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之王≠一个国王在纽约。前者为地主,适配费拉拉那片,后者仅指路过而已。不能凭着汉语的精练就随便地四字以蔽!……片中,美女广告专家在聚会现场暗设摄影机,意蹭流亡国王热点插播商业广告。席间,先借“空气太闷”的话题带出了“腋下除臭液”,再借哈姆雷特独白与演员自信带出了保持口气清新的“牙膏广告”。国王始终一头雾水,不知自己正遭利用。此桥段疑似唐伯虎与华夫人双双突然跳出圈外购物直播的构思出处?无厘头尺度允许演员不必铺垫即可随意跳进跳出。卓别林则自我设限于事出有因的现实逻辑情景,管控了夸张力道,强化了讽刺效果。……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292102011/ |
|
在19号里看了一小半,没认出是卓别林啊……不过开始想看他的电影了!2011-05-27 唉唉 2011-08-16 |
|
当卓别林用这样一部电影表现麦卡锡主义的荒唐和对孩子思想的戕害时,他身上也有了超越电影导演,演员之外的伟大。 |
|
受到政治迫害而移居瑞士的卓别林一种回应,讽刺着麦卡锡主义的时代荒谬与精神迫害,孩子模仿宣言的手势惟妙惟肖。就像开篇影院所寓意的那样,观众看着银幕内的喜剧,角色看着银幕外的时代笑话||影片有一处极其超前的剪辑方式(57分钟处,主人公风靡全国的各地广告牌)明显异质感的图片遮盖达到的差异幽默,这在新世纪趣味视频中经常见到。2q |
|
借一个小男孩的口说,“我只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讽刺当时美国西部片、爱情片,讽刺商业文化,广告桥段在后来的楚门的世界中也有使用,他在美国发迹,又因政治被美国驱赶。“我永远仅仅只是个小丑,但这也让我的灵魂,得以凌驾于所有那些政客之上。” 拍摄时间12week。 |
|
4.5。麦卡锡主义下的美国。国王走出影院后,说道“舒服多了,没那么吵了。”;餐厅内,在乐器的助兴下,妨碍了国王与服务员的言语交流,导致使用肢体表达。皆在妙讽有声片。与三支预告片的使用效果相得益彰。广告植入、媒体跟拍-商业化。借由孩童之口披露政治诉求。喜剧演员表演-回顾默片。 |
|
剧里剧外卓别林和麦卡锡主义,唯一亮点 |
|
反向意义的「乡巴佬进城」,后半部反「麦卡锡主义」的主干剧情喧宾夺主,正如「左派男孩」某种模仿成年人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但是真的介入到成人世界的迫害行动就不好玩了,这样的卓别林电影更像是某种价值观和特定人设的消费主义。 |
|
4.5; a prophetic criticism of McCarthyism, television obsession, excessive ads, and plastic surgery |
|
看完这部电影,个人不禁猜想:2012年的《独裁者 The Dictator》片名与故事可能有受1940年《大独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与1957年《纽约之王 A King in New York》的启发?…… |
|
电影分2部分:第一部分是滑稽讽刺剧,嘲笑现代的美国生活,特别是电视的兴起,这部分没有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观点。第二部分,从遇见天才小孩开始,意识形态的味道浓厚起来,虽然其中插入了两个喜剧噱头,一是整容,二是小孩和调查委员会。单从剧情或寓意层面上分析此片都显得薄弱了一些。 |
|
7.9/10。①因为国家发生革命而跑到美国接受政治庇护的国王因为经济落魄而接了各种商业广告,以及他因偶然相识被麦卡锡主义迫害的小男孩一家而被HUAC起诉(最终胜诉,但经此一遭决定去往欧洲,并劝慰小男孩如果他们有空可以去欧洲找他)。②笑点还是有一些,比较喜欢男主看电影(揶揄好莱坞的类型片【西部片黑色片爱情片等】)、男主被骗上电视广告(其中的《哈姆雷特》独白最佳)、男主被消防卷盘缠住这几段。③有不少严肃的剧情,但却只是浮于表面并没得出什么有趣的结论,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全篇处理成轻盈的讽刺喜剧,故扣0.5。 |
|
摩登之夏@百老汇MOMA电影中心/时光网 |
|
后半截几乎看不下去,有点失望,笑点不密集,政治问题没劲,电影语言退步,舞台感太强。开始时对摇滚乐、黑色片、有声电影和西部片嘲讽一番。真人秀里的广告。。想起trueman了吗?整容的笑点比较超前。 |
|
卓别林最后担当主演的影片,意外的很有意思。一个避难国王逃到纽约,片名直译为《一个国王在纽约》更合适。前半笑料更集中些,与广告女郎的邂逅,讽刺电视传媒业的无孔不入和传播热点的不合常理;影院里的三段预告片也在讽刺B级片的各种下限胡闹。后半段突出一个满嘴各种「主义」思想的孩子,向麦卡锡主义开火,借孩子之口说出卓别林自己的观点。PS:那个孩子恰恰还是卓别林的儿子扮演。 |
|
卓别林被FBI老大胡佛调查多年 本片后半部分也彻底也是在表述他对麦卡锡主义的看法 作为晚年作品 欣慰的是卓别林还是在这个话题略微严肃的电影里不停穿插着他喜剧之王的影子 那经典的缩手笑还是那么熟悉。。 |
|
一部抨击麦卡锡主义的电影。说实话情节有点琐碎且散乱了。只有部分喜剧桥段还有点看头。看来卓别林大师是只想骂一骂麦卡锡罢了,根本没打算好好拍一部电影。饰演安·凯的女演员身材真好,修长的双腿和精明干练的气质,确实像是电视台媒体人的范儿。听证会上用消防水枪全场扫射的桥段痛快淋漓。然而最大的一个Bug是:沙道夫国王怎么就突然洗清共产主义嫌疑了呢?太突然了,一点儿铺垫都没有。这一点要提出差评。总体6分吧。不能再多了。再多的话,就是对《城市之光》《舞台春秋》《摩登时代》这些神作的不尊重了。 |
|
①哈姆雷特演讲。②从古至今,毁灭都是因为too much power.③借小男孩之口抨击麦卡锡主义,我到底能开口说话了没有?④举起消防栓藐视国会。⑤查理卓别林因喜剧之外的政治主张让他变得更伟大。 |
|
开始看各种卓别林。舞台春秋让人感到卓别林的成功转型,这部,,,好像又回去了。。。。卓氏涉及政治的片子我都不喜欢,说教味太浓,大部分想把盐搅在汤里的人,都只是让盐浮在了汤面一层,第一口喝下去太咸,第二口又太淡,真是难调和。喜剧部分偶露早年灵光,但故事总体还是太弱了。 |
|
革新派中学那个把政治背得滚瓜烂熟的小男孩完全抢去了卓别林的风头,护照与自由、滥用权力、思想控制等等在一个孩子的嘴里爆裂开来,掷地有声,幽默不失力量,手指卡进消防水喉拖着进了国会,酿成国会大清洗,让人笑得无法自己,老查理依旧清醒。 |
|
故事有些松散,卓别林习惯性的对着镜头说话,还有那个小男孩完全不会演戏 |
|
没认出Chaplin。好忧伤的故事,其间还是有很好笑的地方。重点是那个熊孩子,小演员名叫Michael Chaplin,跟Charles Chaplin有关系伐? |
|
多处都触到了天朝的G点,差点没认出卓别林的扮相,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Ygk6R1clOE/ |
|
没有胡子拐杖大头皮鞋,他依然是卓别林.... |
|
前半段很有卓氏喜剧的风味,讽刺效果拉满,后半段的政治批判则有些过于直白僵硬,虽说是卓别林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但整体风格不协调 3.5星 |
|
卓别林后期作品,风采不减当年。有着对电视广告信息大爆发的讽刺,也借小男孩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政治表达。 |
|
卓别林的有声片完全不同于他的默片,喜剧在这里成了一种手段,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表达,想看原来那种流浪汉爱上卖花女般的纯真之爱恐怕要失望了,但结合卓别林的晚年经历有这样的主题也可以理解,那段借孩子之口说出的主张应该很个人投射了,另外还秀了一段to be or not to be,英国演员必修课了。 |
|
大师预言了当今的直播带货和整容,而相关的情节确实很有当时的纽约气。卓别林将自己的有声表演献给了哈姆雷特,这段看来特别感动,他也因此直播出名(刚好最近在对照中英文句读这个文本,于是观感更佳。如果当下有人通过演绎名著的直播变火,倒也可能是另一种文艺复兴了……)关于电影中的政治,适合细看细品。 |
|
依然经典。在被革命推翻政权后,一个小国国王夏多夫逃到美国纽约。原本在纽约帮他打理钱财的总理(字幕翻译)却携款潜逃到了南美。接下来则是他一系列滑稽又荒诞却不乏善良的经历。 |
|
何种迫害更高贵呢,彼时彼刻天下没有一处太平,愚蠢的政客把自己划为两波人互斗,是不是真的属于哪个派别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仇恨人类发自真心——他们真心实地的想找到借口折磨别人,于是他们找到了。
如果你仅仅只是一个善良体面的人,你在那个时代就是异类,是要被讨伐至吊死的,一群疯子承受不住一双清醒的眼睛冷静旁观他们的丑态。他只是希望穷人都有个屋顶,那么我问你,杜甫是哪个主义的?
如果我早生一百年。 |
|
卓别林为数不多的有声片之一,是部反击麦卡锡主义的作品。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在美国谈“共”色变。 |
|
还是想请大家谨记,这是cinema,它与现实发生关系的途径是“映射”而非“记录”。尤其是考虑到我们身处的这个所谓后真相时代,这个看似毫无必要的提醒反而十分必要。 |
|
仅仅过了数年,一个高贵的人便再也无法寻得栖身之地——无论戏里戏外。但反过来看,这份高贵正因蒙尘才显出真意。他不再是考克多笔下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族,又或许从来都不曾是…… |
|
1952,卓别林因共产主义信仰被美国驱逐出境,正如电影中的国王永远阔别了这片土地,这也成了卓别林最后一次出演主角,这部电影十年后的1967年,卓别林拍摄了一部如何偷渡到美国的电影,又十年后,卓别林逝世。 |
|
讽刺美国广告利益至上,整容手术后遗症风险太大,共产党等梗。国王未必是个好人,但还是有好心的。 |
|
前后主题变化差距到像两部电影,卓别林明显还是太想往里面加烦麦卡锡的政治议题了,有些混乱。 |
|
卓别林的后期作品,刚开始竟然认不出哪个是卓别林,风格也和较早期的作品大相径庭。发现那个年代的女人都很漂亮很有气质。 |
|
以前,贵族是贵族,现在,贵族是可以卖得贵的一族。 |
|
words put in children's mouth... 几处抖包袱都很明显的有默片legacy;真人秀,tv ad始端,加上红色恐慌的背景,使得影片在现在看来内容更丰富。卓别林看的不多,但在the golden rush里面,女性也是要么嘲笑他,要么可怜他;这里出现的两个亲密关系的女人,一个利用/萍水相逢,一个是没有实质感情的妻子。也许太孤单。有一些很cynical的笑点,比如假书柜后其实放的是电视机,比如金句这些press是the curse of the 20th century. |
|
各种讽刺,媒体、商业、麦卡锡,笑点不多比较冷。那个小孩的表演倒令人印象深刻,原来是卓别林的儿子,可惜后来没怎么演电影了。 |
|
卓别林的个性和政治观点。 |
|
本片是1952年卓别林从美国流放后在欧洲制作的,直到1972年才在美国上映。对麦卡锡时代的反共迫害和即将来临的消费主义进行了讽刺,也成为关于美国20世纪普通生活的引人入胜的研究。 |
|
很犀利的讽刺,相比于凡尔杜先生,这部影片更具有卓别林的风格,卓别林在此部影片中大大的发泄了一番,哈哈哈,该死的无聊电影,该死的电视广告,该死的麦卡锡主义。。。 |
|
卓别林以英国人的视角观察美国的诸多乱象 尤其是猎巫。喜剧和讽刺融合得没有那么丝滑 |
|
-why is life so complicated?-if not it would be very dull. political differences什么的还挺符合现在的我每天和外教的状态我俩没聊崩真的是奇迹 那个anarchist小朋友居然是卓别林的儿子?好神奇 |
|
卓别林大银幕谢幕作,向民主政体,各色电影,电视广告大开水枪!“Don’t forget your hat”真是个莫名的泪点,这顶戴了四十年的小礼帽,是时候摘下了。 |
|
8.4分 “我们希望一切都会尽快好起来。”卓别林本人的遭遇为全片渲染上一层悲凉的底色。即便受到万人敬仰,昔日的喜剧之王也不得不远渡欧洲。美国人亲手驱逐了最热爱自由、民主和共和的卓别林,换来的不过是在爱国主义阴影下告密文化横行、视言论自由如糟粕的美国。很难想象卓别林执导本片时的心情,当他看着年轻的天才为了父母而被迫向自己最不屑的政治权力妥协,又该作何感想。他是鲁伯特,也是夏道夫,是摩登时代里反对异化劳工的声音,是城市之光里相信真善美的虔诚,是大独裁者里反抗法西斯的利刃。当不可一世的天才被庸人亲手葬送了自己最后的天赋,这就是最可悲的黑色幽默。20220120 |
|
三个预告片爆强无比 |
|
卓别林对政治上的被迫害者表示的人性的同情,不论是这部反映的白国里的红,还是相反的红国里的白。背哈姆雷特有闷场的话,加重注码,伍迪·艾伦也现形,话我知,现在存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