學,她順其自然解釋因為詩一直給她以撫慰,從小學開始。但她沒有解釋「香港」,因為她拍香港就是理所當然,好像不需要向任何人任何解釋。不斷有一些隱晦的片段被引出來。問黃燦然如何面對審查,拍在台港人給坐監友人寫信,抄了策蘭的詩;廖偉棠引用布萊希特那篇致後代。這是小島的壓抑日常。謝謝Ann拍撫慰她的詩和詩人來撫慰大家。(廖偉棠拍的照片裡出現趙已然的瞬間我淚目了,開頭有西西讀詩的片段也讓人鼻酸(最後:爹的為什麼男詩人這麼多,看不得中老年文藝男&年輕女孩這種畸形拍拖組合!)
      • Ann最后说:诗是她的护身符,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总会想起学生时代读的诗,是那些诗足以让自己支撑下去。我们发自内心所书写的东西,无法预测在未来的某一个瞬间给他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文字记录当下,也记录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流逝。再一次被文字的力量所感动😭😭
      • 好溫柔的紀錄。「站在黎明的码头,我是黑夜的孤独者。/站在白天的故乡,我把出发的影子拉得比归来还长。/站在晨光中我理解到傍晚之所以被黑夜吞没的缘由。」想起皇后碼頭歌謠的開頭,周耀輝的皇后大盜:共你淒風苦雨 共你披星戴月。哀歌其七依然那麼好:在曙光的航空站,我是夜以繼日的抒情詩人。
      • 路过裁缝店的灯火,知道那里不属于你。观察茶餐厅的父亲,一眼看完他的人生。诗是护身符,是狱中信,是玫瑰不代表爱情,是离开树的叶子。不能在广场上朗诵,似来自宇宙核心的爱情,注定会发生。为什么离开了香港就拍不好电影,就用完了青春,就成了流亡。为什么嘴上说着毫不留恋,却忘不掉那一杯咖啡。
      • 以诗写人,以诗写城。既有许鞍华对诗歌的热爱,更多的是许鞍华对香港炽热的情怀。“当一次谈话/几乎就是犯罪/因为它包含/如此多说过的?”
      • 是一贯的许鞍华风格,平实、趣致,诗是形而上的,诗人的生活是回归地面的,如果有更多人因为这部纪录片唤醒对诗的热情,就太好了。(ps:来m+戏院看片的内地观众请观影时收起你们的手机,发光电子屏幕影响其他观众的公德请周知,请入乡随俗别在电影院玩电话……btw如果您要刷微信微博到底为何还要入戏院呢?)
      • #TGHFF#努力不赚钱地写诗,受众和市场,注定让诗人成为曲高和寡的群体。身边的诗人朋友都觉得诗是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像灿然说的写散文或者小说就是降低形式。用经济流亡的方式记录当下,影片音乐跟随情绪流动,拆解诗人创作过程,形成一首影像诗。最后许鞍华反被拍摄对象采访时候说,在最困苦时候,诗是她的护身符,所以她不顾一切拍了这部随心所欲的纪录片。是艺术治愈了灵魂,人又向前创作了艺术。电影是写给香港过去的情诗。
      • 在映前,廖伟棠说:“香港诗不单只是诗人写的,它是每一个香港人写的。”黄灿然在电影里说:“我为它写了那么多诗,不能说我是不中意它的。” 我想,这座城市的迷人之处在于:电影散场后,从文化中心走出来,发现天空飘着淅沥沥的小雨,钢铁森林的另一面是浮在海上空的月亮。你看,诗里的「淒風苦雨,披星戴月」都在你眼前了。它给浪漫在心中的人以无限遐想。
      • #HKIFF47 以纪录片的编排来说,不如预期。电影展现的对象感觉关联性不太大,除了廖伟棠说黄灿然的诗对他影响很大,但这部分的呈现也只是停留在访问时提到,他人和诗感觉跟黄灿然很不一样。而前面带过的几位诗人,更是让人有些不理解:为什么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编排?虽然都是具代表性的诗人,但无论是采访的内容,还是片中出现的诗都不太能明确这点。不过,黄灿然和廖伟棠,乃至前面几位诗人,都确实是很有自身魅力的人,他们的言谈,哪怕很简短,都能吸引人想去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世界,这点还是让电影加分不少。更令人触动的是,片中那一首首诗里,描绘着太多过去的香港,能感受到诗人和导演心中想表达的留恋与感慨。
    • 豆瓣 8.3 IMDB 7.5 HD
      去日苦多
      1997
      考驾照
      中国香港

      去日苦多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处在中间的许鞍华,留下的原因不只是懒惰。可留下不代表这里会有归宿。
      • “香港就像一个成功的妓女,你要什么她都笑脸相迎满足你,要市场、要科技…在她的背后,只是为了过一种简单、安静的生活…”悲情城市,来香港一个月,第一次被这座城市所感动。
      • 片头非常有感觉,想到了《铁西区》中的父子,进而遐想:技术成熟了,可以借用形式,讲述记忆中的家乡,现实里的东北。回到影片,当我发现直面自我的剖析并不偏执偏激,理性与情感在分析中相扶相携,便有了好感。当这好感在另一条线——老友相聚——浮出水面之后产生交织,时间的美感就出来了。
      • 其实明明是不同的话题,听来却觉每字句都在为现实敲钟。以妓女比作香港,凄凉感是内地环境从来不会涉及的表述,有实难感同身受的困难,但更多理所当然的傲慢。妓女为各方投身献力,获得成功有目共睹,但牺牲掉的尊严和始终平衡的处境却要背过身去自我消化。 许鞍华谈及对殖民地生活有份特别的怀念时,说这种感觉“不是对的,可是你不能没有这个感觉”,孩童时代一路成长的回顾,也恰同香港经历坎坷动荡的回望。身份上的认同是确定的,但模糊的中间心态也是始终伴随的,看到当下越来越多的讨论执着在前半部分实在可惜,真正应该被照顾的后半部分的情绪,始终呈现不出双向的交流,两个维度上互相对空言说,处处是交流的无奈。 “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科学都是没有希望的……”对自由的表达又仿佛预见当下,自由是何等重要的东西,很多人却不以为然。
      • 香港就像一个成功的妓女,外面来的人要求什么,她都会给你,只要她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尽管这种生存卑微甚至需要出卖自尊,显得无甚凄凉。97港人心态里面最心水的一部。
      • 从六七到8九再到九七,身份焦虑加上自身所学与时代割裂让那一代香港人彻底失去了归属感,在立场变得越来越坚定的同时向外突围的勇气却消耗殆尽。铁拳压下的那一刹那,靠乡愁维系的最后一线希望也会瞬间破灭。
      • 不说对于了解97回归港人心态的意义。但就是了解许鞍华导演电影创作之意义层面,这纪录片太重要了。基本上串起了她最重要最具作者表达的作品序列:和母亲的关系最直接的呈现是《客途秋恨》,这一母题也一直散落在她的作品中;小时候读武侠书埋下的武侠情怀,她拍了一些不太成功的武侠片;左右派对于同一事件的各执一词使许鞍华拥有很强的批判和怀疑意识,她拍了“越南三部曲”,《千言万语》;对于香港的熟悉和对香港会走向何方的关注和好奇,她在当时大批人离港时选择留港,她拍了“天水围”,《桃姐》这些关注香港社会香港人生活的片子。许鞍华母亲真的就像《客途秋恨》里那样谈起她当时尴尬孤独的处境,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把她看成自己族人之外的人,她当时也不会说中文,丈夫也不在身边,她轻松带笑的语气下我分明看到呢些落寞和伤感,我还挺想哭的。
      • 饭局为线索穿起来一段个人成长与历史交缠的回忆。喜欢在茶餐厅分镜头想剧本,不会被赶翻枱吗?自嘲“山河派”爱国主义者,我们也是城寨派港片废中。“管得太具体,文艺无希望”,“年轻人有立场但是没策略”
      • 喜欢许鞍华的人可以看看此片,她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史,在教会学校受教育(全英教学),殖民地成长产生的自卑感,中学时代爱上武侠小说,客途秋恨之外的母女关系的延伸,总是抽烟,还有最后她对香港的深情。片尾她说不愿离开香港,想留下来看看后面会发生什么。 上周随意点开一期马世芳的<耳朵借我>,是回顾2010年华语女歌手,听完整期还是对<无名>最触动,香港很多名字和条目已经消失在歌单、豆瓣;刚刚听完<反派影评>的香港电影十年特辑,也很有感触,最后大家一致(除波米)把<树大招风>列为最佳,特别有“贼王末路,一切随风”的悲凉感;以及刚看完的<千言万语>的黄秋生,还有再也不拍<千言万语>的许鞍华。 “香港是妓女”的讲述好像真的没错~香港也确实是时代的产物,再过几十年呢,还有人记得她曾经的辉煌、过往与转变么?大概只能感叹一句“去日苦
      • 97,那些她擔任採訪的普通話是怎麼回事?還不給配字幕。。。看之前可以有的背景知識包括客途秋恨、今夜星光燦爛和千言萬語。找來的這一桌同學簡直太妙,包括最左幾乎沒幾個鏡頭的中學老師也完成了很好的低存在感出演。話說我們對人的初始認識在於對方的職業身份這件事也蠻有趣的。
      • “不懂中国文化感到抱歉,为了生存竞争又必须接受西方教育。”“小时候发现不同的报纸说法不一样。”“hk像个妓女…”深深的撕裂与艰难的认同。
      • 当年被震了,还写了篇感怀香港命运的日记来着……
      • 「因為了解香港,所以不願離開。想留下來看一看後續會發生什麼,為了這份好奇,付出重大代價也可以」,23年前許鞍華展望未來,真是一片冰心。另,吳靄儀也值得一部紀錄片吧,瑪格麗特吳,當代烈女。
      • 九七症候下的回忆和时间意识,以及lived experience。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许鞍华回忆中学时代自己的心态(作为殖民地人,不懂中国文化让人对祖国感到抱歉,为了生存竞争又必须接受西方教育,而又恰恰在这种经验中实现主体的认同),说很怀念那时候,这时候此前流畅的普通话表达出现了一丝波折和犹疑。
      • 事隔超過50年,香港人面對的問題並沒有甚麼大變化,只是方向不同了。吳靄儀形容香港是一個成功的妓女,這個比喻很準確。
      • 她说她有种对殖民时代的眷恋,但同时她还说这是不对的。很有意思。
      • 安啦,黄种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啦
      • 现在的许鞍华有多绵软,当年就有多锋利。 “香港好像一个很成功的妓女。她自己有她很卑微的生活。但是,外面的人要求什么,她便给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机会给她生存。” “你说什么公民自由,对别人来说,你是在装模作样,但对我来讲,这是真的东西来的。当大家不明白自由是重要的东西,我是很急的。因为我知道,当我们没有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会变成怎样,那就太迟了。” “现在那些有想法的青年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勇无谋,他们只是有立场,但是没有办法/策略。(只能)说完立场就算了。”预言占中。 补一个趣闻:97之前,黄秋生是香港著名的毛左,一直骂港英政府是殖民地政权,呼吁早日回归,让当时政府各种头疼。回归后,这个著名左派却因为帮学生说了几句话,而直接被政府和演艺界封杀。 这种个人三观的崩塌+魔幻现实主义,难道是个例?
      • 《去日苦多》侧重环境,《好好拍电影》更生活化视角,这样两部作品,交互组成一个更完整的许鞍华。感触良多。
      • 重新认识了纪录片,第一次觉得香港是个很心酸的城市。
    • 豆瓣 8.9 IMDB 7.5 1080p
      好好拍電影
      2020
      纪录片
      香港

      好好拍电影

      好好拍電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即使已是躺平任嘲的廢物,但看到有人勤力一世,投身於自己所熱愛,還是會被打動,雖然「勤力係沒L用噶」。太多可愛的片段了,笑言飲醉酒會開始念莎士比亞,嘴上說等有錢了就考慮去整容,還要找個教練把曲線都練出來然後穿吊帶,分手後其實暗自慶幸終於有時間拍戲,以及在垃圾桶旁抽菸被各種路人借火的Ann。最後在金獅獎領獎致詞時感謝香港真是看到眼濕濕,然後從包裡掏出紙巾若無其事的脫下口罩擦眼淚。
      • ann对香港的几番表白我看得胸口生疼哭得好惨 可能我自己都无法估量香港文化对我的影响多深多重 太想念那座城市了想念在那里留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是题外话 纪录片对我来说起到了蛮重要的作用 会发现原来ann一直拍的内容就是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和处境 看到她陪妈妈在街上走的身影一下子回闪桃姐里一模一样的镜头 还有和日与夜里一样的花灯 这就让我更爱她了 更不用说食烟喝醉了念莎士比亚 送妹妹自己用不到的fashion提袋 理由是装不下A4纸 她就和宫二一样 是会迷的人 为拍戏疯魔为拍下香港每个角落疯魔 不知是真实还是说震动 她会因外表这件事从拍戏里找寻自己的价值 虽然她认为记者反复去问女性电影很烦躁 但同作为女性我会觉得这些细小有力的反应与传达都是女性独有的吧anyway long live cinema
      • 因為喜歡她太久了,有時候會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喜歡她。看她的訪談,去她的分享會,看她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電影,會知道她作為導演的堅持和實驗性,也會知道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笨拙和戲謔。在這個紀錄片裡真正催淚的是,我們不僅在熟悉的片段裡重新發現了許鞍華,也看到了什麼是「滋養」,什麼是「報答」,什麼是她和這座城市的互相成就。
      • 「你真係好勤力。」「勤力係無燃用的。」
      • 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的许鞍华,时而感性时而疯癫,别人说她关注边缘,她说自己阳光灿烂。因为害怕投资人赔钱,每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来拍,烟不离手拍片不停。许鞍华的电影里有香港社会的市井百态,一枝一叶总关情。她把人生献给了电影,而拆解她的电影,又能从中窥见导演的人生轨迹。看纪录片之前爱许鞍华一百分,看完之后爱一万分。LONG LIVE CINEMA!
      • 看到最后觉得被骗了,全片好似许鞍华是个loser,几段低潮期,电影不卖座,感情空白,结果结尾五座金像奖最佳导演片段和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分明又是人生赢家。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内地宣传《明月几时有》的间隙,抱怨记者问题重复,都问什么女性电影的问题,结果话音刚落她又开始食烟😂 前一秒说有个野心运动变辣妹下一个镜头大啖菠萝包😂
      • 再次证实了“跟随,跟随,再跟随”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技法,更何况subject是许鞍华,那么天真、干净和赤诚的创作者,片子自然是特别好看。时代巨轮,导演北上,我有预想过Ann怎样处理资本和初心的关系,她一直和她创作的电影人物保持观照和并行,就是吴念真说的,“在时代夹缝中做抉择的人”。Ann的选择是:二十周年,“不要让我说祝福的话,我不要”。完了以后,谢谢于冬,你是个好老板🙏
      • 延遲版HKIFF. 全片閃耀的都是許鞍華個人魅力的光芒,所以片子本身的「紀錄」感不強以及和「拍電影」關聯不大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無論是她本人生活工作中的舉手投足,還是身邊人對她的評價,無不指向一個致命的現實——她·真·的·太·可·愛·了!!不是作為導演,而是作為一個人。受訪者的金句產出量都不要太高,特別蕭芳芳說她是在「神與狗之間找到平衡」,笑到飛起。P.S. 片尾剪輯驚現:林澤秋。
      • 有兩段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攝影機近距離捕捉許鞍華在片場專心導戲的工作狀態,這是一個居於幕後的導演難得地坦誠相見,展現新性情的時刻,對比起杜Sir在現場「直腸直肚」的火爆脾氣,許鞍華要溫和克制得多。有趣的是,太專注的Ann更多時候是整親自己,看似是一個向外宣洩情緒(爆粗大罵),一個反作用於己身(磕磕絆絆),但實際上對那些不滿足於現況,努力做到最好的電影創作者來說,著緊套戲受傷最多的永遠是導演自己。 二是拍許鞍華電影之外的生活日常,她與年邁的老母親出門去私家診所複診,到達後才發現診所沒開門,Ann於是便帶母親到樓下茶餐廳喝咖啡。很喜歡攝影機安靜地對著熱氣騰騰的咖啡杯,母女倆不發一言相視而坐,享受什麼也不做的恬靜舒適。隨後,鏡頭目送Ann攙扶著母親徐徐離去,日子細水長流,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 电影是我的老婆,文学是我的情妇
      • long live cinema
      • 剪辑好流畅,想不到许鞍华原来是这么可爱。中间有些她真性情流露的部分我和邻座的小哥整个笑到失控。有人说导演是上帝,有人说导演是狗。希望她在上帝和狗之间可以找到平衡。
      • #SGIFF2020#没想到许鞍华导演的家庭还有这样的故事,真是如电影一般(而且她也确实拍成了电影)。按照这部纪录片里的梳理,其实包括后来的很多电影都有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映照。因为是很亲近她的人拍的纪录片,所以有大量的第一手的许鞍华本人的影像素材,又采访到了很多圈内的同僚大佬,所以真的是很细致的对许鞍华电影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呈现,她真的是生活极“接地气”、性格极可爱的一个人。
      • 許鞍華教人敬佩之處,在深陷商業法則的電影創作找出懶活之道,她電影裡引人共鳴,正是失敗者視點直根人物骨子內,是不停追尋與大環境的抗衡失敗後的失落引起的理解和共情,所謂要成為更好的人的失落感,沒有英雄,只有你我一樣的尋常。我常常懷疑,假約香港敵視藝術,以商業/藝術作二分法的創作環境略為鬆綁(藝術導演曾經標誌著代表失敗,自我中心的代名詞),少了商業包袱,她會否拍出更好的作品,對環境和自身沒有停止過的自省,一次又一次問她是否香港和女性看來是多餘的,與香港的連結是責任和不滿多於愛,正是她「包拗頸」的個性,一方面令人常常感到自相矛盾,對既有電影模式一次又一次突破觀眾底線與期望,擴闊了香港電影的邊界。文念中以局中人的溫柔回看好友半生,也為這位走過大半生電影路的導演,記下母女晚年平淡的日常與和解。
      • 2020.10.23 虽然片名叫好好拍电影,倒是没怎么记录她怎么拍电影的,相反大量从他人和她自己之口、以及生活的琐碎来讲述这个一直在好好拍电影的“在神和狗之间找到了平衡”的导演。阿Ann真是太太太太可爱了!可爱到其他说起她的人也都可爱起来。(看到最后Figaro画了框框突如其来的一阵难过
      • 頗全面,包含了許鞍華的成長趣事、家庭、生活如何影響作品等,訪問內容豐富,而且Ann Hui非常幽默風趣,內容不沉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題,但把許鞍華這個「人」塑造得很完整。
      • #金馬57# 在捷運上和滿意說,現在的以後的、了解的不了解的人想去觸碰許鞍華,這部都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大概是朋友來拍,鏡頭是帶著感情的。觀看過程中好幾次流淚,場內其他人笑的時候我常常笑不出來,她是這樣為電影燃燒的人啊,所以那些為難和曲折都不重要,都是可以用講笑話的語氣說出來。沒想到會有她講她不自信沒愛情這段,喜歡,那些消逝的易散的都不如她自己造的電影世界穩固。 有這樣鍾愛的事業的人是幸福的,擁有她也是我們的幸運。
      • 许鞍华说:“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徐克说她:“不做屈就市场的事情,做坚持自己的的事情。”她在神与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她这么多电影都有自身的影子。
      • 【亚洲跃动电影节 2021】许鞍华拍电影也是在拍自己的人生,《黄金时代》里的东北是讲自己的故乡鞍山,《客途秋恨》里的背诗是讲自己的军人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桃姐》的年迈老人则是讲自己母亲的养老问题。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电影是许鞍华的灵魂,她用电影造梦,也用电影还原生活,她的色彩是孤独悲凉的,但她的电影都指向救赎。
      • 很難不想到《去日苦多》,也很難不去和《去日苦多》作比。把自己拿去給別人拍和自己拍自己相比,還是少了很多主觀層面的自省,幸而結尾處有小小呼應,算是二十餘年後的一個回答。前半部分非常寡淡,總歸還是靠傳主個人魅力來加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