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是个好厨子,他喂饱了整个中国." |
|
光影镜头及四重奏及女主角非常的优美,但这种新浪潮文艺电影,真令人我一头雾水。 |
|
平行时空处理得不够风骚,不过这对情人还是挺有意思,比戈达尔早期探讨的爱情关系也有了更出新的东西。 |
|
桑塔格说:艺术是诱惑,不是强奸。像是本片的双重注脚。它呈现着一个过程,而非目的与结果。(戈达尔电影往往排除接吻与性爱的结果,而只表现事发之前后)这里的诱惑不是指浑浊的欲望,在间离效果作用下,那些裸露的身体,让人感觉不到猥亵。戈达尔电影始终是透明的。 |
|
戈达尔梳了梳他稀少的头发,他还能讽刺自己。我看了下自己的秃头,想哭。 |
|
7.5/6.5 导演表现出强烈的厌倦感,仿佛他宁愿听贝多芬四重奏,也不是很愿意拍电影。影片显示出他对电影手段的娴熟以及对电影兴趣的丧失,然而,他依然能让观众目不转睛。---宝琳·凯尔 |
|
主演当年准备找阿佳妮的。。。谁知试镜时候2车随从吓坏了一车剧组的大家。。。剧组如此简陋阿怕把自己拍丑退出。。。 |
|
我虽无知,但我知道世界并未由无辜者掌控。如若可能,我们便继续前行。我不是害怕,只是因为我从来不能。亦不知如何。投入其中。
|
|
混乱而无序的影像、对白与音轨构成了全片。在枪战中看报的男人、安静清理血迹的女人、从厮打到相拥的警与匪,这种“布努埃尔式”的讽刺无处不在。让-吕克·戈达尔饰演的疯老头儿更像是他本人——“厌恶”电影,“亵渎”电影,仿佛只有变幻莫测的海浪和跌宕起伏的贝多芬四重奏才是戈达尔真正想拍的。 |
|
这才叫改编!强烈的个人风格为那部风情的歌剧增加了智性,同时保留了肉体。深化了两性的存在问题——谁无辜谁有罪。女权立场——不是言语而是行动,正如他习惯在台词里直接吐槽资本主义那样,同时增加电影和大众文化一脉,又有了现代感。只会默念的小提琴手是卡门的反面。还得看下梅里美的原著。 |
|
表面上是爱与死、力与毁灭交相辉映的狂欢,内里却被难以磨灭的“理性”的窗棂规约,无论是影像外延上的声画设计,还是内涵层面上藉由主人公表露的思而无果的困惑与恼羞成怒(自然也要考虑到六八之后戈达尔的某种来去匆匆的政治惶惑),都可以看到戈达尔相当刻意地想营造一种理性插入感知性的秩序——越是混乱,越是在经营秩序。而这种秩序的终极指向是什么?戈达尔绝不是一个实在论者,其必然转向胡塞尔式的纯粹—虚空,我也懒得讨论。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声画设计上,外叙境声音的插入,除了形成了爱森斯坦意义上的碰撞(海浪—爱的激流—贝多芬),同时造就的是由时空重叠引发的叙事延宕,巴赞评《偷自行车的人》时所期待的“电影(情节)”的消失在此走向了极端。另外戈达尔实在是营造不适感的大师,譬如厕所里的贪食者,和那只抚摸荧幕/观众的黑手。 |
|
『也算补標也算新看』在医院第一眼就看着像导演,再看介绍『果不其然』就是导演本尊电影的混乱成就了所谓的『新浪潮』反正我就是当看美女了,不多不少还有两大美女助阵这样的艺术電影(片长按现在来说不算太长,法国🇫🇷艺术電影的标准长度)我曾经把抢劫当成一次排演节目。这样的经典现在就是烂片 |
|
ICA 长评-日出下的男与女,无产与资产。好精彩的讽刺,好隐晦的批判。男与女作为表象,而无产与资产的对照则是根本。影片融合了犯罪,爱情和政治等元素以的解构主义重塑经典《卡门》,以资产阶级视角讲述了一名无产阶级警察的故事,嵌套电影的设计是否代表着戈达尔的自嘲和反思呢?男主出身贫寒,当警察遇到了女主,他的男性身份在阶级面前失去了话语权,其实不光迷茫还能看到一种恐惧。女主的形象则是追求自由满是反叛精神的资产阶级的孩子,通过暴力挣脱权威,结尾也似乎预示了那无法跳脱的身份。戈达尔荒谬的受困于艺术创作和现实之间,感觉也是对电影媒介的思考。片中所有的资产者在忙着反叛和追求自由,无产者却在努力地工作,戈达尔给予了他们大量的镜头而与之对照的则是那些资产者们带来的暴力与破坏。四重奏岿然不动,变数也是资产阶级。 |
|
我雖無知,但我知道世界並未由無辜者掌控。如若可能,我們便繼續前行。我不是害怕,只是因為我從來不能。亦不知如何。投入其中。 ++ 看过留脚印。卡门,漂亮。 |
|
不要问人们为何需要相爱,也不要问人们为何需要分开。就当这一切是现代神话,哪怕多一点的解释也会使我们落入俗套。 |
|
王家卫和范桑特基本未能超出此片 |
|
至少算是按较为正常的试听语言制作。改编“卡门”故事现代版的抢劫爱情故事,画面不时穿插弦乐四重奏的排练场景和海浪翻腾的空镜。无因的抢劫与突然的爱情,像是《狂人皮埃罗》的翻版。弦乐四重奏的场景没有任何实质情节,更像是把背景配乐给实体化表现出来。这大概是戈达尔在自己导演的剧情片里第一次出演戏份较多的角色——住进精神病院的导演,绝对的本色出演。
戈达尔凭本片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一方面得益于1983年算是电影小年,威尼斯、柏林、奥斯卡都甚少佳片,另一方面那年威尼斯评审团主席是贝托鲁奇,曾经模仿戈达尔风格的迷弟,而且评委里还有瓦尔达,获奖情理之中。 |
|
女一竟然原定是伊莎贝尔·阿佳妮。。。Colin MacCabe说,戈达尔在1982年拍《受难记》,美学上登峰造极,但是票房扑街,戈达尔因此和资方(大公司)交恶,他坚决以小制作电影作出回击,就有了这部《芳名卡门》。小制作电影的规模有多小?拍摄第一天阿佳妮到片场时,摄影组和声效组,两组人只坐一辆车,而阿佳妮的化妆造型和助手就坐了两辆车...到达片场以后,库塔尔开始调灯,竟然要阿佳妮现场做灯光助理的工作,阿佳妮愤然离场,退出剧组,戈达尔只能另觅人选,卡门一角最终花落玛鲁施卡•迪特马斯 Maruschka Detmers 。。。 |
|
第三次看戈达尔,看没看懂不重要,关键是我终于开始能够接受戈达尔天书式碎碎念带来的跳脱感了。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排练作为配乐与故事隔离最后又再次融合、真身出演住进疗养院的癫狂过气导演,发表一堆个人政治见解,自嘲之余又化身片中片拍摄者成为模糊虚实边界的存在。原来电影真能这样拍啊… |
|
这大概就是那种要感受的电影吧,摄影好美 音乐好美 女演员好美,但是和双生花一样完全没看懂 |
|
它附于你我之上,它激起千层恶浪。 |
|
当镜头转向戈达尔 迷茫矛盾痛苦与厌倦溢出屏幕//又一次创造性地音画运用和有趣的平行叙事//相当努力地制造全新的电影语法 但“全新”太难定义了//要对电影有多深刻的理解才会由衷地“厌恶”电影//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迷人的本质 |
|
戈达尔生涯第三期的杰作,获威尼斯金狮奖与技术大奖。1.将[卡门]题材与强盗类型片融合,呈现爱情中狂烈的占有欲与攻击性(一如多次将门、窗推撞在对方身上),爱与死最终合一。2.对声响与声画关系作了极致的实验与探索:海浪画面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分别作为“支线”时而穿插进来,但4位小提琴手始终只露一部分,海浪始终是画外音,乐声则时而作为画外伴奏,时而入画(如结尾饭店场景中的乐队),时而与人物对话声互相打断,抑或猝然中止。这种乍看散碎的声响拼贴与声画分离,实而却与人物情绪、故事氛围融贯贴合,一如复调音乐般丰富鲜活。4.高达在病房里东敲西拍,体验声响;手拿录音机,敲击声、钢琴声、轰炸声与叙境内的谈话声交织起伏。5.“疯导演”疙瘩负责口头批判机器生产与无用消费。6.清洁工面对尸体只管拖去血迹,荒诞又讽刺。(9.0/10) |
|
杂乱、厌烦、无厘头又富有哲理的音频画面拼接,很有意思的戈达尔初体验。推搡的人也是海浪。感谢@谋赠票!🙏 |
|
某種程度在補償缺席了二十幾年的女人形象? |
|
戈达尔的电影都有荒诞气质,里正常思维好远,开头结尾的枪战戏尤其如此,但看得很有感觉。本片竟然用了好多空镜,基本都是潮水,情欲的张力就如同潮水一般汹涌澎湃,这掌控力太强大。 |
|
“要是我爱上你,你便完蛋。”平行剪辑的十几个海浪空镜头,像是对男女主人公爱恨纠缠的呼应,也像是欲望的激荡,或许又只是戈达尔所说的“噪音”。电影对声音的处理着实迷人,浪潮声、列车擦肩而过的声音、夜晚的虫鸣,世界是一座噪音的花园。构图精妙,遮掩的光线、夹缝里的肢体律动,令人难忘。 |
|
86/100 两代人之间,两个时代之间,两性之间。音乐性的探索,海浪的蒙太奇:海浪、乐团与爱的场景,由剪辑成为三重叠加效果。俏皮又正经,赏心悦目的一部。疙瘩演的是乐队疯指挥,在临近结尾的酒店戏中,拍拍肩膀致谢了每位乐手。 |
|
画质很好,很清新明快。但除此之外就找不到可看之处了。 |
|
80年代的疙瘩儿显然已经魔怔了,他用这部电影向人们证明了他究竟有多不想拍电影。然而其审美品味却未曾下降,悠扬的四重奏,清亮的色调,澎湃的海潮音,曼妙的男女肉体呈现。(但我真的很好讨厌他在剧情片里做自以为是political expression) P.S.据传阿佳妮因为耍大牌拒演本片?为什么我在Wiki上查到的是她因为要照顾垂死的父亲推掉了这部片。。。
|
|
晚年的大师基本是纯玩技巧了,蜂鸟振翅般的蒙太奇,穿插着提琴、浪潮和裸体,用太刻意的手法讲述一段简单的性与死,感觉一般般 |
|
迄今为止视听上感到最舒适的一部戈达尔。总觉得之前看过类似多线穿插叙事自然音与古典乐穿插的电影,大概制作时间晚于戈达尔,却想不起来是哪一部。但叙事上依然让我无所适从,很多人物的行为依然是看起来荒诞得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显然,观看戈达尔我至今没入门。3.5/5 |
|
8.0/10。①如简介所写:主线是抢劫犯女与警察男因一次银行抢劫而相爱以及因女主激情渐退男主激情愈涨而导致的爱恨纠缠。②通过时断时续的配乐、不时插入的海浪画面和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画面、伯父的支线故事等打乱叙事,并配合精美的摄影制造一种旋律性的诗意,但走得没《受难记》等同类型的片子远(因为主线相对很清晰),导致影像相对有点“四不像”且表意力度不够。 |
|
音画分离、平行叙事、有意为之的杂乱剪切,再辅以法式的行为乖张的角色和看似无厘头但充满哲理的对白,这是真正的视听享受啊! |
|
每次看戈达尔都是抱着轻松的态度,而每次看完后心里却并不轻松;而且,每看一遍他的电影都会有新的感受。 |
|
原来那张很有名的戈达尔照片出自于这儿,感觉学校选电影用心了,一部最早的戈达尔,一部在危机里的电影里的戈达尔,迟来的纪念。有时候看着大概在这时50岁的戈达尔,距离现在40年前的戈达尔,想起他可能很痛苦,选择离世,受尽创作电影所带来的苦难,会心生一点感动;就像下午看着刚出来那个活泼的浪子贝尔蒙多,想起前几个月的悼念,那种朋友的感觉还是会袭来。回到这里,戈达尔似乎拍了一部自己版的卡门,他想把更暴力的男女关系表现得更明显,比起隐晦的经典卡门。他的声音、音画处理真有趣,想起之前看戈达尔早起的影片也是如此。起初还以为他的结构是那首音乐,应该是贝多芬吧,后来音乐淡去了;事实上我在单纯地看模特演员的身材、穿搭还有色彩了,那件睡衣黄hhh,戈达尔。要是学校再放更多戈达尔就好了。(small movies指? |
|
小姐芳名?免芳。名tm什么?卡门。卡门小姐,你还当你的小姐,我来当你的先生,我们巴黎走一趟…舅舅,怎么样?走就走嘛~ |
|
“自从有声电影诞生以来,我们对电影语言的开发只达到了电影全部潜力的百分之十到十五。电影还有着极大潜力等待我们去发掘。每次看无声电影的时候,我都会惊叹过去的电影人在风格上的多样化。比如默诺和格里菲斯两人的风格就截然不同。但到了有声片时期,所有影片在画面和声音方面都十分相似。” |
|
与时代相处 你冷厌的塑料杯 成为我的生活一切的建立 在时间之下的顺从 可听说过谁曾逃掉?为人契约中有一条不时更新 来自各地 定格的大家 顺利编排进长流 等候下一场方式和流行的校准 我想 我们都无话可讲 终于看到大桥装饰的霓虹灯是何种颜色 为什么它陪伴着陌生大厦 ?踏进一直一直梦的城 可 这是哪里?为什么我谁也找不到了?就让我被世界剩下 只愿与打字机后的灵魂不停拥抱 一场永不完结的单方面通话 厌倦 总变法子骗引自己学着记录的挣扎 那可怜模样 厌倦 从眼 心 到mind 闪现的一瞬瞬精神的奔涌 可我厌倦 厌倦 即使它们是我的奇迹 我的意义 我的唯一生存 厌倦 如此厌倦 已平静的习惯 它们属于在空气中的即刻消失 却也悄然握住了 最坚定的心 我知道一世界厌倦 都是孤独而已 干杯吧 唯一来看我的你 |
|
7.4 并没有看懂。开头枪战略有意思,乍看是一段虐恋,越到后面越有先锋感,配乐画面美极,加强情绪渲染。“毛主席是个好厨子,他喂饱了整个中国”?最后字幕:献给小电影。 |
|
是电影还是现实?
影片中的混乱与犯罪,是戏中戏,还是我们所见的“现实”?
导演在哪里?
戈达尔或许是一个无奈的先知。 |
|
感觉不伦不类。wtf?第一回对戈达尔这么不耐烦。v2。贝托鲁奇这么推合适吗。 |
|
9.0 一个拒绝拍片的导演,是如何拍出如此美丽的作品的? |
|
Bertolucci,你们那届威尼斯出什么毛病了? |
|
即兴的笑话和所有,是戈达尔回到了他多年来最模糊的新事物。他正在寻找制造与发现、有序与混乱之间的平衡点——从这一点来定义 80 年代的美学。影片以抢劫剧和浪漫喜剧并重,延续了戈达尔对电影的探索......通过接受他的放纵,观众会被他的讽刺幽默感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智慧所对待。这部电影充满了激情、哲学、色情和技术创新,虽然它的想法相对容易理解,但它们仍然不适合“轻松”观看。 |
|
“大家都忘了毛主席,尽管他是一个好厨子”;“海的声响在消失”;“当一切都在消失,而太阳在升起,我们还在呼吸,那叫什么?”“那叫日出,小姐。” |
|
从政治化电影脱身而去的戈达尔在《芳名卡门》里又一次回归了爱与死的议题。戈达尔出镜饰演自己,将其衰老的姿态直接展示于我们面前,这是对之前带有革命性质电影时期的一次自嘲式的总结与告别,《芳名卡门》无疑是新潮而前卫的。弦乐四重奏的成员排练贝多芬的作品与卡门一行人进行交叉叙事,音乐成为了叙事的武器,卡门这条故事线也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四重奏的可视化呈现,插入Tom Waits的助推了音乐和阐释之间零碎地融合。在《芳名卡门》中戈达尔忘乎所以地安排裸露的画面,色情的元素从一开始就和暴力联结在一起,浴室手淫的戏码更是触目惊心,爱欲在最初的时刻便注定了以难以调解的冲突(即死亡)结束。这种结束其实也象征着戈达尔对于男女关系的无解。死亡是故事的结局而非问题的解决。 |
|
戈达尔拒绝1960年代末正面的、招贴式的镜头,而是利用人物身体及其周遭环境倾斜的近景镜头构建他的场景。他利用可用光,无需辅助光,创造出丰富的阴影区域。他的角度把场景分裂为多个层面的清晰细节和失焦动作。“绘画性”的戈达尔有一个平和的光芒,将其叙事建构的磨人特性柔化。在他富有特点的激进方式中,显示出向着迷人影像的一种回归。 |
|
他的片子超越给星。我给四星和给六星意思一样。本片拍法像在脑海中写电影大纲。反正你懂我懂,不啰唆。就像男主对女主说,我的人生「说来话长,要一整天。」导演真有趣。本片后半小时较不像大纲了,灵活度稍差,拍男主被大家排挤,和女友相爱相杀,不如前面拍在走廊系鞋带挡到对方的路,或耍忧郁、荒唐爱上、空镜头那么灵妙。戈叔自由不羁,抢银行配的是战争片音效。他如何看待世界、串连万象,正经或含笑称之为佛法也成立。片头他就告诉观众我会用上一个四重奏,他脑子聪明又真有思想怎么搞都行。拉提琴的素女,她的静和女主的燥,都是同一回事。男主的自卑和彷徨又是怎么一回事?团伙搞钱后再用瞎整纪录片来骗钱又是怎么一回事?看他的电影你千万不要这样想:「西方有西方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问题而且更暗黑。」对他来说真的都一样。 |
|
新浪潮,继续呵呵后。亮点不是女土匪与男警察所谓的感情,而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