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粒给了两星 明显不是真爱 |
|
电影拍得很烂并且林奇很无辜,这电影简直一点不关他事,感觉是被消费了(粉丝也是)。各种莫名其妙的定格和留白不知道是装逼还是填充时间。勉强听他唠完一个半小时,讲话风格和电影本身也风马牛不相及。CC买这种片子做啥呢,老头粉丝再多也不可能大卖吧!脑袋遭驴踢了么 |
|
4.0 明明能拍攝一個人日常的創作狀態小細節就已經很寶貴了,兩星觀眾是覺得沒啥內容可看麼....!? 看他畫畫和擺弄每一個自己動手弄的小部件就感覺超好。雖然談論的內容從童年到橡皮頭就停止了,但那些關於他早期繪畫的經歷其實很棒,而且對於林奇來說「畫畫才是他要一直嘗試的事情」電影人家早不想拍了 |
|
博洛尼亚出的纪录片,感觉被坑了。我期待中希望是个第237号房间那样的解读电影,结果就是堆砌了下林奇的影像和照片,介绍了下他从小的生平,刚说到橡皮头就结束了,结束了…… |
|
林奇是真正的艺术家,日常作品与电影一样怪异,但还是惊叹于从那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成长起来的他从年轻时起就一直是这样的风格,或许答案在那个他不能描述的故事里?或许只能说是天才。止于橡皮头的纪录片尝试去模仿林奇电影的气氛,但效果只能说很一般;而成长过程的顺序铺陈没什么新意,一度睡着。 |
|
妖异而不变态 诡秘而不邪恶 恐怖而不残忍……林奇浸没又超然的种种和谐矛盾 大概都来自天赋与一个完美原生家庭的对冲混搭 |
|
配乐模仿Angelo,摄影模仿林奇。拿他的绘画硬生生对上文字就更无趣了。但是林奇本人太太太迷人了,每句话每段回忆都能对应他电影里的细节。和他小小的女儿捏泥人的场景美到哭。【CC的导演访谈说影片的大部分影像是请林奇的好朋友拍摄的,很喜欢这种手法, |
|
这部片子非常适合练习英文听力。 |
|
所以评论里打低分的人是希望,这类影片的拍摄应该很传统且通俗地切入人物经历、人物简介、拷贝百科,才叫拍的不浅薄? |
|
BJIFF2017,听大卫·林奇娓娓道来,他为了艺术不疯魔不成活的一生。意外得知他还是一位画家(画的还相当不错),他年轻时对费城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一如每个“北漂”文艺从业者),以及与家人一言难尽的感情……喜欢林奇的影迷不该错过。 |
|
那会儿我们都很喜欢在树根底下玩 快天黑的时候 我看见路边有一个裸体的女人 突然发现天已经很黑了 |
|
一直在想,这是那个拍电影的大卫林奇吗?这部纪录片显然更着重于他的成长,他作为艺术家的前半生,而不是电影人的他,好吧。 |
|
跟鹅一起,看到后面,后排的老爷爷打起鼾来了。不知道是林奇吝啬于分享还是导演不讨他喜欢,讲的东西都不能更浅了,很多没用的失焦画面,不如给我看林奇作品的幻灯片。 |
|
艺术家最怕什么?穷。奇怪的老头,难怪拍得片子那么邪典。看不懂的穆赫兰道,诡异的橡皮头,还在追的双峰S3…… |
|
和林奇本人的片子一样难以理解的传记纪录片,大抵是林奇一个人画画抽烟走走停停。我在半梦半醒之间看完全片,算是对林奇式叙说的一种致敬。 |
|
笔记做了三四张A4纸…林奇一边在工作室做新画作,带新宝宝,一边讲自己从小到拍《橡皮头》的成长史,温暖正常正派的父母和家庭养出的孩子,忽然就变成社恐在家静坐两周把收音机听到没电、在地下室观察动植物尸体腐败过程的人了,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他自己能知道。生命福音是一笔电影奖金,做了《祖母》。 |
|
要了解一個藝術工作者,其中一個方法是從其生活去看。本片是大衛連治的剖白,交代從小至成為導演前的心路歷程,當中呈現了各種生活面相:他出生於正常家庭,有典型的家庭生活,只是對於周遭的氛圍有較敏銳的觸覺。這種觸覺未必為旁人理解,這裡指涉的不僅是其家人,甚至是社會主流。大衛連治影迷必看。 |
|
这片子拍的是狭义的The Art Life而不是多数观众期待的广义The Art Life……林奇讲话有自己独有的节奏跟腔调,斯科塞斯、塔伦蒂诺也有这本事。 |
|
碎片化、意识流、喃喃自语。如果是其他导演这么拍艺术人生纪录片肯定BBQ了,不过林奇的话挺说得通的。 |
|
6/10 |
|
3.5 Sickness, corruption, fear in the air. What I loved about it was the world and having it be my own little place. |
|
青春童年回忆录。林奇自己讲述,但是完全就是普通人故事的感觉,和电影没有关系太大?看了一部分退出。 |
|
听林奇叨叨过去的故事,童年的影响以及被误解的艺术经历,可以一窥林奇缔造的迷幻世界心路过程,但明显不够好,也不大像林奇个人的自白书那样,夹杂林奇工作的场景,更像一篇林奇断续回忆的日记。cc为何收录呢,感觉不值呀。也没爆料啥特有趣的,比如橡皮头那些模型咋做的,更多的像ppt播个老照片 |
|
2017.4.13@电影资料馆 |
|
基本上就是传记《梦室》里前面部分的内容,尽管已经知道,但看的时候仍然觉得有点难过,因为我从来没有过林奇所谓的搭建"自己的世界",我只有被禁锢的、捉襟见肘的人生。 |
|
大概是最完整展现作为艺术家的Lynch纪录片,我相信他应该是真正作为艺术家而活着的人 |
|
CC Spine #895 |
|
@2020-11-14 23:23:05 |
|
很好的切入,但全程还是从刚开头的兴奋和期待慢慢平淡,正在期待高潮或者说深入,就 结 束
了 / 至于“黑暗而绝妙的噩梦”,带父亲参观自己充满尸体的地下室的经历,大概是最爱的部分了 / Gasteig München |
|
我眼睛要给闪瞎了。这片子关大卫林奇什么事? |
|
Art Life! |
|
纪录片本身蛮无聊,信息量很少,缓慢轻柔的画外音巨催眠。像林奇这种成长过程中一丁点苦都没吃过、泡在爱里长大的健康宝宝,长大后貌似都会做一些“不健康”“负能量”的事情,来平衡人格底色里的正能量。许知远也是这个类型的人,小时候太幸福了,所以长大后非得欠儿不蹬地寻找痛苦。 |
|
私底下的林奇,和透过林奇的电影感受到的性格还是有些差别的,也许电影的影射更真实。艺术家的诞生有运气的成份,而所有艺术上的独一无二都是运气的集合。 |
|
他的那些绘画雕塑作品我都不喜欢,但这片子我挺喜欢的,音乐、调性……当然如果不是为了来看《穆赫兰道》,大约也不会折腾来。他的风格有点儿像达利,但显然比达利更阴郁。朴实、缓慢的语调讲述,艺术家也得为孩子向现实妥协。资料馆1号厅 竟然有七八成满 最后一个画面观众席里一声呼噜声大作 |
|
與Giger一樣,越邪典越是波瀾不驚。 |
|
我是画家,雕塑家,艺术家,其次才是导演。 |
|
一场纪录片的表演,林奇通过讲述饰演着自己,控制着电影的情绪。 |
|
这个纪录片内容比书里少很多,但重合度很高。最大的意义大概是强调和呈现电影导演外的艺术家身份,并收录了很多作品。 |
|
大卫林奇的装置艺术与绘画艺术 |
|
感觉很有跟老一辈儿絮叨他们年轻的故事,有些故事好玩儿有些比较枯燥,但无论与否都是讲故事的人的人生。还是很好奇史密斯先生的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
|
林奇早期生活纪录片,超多家庭影像记录和短片幕后,什么第一次抽大麻的经历,因为鲍勃迪伦和室友吵架。反正都超可爱的。 |
|
大卫林奇是罕见的可以理性思考的疯子 |
|
他看到了他自己~ |
|
需要放空,并不要太纠结表面内容。总的来说导演还是抓到了林奇的点,那些附着在现实的泡沫之上的瞬间。 |
|
是我羡慕的人生了 |
|
聽聽怪導說說他的往事,看看他的畫作,還有怪導的舊照片,視頻,他創作的音樂和早期的幾個短片片段(字母真的很邪典很怪異),雖然沒有談到什麼拍電影的東西和怪導的人生怪雞理論,但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興奮不已--自傳,憶述,心理隱喻(怪導談到某些東西的時候同時也出現某些內容和感覺相似的畫作)。 |
|
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的生活实在是乏味到令人恐惧的地步。纪录没有什么确切的结论,大卫一直呆在房间里抽烟、静坐、听音乐。偶尔的独白时常出神,说到一半就陷入沉默,手中不停在摆弄各种材质、颜料,到最后也没给一个完整作品的镜头。到观众最想听的电影生涯的开始时,全片就结束了。一团黑色的画作中藏着森林和风,只能提高自己的段位去尽量理解了。 |
|
大卫.林奇的青春美术史。在威尼斯时错过,在北影节又睡过去一半。熟悉符号出现时,倒是知道差不多该进入以前看过的那些诡异短片了 |
|
大卫林奇的电影并没有被当作重点,这部纪录片关注的是大卫林奇艺术灵感的起源,从他的家庭与童年开始讲起,着重描绘他在维吉尼亚与费城的经历,对林奇早期的绘画经历有较详细的描述,而之后他转向电影艺术在AFI拍摄《橡皮头》的经历被寥寥几笔带过,之后纪录片也戛然而止,林奇全程叙述。 |
|
能有地方看到林奇这种人的日常生活就已经很知足了(其实最好奇的是韦斯安德森的生活)好羡慕这种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自己的studio里搞七搞八的生活,希望早点挣够吃饭的钱、买书的钱和买画材的钱也想整天过这种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