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都不是葛兰最好的歌,剧情有着那个时代一贯的弱;看来葛兰最好的歌都被蔡明亮选进了《洞》里。 |
|
曼波女郎回来了,我又看见红薇了。用实验楼电脑看的,可喜可贺。 |
|
这是香港独有的畸形的歌舞片,以剧情推动歌舞,而不是以歌舞推动剧情。葛兰在里面有一种略显丰腴的美。能唱能跳的女星现在在香港难找,何况是在大陆? |
|
文本的叙事设置给电影学者提供了对政治隐喻可能性的谈讨。 |
|
葛兰真是太曼妙太曼妙。刘恩甲这里演父亲,后来《野玫瑰之恋》演她追求者。小丁皓真是个小花骨朵。剧情线很老套,但是没有太撕扯,歌舞片用得这样时髦,在整个港片的长河都很少见,电懋更像是一个浪潮 |
|
葛兰的同学才艺表演秀,小资情调无关痛痒的狗血故事,平淡无奇的手法,里面有个歌手是方逸华耶,那段热舞不错 |
|
葛兰仍然是青春活力的角色形象,不过这里给她增加了一些纠结。情节蛮简单的,或者是某种隐喻吧。一是看到了方逸华献歌,还看到了李昆不瘦的时候。 |
|
跳啊跳啊,1957年的香港。繁荣异常。 |
|
葛兰不算很美貌,但是很迷人 |
|
被活动搞的找来看的·· |
|
哇,超现实涅~马高(margo)跳的那段好喷! |
|
7,电懋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电懋最擅长的青年人的电影,葛兰的恰恰舞步和动人歌喉迷倒香江万千少男少女,偶像魅力爆棚。电影有大量诸如跳舞、派对等西式生活方式的展现,但西式生活只是表,东方传统伦理才是里,你还是能够感觉到父权伦理和家庭血缘对东方青年人的影响,这种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在易文后面的电影当中也多次出现,已经可以算是电懋电影最重要的文化母题了。当然亲父母和养父母还是能延伸出更深一层的意义,找亲妈妈的隐喻整体还是挺不错的,解读空间可大可小,算是比较高级的一套暗语。 |
|
愷玲啊,你現在的家,人人都知道是一個很快活的家。為什麼要弄得不快活呢? |
|
这个剧情确实真够弱了也只适合当时了,对于葛兰来说歌舞都仅限于曼波了都不算太出彩,穿插了母亲唱段和夜总会舞蹈到是显得故意了但这两段都很不错。实在不想吐槽剧情了……50年代洋装加传统旗袍真是美啊! |
|
领略了造星工业的强大 敢用极好的配角 叫人念念不忘;道德无涉;全盘西化的自豪 |
|
方逸华客串http://video.sina.com.cn/v/b/33151416-1433596734.html |
|
电懋在当时的画风果然与众不同,难得看到香港老电影里面又唱又跳,充满大量西方摩登元素。葛兰在1955年赴台湾演出跳了动感曼波舞掀起超级热潮之后,恰逢其时地出演了《曼波女郎》,洋化做派让他站稳了一线女角位置,再加上她受过正统声乐训练,自此葛兰几乎逢片必唱。故事情节较为简单,生日当天得知真实身世,于是开始了一段寻找生母的旅途,葛兰与唐若青的对手戏克制又动人。葛兰在天台上看到自己生母的幻影从天而降,稍微有些恐怖片的氛围感。葛兰还有一小段前往马路拍摄外景,摄影机从高处往下打,脱离摄影棚,在当时的香港电影里太罕见。没想到还能看到方逸华在里面秀了一嗓子。葛兰跟养父再度见面,养父直接一巴掌伺候,葛兰深情地拥抱他,实在怪吓人。 |
|
歌舞片~~ |
|
故事没有力道,有点肥皂剧的调调。。。。。葛兰的舞跳的真好! |
|
易文的故事里都算不上出挑的,完全是葛兰的个人魅力show,正如王天林的野玫瑰之恋一样。中间的孤儿生母线索莫名其妙,又夹带私货,隐喻英属时期的香港与初创期的大陆,选择令人玩味。陈厚的舞在早期那帮男星里,的确是跳得最好的。为健康美的葛兰和小野猫丁皓,多给一星,纪念那个还能肆意大跳ja ja jambo的年代。 |
|
HK朋友提醒才注意到,电影里一直说放假放假,但双十从来不是香港的假期。 |
|
唱唱歌,恰恰舞,偶尔明亮的蔡明亮——“2000年结束了,感谢还有葛兰的歌声陪伴我们” |
|
歌舞青春,看点葛兰 |
|
真的没有人觉得葛兰和芙蓉姐姐长得有点像吗……= = |
|
感觉跳得那种舞有点放不开啊,那个亲生母亲到头也没有相认还是挺出人意料的 |
|
一个中产小姑娘的生日快乐记~最后那一巴掌,好有爱意~ 葛兰和刘恩甲在好几部作品里,就是绑定家庭演员了。哈哈。 |
|
天啊,葛兰妹妹学动物叫怎么这么像。暗喻太自觉了,母亲幻想一出现,骤然回归上海电影。以至于回归“重生”的段落让人感觉政治得一塌糊涂,不差但令人掩目 |
|
在导演的表达中,香港就是那个离散中遗落的孤儿,而她如今长大,寻得生母,亲生母亲却不能与她相认。而到了王家卫的阿飞正传的时候,他也在找到亲生母亲的那一刻,甚至未曾相见,决绝地头也不回地走了。一晃半个世纪,香港就这样成为了香港。
唐若箐演得太好了,夜总会洗手间这场戏把整部电影的调子提高了好几档,真不愧是话剧皇后。 |
|
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出品。隐喻:说是隐喻了香港有个穷妈妈(中国),只好把孩子送给养母(英国)待着也极好,可孩子还是想找亲妈,无奈亲妈不愿打扰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最终没有相认。认同了自己的离散身份,是一种自我开解和自我认同,电影出品于1957年,马上,香港进入拜金的60年代,中产幻想与消费主义的弥漫,仿佛唱歌跳舞可以粉饰太平…… |
|
the first shot is interesting, I'm not very interested in the rest though. |
|
不同于大多数寻找亲生母亲的片子,恺玲的生母深知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责,并未相认,这对于爱恺玲的养父母及恺玲的音乐发展都是有益的,至于是不是隐喻,或者安于现状,看一群有活力的人唱歌跳舞,并没什么不好,本片还是方小姐一展歌喉的第一部客串。 |
|
想继续看完 |
|
说葛兰不够美,但我总想着她的大气与自信也许恰恰反证了女主所需的气质,五十年代的女主角已经可以过上那样美好的生活,追求自我,不必为任何人牺牲。她为自己而舞,不为生计,不为讨好任何人。只是她的生母在夜总会里靠一双手赚取生活,社会地位虽低,但依然保有自尊,为人独立,无任何可指摘的污点,不是让人蒙羞的亲人。电影里她自惭形秽,觉得他人把女儿养得这么好,养尊处优的港大学生,快乐自信,自己若认回女儿,定不能让女儿保证那样优渥的生活质量。她自行退却了。如果脱离当时的时代脉络,这故事可以动摇的空间实在很大。 |
|
莫名其妙就把这部看了 |
|
30$ HKFA 影畫早晨:歌舞昇平 DCP post talk with 舒琪
半世紀更久遠的黑白古早港產歌舞片更像「映畫」lol 我父母都尚未出生的1957青春少女少男們在音樂與跳舞中用積極向上解決戰後悲慘嚮往中產,曼波曼波曼波~ |
|
洋娃娃有意思 |
|
縱使電影不是最好的,但記錄了香港摩登充滿朝氣的一面,50年代女星靈動和風情,正是電懋出品魔力所在。 |
|
DVD正版优质版本 |
|
比较罕见的中国早期歌舞片,和好莱坞比是寒碜了点 |
|
始于脚步,终于脚步;电懋出产的歌舞电影混合着香港电影长久的身份问题,投身于欢乐的现代性怀抱之中。 |
|
故事简单的歌舞片,老电影讲故事能力比现在的强多了。女主角老了点,也不够漂亮。 |
|
葛兰在80岁庆祝会上没有避讳地谈了制作这个片子的缘由——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戏里戏外她都是蜜糖。 |
|
2+。第一個影像。我的天堂、天皇皇。頭尾呼應。收尾的悲喜對比。 |
|
片头片尾的cha cha舞开创港影新潮流。洋溢全片的青春气息很好的弥补了剧情不足的缺点。方逸华还客串了一下自己 |
|
两大亮点:寻母与曼波舞。将近四十分钟的歌舞,欢乐 |
|
葛兰唱歌跳舞不错啊,按歌舞片看不错,就是没剧情啊,曼波女郎的离家出走一日?弱爆了哈哈哈 我刘二哥演啥都有气质 不是一般厉害 |
|
情节简单,但是功底深厚。 |
|
全片就是看葛蘭,一唱一跳都是易文對她的愛 |
|
里面那段女的自恋婉拒男生的部分真是尴尬 |
|
金像奖选华语百佳第83。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北方移民意识到自己将永远保持逃亡状态,而新一代香港影人也逐渐成熟(其中最杰出的是陶秦和李翰祥),国语片慢慢融入香港社会,更多地关注娱乐而非教诲。种类更加丰富的电影类型出现。受好莱坞影响的青年歌舞片《曼波女郎》描绘了女主人公寻找早已失散的生母以及最终回到养父母身边的故事,可以解读为这位上海导演写给香港的情书。(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电懋”当红女星云集,易文恰恰对处理女性角色甚有心得……其中,歌舞片《曼波女郎》可谓其风格的最佳体现者,戏中一众青春男女在舞场尽情玩乐,无忧无虑,尽展中产阶级生活的天真与美好。在镜语方面,一如其不愠不火的性格,易文尽量把较重声色之娱的歌舞片处理得含蓄敦厚、朴素清雅。(魏君子《香港电影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