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可能不会再捡起围巾吧 走散了就是走散了 何必重圆 |
|
一次成功的精神自慰,边笑边哭,结尾非常不落俗套。每次讨厌法国人讨厌到不行的时候看到这种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来的片子的时候觉得还能再爱一下。 |
|
也许记忆中完美的爱情起点,换谁都可以 |
|
太真实了。人类根本说不清什么是爱情,也搞不懂爱情因何而起因何而灭因何存续,也根本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messed up。40年的回忆可以在几天内被刷新;可以爱也可以不爱,可以爱你也可以爱别人,都是自己来写剧本;重新爱上你可能只因为嫉妒;换一个人依旧会厌烦,厌烦的核心是自己……这太真实了,人性不就是这样,人生不也就这样。我时刻充满愤怒,当下整个人生的状态就使我愤怒,与别人也没有关系。我自己不好,谁也没办法让我好起来。 |
|
法国版《私人订制》,故事并不新鲜,只是被拍出了法国人独有的气质。这个剧本写的挺不错的,有种把水变成葡萄酒的魔力,导演让一个主流的商业爱情喜剧变得高级了一点。它的氛围营造能力一流,布景和年代感还能带出一点法国那代人的情怀,确实是一部很不错的主流商业片。 |
|
原来是电影公司的模拟穿越情节,真的拍得很精彩,感谢法国各位老戏骨的活跃度,让法国电影继续领先于世界 |
|
4.5 非常喜欢了,笑点密集,感情真挚,好看到又哭又笑。剧本精巧到一直有戏剧冲突,还用拍电影这个概念贯穿串联,有《艺术家》般的电影情怀:电影依然是能让人穿越时空追缅旧爱的时光机。演员和剧本的绝妙结合,这部一定会在各国大卖。 |
|
再一次要感叹“哈哈你们法国人” 先出轨的老婆其实仍舍不得老公 告诉儿子自己对出轨对象也没有爱 再对老公剖白只不过无法忍受自己和一成不变越来越旧的伴侣 结果老公在回味过去的过程中心里有了别人 原来不过是“我只爱我爱的你” btw Canet演得挺好的 港版字幕翻译邁克 |
|
适合被剪成“3分钟看完豆瓣8.1分神作”的电影。《阿德尔曼夫妇》有多令人惊喜,这部就有多令人失望。 |
|
捡起来的围巾是年少时的爱情:横冲直撞轰轰烈烈;没捡起的围巾是中年时的婚姻:熟悉默契代替了激情冲动。蓦然回首,让人心动的到底是年少的你,还是年轻的自己?浓浓法式浪漫,泪洒影院。 |
|
世界和生活给了人们翅膀,人们却在翅膀上镀金镶钻,忘记了飞翔。喜欢法国很多电影中的自由和独立,也同样厌恶其中的放纵和玩世不恭。本片失去了法国特色的优点,反而放大了资本主义的通病。
世界和生活的魅力在于流动的时间和随机性,这和大师作品常常流露出的随机性是不谋而合的。
本片导演编剧是同一人,从技巧上可以说编剧很娴熟,但整体来看是一个陈腔滥调的烂故事,至于执导水平也一般。我当然也可以用电影中的腔调来嘲讽一下:你所有的意淫都像一个不能勃起的老年人的自慰,我宁愿看向墙角你因无能愤怒而捅破的充气娃娃,也不愿多看你一眼这可怜的行动迟缓的性幻想,摩擦着干枯皮肤的声音,唯有你最终流出了无力无助的泪水,才假惺惺地渴望生活原谅你。 |
|
妙趣横生的爱情小品。借了时光机的壳,让岁月在以假乱真的片场倒流 ,让同床异梦的人回到相爱那一天。虚虚实实的切换,密密麻麻的笑点,好多迷影小惊喜啊~ |
|
非常典型的法式情感处理,外象幽默轻盈,内里是严肃的生活哲学探讨,也依旧是尼古拉斯·贝多斯沿袭的中产阶级轻喜剧类型、实则以揭示感情磨损之残酷核心为己任的主旨,看似轻盈,剥开“现实”与“戏剧”嵌套的文本结构,我们最终得出如许诚实而不留情面的结论——“毕竟25年已相当不错了”。
庸常婚姻生活损耗激情的代价即是各自面目的憎厌,堕入旧时光追溯回忆之暖,电影作为造梦机器提供鸳梦重温的可能(我们还可能以衰朽肉身重拾青春的灵光吗),戏里戏外我们都可能成为生活的伟大导演,亦会自甘沦作失败的演员。
这一出建立于真实往事的虚假现实戏剧,在辅以电子化科技手段前提下,不仅为剧作文本创设丰富语义,更成功复制了两对镜像关系的cp(互文互动太有趣),几层局中局关系的架构以及突破“虚构”边框即兴发挥,趣味之余更有回味。 |
|
太爱了!法国人把这种“科幻”常见题材摆在现实,一种有趣的“蹩脚”。我更多的是对男主的羡慕吧。羡慕他的年轻时代真切地爱过一个人,爱到四十年之后,还能继续咀嚼当年的每个细节。所以我反思自己,我认识你的那天,我还记得什么呢?我真的爱你吗?这些中老年爱情电影反复在给我强调一个道理,这辈子真的要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啊。 |
|
Theatiner, München, 20.30. 小戏院,带幕布,有顶雕,边座。看电影和看戏都尽可能往前坐,不喜欢前面有人头动来动去。久病不愈+前途不卜,我已经自暴自弃,过一天是一天:D 后排全是法国人,一片轻柔谈笑声,笑点统一。嘲笑图卢兹口音时,有一瞬恍然回到某个belle époque。就这样吧。Fanny Ardant. Ravishing. |
|
2019戛纳展映。台词写得实在是精彩极了。比起类似题材的冯小刚,可以看出把一个点子开发到极致而不是用段子集的形式可以产生多大的威力。戏假情真,或曰几重的记忆重建机制,移情机制(为了出戏而再设计一段表演那段才是精华啊)等等。当然芬妮·阿尔丹实在是戏太多了,B故事虽然写得不错但是set up的时候太硬了,加之功能性太强,这几点不解决,再讨喜也进不了主竞赛啊。 |
|
“你是上帝吗?”
“我是编剧。” |
|
的确扎心,逢场作戏是所有爱情的起点,等价交换是终点。追光、铺轨、吊臂,平滑摇动的镜头让一切都如此逼真。 |
|
我无法分辨这部电影的好坏,我只是get不到笑点,也不太感冒,在我看来就是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 |
|
导演第二部还是那么好,借助于类似《甲方乙方》似的情景现实体验,来探索持久婚姻的高潮与低谷。与其鸳梦重温某一时刻,不如去发现眼前美好(老头沉迷于情境现实,老伴沉迷于虚拟现实,不同的是一个陷入过去另一个拥抱未来)。因为这种真假讲出两个时代的戏剧形式,它既能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对现代科技的利弊予以讽刺。 |
|
戏里治疗两个人,戏外治疗另两个人,假戏真做,真戏假做。激情纳入现实,都会磨损,现实回到梦境,都会重现生机,但我们谁又能一直维系在那条激情、新鲜又熟悉得刚刚好,不过火的微妙界限上啊? |
|
25年后的围巾不需要去捡,各有所爱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唯一不好的是,你在戏里爱上了年轻女孩,却有编剧男友从中作梗,大叔的爱举步维艰。 |
|
创意极佳,没想到楚门的世界之后还能把导演人生编出新的花样。 |
|
80后导演拍老年人心态,确实有点残忍,结尾也没妥协。老头心里已经有了少女(怀念过去也好贪恋青春也好),还怎么配合老婆演过去的戏码呢?再美好的年代都是抓住当下,因为回忆过去是很凄凉的。 |
|
对比这部电影,同类型的《甲方乙方》和《私人订制》之流还只停留在打闹取乐的层面,根本没有探究婚姻的肌理和本质。这是教科书级别的剧本杀,在制造一个虚拟的情景现实的同时,渗透了真实的婚姻和感情消耗,在戏里戏外的界限变得模糊,在那个70‘的酒吧里,昔日的重逢和相遇再次被唤醒,被时间磨灭的爱情重新焕发生机,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左是左,右是右,人们会去电影院,会去图书馆,人们会读杂志,有贫穷有富有,相互没有隔阂,人际关系简单,那个年代一切都不需要修饰。那个年代,爱情就像画画一样简单明了。 |
|
一直把这部跟泰西内的“Nos années folles-2017”搞混了,结果看下来又发现实在太迷人,就像“Monsieur & Madame Adelman-2017”。就像从那儿脱胎出来的,跨过了文字,借由漫画、影像和场景重访记忆、复制关系、回溯时光、回归自身。啊美好!(但我还是吝啬着不肯给他5星)2021.1.17 大银幕重看,发觉自己又把它跟“L'amour est une fête”搞混了。 |
|
这部比 阿德曼 差太多了。上部看得激动人心,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这部看完,我简直怀疑是抄 冯小刚的 甲方乙方。老头子最后真爱上少女了,说明男人永远爱少女嘛。不过瘸腿导演非要追问她和老头子睡过没有,太傻了,一点也不重要。不过女主演挺厉害的,这扮相,我完全没看出她也是阿德曼的女主角 |
|
这么好的分数怎么评的,我向来不低评,作为初中文化的我,我实在连两星都无法给予,一晚上浪费了时间。 |
|
真人演员代替机器人版的《西部世界》,有钱顾客可以重温旧日时光,不是真的穿越时空,是你抬头看看聚光灯就随时可以打破第四道墙的场景重现。爱情和婚姻能通过拾起往日的美好年代来挽救和唤醒吗?或许只能推着你往前走,去接受未来定会大放异彩的VR新世界,接受此刻的自己的美丽和悲伤,在起点生活。那么,1974年在里昂小酒馆门口掉落的爱情,现在你可以不必捡起。(在片子里看到两部电影的海报,一个64年老电影,一个是卡萨维蒂的《爱的激流》,都关于分开、重聚,情人,也算是刻意扣题了哈哈哈) |
|
《午夜巴黎》的精神内核,耐人寻味的收尾。我们总是试图依靠现实里不存在的东西来找回对于现实的热情,而这终将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死循环。 |
|
下班後拖著極度疲憊腦袋和驅殼去看然後喜出望外煥然一新。徘徊真實虛假過往現在,雞蛋蘸白糖做甜品,生氣時會引起地震,伏特加多於其他酒精,愛情降臨時如像喝醉酒,身旁東西全都撞個東歪西倒。一見鐘情,然後讓回憶停頓,過去再次重現,卻沒有拾起地上圍巾的衝動。我們愛自己眼中的別人,大於一切。 |
|
6/10。《楚门的世界》另一种呈现方式,有人想醒来而有人想沉睡。情感比前作《阿德尔曼夫妇》真实了一些,但仍是假的。帮人回忆过去的工作好浪漫啊,这也是造梦啊!希望未来会有这种职业。 |
|
如果是老年导演,会写这样两个角色么?故事台词都好,只是两个主角的写法都带有种子女眼中父母形象的感觉。所以即便第二次青春,欣喜欢愉其实都流于表面了。 |
|
真实意义上的“时空穿越”,老年婚姻危机的一种解读方式。幻想部分好看有趣,还有反转。电影宫中鼓掌时间超长。期待国内引进,一定会票房大卖的。 |
|
4.5 非常非常好 太喜欢了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为什么中国导演很难拍出这么轻巧又这么动情的电影 有种旧时港片的影子 非常值得引进! |
|
老命题玩出新花样,1974年的时光太美好了,如梦似幻。就像维克多说的,那时的人们简单富足,互相交流,不玩手机。法国女人也是这个星球上最不在意年纪的,70高龄也可以眼波流转,把自己拾掇的光鲜亮眼,并坦然对儿子提及:快乐的状态是允许做禁忌之事产生的。所以,夫妻继不继续有何所谓,在意个人感受崇尚精神自由才是法式婚姻之精髓。 |
|
重返最初爱上你的那刻,我会否还记得坠入情网的原因,或是第一眼见到你的样子。当太多的爱情片掺入了很复杂的元素(我显然被《去年圣诞》“吓”得不轻),它仍然保持着最赤忱的浪漫情怀;而Antoine的工作设定,不就是帮助人们填满各种单纯的想象。看的时候始终被浓浓的怀旧气息包裹,仿佛也跟着穿梭于设计好的舞台,回到“爱情电影”四个字还存在和卖座的那个年代。 |
|
在法语里,「La belle époque」是一个特定的形容,指的是1871年之后的那段黄金时代,也是《午夜巴黎》里,醉酒的男主坐马车穿越回去的时光。在男主的时间线里,这个美好年代往后推了100年,是他遇见爱人并画下来的那个年代。初见的爱人,浪漫的邂逅,气盛的年纪,洋溢的才华。之后的每一天,爱情在消逝,回忆在稀释,浪漫被柴米油盐替代,年纪总让才华提不起笔。原来这就是老去的现实。 |
|
Don't pick up that scarf and move on. |
|
特别喜欢对当代一些数字产物的碰撞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反观,像这种大型实景沉浸式角色扮演游戏,落到现实中的“虚拟”到底能给人带来多大的真实感和快感,甚至是否能引发幸福感,这些问题都是很好玩的点。影片没有把观众当傻子,恰当考虑了普通人的情感代入过程,如何从一开始的抗拒、游戏、刻意保持距离、尝试融入到彻底投入,要做好每一步的动机非常体现水平。而且没有把任何一个人标签化,心理医生老婆的刻画甚至更为现代,她一开始热情拥抱虚拟新技术,非常反感丈夫的沉闷保守,到后来亲身感受了线上交流的无效和冰冷,再到后来加入到现实中的“虚拟”这个过程很值得当代人玩味。影片把“假的真实“和”真实的假“之间做了多层嵌套,是它没有成为一个一厢情愿的无脑喜剧,而是既现代又怀旧,充满人文的温情。 |
|
戏中戏中戏中戏 剧本很新鲜 前半部分剪辑完美到我想打五星 笑点给的太实在了 自然又密集 全场从头笑到尾 把法国人婊气的witty拍的淋漓尽致 比隔壁自作聪明的美国人拍的婚姻好太多 玻璃镜子还致敬了德州巴黎 后半部分新鲜劲过去了 就开始各种套路了 不过这种小品定位的片子结局本来都逃不出那一套 导演诚意满满 cinephile应该都会看得很开心 另外卡内真的是越老越有魅力的演员啊 原来一直无感 看了他最近这几年的片子感觉好想和他睡觉 |
|
好梦一日游,这片配乐太好了。法式老年浪漫故事,甜而不腻,其实是个追忆青春但追到别人家床上的故事,很喜欢结尾一闪而过女演员的形象以及老头迟迟不肯起身的犹豫。爱情就是不断犯错也可以彼此原谅,而婚姻就是没病找病,通过多组人物对比,结合上一部阿德尔曼夫妇,可以看出来导演很懂婚姻 |
|
163/365 很喜欢!从名字到海报到导演到演员到剧本都喜欢!应该能进我今年的前10吧。 |
|
浪漫、怀旧又有才华的人,才能拍出如此美好的《美好年代》。 |
|
戏假情真 |
|
结尾处男人眼神里的回忆暴露了一切 |
|
私人订制沉浸式体验。 |
|
#SIFF2020# CGV白玉兰广场,4.0分。贵在精巧对照、和法国味儿浓厚的转折的轻喜剧小品,表演舒适,虽然总体上感觉并不新鲜。(不过真的是戛纳片?) |
|
剧本和剪辑真的相当不错!夫妇吵架那场戏,还有女演员和插画家在咖啡厅第一次碰面时两对人物关系的纠葛与混合都做得很好。虽然结尾太甜腻太梦幻了,但最近的我不介意糖分多一点。 |
|
非竞赛单元的一个惊喜,比奥诺雷好出了整个一种关注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