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场的雨夜,就很棒。偷制服的镜头运动,真的很惊艳。穿上制服的他,像个骄傲的将军;脱掉制服的他,蜷缩的风烛残年。金钱改变了人的地位,就连贫穷的人,也把嘲笑鄙视的链条,放在与自己最密切相关的人物身上(用画面去表现长舌妇的八卦)。结尾说是一场幻梦,其实是黑色讽刺。 |
|
本片与《日出》同样讲述人的故事,肯定其在德国二十年代室内剧电影中的历史地位以及精湛的光影运用,但故事情节过于薄弱,观感上远不如弗里茨·朗的《诺斯费拉图》、《尼伯龙根》、《玩家马布斯博士》等魔幻电影。在默片时代,私以为远在美国的卓别林等人的无声喜剧与德国本土的民族故事要比本片好看太多。 |
|
遭贬谪的噩梦,一日天堂,一夜地狱。1.全程无旁白字幕卡(仅有片头箴言与强加上的虚幻美好结局前的自辩/预先致歉),仅靠镜头、剪辑、调度与表演来叙事,默片的最高境界确乎如是。2.影史最早大规模使用运动镜头的叙事电影之一,茂瑙将摄影机放在滚轮车上,或者和摄影师一起绑在秋千上,升降镜头、跟拍与摇镜移镜均熔铸进了作品。3.Emil Jannings的表演令人叹服,本片主角的没落亦与其戏外人生构成不无酸楚的互文。4.制服成为最关键物件,标识身份的符号,还有哨子,皆被偷去。5.以摇晃运动的叠影来表现梦境、幻想与震惊和精神崩溃时的眩晕感,效果拔群。6.旋转门作为象征,衬托出熙攘人流与虚荣地位,男主亲见门卫换人后两人的一进一出则是对轮回盛衰的外化呈现。7.邻里之人与长舌妇间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蒙太奇令人心寒。(8.5/10) |
|
大一时期徐峰老师讲授“室内剧”的教科片,流畅罕见的移动镜头和景深逼真的美术置景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技术革新,即使在今天来看,那些大量跟拍的长镜头以及复杂精准的场面调度依旧相当震撼和生动。茂瑙和摄影师杜邦向好莱坞展示了摄影机运动不仅仅是表面的动感,更成为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除却那个画蛇添足的结尾,整部影片算的上部是天才之作。Moc修复的版本以及花絮相当难得,亦是目前世面最佳版本(其他版本许多镜头以及景别特效都有错误或缺失,此片当时多机套拍N个海外版本),建议收藏。 |
|
9。没一句对白,就一封信和一段画外音。 |
|
好到超乎想象。想想1924年如此圆熟的电影手法。更让我坚信了真正纯粹的电影艺术是默片。 |
|
且不说经典的段落,光是开篇的一场就把我震的够呛。无对白而全靠画面表现力,伟大的调度和艺术手法。不过微有瑕疵的是,我实在不喜欢这个宕出一笔的结局,茂瑙实在心太软了。 |
|
整个社会充满了弱者,而这些弱者,处于同样的社会和心理位置,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
|
|
是德国的一个突出悲剧,只有在一个制服为王的国家才能理解其全部含义,无疑这是一部对社会底层职员生活状态抱着很强同情的影片,同时也有对人们依照职业(尤其是依照其服装所象征的阶级符号)进行区隔的强烈批评,可是所有批评在结尾不合实际的卓别林式宴会上,都转向了对穷人毫无想象力的生活的批评,金钱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了成为自己对立面的筹码,却很难提供‘另类想象’(比如阶级斗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茂瑙是有着充分艺术自觉和现实自觉的电影家,他的同情并未导致对穷人的歌颂。 |
|
悲惨环境中挣扎的小人物,没有台词,精辟到位的心理刻画。Emil Jannings老头演技绝赞。 |
|
流动的镜头,真正抛弃了对白,极具讽刺性的主题和出乎意料的“结尾”,方方面面都要胜于《日出》 |
|
技术层面5+。其中主人公酒醉自喜在屋里转圈的桥段可能是影史最早的“定向摄影镜头”:分明一只普通椅子却坐出了旋转木马的效果。可剧情部分则只能4-。除了受到尾章的“天降横财”的拖累,另外一个关键故事设定让人费解:在二零年代魏玛共和时代的德国,为嘛旅馆看门人会成为一种受世人尊敬的职业?你说衣服唬人也就罢了,可行业骗不了人啊。从其妻送饭误把继任者当作主人公的行为逻辑来看,家里人和所有街坊是早就知道他干着看门人的营生。可看门人在当时的社会分工价值体系里到底“高”在哪里以至于让他们见到主人公后全都满脸赔笑毕恭毕敬?此事如若不明,带着问号看戏,势必相当程度影响观众对于之后许多角色互动上的理解。 |
|
@2024siff.
制服是一切,退去制服便无法直立,但制服又什么都不是。
除了大厦将倾,直入云天的旋转玻璃门,似乎有了意识的摄影机,最惊异的是这个最后的人还有音乐和幻想。
那团中途出现的游离光点,放大后照在了主人公的脸上,架着电筒的守夜人又为他披上了大衣,正是茂瑙的摄影机和这部电影要做的事。
以为最后被等待的客人会是位女士,观众也似乎坐在结尾的人群中,笑着看这两个大快朵颐不合时宜的人 |
|
除开头与转折点之外都没有字幕,若想交代画面之外的信息,都得通过如信件等故事具体拥有的物品来传达给观众。移动摄影的运用太奇妙,得到贬职信的推镜头、偷制服的摇镜头、喝醉酒的主观镜头……让镜头语言真正成为作者应该利用以表达思想的途径之一。片子当中还反复出现玻璃来隔绝出两个空间,镜子经常放在深处试图反射出人物内心的崩溃。叠化的运用都很出彩,大楼往老人身上压所形成的三角构图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的痕迹,毕竟茂瑙和卡尔·梅育曾经就是表现主义的领军人物,未必处于一个跟室内剧水火不容的位置。最后故事走向的急转弯可能是想创造一种类似于黑色幽默的意境,曾经看轻自己的人都配不上自己的地位,身边的穷人能够得到自己的施舍,自己也因此建立起超越制服的权威。 |
|
重看,影史级电影。连通了从表现主义电影到室内剧的美学,也预示着街道电影的到来。解缚的摄影机运动略含喜剧式的笔触,带动室内空间向整个社会流转。强宁斯几乎未曾直立身躯,长久地伛偻着,他用身体为我们揭示着影像的空缺——一个真正无法被捕捉的幽灵,它可以指涉社会症结,也可以化为集体无意识。最后一束舞台顶光是再明确不过的退场。而在添加的结尾中,守夜人突然以一种如同卓别林式人物的夸张肢体行为登场,服务生们列队领小费如同在接受检阅,倒错的喜剧场面令集体的官能症更入膏肓,也是茂瑙和梅育对幽灵的再次提示 |
|
可是我砸不喜欢这个结尾呢。 |
|
和 果戈理 外套 一起看 |
|
5- 婚礼梦醉一节神来之。光影的应用,细节的描画,很多镜头都是可以入教科书的。总的情感却不能为我所理解。1,永远不要落入可怜境地。2,要端正劳动观,不要被主流的价值观卑贱了自己囧。结局却不大欢喜,收得有些拖拉。 |
|
茂瑙是默片时代真正的大师,该片完全用黑白影像叙事,室内剧风格巅峰,生不如死的卑贱被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
|
不看这个画蛇添足的15分钟结尾就完美了。 |
|
结局这么欢乐加一星 |
|
强有力镜头下的悲喜人生。不管结局如何,你都不是最卑贱的人。 |
|
伟大的默片时代 |
|
一位伟大的德国导演拍出了一部最具有俄罗斯民族精神气质的电影。 |
|
小人物的悲命~传奇切讽刺~
比如大厦倒塌的镜头还有一些模糊镜头都非常实验性。 |
|
在家和在学校看此片都一样,看着看着就想睡觉。 |
|
这大团圆结局... |
|
85人放映厅2015.6.27.2pm 不靠字幕解说。能否挺胸抬头靠的是一身制服。 |
|
制服控啊制服控……演员很可爱…… |
|
今天你是一个被所有人尊敬的大臣,一位将军甚至也许是一位王子,你知道,你明天会变成什么吗?!如果没有最好的happy ending 这部电影几乎是一部完美的德国室内剧影片。 |
|
默片经典 |
|
/142/ 结尾画蛇添足了…… |
|
旋转门=混乱,制服=权威,处于战后和革命失败的混乱中的德国人希望在权威中找到秩序,盲目服从于权威 |
|
很喜欢茂瑙的电影,能把默片拍得如此精彩 |
|
叙事很流畅,摄制很精美。演员的表演很精湛,也是默片的传统特色。前一刻,他光彩夺目昂首挺胸,像只骄傲的公鸡。须臾间,被剥去外衣后成了失意者。这外衣不仅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更是他的尊严和虚荣心。结局略有些遗憾,悲剧收场或没有结局才圆满。 |
|
四星半。除了结尾略微太过反转及生硬之外,其他技法相当娴熟。我其实觉得这个电影受到很多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或者难道说是他自己独创的 |
|
许多地方有些脱节,大约是原片缺失的问题,Jannings给片子加分不少,虽然他在我心里永远演坏人。醉酒时的镜头是亮点,不容易啊,那个时候会应用如此风格,Murnau头脑是相当灵活。 |
|
几十年前的大胆惊讶令人现在的我昏昏欲睡 过时的现代主义不再现代 时髦和流行这种玩意儿。。。唉 呵呵 |
|
3.5 #SIFF2024#第13场 |
|
看到这部电影总想起来最后在区图的日子——区图,这个名字好熟悉啊,以至于我现在听到省图都要调整一下才能接受。至于这个片子如何,我的评论如何,都已经沉默在区图之中了…… |
|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2358014846934774092 |
|
德国室内剧代表作 导演茂瑙 编剧卡尔梅育(也是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的编剧) 移动摄影和主观镜头的出色运用 没有台词和解说 以镜头讲故事并描绘心理 |
|
通过“荒诞”手法,让可怜的故事意外地得到了一个荒诞无稽的结局。 |
|
运动镜头比《日出》丰富 http://kuai.xunlei.com/d/9QXIBwMa5gC4VjNRa6e |
|
影片画面感很好,特别是那个看门人喝醉酒后做梦的情境。一些场景的设置也很美。人物表演生动。这部片子让我想起《百万富翁》 |
|
理想的电影不需字幕! |
|
clap hands~ here comes murnau in 1924.. |
|
节奏现在看感觉慢了些,不过真心是用画面讲故事的默片啊,配乐感觉还不错。 |
|
那个时代能做出这样一部电影 应该很了不起的吧。。。。 |
|
Southbank 大银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