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生中重要的只有两件事:一件你没有做而后悔没去做的事,一件你做了却后悔做过的事。 |
|
站在理性边缘隐藏技巧的影像构建,加上出色的表演和视听,行云流水般的剧本节奏,让这部电影外表看起来非常迷人。然而它仍是一个需要被质疑是否值得拍成电影的故事。男主角的动机,或许无法用镜头和表演准确传达,进而变得不可捉摸。科宾一贯的文字风格,有影像无法表达出来的细腻。 |
|
处处留情,情话绵绵其实是自私无比。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其实三个人都在做梦,却都不愿意醒过来……还是不敢相信这是施隆多夫导的。 |
|
本届第一个愤而退场。找了文豪来写剧本,但是对白剧情和镜头都像白痴一样。千万别去看,还不如约个炮。 |
|
非常合适我看片的口味~ |
|
施隆多夫现在也只能拍出这种玩意儿 |
|
The Lost city of Montauk |
|
你以为是的其实都不是 |
|
我从不知道施隆多夫是前柏林学派(当然是我瞎诌的 |
|
抱着老套乏味的预期来的,没想到还蛮好看的。是,它情节很俗,几乎和港囧别无二致,但那份怅然和无力还是挺打动我的。影坛old meat们不再锋锐,但谁不会垂垂老去呢。红玫瑰白玫瑰,“nobody really got over of anything.” |
|
前面的铺垫太长了,尤其是朗读,到最后大爆发,才发现这是讲一个花心肤浅的男作家,以为前任都对他有感情,可惜女人们都有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
|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曾经拥有过的就更加在骚动了!导演要是着力去表达这方面该多好,但是大篇幅却在表达知识分子的矫情~然后再来句人生万事都莫过后悔做与不做,这不更矫情。 |
|
这部比我想象中的有意思一些,但前面还是太拖了。情节里丝毫没有体现出Clara对男主的重要性,这让他显得更肤浅浮夸了,just fooling around。就给他点一首罗生门吧。p.s. Nina Hoss梦女必看 |
|
___? |
|
不能说剧本、导演、表演任何一个环节不好,但放在一起又难称优秀。主线几乎是《杰出公民》的另一种拍法,《杰出公民》是寻根,《重返蒙托克》是寻爱,部分桥段又难免穿越到《合法副本》,然男男女女的那些爱情琐事,侯麦和洪尚秀们几乎已经道尽了,施隆多夫这部更像是正确但多余。另外收尾也有些泄气。 |
|
早几年会五星吧,现在毕竟年纪大了更爱幻想,爱没有人,而对过于现实的,难免产生未来之疑虑。写作、文学、哲学、亲密、回忆、人性,集于一个散步电影,越多现实同步性,越多不安和疑虑,难解。纽约 |
|
戏中的小说文本很抓人,但并不是一部很好看的戏。 |
|
才知道是施隆托夫导演。两位演的不错,作家的生活挺shit,nina hoss演了一个悲情富婆,不过她养猫有点奇怪,这部里面剪辑有槽点,nina的造型都不错,作家说作家的话不能信可能有些话是真的又不好意思说...作家的话不能信...说难听点,都懂。感觉这片有点flaunting,氛围控制好没有落入那种比较浅薄的境界。Nina Hoss记得想去NY发展 |
|
有声读物,金句电影,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拍的那种。 |
|
一痴一醒move back vs move on 被温柔视听包裹起的无情揭穿 |
|
剧情一般,但是调子和细节对味,镜头、音乐都恰到好处。关于后悔的那两件事,除了不去后悔,暂时我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题外话,越来越爱看中国书。 |
|
#67th Berlin#主竞赛 再度重逢 一切依旧 |
|
因为是托宾的剧本,所以看了看;这个剧本虽然是托宾根据弗里施小说改编的,但故事却是若此托宾式,但拍出来后虽然有些样子,但托宾笔触的那种绵长深邃却不见了,这或许也就是电影和小说的区别;托宾的许多故事一般,但讲述的笔触却惊人的充满魅力,电影可惜未能表现出来。 |
|
反映了中年知识分子渣男矫情做作的文艺通病,沾花惹草之余又无情伤害每一个对自己念念不忘的女人,颇具文学性的遣词造句和伤感弥漫的情绪也粉饰不了中产阶级们无病呻吟的生活价值观,好在最后响亮的一巴掌既打回了男主丑恶嘴脸之原形也足以让观者得以反思自身。(39) |
|
还以为自己看了洪尚秀 |
|
精英阶级无病呻吟,讲一个和现任在一起却心心念念着前任的作家的故事,还企图帮这个作家justify。这个电影和这个作家的为人一样恶心。 |
|
节奏行云流水,但是各方面还是太老套,太似曾相识。因为是柯宾的本子,对白还是很有料。 |
|
一条中老年大叔的平角脏内裤。 |
|
小说家未免太脆弱了吧 |
|
昨天《安娜我的爱》是新生导演功力不够,但态度认真;今天的《重返蒙托克》是德国大师执镜,讲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和曾经的女友偷情的故事,剧情结构都不出彩,唯一的亮点是最后女友的内心独白。当大师把电影玩得炉火纯青最后只剩下空架子的时候也是蛮可悲的。号外看完后居然有老年大妈在抹泪,想到了啥? |
|
有些台词还是很棒的,直接带出了主题也令人印象深刻;但影片内容以及人物动机却并没有很好地缕清,以致显得有些少无病呻吟。不过所营造的氛围依旧值得称赞,满满的都是遗憾失落以及伤感。三星。 |
|
a delicate soap opera,or not so delicate after all |
|
老套 |
|
缺少谁生活都可以继续.Max Richter++ |
|
看着两个半百的人激情时刻我头好疼,我只想吃岛上那个龙虾 |
|
不想给高分,实际上拍出了某种现实,男人过度的自我崇拜,和女人的受害者心态。那个傻逼似的作家着实让人恶心。不过,现实很多就是如此(亲身领略过)。另外,那种总是把什么自己的快乐挂在嘴上的人,要不就是太幼稚,要不就是太虚伪,反正都是不太能负责的那种渣滓。请尽量远离,不要跟这种人谈感情。 |
|
5.本来还以为是长情,原来只是留情罢了 |
|
the only two things that matter in your life... |
|
我英文太差了,只能看个影儿 |
|
作家电影加分,Clara的蓝色眼线加分,两座豪宅的设计加分,此外没了,不懂老男人的魅力在哪里… |
|
两星半。越到后面越不靠谱。 |
|
人生的遗憾和后悔,在一个中年作家与旧情人重遇相爱的故事里通过话痨的形式被展现出来,作品非常流畅,结局充满遗憾正巧与主题呼应,不惑之年所有的惆怅和冲动也许远比年轻时要多的多,只是人生已没有机会再去改正了。 |
|
两个最重要的人:不该伤害的,失去后会后悔的;都没有得到。 |
|
为何每个人都显得如此可怜? |
|
老狗与我 |
|
我看了假的施隆多夫!
政治的嘲讽对荒诞人物关系都去哪儿啦
剧本文学性太强,施隆多夫都很难hold住啊
可能年轻时的棱角已经被磨平了吧 |
|
just for nina
male cliché nina beauté |
|
在纽约宣传新书的六十岁作家遇到十七年前与之共度一周的前东德女人,两人重新触及当年未兑现的未来承诺。影片并非沉溺于对已逝爱情的怀旧情绪,而是通过男女主角处理过往的不同态度冷酷地讽刺前者对自我价值的错误估量。由于闪回的交代过于粗略,外围调度的简化处理并未完全通过角色内心展现得以补充。 |
|
以口述文本勾连电影脉络的手法并不成功,大段的独白/自述鼓励于电影的叙述环境中,而角色之间的关系则单薄,尽管有强烈的「时光留痕」之暗示与「错失」的主题,观众却很难产生共情。 |
|
老式又无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