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法国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中,达达主义电影即做了突破传统叙事,摈弃戏剧影响,用电影语法来制作“纯电影”,又为后面超现实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本片中,电影技法的运用创意十足,开头的升格摄影,贯穿全片的刁钻摄影角度,不规则的构图方式,叠化影像的使用,突破时空限制构造内在联系的剪接手法,甚至最后的回放镜头等等,都在技法与想象力上进行着革新,而那璀璨夺目的演出阵容也让观众震惊不已。达达主义电影的创作是植根于对电影语法的创作之上的,因此排斥戏剧舞台是意料之中的,彻底抛弃叙事逻辑造成的电影内容无序感虽然给人无可琢磨的体验,但从另一角度,电影也为潜意识和评论届脱离创作者从而延展自我的观点提供了机会。从受众群体来看,晦涩是天然的敌人,正因此,达达主义电影的消退也是意料之中,但后来者会铭记这部电影的伟大。 |
|
追车戏太high了~下棋的是曼·雷和杜尚 |
|
《幕间休息》是为一场达达主义戏剧的中场休息时放映所制作的短片,因此其本来的意思更为合适。“间奏曲”虽然听上去比较“美”,但是不符合原意。 |
|
达达主义影片。“《幕间休息》也许不太相信生活的愉悦,它相信发明的愉悦,它尊崇爆发笑声的愿望。”从足底的角度拍芭蕾舞好美,维果的《 尼斯印象》里也用了这样的视角(来窥视女人的裙底)。追灵车这部分就有十分钟,越到后面玩得越放肆,结尾的fin很有创意。 |
|
连想象力都早就被早期电影人用尽了啊…… 暗影中一束光照亮的芭蕾裙美得让人想哭 |
|
7。慢放裙舞,快放乱剪 |
|
我怎么觉得这片特别诗意呢? |
|
达达主义代表作,所以曼·雷和杜尚在里面下棋也理所应当。达达主义强调电影的表现性,强调角度,强调视觉效果。从中可看到90度仰拍的曼妙芭蕾舞步,滑稽的出殡队伍。通过快切、动静对比、快动作慢动作递换、叠画营造出愈演愈烈的速度感,将追赶灵车变成全城狂欢。 |
|
4++ 裙底。黄雀。慢镜绅士跳。快切淑女跑。一切在八十七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先锋。 |
|
灵车漂移剪辑飞了 |
|
雷内·克莱尔导演的先锋派实验作品,深受达达主义影响,颇具超现实主义风范。An absolute surrealistic movie。Somebody gets killed,his coffin gets out of control and after a surrelistic chase it stops。The person gets out of it and let everybody who followed the coffin disapear。 |
|
这剪辑这运镜这音乐这蒙太奇,太高潮太先锋太牛逼了!雷内·克莱芒风格也很多样。 |
|
灵车狂奔起来,切到过山车视角那段,令人炫目的蒙太奇快速剪切再一次证明,20C先锋派电影的本质就是运动和节奏(到了60年代的实验电影,沃霍尔,迈克斯诺,则趋于长时延、静止和固定),尤其看到最后魔术师那段,一个个把人点消失,再点到自己,一个[FIN]的结束幕布,人破幕而出,再倒转而回,真得很妙。(B站弹幕看到芭蕾舞女性一转变成了大胡子男性说“我擦 女装大佬”hh) |
|
3.5/5。开场应该是萨蒂,下棋是曼雷和杜尚(《局部》有一期引用了),那时的创作者可能发现了摄影-胶片的机械操弄现实的乐趣,各种技巧集中炫,升格,快速剪辑/蒙太奇(追灵车),叠化,裙底和过山车的特殊机位,停格再拍(梅里埃最爱的魔术效果),倒放(结尾破纸重圆出Fin,非常有想象力),但不如后来的持摄影机人更有主题性。气球画脸大概就是达达吧。 |
|
短短20分钟,今天看的150页砖头里的东西真的表现了不少。 |
|
8.9;這樣才是真的可以「動」起來! |
|
这个重点说一下,极具参考价值短片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910749/?from=search&seid=14288657707576783247 |
|
几十年前的短片,受制于篇幅,反而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那么多巧妙的镜头设计,角度刁钻,切换生动,就连故事本身也变得更新鲜,因为讲故事不再是唯一目的。 |
|
定格、升格、降格、叠化、倒带……一部实验电影里运用了各种拍摄剪辑手法。——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艺术流派的一种。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告别家教时光,终于又有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从短片的节奏切换到观看更多待看长片中。 |
|
这才配叫先锋派!视听语言极其丰富,各种摄影技巧,剪辑技巧的探索,很欢乐啊,一点都不闷,很多技巧都让后代学过来了。跳轴,慢动,快动,多重曝光,从玻璃板下面拍跳舞等等。看到小船和城市叠在一起,想起巴斯特基顿的《摄影师》,难道是讽刺这部片子? |
|
很多人把达达主义看得高大上,虽然他催生了抽象主义,但当时它不过就是个法国沙雕,特别爱看杜尚和曼雷下棋的镜头,突然整个巴黎也像棋局一般,天降暴雨,小船飘摇,死亡能量再现。但很可惜,他再编织得精巧,也是大脑的产物,这不是梦境 |
|
先锋电影-达达主义。也不尽然如「DaDa」的命名是毫无具体意义的婴儿呓语,但确实秉持了颠覆与破坏的宗旨,毫无关联的情节堆叠成离奇怪诞的视觉效果,大量升格、定格摄影佐以眼花缭乱的视觉元素,呈现出对日常生活场景的解构与嘲讽。第二幕尤其深刻,除了笑料的展示以外还增加了「现代人的一切作为不过是对死亡的追逐」这样的哲学意味,以及灵车漂移的梗太搞笑了。早期默片中最喜欢的结局。 |
|
@Mudec DALÌ, MAGRITTE, MAN RAY E IL SURREALISMO
|
|
神迹陨落。是诗。慢动作下轻盈的城市仍然是城市,雨、我们海洋,猎杀轻盈猎杀历史最后我们在历史的结束处重来又消失。已经是后来帕索里尼和帕拉杰诺夫的诗了。甚至在狭义蒙太奇的运用上要远为更强。那么少了什么呢。少了文化和名族。那东西真是致命。美得致命。 |
|
同樣是逐車人的動作,卻在常速下顯得肅穆、在慢速下顯得荒謬、在快速下則顯得急猝,百樣百態--真是韻律的魔術,時間的魔法。 |
|
极具趣味性的影像实验,颠覆一切解构一切的达达野心,调皮的叠印与蒙太奇使用(发痒的秃头与点燃的火柴,越跑越快的灵车至过山车视角),升格降格倒放的胶片探索,图像间的碰撞灵感先于叙事一路引向不可控的荒诞发展。 |
|
1.前1/3实验性很强,看不懂。2.后2/3应该算是个故事了。3.影片整体配乐与画面结合非常好,追灵车的桥段尤为精彩,运镜,节奏等。ps:最后结尾的破纸而出又被踢回,这导演太会玩了!(俺不懂什么达达主义) |
|
人群脚步幻化为曼妙轻舞,一具灵柩在城市里欢快飞奔,叠印的视觉形象,谐趣的达达风格 |
|
“相互不同质的要素在平面上接触会产生诗意的燃烧”的奇异的视觉效果,这句话实在是太恰当了,反逻辑的形式,同样在达达主义的实验性质下更加突出一种超现实的要感,跳舞的胡子男,失去肃穆的送葬,以及逃脱的殡车,以现实的要素却反常规地表达“荒唐”,并不像之后《一条安达鲁狗》那般充满暗喻,而是将各种富有节奏感的画面剪接成一部充满想象力的愉悦序幕,正如结局“结束”后又倒放,有意识引起观众对于反常规的幽默共识,实在是聪明又前卫,喜欢 |
|
时隔四年之后重看,太喜欢!(四年前如此干燥而着急的要寻找到一个电影的实)我喜欢小船在城市里游荡的叠印,太优美,抓挠头皮变成火柴燃烧,可爱的通感!我喜欢葬礼上人们起步跑步的高速镜头,荒诞又美丽,我喜欢追逐棺材变成划船,过山车,公路穿梭,喜欢魔术师把一个个人边走,还有结尾从大大的fin中钻出来又倒镜,就是纯粹开心的电影顽童。天呐,我想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时候的电影有着无限想象力,舒展,无限包容,还有,下一秒的惊奇! |
|
精彩!物的自决运动 人-机械 颠倒投影 裙底仰拍芭蕾-花 白色拳击手套 街景-建筑叠印 纸船-风暴-屋顶摇晃摄影 射击-喷泉-鸟蛋 葬礼队伍 跑步队伍慢动作分解-类似muybridge 降格灵车-跑步队伍类比-过山车 以及最后冲破一张写着FIN的幕布 |
|
Erik Satie啊啊 |
|
正如我們不相信世界.. 我們不相信自己..杜尚先生真的對象棋很有愛... |
|
9,抽象主义,逼格超越天际了,摄影和特效都走在了时代前列,里面一系列蒙太奇组接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
|
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实验。大量运用快切(比如灵车狂奔时的过山车视角使用了炫目的快速剪切蒙太奇)、叠印等手法。下棋的是曼•雷和杜尚。从裙底拍摄芭蕾舞演员的舞步,使其失去美感,最终摄影机升起来显露出舞者竟是一个长着络腮胡子戴着夹鼻眼镜的男人;使用高速摄影升格拍摄送葬队伍,使其失去庄严感,而显得滑稽,同时使用低速摄影降格拍摄灵车滑跑以及众人在其后追赶的段落。大量棺材车的主观视点镜头。节奏感极强,奏出了一曲视觉交响乐。解构严肃、庄严与美,“破坏就是创造”。最后棺材被甩出车外,竟然从棺材里爬出一个魔术师,梅里爱的停机再拍技术出现了,他挥动手中的魔杖,棺材、赶来的人物乃至自己一个一个消失。结尾“FIN”的幕布本来标志着影片的结束,结果从后面冲出一个人冲破幕布,最后又被踢回去,幕布重新完好无缺,影片闭合。 |
|
马克思说,History repeats itself first as tragedy second as farce.在这部片里看出了莫名的政治意义。愚人王。估计法国一战后和大革命之后的政治场景挺像。不过,最后还机遇了遥思不是呢。 |
|
最经典的是芭蕾舞演员的那段,多重的解构 |
|
和巴黎沉睡一起在BC看的 |
|
1924年短片。黑白,无故事情节,感觉是先锋派实验作品。摄影、剪辑和音乐都有亮点。 |
|
同类型超现实主义实验影片中最注重影像与运动的关系的一部,时间在运动中被超越,并且时间的回溯由运动完成,惊人的设计感与符号性也颇可称道 |
|
1剧情毫无叙事逻辑地从游戏场面变成了混乱的葬礼,秉承了达达主义的一贯精神。2庄严、道德、传统价值在这里都变成了可以随意戏谑的游戏。3整部影片像一个个恶作剧,随着影片走马灯式的“换位法”剪辑,女演员长出胡子,葬礼演化成一阵混乱,灵车在城市中飞奔,棺材被撞毁,死者从棺材爬出却变成一个魔术师,最后一切混乱在魔术师手中魔杖的轻轻一挥中结束。 |
|
尼瑪 雷伊和杜尚還真參演了 大NPC之類的最稀飯了;達達主義在20年代定是極新鮮的 難怪克雷爾跟雷諾阿並肩 魔術師頗有意喻 其實反倒是幽靈在操控著解釋場和賦意場神馬的——當然不是擇了吳冠軍式的清新左批判那類釋義 而是從保守主義的隱幽大洞出發。這幾年下來大致能確定影像化哪類文本用那類風格了 |
|
Erik Satie/毕卡比亚/man ray……达达主义阴魂萦绕蒙巴那斯20s! |
|
重看了 The Cinematic Orchestra 的配乐版,简直是神配! |
|
与同类型的持摄影机的人相比手法较为稚嫩,过山车对当时的城市生活不知是多大的刺激p.s.主演: 曼·雷 |
|
第一部雷内·克莱尔。达达主义的反叛就如同从裙底拍芭蕾女的视角一样,将神圣的东西打碎。追逐场面与加速蒙太奇。若干升格镜头真美。 |
|
看过的早期先锋主义电影里最厉害的一个。通常摒弃情节的先锋主义电影我都会看得犯困,可是这一部电影却完全不是这样,看到最后我甚至都兴奋了起来。这精彩绝伦神一般的蒙太奇手法,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部1924年的电影,无话可说,唯余赞叹。 |
|
通过摄影/构图、运镜、慢镜头、多重曝光、剪辑/快速蒙太奇、配乐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营造了一种极其纯粹的影像旋律,可惜整体上影像的具体氛围并没被构筑出来。 |
|
套用达达主义的说法,“破坏就是创造”,打破规则才能触及未来。追车的快慢剪辑呼应,过山车与灵车的视角重叠,最后FIN的正放与倒放,随处都充斥着达达主义调戏社会法则的恶趣味。 |
|
皮卡比亚编剧,雷内·克莱尔导演,后来诗意现实主义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