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摘自文章《林青霞:<八百壮士>戏里戏外》:
因为《八百壮士》,我赢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一九八五年应导演谢晋的邀请,到上海商讨拍摄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一事,到了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参观四行仓库,我望着那残旧的仓库和狭窄的苏州河,想象着当年八百壮士英勇奋战的情景和杨惠敏横渡苏州河的动人事迹。
电影里杨惠敏献给团长谢晋元的国旗,在四行仓库楼顶上升起,八百壮士和我望着它冉冉上升,举手敬礼,热泪盈眶。那是一九三七年发生的事。经过半个世纪,我到上海四行仓库,看到楼顶上飘的是五星旗,我泪眼模糊了,仿佛看到青天白日满地红和红底金黄五颗星重叠在一起。 |
|
故事讲到退守孤军营就完了,4年后孤军营沦陷的惨状当然也就无法提及。壮士们被日军送进各地集中营,有些被苦役折磨致死,有些逃出后继续参战,有人加入新四军游击队,有人隐姓埋名。不能提的红色恐怖十几年里他们有更多不为人知的遭遇←精忠报国打鬼子,死后却连墓都被自己人扒了。 |
|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
|
丁善玺编导俱劣,让人不能忍。全片中弹就起飞的浮夸演技太可笑了。林青霞的杨慧敏无端加戏,除了强势为童军打广告并无意义,挤的谢晋元人物扁平(片尾安排了一场傻乎乎的最后一分钟逃亡做补偿)。依然延续了小格局小场面。全片着力表现英美等友邦的协助,但实际幸存者是被缴械看押,可笑台湾的外交妄想 |
|
75年的台湾,拍的是这样有感召力、极具人性的片子;75年的大陆,同样是感召,只有高、大、全这样的无敌形象。相比之下,相信各位一定有心里的那个答案了吧!另外美翻了的林青霞、小白脸子的秦汉、影帝柯振雄、跑龙套的张艾嘉,数这些老明星,也是一种乐趣。 |
|
台湾的主旋律抗战片,相比大陆更注重表现个人而不是高层 |
|
能战就战,不能战一颗手榴弹,天国地府,后会有期。 |
|
国民党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主力,以牺牲三百余万将士的代价换来了抗战的胜利,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荣耀,是血写的事实,不是墨写的谎言。国军先烈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功劳不可以被掩盖被抹杀!否则与卖国汉奸行为并无二致!另:八佰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取消了在上海电影节的开幕首映。在自己的国家,纪念曾经为这个国家奉献出所有的英雄的权利都没有,是的,就是这么荒谬,艹他吗的臭sb |
|
国旗歌奏起,礼敬起 |
|
简直燃爆了好么。特别是升国旗和后面那首中国不会亡的时候。简直燃得鸡皮疙瘩起来了。抗战片。真实所以才感动。每个士兵都是有血有肉不是空喊口号的。有些片子根本毫无感觉就是因为那么那么的假。 |
|
好幾個片段都直戳淚點。影像在熱血時刻劇終,歷史早已蒼涼。林青霞在《窗裡窗外》寫到半個世紀後她看見四行倉庫上掛著五星旗,淚眼迷糊了。這應是每個懂得的人共有的清冷心情。 |
|
青天白日旗幟飄揚 |
|
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都能写的那么牛逼,国军的八百壮士想想都很让人生畏! |
|
電影雖並不完美。五星全給浴血奮戰的國軍將士先烈們!五星全給像謝晉元團長一樣的民族英雄們!五星全給中華民國!!! |
|
台湾四大抗战片之一。林青霞的成名作,片中她扮演的是杨惠敏(林青霞和她本人见过面)。影片中搞错了一些武器装备,引起了抗战老兵的不满。 |
|
柯俊雄驾轻就熟,林青霞演技稚嫩,均是看点。片尾曲是——《中国一定强》。有心人可关注他们的归宿,直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遗骨。 |
|
借本届金马奖,找部老片子看一下,看战争片我也是老鸟了,但是还是有几处禁不住流下泪来。网民多少有点像躲进租界里隔岸观战的市民,俨然如同俱乐部粉丝,或许哪个大陆导演能长点心,拍个我的青春在大陆沉迷刀塔和农药,偶尔帝吧出征一下,活着拍个我的中年在大陆,敏感焦虑暴躁,我也希望以后我们的country能被当作一个正常的country来看待,这是我一个东北土锤满洲遗少的心愿。 |
|
林青霞也因为本片在21岁获得了1976年第22屆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
|
看下来,《八佰》的架构和很多战争细节和这部片很相似,区别就是《八佰》有群像戏。这种全景式的战争片实在是太初级形态了,关照过多,视点势必杂乱。总之,是时候出一部特殊视角的战争片了。 |
|
不管是丁善玺的版本还是管虎的版本,都只给了两星差评。理由很简单:怎么会用“四行仓库”这样的故事去进行爱国激情呢?不是说故事体里没有爱国激情,而是你看不见仓库的旁边就是英租界吗?!你看不见英租界的巨大存在,才使日军不敢动用重火力、才使中国百姓隔岸观战安全无忧、才使守军只要过桥即可全身而退吗?这些内容不仅占据大量叙事篇幅而且成为决定性的叙事变量,并最终与四行仓库这边子弹横飞你死我活构成强烈反差对比,足以把“中国一定强”压得粉碎而引出另外一个截然相反却更符合实际剧情的反思性主题:落后才会挨打!因为英国人居然能在中国土地上保卫了中国军民,甚至他们都没费一枪一弹?!……结果呢,在两部作品中被彻底无视。将一个分明已经引入多维视角且随着剧情必然应向反思自省角度去倾斜侧重的故事硬讲成了单一的主旋律情绪表达? |
|
影片时长过半才开始四行仓库的描写。特写基本集中在大场面的呈现和谢晋元这样的大将身上,此外就是女童军和家眷。对“八百壮士”的个体描写几乎缺失,没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只有上层和代表。歌曲的使用和一路过关斩将的人物光环,其歌颂模板的目的再明确不过了。大概只存留了抗日的激情,别的表达实在是少得可怜。 |
|
开头的战争场面还怪宏大的。国民党的抗战片,增加一个角度。明星云集的大片。主旋律电影,相比内地同时期抗战片,更偏重个人, |
|
困兽犹斗。大赞军人和女童军。你们一个个死去,活着的狼狈躲藏。因为敌人太强大,而你们只有勇气鲜血和眼泪。你们留在历史上,被我记住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140分钟胶片版,比DVD版要多半小时。场面宏大,明星云集。虽也是台湾主旋律抗日片,但比大陆抗战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当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在国歌声中升起,实在是深深被震撼和触动到。少女时期的林青霞和张艾嘉真是清纯动人,让人难忘。徐枫女神依旧英姿飒爽 |
|
青天白日旗飞扬,
将执爱奉献给理想,
期待着衣锦荣归回故乡,
千千万万心灵的祈望,
青天白日旗飞扬,
壮志壮献豪情在放,
期待着衣锦荣归回故乡,
永恒不灭英雄的光芒 |
|
政治宣傳片而已。 看過現存紀錄片段就知道壯士們的警惕性不高,多次被黃軍扒開工事偷扔催淚彈,如果不是國際人士在旁觀戰,扔幾個光氣桶就能解決戰鬥。然後因為地形因素, 動用任何比迫擊砲更大威力的間瞄火砲,九成機率會打中觀戰的國際租界駐軍,用戰防砲又是送死, 於是成就了壯士神話。 謝團附, 就算了吧?吹他的話,邱清泉和戴安瀾又算是什麼? |
|
习马会当天在资料馆得看修复版全本。果然台湾抗战片缺乏一个胜利结尾。这部片关于“撤退”的段落写得如此详尽,真是症候点。少女林青霞太亮,秦汉这酱油打得……前半部线头太多,团长太太真是作死。大撤退确实拍得很有冲击力。竖国旗那段蛮硫磺岛嘛。 |
|
八百壮士在举世瞩目下 威武不屈 力抗倭寇 打出了我中华民族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市民们踊跃投身抗战的举动 更是让人看到了民族的团结胜利的希望 我希望这团结的精神不要只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才可以看到! |
|
看完《八佰》不解恨,就把这部片捞出来看,果然是有条理很多,从宏观到局部,花了15分钟铺陈背景和人物关系,包括谢晋元的家属等都很完整的得到了反映,兵力的部署,局势的推进都非常清晰有条理,在反映家与国的息息相关上着墨颇重,连杜月笙起到的作用都未遗漏,实属账本清晰。唯因技术所限,建筑外景全是模型拍摄,战斗场面不够精彩。其中谢晋元部袭击日指挥部的情节《八佰》中亦有所缺失。爱恨终有因由:牢记历史,并非宣扬仇恨;英灵热血,舍身终为和平。(50分钟后,才是《八佰》的剧情) |
|
国府政宣片,有感染力,还不错,胜在演员和氛围。 |
|
重看,尴尬无比。处处透露着小家子气,还有就是强行插入的迎合观众的奇怪片段。相比之下,管虎的800算是不错了。台湾人对日本人还是挺给面子的,开头的纪录片式讲述话说的还是挺好听的,但是,对底层民众的描写就。。。 |
|
丁善玺的代表作,3.5。煽情技巧不如辛亥双十,但胜过大雷片八道楼子太多。专以人伦戳人泪点,徐枫与谢晋元的三次离别一次比一次狗血,也一次比一次无力。当然,台词还是很让人泪涌的。轰炸场面我怀疑有日本特摄团队在幕后支持。杨群和柯俊雄扮军人远胜小混混狄姜。 |
|
113min版。进入正戏太慢了,前半个小时应该砍掉。除了谢团长和杨惠敏之外谈不上什么人物塑造,但谢团长个人戏加得不怎么好,全片最有感染力的还是林青霞。就好看程度来说,本片不如海军突击队,辛亥双十,乃至于战斗戏十分夸张的八道楼子。陈鸿烈好像是个只有一个镜头,目睹中国将领拔枪自戕的日军……? |
|
早年关注蛙岛生态时就知道“中国一定强”这首主旋律歌曲,当时直觉觉得既不好听不激昂,歌词也简单粗暴。后来方知是《八百壮士》主题曲,失敬失敬。本片总体还是中规中矩的,场面也比一般蛙片为大,值得一看。尤其是政治层面,70年代老蒋还在,蛙岛还是又蓝又忠年代,能拍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的片子缅怀故园。对比现在举岛癫狂、数典忘祖、率兽食人的末世衰相,实堪矜怜。 |
|
管虎的八佰出来之前先来看看国军拍的八百。
挺惊喜 台湾居然可以在七十年代拍出这么大的场面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侧重点在于人而不是一味追求战争是出乎意料的好。
下面就看看共军拍的八佰能有什么样的表现。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
|
1972年日对福断交,其本身虽是履行美国意志的体现,却在客观上开启了之后数年中福摩萨国际地位多米诺骨牌式崩塌的第一步。对美敢怒不敢言的福,只能拿日作为靶子,用文娱作品宣泄怨气。1975年出品的这部八百,就是这种大背景下,不惜血本投资的文宣品代表。片中的制作不可谓不精良,演员的表演不可谓不用心卖力。然而这种宏大叙事且说教意味浓郁的大中华电影,显然已经不能在xx救星驾崩后的小岛上激发同仇敌忾,凝聚人心的效应。1970年代末后,抗日片随着岛上戒严的日渐松弛,《八百壮士》群代表的梅花秋海棠叙事,逐渐被边缘化,排斥,乃至漠视。如今相比岛上的后辈,可能反倒是对过此岸的某些精进人士,更可能被电影中的“家国情怀”所感动流泪了。 |
|
卡司强大,渲染得蛮好,可以视作正剧看,只可惜所看的片子质量欠佳,如果修复版就好了。林青霞已经很成熟了,稳重,有日后的范儿。张艾嘉有活跃丫头的样子,印象深刻。 |
|
虽然个别地方勉强还行,但是整体还是不太行。护旗果然是核心煽情点,虽然其实并不一定是唯一释放点,但是在这版里,前面已经把日落旗不落,天长国运长的台词摆出来了,后面推到护旗也是自然而然。只不过大部分都拍得比较表面化,以及光靠(狂吼出来的)台词是不行的,这方面是硬伤。 |
|
虽然1975年的《八百壮士》在影片拍摄制作上与现今的《八佰》不可同日而语,但就历史事件的叙述而言,感觉还是《八百壮士》的剧情把「四行仓库保卫战」这段战争历史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更加详细(不过有些情节还是与真实历史有出入)。两部电影对比之下,倒让我更中意花了蛮多篇幅描绘各色人物的《八佰》让「不同人物讲不同地域口音的台词」这样的设计了。观影前晓得林青霞是本片的主角之一,但观影过程中才预料之外知道张艾嘉也有出演。 |
|
值得看看,台湾的抗日电影什么样。
片中让人热血沸腾的煽情场面不少~打小日本本来就让人产生共鸣,呵呵。
打倒小日本儿! |
|
林青霞:电影里杨惠敏献给团长谢晋元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在四行仓库楼顶上升起,八百壮士望着冉冉上升的国旗,举手敬礼,热泪盈眶。真实的战斗发生在一九三七年。经过半个世纪,我到上海四行仓库,看到楼顶上飘的是五星旗,我泪眼模糊了,仿佛看到青天白日满地红和红底金黄五颗星重叠在一起。 |
|
宣传民族精神还是放这种电影更合适啊。 |
|
中国不会亡,也不会忘 |
|
杨惠珍索性成为故事的第一主角,围绕着「送旗」→「升旗」→「护旗」展开,谢晋元的家庭戏,张艾嘉的「文明戏」和最后刻意拔高的「爱国主义」说教,说明两岸在民族主义宣传上的手法,或者国民的审美倾向上都是一致的。 |
|
最近因為得知自己喜歡的導演管虎要拍這一段故事,上來看了一下網友們對此片的評價。部分的評論實在令我心痛。評電影好壞,不管你怎麼差評,我都尊重,可先烈的血不能白流,即便當初立場不同,他們也是為了國家、民族付出了生命與青春。時代在進步,不能再像傳統那樣,成,你就是王!敗,就把你徹底抹成了寇!這是對歷史與對自己的不尊重。 |
|
抱着个枪,骗国家一口饭吃,黄埔是这样教我们的么? |
|
感觉《八佰》在小人物视角,情节设置,全明星出演等诸多方面都是在向此片借鉴。该片说白了也是一部果党的政宣片,在拍摄手法上存在着那个时代的局限,而且表演真的很夸张啊,尤其进入四行仓库之前类似“打游击”的“神剧”剧情并不是历史真实发生的吧。 |
|
甚受感染
初次看到此片是在央视六套,国军在抗日战场上绝对值得赞颂。看评论大概已经被占领,我想换做哪一方拥有抗日的实力都会如此,哪一方的军人都会如此的保卫祖国,重要的、不变的是中国军人,我想这才是重点,至于那些别有用心的短评,就如此吧,带着有色眼镜和特殊目的,心胸如此,多说无益。 |
|
台湾的主旋律电影一样带着诸多“抗日神剧”之显影。 |
|
并没有比《八佰》好多少,舔西方的地方太不真实,现实里谢晋元和他们的士兵逃出四行仓库后在英租借界里也是半囚禁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