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忘是常态,铭记是偶然 |
|
不可思议的格伦达·杰克逊,27年后重新复出,欢迎回归。想念你的表演,想念你为每个角色倾尽全力的表演。《伊丽莎白不见了》一如既往的好,阿兹海默症的表演有趣、感人、令人心碎。息影二十多年再回归奉献好表演,印象深的还有《爵士年代》的詹姆斯·卡格尼。 |
|
Glenda要是有心,可能已经默默三封了。阿茨海默症的演出上,她仿佛卡萨维蒂电影里的女人,亲人的眼光怪异,还是自己变了疯狂,麻木、燥郁和拼命抓住的清醒时刻。她念叨着不见了和真正离开的人,记忆悬着不确定的线索,原是以为还能弥补过去。随着角色迷惘的视角,悬疑的调子也建立好了 |
|
3.5 挺现实的,女儿守着当牛做马照顾病患养老,父母疼的还是儿子 |
|
看的时候感觉有千言万语,但最后又一句都说不出来 |
|
哪怕是阿兹海默症也带不走深埋脑海的记忆。久违的格兰达·杰克逊,精彩的独角戏。★★★☆ |
|
老太太演的真是好,故事剪辑的比较琐碎,开始看的有些不舒服,慢慢看下去感觉这样的形式对应阿尔兹海默症没什么不对,患者本身的记忆就是混沌琐碎的,为了心中一直惦记的亲人,在破碎的记忆中寻找答案,过程虽然看似平淡无奇内里却饱含情感 |
|
影20109:时间线上的逻辑还是有点问题。报过警登过寻人启事,周边的人竟然不告诉伊丽莎白的去向。阿尔兹海默症老奶奶演得好,但整个家庭情感没有《罗米的沙龙》好 |
|
对阿尔兹海默症症状的描写并不准确,不过电影本意也不在此…… |
|
Glenda Jackson真是个传奇人物 不得不说的就是她的从政人生了 从小受家庭的影响Glenda一直都是工党的拥趸者 对撒切尔所谓去监管化 自由市场的政策表示不满 其实也能理解因为这样的政策使贫富差距扩大而Glenda本身出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 1990年撒切尔下台 接班人Jonh Mayor继续推行撒切尔政策 到1992年终于坐不住了 选择从政竞选MP 打入内部以后 Glenda开始不满同为工党的Blair 甚至在撒切尔死后发表对她的谴责言论 就这样一个有主见又偏执的人 重新回归 又再燃起火花 其实2008年英国慢慢否定撒切尔主义之后 Glenda就该回归 多拿点荣誉 然而事实上撒切尔只是Glenda的从政借口 她本人真的太热衷于政治了… |
|
似乎阿尔兹海默症有关的故事叙述都是这种方式,略带凌乱的插叙,慢慢拼凑出故事全貌。老奶奶演技太好了! |
|
我是没想到还能看到格兰达·杰克逊演戏! |
|
虽然试图以病人的视角展示,但病人的特点是时而忘记,时而记起,观众却无法忘记,这个矛盾没处理好。 |
|
小众佳片,这部老年版《记忆碎片》一点都不比诺兰那部差,在经典老年人题材中加入贯穿始终的悬疑元素,你很难想象女主角莫德的扮演者格兰达杰克逊之前已经息影25年,神乎其神的演技撑起了整部影片,不管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状态还是情感上的表达都非常精准迷人,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第一电影很明显是女主角主观视角,很多错乱记忆的描写,所以不需要计较伊丽莎白住院为什么没人告诉女主,事实上是说了只是被她有选择的忘记了无视了,因为她在记忆中把两件事搞混了,一直把姐姐的失踪放在伊丽莎白身上试图去挽回,另一个问题是事实上是女主造成姐姐死亡而不是弗兰克,电影中有太多细节暗示这一点,而这个埋藏在心里的痛苦记忆也随着阿尔兹海默症变得模糊,只剩下痛苦本身对莫德的折磨,这种自责转化为对于像姐姐一样因为自己倒下的伊丽莎白的执念 |
|
我相信于影视作品而言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因为很难在有限的耐心和涉猎中给这类题材机会,尤其还是主流观影人群不了解的昔日女艺人担当主演,相当优秀的影片,拍得真好,故事也好,表演和调度都恰到好处,尤其剪辑和音乐很有实力,如此动人但却不为人所需要,影片的结尾快把我看哭了 |
|
英国版《杀人者的记忆法》 |
|
描述老年大脑记忆病症的词汇,就属中文的最粗暴。宁愿相信是遵循另一套神秘规则的思维宇宙,终有一把钥匙可以让爱的人解锁。但在这之前,必须要忍受身在心非的残酷。 |
|
无声的歇斯底里,演技绝了。 |
|
好片预定
显然有观众没看懂。并非不告诉老太,是老太患病总是忘记伊丽莎白的去向,只能记住“伊丽莎白不见了”这个事实,能记住这个事实,是因为姐姐也“不见了”。这个心结一直困扰着她。整个电影的视角都是老太太视角,为的就是凸显经常遗忘的特点啊。 |
|
奶奶的演技太赞了。一直觉得,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记忆,仿佛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衰老和遗忘真的让人很无奈很无助。活在当下吧。 |
|
很有爱又有些悲伤的故事。当我们老去,是不是也一样彷徨。是啊,大家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呢,每次和姥姥对话,她总是隔几分钟再问一次,然后再问一次,每一次,我都会好好回答她。她记不住很多人的名字,但一直记得我的,感恩。 |
|
消失的是记忆,而不是智识。生命中的两个重要的女人不见了,在寻找她们的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交汇在了一起。慢慢的,伊丽莎白不见了,苏姬不见了,那个一直在寻找她们的莫德也不见了。7 |
|
变老真是一件……恐怖的事? |
|
老奶奶演技真好! |
|
能把一個煩人的角色演得不討厭是厲害的。 |
|
以断续跳跃时空交错的场景编排来反映患者思维状态,用足量的时长去培养困窘情绪体验,使观众与主角共情的同时又在配角身上看到自己可能的身影,意思是到位了,可这个片本身,实在看得人心累 |
|
感觉做电影的 晚年可以凭电影找记忆点 |
|
7分。格兰达·杰克逊20多年没有演戏了,别忘了,她是奥奖4提2中的影后。80多岁重返大银幕,演技仍然很棒。这是一个关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故事,两条线,一条是很多年前女主姐姐遇害的故事,另一条是现在,女主好友“失踪”的故事。电影剪辑得非常琐碎,而且叙述凌乱,不讨喜,让观众理解起剧情来十分困难。但这恐怕是导演的刻意为之,目的就是让观众——健康的正常人体会一下阿尔兹海默症对人的伤害。看这部电影一定不要分心,在慢慢的收集证据和理解细节之后,观众终于可以了解真相了。一个能够忘记所有事情的老妇人,直到生命的尽头还在努力寻找姐姐遇害的真相,除了爱的力量,恐怕再没有其他的解释。 |
|
有时候忘掉了现在的自己 才能回忆起从前的点点滴滴 |
|
小镇疯女人到老年痴呆症的转换,失踪女性亲友的悲剧轮回。在男性角色无情的旁观姿态和记忆退化问题下,女性间的羁绊,理解,共情以及情感坚守的不弃离感人至深。 |
|
22_055。看《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时看评论有人介绍而找了这部片子来看,确实跟《困》是同一种的,以病人的视角来拍摄的电影,所以时间也跟随病人的记忆而成碎片,从各种细节方面还是看得出时间的先后方面,这点觉得导演处理得还不错的。当然最优秀是主角,80多岁的老人了,演出这个角色非常真实 |
|
女版《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寻找中逐渐想起又丢失,挺难受的。 |
|
老戏骨的演技当然炸裂。电影也尽其所能了,只是题材很难让人沉浸到老人的世界去理解,年老神衰时被过往纠缠到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痛苦。 |
|
3.5 阿兹海默老人记忆深处的回忆和现实生活交织的两条线带来的悲伤的故事 |
|
体面的老去,有着孝顺的女儿与孙女本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遗忘的老去,却又能不断地回忆一些过去的事情,对家人,对自己都是一件非常难受的过程。本片似乎在讲悬疑,即通过伊丽莎白的事情串联起过去的一宗案件,但是病者本身的不断遗忘,才是最让人痛苦的,女儿提醒了无数遍,但是对于母亲来说记住的只有伊丽莎白不见了,和我的奶奶后期非常像,唉。 |
|
悬念不是很足,不过老奶奶演的太好了。全球都是一样的家庭现象,女儿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失智老人,但老人心头肉还是一年来看两回、什么也不管的儿子 |
|
又是一部验蠢等级高的电影 |
|
每个人都会老 |
|
老太太演技太好了。 |
|
当过往的记忆如同打碎的镜子散落满地,试图拼贴回原状却发现每一块碎片都是陌生的。无助、绝望、愤怒和哀伤涌上心头,试图告诉他人却被告知“你病了”……闪回和插叙的完美钳入,回忆与现实的纠缠交织,使得这部电视片具有了电影质感。二十多年再返回银幕的格兰达依旧宝刀未老,每一道皱纹都在表演,连步履蹒跚的背影都似在倾诉,这便是老艺术家的永恒魅力。 |
|
莫德在回答警察的提问时说:弗兰克会把苏姬逼到壁炉台,她跌倒了,然后玻璃罩碎在她的头上,他把她放到大箱子里,葬在花园里。值得一提的是,莫德所用的是将来时态。真的是弗兰克失手杀死了苏姬?小说原文里莫德则说:“这些不是真的,也不可能是真的。”但当她女儿说“可能真的是他杀了她”时,莫德把话题引向了自己:“我把苏姬埋在了那里。”吓了女儿一大跳。莫德指的是,她和姐姐玩埋沙游戏时,“会在她身上堆起一层层沙土,并拍得密密实实,让她动弹不得”。电影里也有埋沙的镜头。真的是玩游戏吗?难道真正的凶手是莫德?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以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视角、口吻讲述故事,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模糊,一种难以确定的真相,也许,这正是电影和小说的绝妙之处。 |
|
我一直深爱着你,从未曾把你忘记,能一直演到脸一如风化的墙皮,真好, |
|
一万次忘记,所以一万次想把你找回来。 |
|
可怕+感人,但是有两个疑问,1,找好友伊丽莎白一个月,并多次去警局,为什么都没人(警察)告诉她,好友进医院了?还是英国警察效率本身就如此低下?2,对姐姐的死是怎么清楚到细节的? |
|
善待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善待老人,善待父母。
年轻时的秘密,会成为年老后沉重的负担。 |
|
好久没看过这么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了。细腻而绝望,像困在绝境里出不来,老太太发现自己认不出女儿的那一刻太戳人。 |
|
7/10 |
|
故事太单薄了,两条线也很单薄。处理的神叨叨的,并不太好。老奶奶演技加分。 |
|
私心想打五星,大概是我外婆也这样。聚焦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年人,不仅双线并行(过去姐姐的失踪和现在朋友的失踪)完成度很高,在日常生活上也着力得恰到好处。剪辑其实谈不上琐碎,认真看会发现整个叙述节奏是层层递进的。还有居然有人对“为什么没人告诉她,伊丽莎白住院了”有疑问?提前点明了,咋给你营造悬疑感呢;况且现在线暗示、过去线隐藏着的“女性遇难”也是要拿来用的吧。 |
|
画面和题材好,故事一般。整体不如导演的前作《莫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