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大人物得到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后,很多人就会把他捧为神来仰视,从他身边丝毫不比他差的女人身上,你能看到他们的弱点,比如尼采。男人都拼命的想跟女主结婚,而莎乐美非常清晰的意识到,那就意味着丧失了自由,她为了流产要从树上跳下来,这是女人的反抗,凭什么因为我们因为孕育生命的能力,反倒成了限制自己的绊脚石。女人才应该奉行那个三不原则:不主动、 不拒绝、不负责,人生就豁然开朗。片子不深刻,没有太挖掘,遗憾。 |
|
生活是不会善待于你的,如果你想拥有真正的人生,那只能去抢过来。她追求自由,却主动为情感设限,她渴望被爱,却不允许被占有。只是她最终还是毁约了。或许所有的设限,只不过是还没遇到那个人罢了。遇上了,又谈何条条框框呢?影片最后她躺在沙发,“我曾希望有那么一次,盲目莽撞地坠入爱河”。 |
|
字幕太糟糕,连蒙带猜看完。那些围绕在莎乐美身边的大哲、诗人、学者个个为她痴狂,都企图拥有或独占这个女人,所有的现世力量都逼迫她服从一种世俗生活:老老实实找个阶级门第相当的男人结婚生子。而她一次次用不可动摇的意志从这种命运之下逃了出来。拍得流水账,尼采、弗洛伊德、里尔克形象太猥琐。 |
|
莎乐美,来自俄国贵族家庭的现代独立女性先锋,和20世纪的德国文化界:尼采、里尔克、弗洛依德,从哲学到诗歌到精神分析。
什么人啊,生在什么样的年代啊……
所有现代女性的母亲,我们只是她的不合格的副本。
叫尼采和里尔克那样的灵魂都颤动和癫狂的女性意识和独立精神啊!
表现手法也很有意思,从老年视角回望一生,亦不后悔其过于自恋和莫名其妙的坚持与堕落,直到精神分析揭开其中的秘密。视觉上莎乐美出入油画作品般的画面,处理得很自然,又别有一番感觉,不愧是德国表现主义。
|
|
19世纪奇女子,中规中矩的自传。感性的爱情,未必会瓦解理性的堡垒,而情欲的满足,同样可以支撑她的主义立场——她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词语来形容:偷。 |
|
理性被感性所软化 |
|
过瘾 |
|
莎乐美是100多年前欧陆文学及哲学界的中心人物,入门级的叙事过程对深奥的哲学也是点到为止,导演的意思就是若有兴趣可继续看书。此片画面尤为唯美,几段在旧照片中起舞的片段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不止一次的雨中宣泄使我感同身受。#19th SIFF#虹桥临空 |
|
睡完里尔克之后走在雨里那段太美!! |
|
天才女哲学家,精神分析师露.莎乐美的自传故事。她用一生来诠释“自由”,她的思想超越时代百年之多。电影的中文译名不太好。 |
|
真实人物远比电影还精彩。感觉电影还可以更长更长,毕竟这样的女人世间少有,她的一生本就是一部电影,令人回味无穷。P.S.莎乐美的服装好美,但某宝这次肯定是搜不到同款了,遗憾呀😄 |
|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塞住我的耳朵:我还能听到你,没有双足,我还能走到你那里,没有嘴,我也还能对你宣誓。打断我的臂膀,我还能用我的心,象用我的手一样,把你抓牢,揿住我的心,额上的脉管还会跳,你如果放火烧毁我的额头,我就用我的血液将你承受。——诗人里尔克为莎乐美而作。 |
|
看着海报上的6评级就想,即便是德国电影也不可能太绝色了,真的是和哲学家一样开始有一点点“枯燥和费解”慢慢入戏,脱戏只是蜻蜓点水在最后10几分钟出现几个镜头,刚刚入戏,就结尾了,三段女人(不止三个)的故事把这个影响了弗洛伊德的女人完整展现出来——需要再刷一遍。 |
|
除了表演用力过猛之外,还算是惊喜。能够还原、塑造出这样一位荧幕角色,看得出导演本人是一位自我意识极强的人。莎乐美一生传奇,环绕在她身边的都是当时的大思想家、艺术家们,她的才华撑起那份不逊和执拗,又在岁月的沉淀中被时代的洪流萃取出精华。薄情寡恩的风流女子,放在此世也是惊世骇俗的吧。 |
|
20181229 她最性感、最令人动容的是对知识,智慧和真理不懈的追求。 |
|
天才收割机。 |
|
独立女性的情感经历都好丰富,哈哈 |
|
传记片,女主励志。 |
|
这届SIFF观影体验最佳的电影,字幕基本无延迟、无漏翻。作为一部靠大量对白撑起来的电影,能做到让观众全程注意力集中已是不易。 |
|
极富个人魅力与传奇色彩的惊世骇俗女人(第四届德国电影节)PS,是哲学家,更像女权主义者。 |
|
八卦片,把太多的篇幅用于描绘女主与多个男人之间的交往,对于女主的思想性的东西介绍太少。不过感觉莎乐美跟我有点儿像,既渴望热烈的爱情,又想克制压抑自己,又向往纯粹的精神恋爱,片中我还是喜欢女主与尼采、保罗雷三人同游的情节,既像是知己又像是友人,而女主跟自己的家庭教师的关系太诡异(女主把对方当老师,当偶像,而对方只是把她当女人),和丈夫的关系像父女,跟里尔克和霍夫曼又有点沉湎于肉欲了。 |
|
一个日天日地的女权主义者,和她的性事。人物塑造很有意思,表达方式也俏皮,让这个不太讨好的题材中和了不少。性方面的展现也比较聪明得当,没有成为套路之作。 |
|
整部电影在莎乐美的情史中游荡,除却时间作为唯一的脉络之外,毫无重心可言,女权、精神分析通通浅涉即止。对尼采和里尔克的刻画完全标签化,其它角色更是过场走秀式的演绎,完全成了导演絮叨的道具。将一切的缘起归因于童年阴影,将整个一生浓缩为“偷”一个字,纯属缺乏深度而完全想当然的把握。 |
|
选角都太次了… |
|
作为俄裔哲学家莎乐美的传记片,将她与尼采、里尔克和弗洛伊德的感情和学术关系置于核心,通过作悬念的性节制来塑造其十九世纪的解放女性形象。明信片视效的地点转换和不同阶段生平的线性衔接乏善可陈,有限镜头视角几乎以静态方式将主角困于图像,作为外部框架的口述场景仅平添了与闪回主体的矛盾。 |
|
两个莎乐美都是我的偶像。 |
|
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点都很到位,过场也美。这个译名略怪,里面涉及性别话题的内容都很精彩。 |
|
谁不想让里尔克给自己写诗啊!再看到这个满脑子都是电影节的某位德方帅哥,坐一起看电影根本注意不到里尔克尼采什么的都在往右边偷瞄,羞耻 |
|
生活不会给你太多礼物。如果你想要理想的生活,就自己去盗取。她一生不想结婚,成为男人的附属,她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她做到了,莎乐美
话说这个里面的尼采塑造得有点弱智
|
|
看过 |
|
感觉德语听起来总想要打架 |
|
怎么感觉20世纪初的欧洲比现在的中国还开化……#Siff2016 |
|
严肃传记片。三代女主演技都很厉害!那张马鞭三人照也是白学始祖了(好想要里面的风景明信片 |
|
让人痴狂的莎乐美的一生 |
|
也只有在讲莎乐美的电影里,能同时看到尼采、里尔克和弗洛伊德的出场了。尼采见莎乐美第一面时说:“我们是从哪个星球偶然同时降落在地球上的?”查了下,居然是真事?尼采真爱演啊。(片名译得很莫名,尼采明明只是一个配角。) |
|
★★★☆ 欧洲文艺电影的配乐实在是太出彩了,室内小编制弦乐和钢琴的使用+★。对莎乐美更多从一个女权主义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一个哲学家,结构大于内容。2016.11.15@星美国际影城成都大悦城店 #第四届德国电影节# |
|
在里尔克身上看到女性的元素,里尔克给了莎乐美初次的灵肉合一的性爱。就灵肉合一而言,肉欲不消说,凡有性能力的非性冷淡者,都可以达到,这几乎没什么太大的技术难度,大多数人都可以得到,但灵魂合一却需要高度契合,大多数人都达不到。要求思想深度、准确、快速感应,同时在对方的眼里看到自己。这需要什么?看完电影我在想,两性灵魂契合的两个因素:1 双方在对方身上找到同性的影子 2 不是强强联合而是互补关系 恋母者与关爱柔软的强大者 恋父者与崇尚暴力的柔软者 等等 。而我,可能需要一个尼采化的里尔克。 |
|
每一次莎乐美从画中走出,很美。但总体流水账。 |
|
with Robert |
|
很多时候,哲学家的人生和自己的哲学是反着来的。。。。。。。。。 |
|
世俗对哲学家的眼光依旧停留在暧昧的情感生活,本质上本片充其量不过是莎乐美 / 尼采 / 里尔克 等人的三流小报八卦史。 |
|
看到莎乐美、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在同一部电影里出现,这就够了。 |
|
这里面的尼采也太好笑了吧 |
|
叙事节奏太糟糕了。对莎乐美的理解浮于表面 |
|
‘邂逅于此的我们分别来自于哪颗星星’ 好喜欢在旧照片中动起来的几个画面 |
|
100多年前哲学女性人物的传记片,主题是各种八卦,简单粗暴,依然是把人物当一个风流女性了。 |
|
水彩画蒙太奇,画面蛮好看的 |
|
拒绝肉体的快乐才能释放创造力,而肉体的吸引几乎绝缘了精神上的共鸣. |
|
糟糕极了,居然能拍成大女主网文风。 |
|
译名其实还贴切 就是莎乐美情史 和里尔克的那段可以当韩剧看 她是自私 但是自私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