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難得的在電影主角身上看見了我自己。 |
|
系统救不了问题熊孩子,因为系统本身就是构立在normal之上。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延伸出更多关于弱势个体的思考? |
|
还蛮酷&感动的。9岁小女主是一名system crasher(具体是什么病谁懂可以科普下),无法适应任何社会运转规则,连亲妈都不敢和她一起生活,具体表现是极度暴躁、易怒,满口脏话,受惊会厉声尖叫,具有攻击性。但内心里她就是个脆弱柔软善良的小女孩,十分渴望被爱,却因为生理病症无法获取别人的信任。对生母、不同岗位的儿童护工等成人群像刻画也很真实生动,没有把谁刻画成圣母。小女主年纪这么小就挑战难度如此大的特殊病人角色,很了不起,拿影后都不意外。女导演叙事细腻,剪辑干脆利索,就是结尾半小时稍微有点拖,能看出导演也不知该拿这个小女孩怎么办了...只能开放性结局了吧,哎 |
|
以“蜻蜓点水”都不足以形容的电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柏林的选片门槛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能拿奖?简直丑闻。导演利用一个小女孩天才般歇斯底里的演技,做些最浮于表面的廉价视听情境创作,从而把人物本身奇观化。这种观念和表达,蠢度满格。 |
|
自然父母并不能给子女超自然的影响,完善制度也无法给孩子最完美的保护。本该属于森林却被丢入城市,试图钻进狗窝却被混入人群。是照顾婴儿的天使,也是虐待大人的恶魔。是引发救赎幻想的孩童,也是瞬间就能发疯的野兽。被小宝宝摸脸的瞬间,忽然止住了狂躁。耗尽所有人的心力,终于能抱着独角兽飞起。 |
|
很唬人,但其实一惊一乍多过扎实的人物。导演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每过十几分钟就给出一个炸弹,但连环爆炸后,这个女孩和她家庭的形象依旧是单薄的。
|
|
叙事风格很东欧(罗马尼亚气质?),非但不像看前传说的那么难看,反而很好看。小女孩出色的表演,开放探讨的议题和结局,不过它依旧有个相似毛病:像这样社会学意义较深的“特稿”类电影,尤其需要避免重复堆砌一些相似的细节,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干脆,也削弱了整个片子的力量。 |
|
SIFF. 疯狂的萝莉:狂暴之路。 |
|
三星半。随时崩盘的神经,混世魔王的作风,小女孩“本尼”就是这样一个连亲生母亲都无比忌惮的狠角色。可她的内心世界满是脆弱单纯,太需要来自同一频道的关怀,却得失皆如微风般易逝。Helena Zengel以远超实际年龄的表现,将整部影片点亮,情绪转换不停。导演诺拉·芬沙伊德捕捉细节的能力了得,若能够学会取舍,结局会有更强力量。 |
|
明显是在德国传统的“问题电影”框架内游走的《系统破坏者》却规避开了几乎所有的俗套。显然作者有着她的社会学兴趣,但这种兴趣没有变成居高临下的道德话语,相反她的电影富有体恤精神,对她的所有角色都充满理解。于是你无法预测电影的走向,充满目的性的“这有一个问题,需要这样来解决”式的剧情线完全缺位,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当下性,观众和角色一起被关在电影里宁静、暗潮涌动和激烈的场景里,这就是这部电影情感力量的所在。现实主义的悲剧往往表现在,每个人都尽职地完成了他的任务,每个人的缺点和局限都可以理解,但结果依旧是失败。这种系统性的失败是无法用社会讨论来解决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现实主义电影最终不落脚于解决问题,而是展现整个系统里无论大人孩子在这问题前的无力感。 |
|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史上最年轻柏林影后应该基本稳了(没得好可惜!!!),最佳处女作和鲍尔奖都很有竞争力!!!小女孩的爆发力和准确度都让人惊叹,而导演对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的观察理解极为准确,更可贵的是这些细节信息既有效地转换为剧作,同时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准确,逻辑让人信服,并且足够复杂。摄影和音乐也属上乘。这部片子可能真的是从Generation拉上来的,但是占了这么一个好位置(去年这里是[女继承人]哦,必定有所斩获! |
|
#资料馆留影#头皮发麻的表演,近两个小时无尿点,眼睁睁望着本尼这个女孩释放自己的各种情绪,她时而欢乐时而大发雷霆时而歇斯底里,Helena Zengel简直太强大,完全融入了这个本尼角色,戏我不分引人入胜,有一度我以为这只是一部她的纪录片,她刚好患有“系统破坏者”这个怪病。要么这个08年出生的萝莉天生就是表演天才,要么是导演调教有方,总之Helena Zengel震撼的精准表演成就了这部电影,假如没有她也不会有这部另类的成长电影。开放性结局更是深化了本尼这个人物,她可能已经死去,也可能只是跨过藩篱追求新的生活去了。ps 很多方面都可以与长久允《我们都是小僵尸》互相比对,关注与挖掘边缘小孩的精神世界,成就了电影的一个另类领域,在暗地生长出妖娆的“恶之花”。 |
|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最后一部。电影没有宣传用药物治疗精神病,首先这一点很好。导演不断在用视听语言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暴躁感,紧张感,并且也留给观众喘息的机会,这种体验感很不错,各个人物生动形象。摄影调色很好,看得很舒服,ost除了有些时候的音乐的使用过了一点,其他时候都挺享受的,最后20多分钟个人觉得是个败笔,对主角的处理的方式不是很好,野性可以归于自然。入围个人今年十佳之一。 |
|
对于特殊问题儿童救助系统非常完全的观察,当中社工Micha提到的自己产生了“拯救性幻想”以及彼此之间的踢皮球都有所展现。只可惜电影停留在重复展现Benni的躁郁行为以及一次次被系统本身伤害的影响,却完全没有安排任何转折与她视角下可以的“方案”,所以就沦为一场年轻的小演员“影后秀”,难过但不难看。 |
|
导演和小演员都生猛极了。青少年儿童成长家庭教育问题,导演首发复杂而多变,常有不可思议之举动,小演员的表现力惊炸!摄影和配乐加分不少。只是似乎没有欧洲与中东局势问题来的更具威胁性。屈居银熊。 |
|
其实还是这类电影的套路,手持摄影,社会关怀的主题。女孩的表演很卖力,视听也有些想法,不过有些地方创作者似乎还是没有太捋顺自己的思路。 |
|
小姑娘有些地方像极了蕾雅·赛杜 |
|
太cool!一个喜欢猫头鹰的小女孩 常玩被人追的游戏 只是想多点在乎与陪伴。观看时 喉咙总是哽咽 看见小女孩在树上一直喊妈妈、安慰坐在地上哭泣的教导员 泪奔。忘不了本尼在雪地里奔跑 转身看着停下来的米夏 她知道他放弃了。我以为这是个拯救故事 但并不如此 映后和制片交流 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他说 最开始就不想设置为被拯救 因为就算电影中被拯救了 现实中也不是这样。拍摄3个月 剧本打磨了很久 整个用了七年时间。#22 SIFF 科技影城 |
|
无关这个社会系统,也没见如何破坏,导演只是把时间放在一个小女孩身上,用镜头和配乐去还原女孩的情绪,小女孩的爆发力撑起了整部电影。如果观众能把感情投射到她身上,试图去理解这个系统上如何运作的,去同情这个女孩的经历,那导演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吧。作为长片处女作,这位女导演的情绪掌控做的很不错。 |
|
2019SIFF。从开场孩子们在二楼隔着玻璃嘲弄愤怒的本尼令人联想到「动物园」开始即点明主题,本尼对世界的格格不入,被污名为「系统破坏者」只是对于人类社会秩序、价值的反叛;米夏是唯一能够理解本尼却最终用可耻的逃避背叛,自始至终本尼的「破坏」(或者说「天然」)是完整、勇敢与坚定的。年度十佳且Helena Zengel没有拿影后真的是金熊喂狗了。 |
|
电影是对现实剪辑,导演单一重复呈现这种极端情绪及其后果,只表明了导演创作立场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病理的,而只是利用这种极端情绪作为一个剧作麦高芬,操纵和支配观众(等同于一颗希区柯克定时炸弹),即使社会层面建构不是全然空洞,但导演显然更在意如何剥削这种情绪与观众的感知和情感做廉价交易。 |
|
影后。Nina Simone粉色点睛 (和奶哥小笔记上写满了新学到的脏话 edifying doch |
|
只有从深渊爬出来的人才能解救坠入深渊的人。 |
|
7分。期待较高,但是影片很一般很简单,就是一个愤怒女孩的故事。在她大声对着远方喊妈妈的时候我也感动了,人物塑造都很可信,却并无出彩之处,不应该入选柏林主竞赛啊。观影于Berlinale Palast 媒体场/全球首映。02/08/2019 |
|
作为处女作非常出色。小女孩躁狂时的背景音乐很有动感,被人按住脸之后银幕一片粉红色以及配套的视听效果,这两点处理我特别喜欢。对白和剪辑特别好。剧本把躁狂症患者和教导者的依赖感和需求感表达得很自然,原生家庭问题和教导者的心理压力表达得很克制,点到为止,都是很好的处理。 |
|
本来对少年题材就不敢兴趣,何况还是《妈咪》题材,但这部光是字体和配乐就足够让人难忘了,回头再评。 |
|
现在的处女作完成度真的都不得了。摄影剪辑声音表演都非常过硬。不过硬伤也是非常明显。导演既没有在社会层面去真正直击这个“system”,也没有像《妈咪》那样从私人情感的角度去深入表达。(家庭线的位置有点尴尬,功能性更强)(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cue妈咪)说到底本质上是个奇观展示片,而且有点长,并且结尾没处理好。前半段有几个瞬间让人感觉即将进入另一个层面,但最后发现是false alarm。尽管如此,技术层面的执导做得的确是不错,尤其是剪辑以及对整体节奏的把握。这个女导演换个好剧本应该会效果很不错。 |
|
悲剧人物的新写法,偏离秩序者最终结局是自我燃烧或被放逐。又残酷又炽热,最后的最后的温柔也放弃了无法驯服的破坏者,那一刻是最哀伤的。[B+] |
|
#SIFF22#难得的观赏型文艺片。观众的情绪被挑衅直至窒息。而故事而言却只是在原地打转毫无进展。这也就是电影的初衷吧,没有办法,生而可怜,然后可恨。小女孩不给个柏林影后? |
|
狂暴症少女,很有风格 |
|
【2019年8月10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生而为人」-中国首映】
中国《细路祥》,韩国《蜂鸟》,德国《系统破坏者》。
猫头鹰(智者)引领兽性的原始回归,潜意识梦境中的碎片伤痕记忆。作为女性导演的处女作,自编自导视角犀利。导演风格自成一派,善于把握节奏。摄影很懂演员和剧本,能抓到很多灵性的瞬间,配合剪辑和配乐更是推波助澜。
小女孩演技简直惊叹,爆发力、肢体协调秒杀中国所有小鲜肉,绝不夸张!
结尾《末路狂花》。 |
|
被系统排斥在外的《系统破坏者》就像一个在医院与教养院之间滚来滚去的皮球。作为一个问题少女,她需要的不是双方推来推去的卸责游戏,而是需要一个永恒的真理。准确地说,这个弱小而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需要亲人的爱和陪伴。亲生父母的缺席或无能导致了陪读老师的介入,他们于原始森林里共同经历了一场冒险,在这段难得的过渡期里,缺爱少女也真正体验到了颇有意义的亲子游戏。一只被遗弃在大自然里的小猫咪呼唤着妈妈,虚弱而凄惨的叫声被旷野放大了无数倍。可惜“爸爸”终究是个替身,“拒绝”游戏再次于家庭、医院和教养院之间上演。女导演兴许是默克尔的支持者,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围绕德国儿童社会福利话题探讨了近几年令德国政府颇感棘手的难民危机。或许,议题的要诀并不在于学习多少《同义词》才能敲碎不断升级的高墙,而是什么时候更换门禁系统。 |
|
小女孩用力太猛了 |
|
Just can't help crying |
|
极度致郁,9岁女童躁郁症患者,对所有人和事物轻而易举表达歇斯底里的不满,易怒易出手,因此单亲妈妈不愿意接纳,儿童机构换了数家无果,暴怒的火种已经盘踞在她的身体里,令她无所适从继而遵循宿命,电影用大部分的篇章来展现这种极端现象,让观众跟着女童处于患得患失的不稳定情绪里,强大的孤独和不安全感造就她如今的性格缺陷,又有温柔的想法和期盼的眼神丰富着这个角色,兽性的底色下依然有人性的呼唤,她的尖锐和强硬或许只是她的保护色,电影通篇没有追因塑果,而是一遍遍释出成人世界的善意和体恤,导演用一次次眩晕的蒙太奇和转向远方森林的镜头,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现实主义的悲剧色彩,也是这部电影情感力量的所在,女童的结局定格在纵身一跃的阳光明媚里,怀揣着对她的无限祝福,呼吁着这个世界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空间。★★★☆ |
|
3.5。结尾停留在森林里会更好,不理解为什么最后还来那么一出。 |
|
Problem kid, horrible parenting, and fucked-up system |
|
Nora Fingscheidt的长片首秀可以说刷脸成功,故事有点《四百击》的影子,熊孩子在冰冷的教育体系和失序家庭的夹击下一步步迈向深渊,影片最后一幕也可以看作是对四百击的致敬。小女孩硬核的表演很精彩,活脱脱一枚粉红核弹,从头到尾炸裂嘶吼,刺穿耳膜,导演正是通过这种狂躁且生猛的方式不断挑战观众在同情心和厌恶感之间作出抉择,一不小心就成了悲剧的帮凶。 |
|
拍得真好,满满的绝望,一丝丝美好和希望都没有。我仅有的怜悯心和耐心也在米夏不小心把毛巾扔到小女孩脸上的瞬间消失殆尽。很多东西就是天生的宿命,很多人生下来就注定是毁灭的。不要轻易试图去救助谁,很有可能只是把自己也推入深渊。早死早超生。 |
|
你找不到自己的妈妈。社会是自然状态。教育者是一个看守。教育者是一个虚构的爸爸。自然才是妈妈,那回声像怀抱。在森林中,雪是凝固的温暖,仓鸮是你的叫声,狗是忠实的倾听者。直到你们彼此认出……
|
|
執行誠然不差(金髮無眉小女孩的表演能量極強,對愛與安全感的需求有力且說服,宛如炸彈般的存在,如拿東西砸媽媽與後來拿刀那兩段簡直slasher亂入!溜冰場那段也嚇人),可是真的欣賞不來這種情緒轟炸片⋯反覆驚咋與歇斯底里,難受當藝術,原始當真誠,所形成的無奈與不舒服迴圈,而且片長近兩小時⋯不能說完全沒有社會學意涵,但看到最後只覺得夠了,一種當代所謂藝術電影裡的feel-bad movie既視感(但此片在德國電影獎大獲全勝,是否有某種屬於當地的刺點?)。末段技窮,感覺是不知該怎麼收了,湊一下人犬對視及《跳躍吧!時空少女》式破玻璃停格開放收尾,拉拉逼格。如何回應或放到德國新電影裡的那些理性秩序外的瘋狂與畸零邊緣人,Herzog,Fassbinder,一層捏扁而硬的純情緒感知介面? |
|
问题儿童军团团长 |
|
每个人都有神经病 歪打正着的好片 |
|
0.5 / 前半段观感还略有起伏,后半段就真的是愈发图穷匕首见坐实一星了。无论对“系统”还是“破坏”都毫无想象力。创作者要么是无法把握作品内虚构与现实的浮动关系,要么就是只想通过各式看似无序非理性的精密算计以及孩童的身份对观众进行绑架。请问导演真的有在构建情境吗???请问真的关心镜头下的人物吗??? |
|
这部片对福利制度、社会学有任何的了解吗?只有单向地泄愤,且是不怀好意地合理化。凭借一个既定的动因操纵观众的情绪,有意思吗?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过来也同样如此。女主角并非只是一个胡乱作死、无法无天、戾气十足的可怕熊孩子,也会欢喜、痛苦,以及去爱身边的人。就像一面曲面镜,对陪伴在身边各种人士的不同态度加以放大百倍的反射。小女孩歇斯底里的表演固然震撼,而懦弱母亲的所作所为更让我感到悲哀。惊悚感的视听风格偶尔引人不适,也契合女主喜怒无常的脾气。可以和多兰的《妈咪》对照。三星半 |
|
回音里的妈妈,辅导员的哭泣,冰上暴走,狗屋之梦,狂奔自由……分明已经在进步改善了,不再恐惧着被摸脸,但一触即发f@ck the system依旧无法回头;好惨,各种惨 |
|
pink! |
|
恶童正史。每一个幼儿都是野蛮对文明的进攻,我们要赶在他们摧毁一切之前教化他们。手持摄影。剪辑。致敬四百下 |
|
一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看到被送到精神病院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多兰的《妈咪》,就连结局的状况都是一样,以此又想到了很多前人的影子……不过影像风格超赞!!俺也想做bad boy被寸头gg在森林一起做#爱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