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那个结尾叫科幻片 没有那个结尾叫艺术片 |
|
线条、几何和空间,似乎看到了安东尼奥尼的语言。用一个未来的孤立空间表达在冷战笼罩下精疲力尽的焦虑惶恐,在未知尽头的阴影下,情感成为虚幻的讽刺。东欧人确实很有想象力,但故事的高度有限。 |
|
译名是一个巨大的false advertising |
|
虽然道具舞美都很糙,但是精髓抓得很好,1963年捷克斯洛伐克制造,2017年我朝未必能拍出这样水准的科幻片来。 |
|
连看了数部电子乐还没有成为流行音乐以前的电子配乐为主的电影...这部剧情线本身比较稀薄而且赶脚被star trek tos当成某一集的引子抄过,看点是“无聊漫长太空旅行”中的心态、用黑白摄影和摩登布景制造出的相当惊喜的视效(缺憾是太静态了一看就是棚里,不过有两个失重场面拍得不错),片中两个意外事件之一遭遇人造飞行物拍得很恐怖但居然没去找解释就这么带过了,甚至跟后面情节无关?!其二一个让人产生疲倦症和心态奔溃的太空辐射则主要被用来秀摄影了,讲得不是很好没头没尾感过重..话说以前太空电影是不是都流行搞个吉祥物似的呆头呆脑机器人啊,这里的古旧款机器人Patrick也很萌 |
|
7.7;生命是一場在期待中對沒來得及告別的遺忘的恐懼,嚇尿了 |
|
概念的呈现和手法都没有比较创新的地方。 |
|
跟卡爾齊曼的科幻片一個樣,劇情沒多大意思,也不過秀秀佈景和特效而已 |
|
康德式宇宙生殖,实践理性批判,比2001早那么一步。 |
|
亲属时差断线,古早太空舞会,傻愣机器仆人,宇宙探索不忘带核弹的丑恶二十世纪遗留后患,暗星辐射嗜睡症,身心崩溃宇航员,伪射电星云巨大造物,文明接触点到为止;就莱姆自己写的相似题材而言,跟二十多年后的《惨败》相比,这个故事明显对人类抱有了过多信心。19年捷克歌手Zdenek Liska出了张同名专辑,想找来听下#莱姆补完计划 |
|
[想看2015-12-27]也是东欧科幻古早神作之一,后半段转成一个太空惊悚片。同为莱姆原作改编,塔爷拍[飞向太空]肯定是参考了这部片([2001太空漫游[就不好说了),[飞向太空]里太空飞船的视觉设计、甚至主题和情节点上显然有不少相关之处。片子的问题就是群戏太分散注意力,情节上不如视觉上那么吸引人。另外半人马座阿尔法真是个好梗!!! |
|
那天被纽约地铁黄线搞死迟到了半小时,居然才像正片开始一般。回头补了下前半小时,果真什么都没发生,却也像是在另一个角度ponder同样的existential母题。里面的人物关系一点都不重要,角色几乎完全可互换(恐怖惊悚片常见pattern),set design,配乐与存在危机是亮点。影片的美国dub版把结尾改成曼哈顿甚至把所有credit的人名改成英译,这种paratext直接呼应了当时冷战太空竞赛的环境可还行。 |
|
2011-11-13
http://www.56.com/w58/play_album-aid-4473187_vid-MzAyMDc4MzM.html
倩女惊魂记 哈哈哈 这名儿。。。。 |
|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多奇志,敢叫科幻当宣传,其实为国之上进也本无可厚非,但节奏真是不敢恭维,且更重要的是没立场。 |
|
片子本身没有太多好科幻电影应该承载的内涵 可是作为63年的电影 给了后来者许多想象力上的启发 |
|
1963年,庫布里克剛開始和克拉克合作《2001太空奧德賽》故事大綱,距影片上映還有5年;6年後,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萊姆的《索拉力斯星》付梓2年,但塔可夫斯基要到16年後,才帶人們《飛向太空》。
這一年,地球第一位女性宇航員-蘇聯的捷列什科娃進入太空;美國實現太空首航剛滿一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但航天重點項目仍是研究導彈。45年後,捷克加入歐州航天局。
1963年,伊卡利亞號載著男女各半的科學家丶即將降生的嬰兒丶中央主機和私人機器人,飛向半人馬座阿法星。 《宇宙終點之旅》 |
|
再一次惊叹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对于科幻题材的创作力,同时也得夸赞金德里奇·波拉克导演在视觉上呈现——尽管不像现在的科幻片有着五彩斑斓的画面,但影片呈现的太空飞船穿梭宇宙的场景有着不一样的迷人。 |
|
鼻祖中的鼻祖,捷克的影像表达就是冷不丁的让你产生一种身份错位的迷惑。“你不能选择自己的祖先”,黑白也是障眼法,问话抛出去之后,宛如站在银河系上空的漂浮物。而你只有在凝视与被凝视交汇的一瞬钻进宇宙旦夕之间的空隙。 |
|
1116人在豆瓣标记看过,834人评分。2024年11月15日。大闷片,非研究者不建议观看。 |
|
不管怎样,如果你比别人早,那你就牛逼,别人再拍都是学你;另外想说,那段舞会,怎么如此意大利风? |
|
宇宙旅行小故事,基本上还是偏软的,对于人长期在太空生存的心理变化,对未知事物的态度描写的比较有意思,但故事节奏偏慢,略闷。片中的机器人是电影里最早的人工智能吗? |
|
飞船要跨星系这种,感觉都要在上面生个孩子传递下希望。后面Villeneuve的《降临》跟这部,还有《2001:太空漫游》终归都同个意思:人类是没发育起来懵懂无知的低等生物,需要外星人的庇护的摇篮里的小婴儿。他们对费米悖论的解答是,人类还没够格被他们发现。 |
|
7.5 影片对于第三幕的处理无疑是比较令人失望的 |
|
哲理科幻片的鼻祖。诞生于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之前,因而布景的未来感不必多言。冰森阴冷的几何线条与高调的明暗对比共同描绘了“伊卡利号”的内在模式。其中长镜头的运用更加推进了形式发展。如艾瑞克偶遇注视宇宙的迈克尔,此时飞船已起飞4个多月,往日的新鲜感烟消云散,思乡的愁绪在船员间蔓延开来:迈克尔处于大前景,与之相衬的是置于背景的艾瑞克;镜头随迈克尔横摇,迈克尔与艾瑞克的位置交换,左右半景框被匀质填充,重量明显不相称;迈克尔出画,艾瑞克仍然对着迈克尔絮絮叨叨,重量彻底失衡,配以迈克尔的吼叫声。两个镜头之间的剪辑外塑了人物心理构造,被有力地强调出。如此精彩的调度令人叹为观止。尽管内容上稍显乏味,但其创新的力度与艺术造诣,不亚于当下任何一部“科幻巨作”。 |
|
宇宙航程里的人性变异;浩瀚太空里的舞会;地球从未存在的呐喊;宛如标本一般,在银河里漂流的20世纪人类尸体。 |
|
“我们到宇宙寻找生命,生命却发现了我们。” |
|
6/10。捷克新浪潮运动中唯一的科幻电影,展现了人类在一艘飞船上探索新世界的旅程,比起寻找新世界和新家园的积极进取精神,情感氛围上更接近船员与母星之间的疏离感。一切特定的科学仪器和观测手段,都无法使人类从肉眼上观察到创新、探索、情感和信仰等模糊疏离的概念,船员在长时间的太空迷途中,不由自主地感叹信仰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词。当船员们发现了另一艘早在20世纪就被地球放弃的飞船,对其进行检查时,发现了身穿华丽服饰的死人,还有标有广告和品牌称的导弹,这是一个已经灭亡的文明的遗物,暴露出人类的局限性和无助的焦虑。在船员们被冬眠的状态下,只有唯一的机器在坚持工作,不停地发出毫无意义的自言自语,人类语言在此失去了调解和交流的能力,波拉克通过松散的叙事结构,表现了人类在这一漫长等待中的无能和无力,审视文明的废墟。 |
|
60年代的重返地球,并非硬科幻,从探索宇宙之旅的到探索自我的身份,对地球毁灭的恐惧萦绕其间,还挺好看。 |
|
比库布里克、塔可夫斯基还要早的SF鼻祖片,是一部前卫的捷克电影。对未来的想象,宇宙空间造型感,服装还有鬼魅音乐等,半个世纪过后依然耐看…反战意识,对核武器的批判…透露出冷战背景下政治立场…登场人物过多关系错综复杂,和鲜明诉求下的时代局限性,有点失望…3.5 |
|
重新校对字幕,仍有缺漏。调度精巧,剪辑十分超现实做梦似的;叙事有点散,指向性不明的情节设置。教训:不能又想翻译字幕又想看电影,两边都不着边,还浪费一上午。 |
|
《宇宙终点之旅》1963年,庫布里克刚开始和克拉克合作《2001太空奧德賽》故事大綱,距影片上映還有5年;6年後,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萊姆的《索拉力斯星》塔可夫斯基要到16年後,才帶人們《飛向太空》。
婴儿诞生,巨婴俯瞰地球,当它和2001同样都以新生命的啼哭开启浩瀚的无垠宇宙,人类的至高智慧是否真是殊途而又同归? |
|
一度以为是类似Event Horizon结果是这么充满希望的结尾。角色太多,群戏难为脸盲。第三幕又有点莫名。最爱太空舞会部分以及配乐棒极了。 |
|
似乎看见了美苏另外两部科幻神作的影子 这部更像是一种用电影探索外太空叙述的引子 电影组成的优缺点明确//从未给出过回应的地球或许是这样 距离想象中的高智能外星形态人类还差得远//或许人类应该有些自知之明 好好折腾一颗球就够了 |
|
捷克首部科幻片,改编自莱姆小说《麦哲伦星云》,现在看这不就是“胚种论”吗? |
|
本片分三段:人在太空的情感与哲思小品;恐怖探索;对疾病和位置心理的恐惧与小小希望。原初型的科幻,黑白科幻挺有韵味 |
|
60年代的捷克太空科幻,改编自莱姆小说,早于《2001太空漫游》,——拿《2001太空漫游》来对比或许不完全对,因为在风格上《宇宙终点之旅》应该更接近于《飞向太空》。珠玉在后,无论是硬技术的视效奇观,还是陷入深空的人性探索,《宇宙终点之旅》和后来者其实都是有差距的,但它胜在时间在前,在粗糙之中隐隐有一些启发性的表达。结尾处,与地外文明的接触戛然而止,更是形成了后来在《2001太空漫游》中被极限放大的神秘未知感。 |
|
二十二世纪顶尖的科学家和宇航员们用着先进的技术、智慧的头脑雄心勃勃向宇宙进军几十亿公里寻找新物种的的时候,发现自己仍然茫然无助”我们到宇宙寻找生命,生命却找到了我们”,明明是主动的探索者,驾驶的宇宙飞船却像是被动”放在瓶子里”被观察的对象一样。对可知论的有力反驳:”那些蠢货在三百年前就认为他们了解了宇宙”、”我们对无线星云的设想是最合乎逻辑的,但仍是错的” |
|
不可否认,道具做得是蛮粗糙的,但其中的一些创意的前瞻性应当被认为是毫不逊色于《2001太空漫游》,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能算是Solaris和Space Odyssey的中间值。以及不知道是不是因年代较远而产生隔阂的缘故,总觉得结尾处的弦乐配乐怪怪的 |
|
一帮人撕心裂肺得喊着“Michael Michael Michael” 迷尼玛啊 烦死了 不知道对待那种环境要冷静 |
|
#FIFF#相对有些无趣,让人昏昏欲睡,故事也不够吸引人 |
|
人类对宇宙生命的探索,黑色星球放射线,白色星球引力罩,受困于年代,仅从概念上进行展开。整体并无上升或延伸讨论。古代火箭中的自相残杀,最后俯视的地外文明。早于漫游我是没想到,漫游有个镜头和这里面的很像。同样的结尾婴儿。“我们开始进入宇宙寻找生命时,生命发现了我们” |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8461654 |
|
影像质感很棒啊,构图、音效、配乐的运用无不先锋,展现组员状态时镜头也随之调试,整体调度优秀。【1963十佳No.8】 |
|
捷克乃至东欧的创新能力,我是服气的!好像坠落也是借鉴了捷克的一部片子。这部初看起来会想到2001太空漫游,毕竟都是莱姆的作品,还有一个眼睛形的监控摄像头,可惜这个设置没有进一步延伸,还有一个视频通话,这个是跟怀孕的老婆通话,然后畅想15年后与女儿团聚,教女儿跳舞,接着发现老婆把职位让给另一位怀孕女同事,只因为她比老婆年轻10岁。看完之后想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应该是借鉴这部了,1上来就是一个宇航员疯狂奔跑,开始倒叙,最后解救他;2宇航员无意间进入到一个1987年的人类祖先舱,发现了一帮西装革履好似在赌场的男女被半风干,根据推测他们临终前曾为了活命大打出手,这跟飞向太空里大家在那个圆桌场景好像;3大家苏醒后分析应该是有更高智慧生物用沉睡来保护他们,跟塔的更高生物俯视监控他们很像。结尾生娃满怀希望 |
|
[3.4]1963年的捷克新浪潮,情节很无聊,棚拍很粗糙,但是布景却十分超现实/表现主义。看的过程中有种很深的既视感,不出意外是《索拉里斯》原著作者的作品,另外也能看到对《2001太空漫游》的影像,冷战时期的东欧propaganda,包含着对核武器的审慎与批判。 |
|
捷克人民高超的想象,在1963年就带来了这样有启发意义的电影。与《飞向太空》同样改编自莱姆的小说。因为人物众多,故事离散,前半段会比较难以进入,但在后半段气氛陡然紧张起来,俨然一场真人版的HAL大戏。结尾婴儿与新生命的发现,无疑从科幻回归到了人性,回归到了人类仰望无垠太空时最纯美的憧憬。 |
|
有很多科幻片的影子,星际迷航的舰桥简直是这个的翻版,小机器人有点HAL的样子,黑白星球则有点像飞向太空。可能是限制于时代,并没有特别独特的科幻idea,后来者们在它的基础上翻出来的花样比它朴实的未来观可是精彩多了。 |
|
三星半,捷克第一部科幻片,展现未来宇宙的同时也进行了对生命的探讨,现在来看难免粗糙无趣,但却能深刻感受到导演的探索精神和奇思妙想,光影构图也还不错(实在是难以想象2001也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
|
好的宇宙科幻電影本質一定是哲學電影。人的恐懼、孤獨、困惑,生命、時間、死亡... ...人與人、乃至人與機器的關係,親密與告別;認知顛覆及其帶來的人格解離,最後的信仰等等問題(當然他還涉及政治,反戰)。實際上還蠻好的,即便是60年代的作品。還有就是那會雖然對太空科幻認知、拍攝技術上都有局限,卻反而有股別樣的神秘味道。結局感覺怪怪的,不太搭,但是理解那時候人們的美好理想,或許是尋求某種安慰,導致我也說不出什麼壞話了。四星~ |
|
看到金属光泽的球体,六边形的船舱,心情就莫名澎湃。想想这是1963年啊,没有什么特效,只有卯着劲去想象,人类还不能到达的宇宙尽头,真他娘的浪漫啊。更不要讲借未来人之口,表达对20世纪的厌弃与珍惜,还有片尾那若隐若现的新文明,共婴儿一起新生,20世纪有奥斯维辛,但是也有捷克科幻电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