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诺 |
|
HKIFF45留念。在今时今日的香港看这样一场回顾97回归前时代情绪的电影实在是有别样的意义。「不认不认还需认,我怎么也没想到前半生竟要经历两次的身份认同危机」关锦鹏讲国语念旁白很温柔好听,是一部导演写给香港这个故乡的情书。影片里很多镜头胶卷层叠落下堆积,香港旧时的画面陆续而出,唤起旧时对这座城市的想象。楼总是能起得来的,重要是住的人怎么想。太忧伤太怅惘,唯有一声叹息。 |
|
寫香港的光影的詩, 作為香港人看得人也酸了, 一切有關於認同, 浪漫地相信導演普通話的獨白也算是陌生化讓其他中國人來認同的方法, 我們在這微小的地方做這微小的人, 其實也很不容易呀, 導演對香港的承諾, 只是近年的長恨歌算是逃走? 離開香港的題材怪不得也遜了 |
|
4.7 HKIFF45 大馆 五星是因为这个节点上自己突然有点理解那种迷茫,虽然我所想的并不是同一件事,却还是获得了一点共鸣;虽然我的理解并不是源自identity,但就是莫名觉得自己能够体悟一些当时香港的迷茫和惶然…… |
|
【17/HKIFF45】愛這座城市是因為她包容了自己的存在,與自身共同創造更承載了回憶,有個人的也有集體的。她能為我們留一個可以思考創作的空間就已經好幸福。就算沒有離別,也別讓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過,但往往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人已經被迫做出抉擇和割捨。連看兩部,看到關錦鵬媽媽柔韌的母愛。所以依戀母親,依戀家鄉。意外旁白居然不是粵語是國語。 |
|
对《香夭》在关于城市的方面的意义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我自认是一个没有identity苦恼的人,identity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在不断流动的标签,但在今时今日站到这个城市后我也能与他们当年的,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的迷惘产生共鸣。我也想留在这里看看这出大戏怎么排。 |
|
才发现香港人对97前后的复杂情感是多么的深切啊,我想作为一个在港多年的异乡人,也是从这时期的港片中才深知一二。恐惧和不安定充斥在那一代港人身上,也在那时期拍出了不少好片子。 |
|
#hkiff45#和《去日苦多》不同,这部是关锦鹏更私人化的絮叨,共情颇深。我还蛮喜欢的。 |
|
标记了十年后终于看到这个短片。我还是没去过香港,但我已经在开始怀念香港了。 |
|
關於自我與九七的身份認同自白書。不認不認還須認。4/4@電影資料館 |
|
在2021看無異於是一種靈魂上的凌遲 |
|
意義就如「去日苦多」,但切入點更為文藝及「偏鋒」。 |
|
b站上看的,可惜没有中文字幕。和许鞍华《去日苦多》搭配看效果更佳。关说“没有离开香港,是出于对电影、对这里的承诺”和许在《去日苦多》里说的“没有离开是因为好奇”异曲同工。喜欢关的念白,喜欢地铁站和叮叮车上的拍摄。 |
|
属于关锦鹏的私人影像,独白加上飞逝而过的香港景观,飘忽不定的人心面对历史的转折点,东京街的回忆被盖上了厚重蓝色滤镜,剧场内的场景和装置,对窗缠绵的男性伴侣,过去的回忆渗透进当下,与他的作品片段形成某种互文,值得关注,关锦鹏作品中对于歌谣的使用,《人在纽约》中来自台湾的张艾嘉和大陆的斯琴高娃都唱着属于家乡的民谣,而来自香港的张曼玉却唱流行歌曲,一种对于香港根源文化的探索和迷思。 |
|
关锦鹏的九七情书,诗意盎然。“不认不认还需认。”彷徨过,犹豫过,最后,他还是为了电影留在了香港。九七之后的关锦鹏,已经过了创作的黄金期,但一部《蓝宇》已经足以成为他留下来的成就,更何况他还提携了不少后晋导演。 |
|
“假如不是因為找到一個跟離別有關的藉口,大概就會讓時間不痛不癢地流過。” |
|
名字起得很好听 |
|
念的是往昔的“你”,忆的其实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过去,从童年的街道到母亲到电影……很真诚 |
|
又看到了地下情,想起了大鸿米店 |
|
不认 不认 终须认 |
|
配乐非常好听,一些往日的时光和记忆,推动着人忍耐着向前看。 |
|
關錦鵬的九七恐慌,從對城市未來命運的憂慮,到對自我身份與個人創作的回首,再落到對鄉土的眷戀與思考,完成了一出自洽的自問自答。文本實在太出色了,將關錦鵬的旁白寫下來便是一篇滿分散文,字裡行間既情緒至濃又清醒反思。然而即便關錦鵬努力在強化視聽,比如採用《帝女花》唱段強化“亡國”感,比如加入秒針走針聲強化命運倒計時感,視聽表現上還是落後於文本,一期播客或許也可以達到差不多觸動人心的效果。 |
|
回归作为回忆的契机。“他们的坚持和妥协是一脉的”,恐怕从帝女花“不认,不认,还须认”开始。一切关乎未来解释都在过去,而过去在现在的延迟而连续的建设中。此片比《悲情城市》作为台湾的身份注脚更加举重若轻。后者是依仗复杂人物关系建构史诗,而前者是一个人的喃喃自语,personal is political. |
|
13/4/2021 @ K11 Art House [hkiff]。比起阿Ann的”去日苦多”更私人,誰想到廿年後又要再一次面對身分認同? |
|
从前看关锦鹏都没那么多感触,可是莫名觉得他普通话好好,他的情感真的很细腻。一个人经历了两次身份认同危机,一定像是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而他却还是选择留下来,也许真的是因为他对过去的留恋,也真的是因为他有承担的勇气。 |
|
絮絮叨叨 音乐好听 |
|
4+
比起阿关电影中的那些男男女女
显然他对这个城市要更加深情和真挚 |
|
确实很怀旧也看似深情,不过“不认不认还须认”,你们港人到底是有多不甘呢? |
|
在最想放棄影像的時候,這部片子讓我記得。 |
|
identity issue是這個島上的幽靈 |
|
一部关于香港人的97回归身份迷失文化迷失的片子,通过关锦鹏在97香港人回归之旅的舞台剧开始,阐述关锦鹏对于香港的迷恋,不错的旁白,风情记录小片。 |
|
CC《胭脂扣》花絮。关锦鹏的个人回忆录,从中可以一窥97年香港人对回归一事的复杂感情 |
|
总是觉得关锦鹏拍什么东西都差一口气,所有东西都到位了就是差一口气。这种讲个人阅历和情怀的纪录片请每个导演都来一部。 |
|
身后香港年轻同学看哭了 鼻涕不住地流 像我在看其他电影和人生时那样 |
|
非常不错的纪录片,香港的回归看似是好事,但其实也蕴含着一种不甘心,同时既对未来的迷惘,也是担忧,关锦鹏导演一向细腻唯美的镜头下,藏着残酷与失控。我最喜欢他的作品胭脂扣。 |
|
我愛你呀 |
|
经历过呢二十几年,唔知当时移民的和留下来的又有什么感慨,或真的是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
|
关锦鹏的97日记,流动的影像,大部分手持,音乐渲染力很强 |
|
同是关锦鹏作品,《念你如昔》不如《男生女相》来得透彻。影片不长,却处处充斥着絮絮叨叨的所谓文艺笔录,以及漫无边际的老电影剪辑。说是身处九七“大限”的港人身份自白书,但纪录片本身又不敢直抒胸臆,只是借文艺散漫的旁白语境掩盖了本该尖锐的现实,苍白而无力。 |
|
SJ美A区CC港A大陆C区复合版50G蓝光 胭脂扣花絮 絮絮叨叨的关锦鹏 说了大半的港人关于97的复杂情感 接着绕回胭脂扣等老电影 |
|
本以為是97的註腳,但可能因為我太喜歡《愈快樂愈墮落》,只覺得本片是《愈》的註腳——開篇就解釋自己對青馬大橋的執念、駕車拍下的城市景觀大部分也和《愈》一樣(屯門出市區的路)、談論移民時的空房間影像就是《愈》裡面月紋和阿偉位於天水圍的新家、甚至還能猜到關應該很喜歡王菲吧⋯⋯ |
|
一堆菲林在台上,缅怀旧香港。香港變了很多,卻又其實好像很多都沒變
@hkiff with brian |
|
HKIFF45 在2021年看,當別有會心 |
|
關錦鵬之九七個人表達。2021年在香港重看,感慨良多。 |
|
非常私人,絮叨充滿了「近鄉情怯」的不安,貫穿的國語口白則同時夾雜了疏離與溫柔。「今天沒有打算離開,其實也是對電影、對這個地方的一個承諾。」阿關還是堅韌又軟弱的。舞台上傾瀉而下的、承載情感與生命的膠片、樂聲裡流動的街景和當初的信誓旦旦,大概都消失了。 |
|
不認不認終須認 |
|
正好这个时期,林奕华也排了一个《男装帝女花——不认不认还须认》,嗯~他与关算是灵魂伙伴吗?我好像能猜到他这时候的情绪了。 |
|
2021.04.07@赛马会立方 |
|
香港土著的九七情感 的确太复杂了 |
|
同样讲述香港身份认同的那份情绪,更喜欢许鞍华的那份冷静干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