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片能看完我真佩服自己。主要是配乐有种把人逼疯的感觉。但构图真的太牛,对摄影大有启发,种种不对称,不中心画面几乎颠覆了我对构图的认识。 |
|
Vertov美学的集中呈现,跟Epstein一样,既强烈怀疑人类视觉,又寄望于电影眼的超越性;不同的是,V的reality不是无意识而是social reality,并且有着当时苏联普遍的机械崇拜。我个人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是自反,但它却并不是布莱希特意义上的自反,相反,在V这里电影本身构成一种创造者,一种对人类感知局限的超克力量(最后的动画部分,人不见了,摄影机实现了真正的自我主体,V在《我们》中的这句话“Our path leads through the poetry of machines, from the bungling citizen to the perfect electric man”简直是一句后人类宣言),这种dehumannization恰恰与社会主义创造新人的理念形成共鸣。 |
|
一百年前人家就知道拍摄电影是为了记录凡常中的视觉奇迹和发现它的狂喜,一百年之后还有人在跟我说电影只是讲故事。 |
|
虽然一直不愿意打破不给记录片打满分的惯例,但无可否认的是这部1929年的记录片以多么完美的切割镜头与双重曝光为观众留下了苏联风情画。印象最深的是女工包装烟盒,摄影机动画以及结婚与离婚的镜头,政治与政策不经意地流露在作品中,却改变了记录片的"忠实",因而呈现出与年代不相吻合的艺术。 |
|
通过持摄影机的人持的摄影机,我竟然怀念起那种自己未曾置身其中的时代,但是既然未曾经历,又何来“怀念”呢?而这就是一种怀念,人是可以怀念想象的,有的时候想象比记忆还值得追寻。 |
|
①电影眼;②纪录片与先锋片交融,酣畅流动城市交响曲;③剪辑与蒙太奇的极致,平均镜头长2.3秒;④双重复调的自我暴露,镜头中影院屏幕中观看本片关于如何拍摄本片的镜头,剪辑与摄制过程;⑤结婚,离婚,葬礼,出生,急救;⑥定格动画(自动跳舞的摄影机),快动作(流水线工人),慢镜(田径),斜切,多重曝光。(9.5/10) |
|
5- 百叶窗,电影眼,快门梗。第一(正片)与第三(幕后)视角混剪,从内容到技术都玩得很花:流动街拍、卧轨仰拍、快闪分娩、慢镜定格运动、分屏、眼耳蒙太奇、简易特技,甚至还有动画.... 首尾呼应的电影院设计赞。后半的剪辑和节奏大嗲,前半配乐违和。 |
|
狭隘意义上来讲这是一部完全由影像决定的电影,影像是最大的主导也是最深的基底,通过超越时代的剪辑与后期制作和更为凌厉的蒙太奇技来展现这些无序的、非线性的片段。在此,摄像机不再是死物,而是一只好奇的眼睛,摸索、推进、回想,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摄像机透过镜头看着我们。 |
|
酷!! 单在配乐方面 电子 后摇 军工 噪音 bigband 20时代出现这些元素实在是难以置信 |
|
确实牛逼。1,用电影来探讨电影的本质,2,摄影机比拟眼睛,多处出现。3,城市生活的交响曲。4,镜头剪辑的教科书。 |
|
电影唤醒现实,电影驱动现实,电影颠覆现实,电影创造现实,电影即现实。很难相信这是来自地球的作品,全程目不转睛。剪辑的终极魅力,对艺术形式及其受众的绝对信任。现场电子配乐。 |
|
这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直观表现,它没有布景,没有字幕,也没有演员道具。影片呈现了一个缜密的套层结构:表层上是一部纪录苏联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响曲,其内层则讲述了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其实是剪辑让这部影片更有魔力。 |
|
[260]Michael Nyman配樂版本。正如“吉加·維爾托夫”這個俄文烏克蘭文混合名字的意思——“飛旋的陀螺”一樣,他的“電影眼”和城市感極強的蒙太奇確實非浪得虛名。當然,這也是一部彰顯記錄片導演精神的經典之作。假如配上馬雅可夫斯基的詩句會有什麽感覺呢? |
|
A+/ 朗西埃:“没有了阴谋,就只剩下运动本身。而电影自身也是一种优先运动,这个运动保证了所有运动的同步和对接。因此,机器-眼自然而然就执行了文学必须通过技巧执行的工作:让意志在艺术产品中消失。正因如此,电影没有必要把自身关联于某个真相,以证明生活是个谎言。运动机器的真相是所有运动的平等。”相比政客,大概苏联艺术家才是真正接近那个时代真理的人。 |
|
感觉电影初期的探索,除了技术方面尝试和突破外,更具有强烈的哲学意味和诗意。 |
|
同为影像本体理论家的巴赞与德勒兹对蒙太奇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巴赞认为蒙太奇很大程度上依循于主体的内在性/习惯性视点建构而出,其让观众处于被动的被引导状态,从而破坏了真实时空中的连贯性与暧昧模糊感。而德勒兹则认为蒙太奇是使得影像生成气态感知的重要途径,其指出蒙太奇所连接的影像使一种区别于日常感知的纯粹感知、一种超人类的“客观系统”(无中心、所有物质间均相互感应的潜在影像系统)被经验性地呈现出来。德勒兹在《运动-影像》中提出维尔托夫在《持摄影机的人》中以一种“无界限和无距离地看”的定义使得其拥有了使用任意技巧的正当性与客观性。维尔托夫的电影眼也因此并非是爱普斯坦口中的“精神之眼”,而是德勒兹所认为的“物质之眼”。
|
|
从视觉艺术历史角度来说非常厉害。这部电影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里面很多表现手法后来都被内置到了剪辑软件里,成为花里胡哨的功能,之前最多被应用于MV,现在被应用于抖音。短视频始祖。 |
|
真正炫技展示剪辑魔力的影片,将大量不相关的镜头组合产生新的语义。二次曝光可以使摄影师站在巨大摄影机之上,可以使摄影师从酒杯里陡然站起。定格动画可以使摄影机凭空自行走起来,可以使无人的影院座椅自行抬起落下。高速摄影展现出运动员发力过程中最细微的瞬间。给纪录片引入超现实主义,眼花缭乱的快速剪辑技法。
”持摄影机的男人“不时出现,犹如基顿的冷面形象,成为贯穿全片的符号,暴露出胶片剪辑台的作业过程,从定帧截图还原到动态影像。
甚至早在1929年,就精准地预言要打倒法西斯。 |
|
t8f93e54c9 |
|
《持摄影机的人》是由维尔托夫拍摄完成的纪录片,完全构成一种“摄影机眼”的映像风格,还原给观众一个肉眼所看到的真实世界,将摄影机真正搬到了大街上。电影的节奏完全靠音乐和蒙太奇速率决定,张弛度极大,并未使人感到枯燥无味。绝对是影史上最酷的纪录片!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
|
创意十足,表现力挺强。好看。充满活力和干劲的感觉。看某个镜头,忽然一切,视角到了拍这个镜头的摄影师后面。看另一个镜头,忽然一切,视角到了看这个电影的观众后面。比较神奇。但是最后有点乱。 |
|
凌厉剪辑,猎奇画面,放肆配乐,没有刻意捕捉——代表了一个类型片的本质,甚至等同于电影诞生的初心,《视与听》列为第一不能有意见。纪录片与故事片,在起初或许可以划分为无意拍或有意拍,如今发展为都在讲故事,只是模式不同,所以说,它其实挺乏味但也很珍贵。 |
|
8/10。维尔托夫以眼睛即摄影机的联想形式为基础,大力显示了剪辑和特效操控现实的威力:倾斜的画面分割两个街景再重新并置,摄影机疯狂地横移拍摄城市的不同角度,机械内部充满动感的零件运作,眨动的眼睛和数次旋转拼合下的街车、铁轨一起快速剪辑制造闪烁效果;将平凡的小细节变成魔幻秀,展现忙碌而充满生机的工业化景观,逐格拍摄的动画技巧(一碟小龙虾活过来跳动、摄像头爬上机架并说明它如何操作),现在看来很普通但实践了赋予摄影机生命和灵魂。叙事呈嵌套结构,浅层是劳动人民从苏醒、工作到休闲的线性时间顺序,深层为观众线索,开头空旷的影院随着胶片安装上、凳子逐排放下,观众逐渐增多进入观看的状态,但时空关系被蓄意颠倒,从白天发生的事剪回黎明熟睡的妇女,还将运动员、许多勺子敲击的动作结合观众的反应,体现自我暴露的电影形式。 |
|
吉加维尔托夫将无限的热情灌注到对蒙太奇的尝试和独特视角的开创中,保存了珍贵的而自然到有趣的平民化历史瞬间——在《电影剪接的魅力》中得到了肯定。音乐的运用使全片活泼而抓人,有点早期MV的意思。 |
|
对准不同主体的碎片化镜头传递出无关联的碎片化信息,戏剧故事自然就不会存在,碎片化的镜头通过不同方式剪辑在一起产生次生信息并传达出情绪,这部电影是对电影影像基本运作原理的检验,它既是电影剪辑手法的宝库,同时也是对20年代末苏联大城市生活的珍贵记录。定格做出来的摄影机之舞是最美的桥段 |
|
苏联纪录片导演、“电影眼”理论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代表作,摄像师是维尔托夫的哥哥米凯尔•卡夫曼(Mikhail Kaufman)。试验性质的默片,虽然没有情节,但剪辑和配乐不错,看着一点也不闷。 |
|
「破碎的三角牆,坍塌的柱子,被認為見證了這座神聖大廈承受電殛與地震之最基本自然毀滅力量之奇跡。然而,就其人造性而言,此一廢墟顯現為古代的最後遺跡,在現代世界中只能以其物質形式被視為一片古蹟如畫的觀光景點。」(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546356/) |
|
持摄影机的人,观察的人,记录的人,怀疑的人,想象的人,创造的人,也是局外之人。 |
|
4.5,《持摄影机的人》首先“看”到了自己与观众,在最后,我们则通过定格动画“看”到了这台自由运转的机械。它是从机械中产出的影像。机械、日常与苏联的政治宣传并置,皆为65分钟机械运动的零件。音乐的“激情”则完成了1920s的苏维埃集体统治需要:生产性与建构主义,忽略个体,高速运转,20世纪工业社会后期的未来感,如今被称之为朋克。
后半段的身体—美学,似乎蕴藏着纳粹德国的里芬施塔尔和她的两卷本《奥林匹亚》 |
|
眼睛犹如百叶窗,一开一合,控制着光的变量,摄影机也是如此。黎明时分,城市复苏,每个人都像螺丝钉一样,在特定的地方默默地旋转。在日复一日的轮回中,会经历婚姻聚散,会走过生老病死。洗头和洗衣服,刮胡须和磨刀,阶级对立被展现在对比蒙太奇之中,维果的《尼斯景象》应该直接受到了这部作品的影响。剪辑有如缝纫,需要一针一线,将素材编织为整体。富有节奏性的剪辑营造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揭示了剪辑技巧的潜能。叠化和定格动画的使用又大胆地进行了技术革新,开创更高级的电影技术。有意思的是,摄影师本人也是被拍摄者。观众在观看银幕里的摄影师拍摄他者的同时,也被银幕外的摄影师所拍摄。摄影机如同人眼,无处不在,把握着宇宙美学观。 |
|
补影史。吉加维尔托夫从实践上验证其“电影眼睛论”,关于当时对社会主义和社会劳工机械运动的现象捕抓,那些未来主义的构想。中间多处用到了当时苏联的蒙太奇手法,近乎“杂耍地”高频切换,慢格镜头动作展示工厂劳作,远景城市风光,升格镜头运动镜头,定格,多重曝光,居然还有越轴剪辑的往返效果,还有分屏-多重曝光画面,乃至到最后的摄影机定格到眼睛叠影,都在尝试电影语言的可能。非常新奇,富有想象力和电影的生命力,这可是在1929年!9.2 |
|
电影摄影机如同人的眼睛一样,它把所看到的大千世界转录于银幕但电影摄影机又远远胜逾人的眼睛,电影时空的灵活性使它不仅能纪录客观世界,同时还能通过复杂的剪辑手法描写和表现主观印象。因此,电影应该绝对摒弃虚假性。把镜头对准真实广阔的客观世界,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电影眼睛派 |
|
敖德萨提喻法。被赫尔墨斯亲吻过的电影! |
|
结婚、离婚;葬礼、婚礼;出生、埋葬;各种形式的剪辑和摄影技巧运用的目眩神迷:跳剪、蒙太奇、快进包装女工、特写面孔、多次曝光的拼接画面、叠印、渐变、夹杂;生孩子和乳房的拍摄;镜头的斜切、倒置、回放、定格;配乐时而忧伤,时而激进,很带感。唯一不喜欢的是政治色彩这么直白,这也可能是目的 |
|
1.内容上是社会主义宣传片,牛逼之处是前卫凌厉的剪辑手法在60多分钟里玩了个遍,对1929年而言简直就是神迹。2.能成为影史重要的一部影片要归根至它的开创性,确实前卫炫技震撼,却也枯燥乏味;为电影眼睛派奠定基础。3.更觉惊艳的是配乐,动荡激烈而忧伤。 |
|
摄影机“看到”的前苏联城市,大胆、直接、大方,作为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观众毫无空间或时间上理解的困难,反而通过摄影机的视角对于这个属于过去的外部城市感到无比亲切。太好看了,尤其有对比才能更感到好看。20110201-20171108 |
|
【A-】
1.柏林城市交响曲的升级版(指在主旋律纪录片上完成对电影眼理论的实践),影像的节奏确实舒适,最喜欢婚姻那一段。(线性的逻辑,但拼贴了时间)
2.有挺多美丽的技术使用,和爱森斯坦的宣传片对比,进一步抛弃了叙事,但反而观感更好。
3.很棒的迷影片
1920s,4 |
|
如何创造性的处理你所拍摄的影片素材是本片对纪录片工作者最大的启示。毫不夸张的说维尔托夫在本片中呈现出的纪录片理念,手法以及技巧领先时代整整100年。它包含了比尔·尼克尔斯所总结的纪录片六种模式中的好几种。而如今最前沿,最流行的自反式纪录片早在90年前就在本片中被维尔托夫尝试过了,并且导演在片中大量尝试蒙太奇实验,将不同的镜头互相组接形成含义,通过蒙太奇的作用形成某种节奏和韵律。同时大量的使用对比蒙太奇:结婚和离婚,葬礼和婚礼,生产和死亡等,以及对于叠化,升降格和定格的创造性使用让本片也成为了一部充满先锋性和实验性的纪录片。维尔托夫仅凭此片便能影史留名。 |
|
片中“自我暴露”的演员Mikhail Kaufman是维尔托夫的弟弟,次年给让维果À propos de Nice担任摄影师。该海报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博物馆中展出,为朗格卢瓦的私人藏品。 |
|
你能相信這是1929年的電影嗎?感謝這些前輩,讓電影得以為電影。 |
|
静止画面蒙太奇(比对堤)运动推轨镜头蒙太奇 放映速度控制 倒带放映再拍 重曝 叠化 拼接 动画化(摄影机动画化-电影眼) 手持摄影 摄影机自反 背剪辑 剪辑自反 电影自反 跨层 还得想想运动-影像的问题 |
|
格里尔逊说“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创意性表达”,维尔托夫说电影眼,别忘了影片中摄影师背后另一双眼睛,电影记录的过程也被记录了,胶片记录的形式也被记录了。虽然导演在内容上一定有选择性,但仍(或许?)如实反映了一些历史材料,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民生活,摄影技术,工厂劳动等,最让人吃惊的是分娩!他同时关注了现实的艺术性,喜乐,悲伤,心动,健美,放大了个体的精气神,“一个人在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满意时,露出的即是好表情”,你会看到活泼生动激情昂扬的社会群像。恣意的创新欲,感受到街拍的敏感性,以及小孩拼积木的创造力。技术:快进、慢进、仰拍、特写、双重曝光、倒放,定格动画,快速散剪。 |
|
歷史意義無需贅述,最酷的是蒙太奇的利用和城市風情畫的展現,對於“電影”本身定義的闡釋更是上升到哲學高度。真正懂得看的觀眾應該活在20年代 |
|
无边,相似性剪辑,节奏把握,好歹是经典…… |
|
算是电影视听语言及剪辑手法的词典级电影了,而且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加上了非常华丽的配乐,搭配维尔托夫相当前卫且具有想象力的影像画面后,并不会因为其实验性而感到枯燥,反而是真的让我感受到了美感,甚至一度有一种感动。
观影过程中最主要的感受是两点,一方面是慨叹和震惊,在1929年这样一个电影诞生也就30余年的时代,就有导演探索出了这么多电影视听及剪辑的可能性,泽被后世,难怪可以进入视与听影史前10。
另一方面是遗憾和沮丧,你会感觉如今的电影似乎丧失了当年电影的活力与果敢,总是在最安全的界线里重复自己,当这么多人对着近100年的电影反复说着“前卫”的时候,可见如今的影像作品是有多么无聊与落伍。
所以我会希望拍电影的人里面能再出现类似维尔托夫的人,继续革新视听语言,革新电影! |
|
即便称不上杰作,怎么也称得上大作了,相对那些沉闷的故事片,这部没有故事的我反而容易看下去,虽然看到后面也有一点不耐烦。俄罗斯1929年就有裸体浴场,有修指甲的生意了,最让我震惊的是居然有产妇分娩的真实镜头,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也足够让我震撼了,好长的脐带啊。 |
|
2011/3/23 7:30PM HK Science Museum 它是我所看的, 第一部有現場配樂的。在1929年, 沒有iphone的年代, 沒有數碼的年代; 現在的人無論在何時何地也可以拍片, 但從前的人卻要手持一部菲林機, 卻來得有藝術價值, 這可叫「專業精神」。 |
|
超前卫的剪辑手法,惊叹;1.3倍速外加使用改变人类观影时间进程的按键功能,勉强看完,这样的观看才适合我... |
|
有些升格 降格 跳切 渐变等拍摄和剪辑手法至今为人受用 |
|
悲哀的是,直到电影出现后的近130年里,仍然没有一部电影能够超越这部电影所涵盖的摄影技巧和表现张力。
作为蒙太奇主义最后的高潮,钟大丰说的很好,把电影放回到历史去看,是探究当时的人们怎样突破技术的极限去实现这个效果。维尔托夫通过如此的技术和剪辑去反抗当时的田园诗电影,真正实现了“我思故我在,我在即我见”,打破当时的电影规则去创造新的叙述语法。他通过将他的想法付诸于实践之中,将当时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赋予及浓厚的未来主义色彩。艺术家的创作和时代不可分割,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能激发出维尔托夫这种天才去实现了这样一部作品。如果按照斯特劳斯所说人们无法改变艺术手法而是改变了艺术思考的对象,对于现在的我们,又将思考什么才能实现摄影的下一步创新呢?
我想象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