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自然主义的拍摄法,三个小时的片长,堆积了大量日常生活中无用的细节。推进情节的细节,导演又采用了极简主义的手法,一晃而过,淹没于庞大的无用细节之中。其实,生活的本身不就如此吗?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是可有可无的,而那些对于我们极其重要的东西,却一闪而过,只是事后回首,才惊觉原来如此。 |
|
173min |
|
看来任何新浪潮都不是我的菜,首先美学观念上就背道而驰。影片的生活化、距离感和当下罗马尼亚社会问题的影射确实做的不错,典型的罗马尼亚新浪潮风格,可惜三个小时的片长,我几乎就是睡过去的,叙事刻意和观众保持着距离,实在难以忍受这种风格。★★★ |
|
布加勒斯特郊区六故事#2(希望#3不要等5年) 内向 敏感 距离感 感觉像是同年Rafi Pitts自编自导自演的《猎人》的姊妹篇 |
|
这么长的电影,我竟然没看睡着。。好吧。。。。 |
|
如果放前些年,估计我能给此片四到五星,罗马尼亚电影总端上同样的现实主义素材,不免让胃口腻了。而且,此片中这个贼眉鼠眼到处打量的男主角,实在想把他拖出屏幕外来打一顿啊。 |
|
不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恰恰因为它是一部好片。但你得经受180分钟漫长的近乎无逻辑的“摧残”。除了个别大师和东欧人,已经很少有人敢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拍一部长达三小时的影片了。Cristi Puiu的果然让人很难不联想起雅克.里维特,从形式到内里。这注定是一部好片,这也注定是一部让观众滚蛋的影片。 |
|
2000年以后的罗马尼亚电影无疑是世界电影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尤其是被人津津乐道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从波蓝波宇的布加勒斯特东和夜幕降临超前的实验主义,到蒙吉斩获金棕榈的《四月三周两天》超强的现实主义,以及刚刚获得柏林金熊的《倒霉性爱》,普优的这部虽然不是其成名作,但也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蒙吉的影响。全片所有的视点都聚焦在男主一个人身上,他精心策划murder,离婚后的精神崩溃却表现得异常平静,而当结局的高潮来临时电影戛然而止了,留下了一丝意犹未尽的想象。 |
|
没必要这么长,短个半小时效果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这题材,太适合我的心境了,向男主学习 |
|
情节没有开始,莫名其妙开始杀人,也不知道杀了谁。没见过这么克制的杀手。电影的最后十分钟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主角杀完人后在警局讲述被杀的人,感觉是对着警察唠嗑。导演不出名,还有一部《无医可靠》也是相同的拍摄方法,漫长的镜头,不紧不慢的剧情。不知道啥时候这些片子能整个中文字幕? |
|
这片应该划三级,因为有导演全裸入浴正面,虽然其在情节上作用为引出他发现自家厕所天花板渗水。。orz~恩,比想象中的好看,只是定机位的方式拍不断行走的画面和有时意义不明的扫动镜头让咱顿时想起当年让我纠结过的《利物浦》~以及罗马尼亚街景住房都莫名像天朝~又,罗马尼亚制服loli好萌! |
|
1h. 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
|
35mm Pendant deux jours, dans Bucarest, la chute d'un homme ordinaire. |
|
动作串联主线很好 Aurora 这个能感受到 Puiu 所说的 Celibidache 的启发性质 且在空间展现上永远是冷眼视角 问题还是现实主义做得可以 但是 Puiu 自己的出演有些虚于表层 |
|
男主忙了半天 合法购买了枪支弹药 去杀了计划内和计划外想杀的人 然后自首在局子里写作文~ 虽然我不觉得这近三个钟太闷 但是这片子如果是一个自首者朗诵作文的短片会更好吧~ 这片 真想听听科恩兄弟的意见··· | 181分钟啊··· 要不要试啊··· |
|
连城映对@ HKFA|喜欢,对暴力的刻画类比哈内克很合适,结尾愣是看出了幽默感。男主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看完一查发现是导演本人的时候笑到……杀前面两人之前的戏太催眠,没多少人的影厅里有个人打呼噜响彻全场,笑死我了。就是资料馆这个拷贝质量一般般…… |
|
7/10 |
|
直到进了警局,他才开始真正的交流,这幽默有多黑 |
|
一起去看的朋友看完之后对我说:“If you say you like this movie, I am going to murder you.” |
|
在會展很大的場館看,觀眾很少,二三十人吧。從未聽過如此震撼的槍聲。 |
|
前有Elephant (Alan Clarke),后有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这种拍法犹豫不决,没什么强度。 |
|
这么文艺的犯罪片(比[让娜·迪尔曼]文艺多了……)。导演普优亲自上阵主演,90分钟才知道男主的名字,165分钟后才知道他杀的4个人是谁,片子结束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杀他们。然而正是如此程度的还原生活,才让那瞬间的暴力被无限放大。仍然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偏爱的集中叙事(故事时间仅为两天) |
|
各个层面都保持着孤独 |
|
《破晓时分》优的这部虽然不是其成名作,但也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蒙吉的影响。全片所有的视点都聚焦在男主一个人身上,他精心策划murder,离婚后的精神崩溃却表现得异常平静,而当结局的高潮来临时电影戛然而止了,留下了一丝意犹未尽的想象。
这么文艺的犯罪片。导演普优亲自上阵主演,90分钟才知道男主的名字,165分钟后才知道他杀的4个人是谁。然而正是如此程度的还原生活,才让那瞬间的暴力被无限放大。仍然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偏爱的集中叙事(故事时间仅为两天) |
|
果然很多人都提到了让那地儿慢。确实地儿慢是有purpose是calculated,这个是为了啥。导演cast自己是因为他表示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主角在想些什么,更不好让别人来演了——喂我看你是说既不清楚又不够大牌怕演员不鸟你吧。还是那句话,只有艺术片导演能厚颜无耻地为lazy writing冠冕堂皇一番。 |
|
和《让娜迪尔曼》时长差不多,而剧情时长比《让》还要少一天。现实主义风格其实拍多长都不过分,哪怕是等时长,但是普优这部有些过于刻意了,他特别想还原角色两天之中所有的生活细节同时处处又想保留一些神秘感,《让》的所有细节铺垫导向了她最后杀人,情绪爆发有迹可循,而此片的铺垫跟结局是脱节的 |
|
通过极简、自然的前160分钟展现了人物缺失交流的冰冷痛楚,但最终落到了罗马尼亚新浪潮标志性的讽刺上,力度欠佳,吃力不讨好。 |
|
社会有没有问题值得思索,但这种男人应该在第一时间被枪毙。以及,不要再出现这种自我意识从导演到主人公都狂妄磅礴的片子了,很难看,请创作者不要乐在其中甚至为此自豪。 |
|
罗马尼亚新浪潮的风格比较典型,得相当耐得住性子看它前边散漫的叙事,从后边提枪杀人开始渐入佳境,但我喜欢最后一板砖那种干脆、有冲击力的结尾。ps:小贾《天注定》里对暴力的书写方式有点奥若拉的意思。 |
|
罗马尼亚新浪潮。自导自编自演也是厉害了。就是太长了我去 |
|
男版让那迪尔曼 |
|
我觉得电影若是脱离了大众,变得高于现实,并且为了刻意肆意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想法而偏执的无可救药,脱离根基的新浪潮新思维是没人会支持的,导演自己拍着玩玩就好 |
|
2.0倍速,只看到依然破败的东欧 |
|
3.6 将剧情浓缩就是低配大象,将剧情丰富化就是低配恐怖分子,然而偏偏选择了低配迪尔曼的方式 |
|
短片小说非要拖成长篇,两个多小时漫长的铺垫,人物关系和逻辑仍是一筹莫展。这种极端化的现实主义处理对观众简直是折磨,普优确实在新浪潮的道路上走远了。 |
|
琐碎 |
|
冷眼旁观的镜头,窥视罗马尼亚中年男子杀人事件。高度还原和洞穿生活本质,完整再现杀人狂魔的琐碎的日常,也几乎避免了血腥的杀戮场面,客观冷静克制,目的就是还原或人或事原本的样子,这种无因的犯罪令人胆寒。枪声如同平地惊雷,击入观众心里。Aurora这个片名真好,平添诗意般的失落与怅然。 |
|
3星半,如此的疏离,冰冷,无聊,但到后半却是赤裸裸的残酷……沉闷的代价 |
|
原来是自导自演... |
|
A 180minutes movie documents the entire process of the man’s lonely life and self-destruction. |
|
罗马尼亚人的迈克尔·哈内克式的故事,关注理由不充分的暴力 |
|
男主演得挺好的。 |
|
+.5 |
|
一部非常长的电影,破晓之前能够看完。 |
|
拍得不咋样。 |
|
20/10/19 |
|
罗马尼亚新浪潮,三个多小时寡淡贫乏冗长阴暗,不倦不是人 |
|
一种状态。 |
|
太拖沓了。花了一个半小时导演都没体现出到底在试图说什么,一个半小时后才开始交代清楚主角的背景。镜头总无必要地向旁人“走神”。没用的镜头又长又多。 |
|
太长…给三星就是夸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