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
|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
|
对话简洁利落,行动干脆敏捷,有着不可阻挡的生机、那种为了明天为了希望的豪情。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让人心动。纳粹军官引用的诗句与最后的感叹“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将城市空间、小写与大写的主体连接在了一起。 |
|
1973年公映,才4岁,我是天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为了这句话,我第三次看,南斯拉夫民族把浪漫阳刚柔和在一起,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差距那时候就存在了。对那时期的电影,我几乎不敢感动,只有崇敬,虽然钟表匠父女这次让我落泪,绝美的音乐…2012年3月10日,上次是2003年底。vcd。 |
|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为穆斯林,借鉴好莱坞西部片手法,开创好看又有政治道德教化力量“红色西部片”风格。片中在清真寺屋顶的枪战,及钟表匠牺牲时群起的白鸽(比吴宇森《喋血双雄》早了十几年)。此起彼伏的打铁声是被占区人的愤怒抗争。可惜导演1992年因饥饿/心脏病故去于内战的萨拉热窝围城,历史悲 |
|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
|
冯巩的一个相声里自称冯-迪特历斯,这是个老梗 |
|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
|
非常经典的谍战片,悬念丛生,一开始是“小组里谁是间谍?”,后来是“到底谁是瓦尔特?”,不过最后瓦尔特是谁,随着电影的深入,已经完全不重要了;还是德国军官总结得好,“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当萨拉热窝所有的普通市民一起站出来的时候,就是红色电影最动人的时候。根据这部电影在70年代国内受欢迎的程度来看,它是不是全世界观看人数最多的战争片呢? |
|
瓦尔特好帅,穿什么衣服都好帅,假扮成德军军官尤其帅,比电影里其他真的德军军官都还要像。瓦尔特是一个人,瓦尔特也是一座城市,那些捍卫着他们的城市的人们都是瓦尔特。 |
|
南斯拉夫版铁道游击队,整个故事讲得很缜密,“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缺点体现在装备上,虎式是T-34,猎豹是SU-85 |
|
对我来说,没有那种童年滤镜存在效应。大量枪械战斗的反应镜头和剪辑组合都太老旧了。 |
|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
|
我的有一部“地理旅行片”,不带有任何配音怀旧情结,反倒是直至去了萨拉热窝后,才找出来看。它并非我所关心和了解的萨拉热窝,却反倒因这种差异,超越了本已遍布荒诞仇杀故事的真实城市本身,带着那些我从“美好药店”及老式小品里习来的听觉记忆碎片,将这座故事之城再赋予一层迷雾。 |
|
这是我看过最多次数的电影,熟悉到台词能接上的地步。
第一个阶段是幼年被洗脑,因为C6的流金岁月,我家每周都会看这样的主旋律作品。它会导致在家里,我爸和我对暗号:请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阶段二:我开始被老游击队员的献身所感动,确实有人为理想去牺牲。阶段三:我开始反思当初那个南联盟去哪了 |
|
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这样的理念决定了这部电影走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戏路线。本来这是个融合谍战动作悬疑等多种精彩元素的好题材,围绕真假瓦尔特的锄奸与反锄奸也是颇具看点,但导演把故事拍得太散,更像是一个系列剧的精编版,丝毫没有连贯性,也许是我们被好莱坞的经典谍战片给惯坏了吧。 |
|
7/10。当年的译制水平无论音色还是性格,都恰如其分,对此深表敬重。论影片对于文革结束后中国战争片的借鉴意义上,也不可小视,它生动地将扮演元素植入革命战争片,游击队变装成德国军官抓捕自己人演戏,而德国间谍也混入游击队、相互扮演各种职业和顾客。那些普通的铁路工作者、医护人员、游荡在大街上的民众,他们用买报、卖花来传递信息和接头任务,挂钟里藏着发报机或枪支,都在用生命掩护着游击队的行动,譬如弄坏手术室的灯泡把被俘的游击队和尸体调换,孩子们拥挤进博物馆阻扰特务的跟踪,老人和假扮学徒工的游击队一起敲打锅碗瓢盆躲避德军的搜寻,最震撼的场面不是列车油箱炸毁的火爆特技,而是钟表匠平静地跟徒弟交代后事,前往清真寺破坏刺杀瓦尔特的陷阱,一群腾空的白鸽着力渲染了这场无言的牺牲,但就全民抗战模式而言,美学享受并不多。 |
|
全世界大概都知道这片子在中国爆红哈哈哈。1973年北影厂译制(译制导演凌子风,配音包括葛存壮、于蓝等),文革后期的“社会主义商业片”巨制:战争片-革命历史题材,但同时又是地下工作者/反特片,以及南斯拉夫语境中的“游击队电影”类型。毫无障碍地可以被中国观众理解(“德国侵略者”“铁道游击队”“反特片”)且提供巨大的观影乐趣(尤其各种“对暗号”→“智取威虎山”)。必须被续进中国电影史脉络! |
|
萨拉热窝公民们 萨拉热窝公民们 德军指挥部向你们发出最后一次通告。。。 |
|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
|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两头是无间道,中间是007。
教堂,枪战,鸽子。
狙击楼上用冲锋枪。。。 |
|
妈妈说起这部电影,眼神都会亮起来 |
|
国足赴塞尔维亚拉练时,年维泗(还是沈祥福)老前辈找到了老主演日沃伊诺维奇,谈到此片在国人中的影响,他说“萨拉热窝已经不需要我保卫了”...... |
|
他带给我的快乐不能用好电影来形容,他不是什么大师的作品,但在我的脑海里,他给我的快乐比任何大师的作品都多。 |
|
很不错的电影,回头看看稍显主旋律了一些。不过电影一开场并没有从正面力量讲起还是蛮有意思的,那个神鬼莫测的瓦尔特。前半程反派力量吊打正面力量的感觉,特别是穿越哨岗那里,显得是那么的惊喜和意外。整体质量蛮高的,就是有点脸盲。瓦尔特和主要的反派特工感觉长得差不多,影响理解故事的趣味。 |
|
印象最深的,是钟表匠和走向前的萨拉热窝市民。情节够曲折,老虎、曼纳、团长、霍夫曼、班比诺、猫头鹰,桥的演员有点多。萨拉热窝这上坡下坡说是过去的青岛我也信233 看了2005年南斯拉夫电影那两集《电影传奇》(强烈推荐),小时候的编剧被学校里驻扎的德国伤病拽住,导演92年就在波黑战争的时候去世了,演员们也因为政见不同多年不来往了。 |
|
苏里帅。吉斯第一次见瓦尔特(配音)语气轻佻:“你真讨厌,偏这个时候来。”后来发现果真是个傻白甜大迷弟,这语气没毛病,对女叛徒(于蓝配音真冷艳性感):“小天使,看到我你不高兴?”。火车大战演员们真是艺高人胆大。游击队西装夹克高领毛衣A字裙,无产阶级007,符合我们现在谍战剧的中产审美味,人物比被塑形过的我们要“自由化”,因而活泼时可爱,牺牲时痛惜。谢德置自己生死度外,希望女儿可以等待黎明。情绪非常克制,他临别叮嘱学徒,最后一次和路上的人打招呼,一步步走向清真寺,枪响鸽飞,看多了邵氏一惊一乍的大变焦,这个镜头才是用好了。想起看这片因为《决战天门》弹幕说学生掩护一段是致敬本片,其实关系不大。大学姬友说她爸爸最爱看这片,我看到预告就跟她说今晚又播啦,她转告后世伯果然又看一遍,屡试不爽 |
|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枪声骤起,清真寺顶惊起白鸽群,钟表匠用自己的生命警示瓦尔特。愤怒的打铁声,是有声的控诉。萨拉热窝人面对枪口,无声迈着坚定步伐走上前认领地下组织亲人遗体,本想趁机开枪的德军被震慑无奈“撤走”,此时的音乐让人印象深刻,饱含悲愤却沉稳有力,仿佛孕育明天的希望。 |
|
经典的旋律。 |
|
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人就是钟表匠。 |
|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来了。』
1973年的萨拉热窝,和2019年的萨拉热窝,没有任何分别。 |
|
我们都不是瓦尔特,我们都是瓦尔特。 |
|
『补標经典』如果说现在的孩子爱看原声电影,懂不懂就嫌弃看译制经典的老人的话,那是他们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译制片的岁月也是他们晚生了一二十年吧!我想不到如果现在用斯拉夫语播放这样的前南斯拉夫电影,谁还爱看或者有心情看下去。
2019-12-10 著名演员瓦尔特的中国代言:鲁非先生去世,巧合的是我12号有感刚刚想看《瓦尔特》找那句著名的: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
|
那个白鸽飞过广场的镜头,是我儿时最深刻的回忆之一 |
|
1.这两天追看一些豆瓣高分战争片,因而临时决定观看这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2.北影国语配音128分钟版本,26:09 看到暗号是「我要放大一张我表妹的照片」,想起十天前听的「美好药店」专辑《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便为之惊喜一下;3.再次感到细思极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缥缈,有时难以确定身边相处的人是会陷害自己的敌人还是值得信赖的战友;4.看到此条目里的网友截图才注意到「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客串出演了本片;…… |
|
可以说是二战版的《碟中谍》了,百转千回的同时也很信服地拍出了之所以瓦尔特能成功的基础,那就是这真的是一场人民战争。在图书馆里突然涌入阻碍秘密警察抓人的大量学生,在小巷里心领神会集体敲盘作业干扰德军抓捕的工匠们,很好地诠释了影片的点睛台词: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能感受到反抗的艰辛,无处不在的对方间谍、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污蔑成奸细死得不明不白,尤其叛徒的眼泪且不论是不是装的,如果真的要受那种折磨真不知有多少人没有经受住考验。虽然影片中正面角色各种预判了对方的预判,但是这或许都是经历了无数血的教训和代价后才得来的经验,就如片中这个剧情,哪条线歪了一点不是几十上百人的代价。抗争真的太伟大了。不过结局的火车大战略神剧。PS:央视的版本又没有B站的清楚。 |
|
留比沙·萨马季奇赠光盘……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4_12_22_304122.shtml |
|
1944年,纳粹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为了能体面地结束战争,纳粹集结巴尔干半岛的A军团北调,妄图阻挡苏联红军南下 |
|
这是在我的印象中非常好看的一部电影,当时也没有太看懂,但觉得过瘾。但如果按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反映游击队的电影太假了,最多只能给三分。 |
|
亲切的老电影,几十年前看过不止一遍,逃过票。除了瓦尔特,印象深的还有年轻游击队员的牺牲、认领尸体的感人一幕、老钟表匠的牺牲,钟楼,四飞的白鸽,吉斯、苏里,女叛徒肖特、鹰钩鼻,等等……音乐运用精彩有品位,主旋律的恢弘豪情浪漫,与钟表匠女儿出场时纤细让人心碎的小提琴声,游击队员牺牲之前两种旋律交织并进,很有表现力!台词精炼令人回味:空气在颤抖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要来了。我要放大一张我表妹的照片。肖特呼唤康德尔肖特呼唤康特,他们中了圈套,吉斯已被干掉……精彩纷呈,儿时游戏常用,几十年也忘不了! |
|
我是来刷片的!这个看的时候真心不错!很小的时候和爹一块看的 瓦尔特有鹰的眼睛 狼的耳朵 豹的速度!还有那 黑白抗日片里 让人蛋疼菊紧的配音 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啊 还有一部 叫桥的 片儿!啊朋友再见! |
|
谁活着谁就能看见,节节爆炸,谁死了会埋在心中,这段经典.灾难中看出人心团结的方向,全民皆瓦尔特,如钟表匠失女失命的人很多,但这正是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精神,是敌人的心寒胆怯,是革命者强大的动力与信心:我们的胜利,祭奠他们的牺牲.如今,南斯拉夫不在,塞尔维亚鼎立,不是首都的萨拉热窝依旧美丽 |
|
6.21 后半段看得发困……“我想放大一张我表妹的照片”、“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
|
①“啊,一座很美丽的城市,比绍夫”“是啊,可是并不平静,该是让她平静的时候了”②萨拉热窝的公民们,德军司令部向你们最后一次宣读公告③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④北影配音也不差 |
|
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大家的电影水平还是差得挺大的…… |
|
太动人的革命情怀,任何观众都不会计较片中的疏漏穿帮,而只会记得那激昂的混入齐鸣钟声的主题曲。萨拉热窝在象征着警戒的钟声中抵抗,它,就是瓦尔特。 |
|
看了n遍了。一直觉得里面的配乐不错。
T34组建的“德国装甲师”很强大啊。 |
|
2020.3.19
现在CCTV6正在播放
|
|
cctv6,北影国配版,经典永不过时。没有谈情说爱和宏大战争场面,却紧张刺激中透着欢快,今晚看后才大概理解了父辈为何钟情于此片了,迥异于那些刻板高大的英雄,瓦尔特简直就是二战版的罗宾汉嘛,英勇善战又足智多谋,侦查与反间谍的招数玩的忒溜,把法西斯纳粹鬼子们玩弄于鼓掌,一点点挫败阴险的阴谋,那些弥漫着浪漫色彩的革命理想主义情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最能鼓舞人心的,即使对于一个早已不存在的国家,也有着这样刻骨铭心的战斗记忆。最难忘纳粹让百姓认领尸体准备扫射的那一幕,每个普通人都挺身而出站在一起无所畏惧,团结中透着悲壮与气节,表演音乐震撼人心。请记住,“瓦尔特不是一个人,他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名叫萨拉热窝。” |
|
在編劇挑明之前對於誰是特務誰是瓦爾特真是毫無頭緒,所以從頭到尾都被情節吸引調動。如果早兩年看認領屍體那段,很多電影對我的觸動都會相對減少很多。我媽聽到我在看什麼時候來了句,“這片特帥”。看到“原來是這樣...幹得漂亮”時不禁感嘆情節設置故事講述到人物性格台詞編排確實都是酷到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