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1958年的标准来看,飞空场景拍的很写实。飞行员罗杰明知飞机(内心)不能修复,却义无反顾进行表演。用这种英勇行径掩饰内心的恐惧,勾勒出三角关系的无法沟通和与世界的疏离。因为他们都活在谎言之中。尽管洛克.赫德森演的还可以,但他并不太适合这个平凡的记者形象。 |
|
不狗血不怀春的塞克是无聊的。或许是福克纳原著影响,让赫德森大讲特讲文学性独白,煞风景。 |
|
搞不懂为啥Sirk喜欢用Rock Hudson,傻大个儿好难看有没有 |
|
incertitude de l'amour... |
|
像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塞克对于人是充满了爱与理解的。这部被低估的杰作里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执拗于的东西永远也得不到,可他们依然还是紧紧地抓着这层幻景不放。女主角是塞克作品里最复杂的角色,她名义上是她爱人的妻子,却永远赢不过一个甚至没有身体没有形状的小三,同时还要满足于她丈夫随手扔来的哪怕一丁点的爱意。她的一袭白衣标志着,她是这些“玷污的天使”里最突出的那个。在不无讽刺意义的最后一场戏里,她被从一个男人的手里拯救出来,却成了另一个男人“卡萨布兰卡”式舍己救人的幻想里的失足天使,盘随着高耸入云的男性性器官象征魂归苍穹。 |
|
7.7 细看瑟克的这部电影,其叙事以及表演并不是总是有效的,甚至还有些粗糙,但它在一种相当风格化的形式中却也成为了瑟克最具有诗意的电影之一,有着一战情节,有着对三十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以及对游乐场与飞行表演时代的怀念,更有着风格化布置的场景中角色富有韵味的诗意对话或独白。 |
|
20.5.24 第二遍。劇本牛。可以和灰燼與鑽石對比著看。2015/12/3 第一次领略瑟克之美,本以为出自卡赞之手,性感又透着含蓄。法斯宾德不像瑟克 觉得瑟克张狂多了。Rock Hudson是不是脸庞子大了点啊 这种闷骚的小记者角色蒙哥马利克里夫会好点咩? |
|
瑟克的电影是为了满足女人爱做梦的天性而造的梦,看他的电影只看到女性关怀而看不到深层反讽会少了很多乐趣。这部电影同样如此,所有男性角色都必须爱上女主角,他们是女主角可以自我欣赏美丽忠贞的一面面镜子,是女主角可以一次次冲动任性选择后丢掉的棋子,而最后女主角必须要放弃所有男人,独自承担起责任(孩子)上路,以表演她的独立坚强和自由,为了不太决绝,结尾还必须给女主角留下一线希望(男主之一送的书)...结尾Rock Hundson问女主角“你的梦想是什么...你今天的梦想是什么” ,其实一语点醒了观众,电影结束于女主独自带着孩子乘上飞机升上高空飞向远方,留下勇敢追梦的形象在观众心中.....忍不住赞一句,瑟克高级黑。 |
|
继承《杀戮》里的「故事感」便是让《污点天使》变得十分具有可读性。在塞克这部发出强烈政治讯息的情节剧里,没有人能够真正在「碧海青天」里自由翱翔,也没有人能够尽情尽兴地享受「夜夜心」的乐趣。每一架雄心勃勃的飞行器都在浑浊的低空中盘旋,每一个有血有肉的骑士都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牵绊。新闻人都在看他们你争我赶拼死拼活的好戏,以及等待着他们「油尽灯枯」葬身湖底。男人的《锅盖头》被机油熏得乌黑,而圣洁的《金盔》无疑是被玷污得最不像样子的一个。从未了解《八佰》的观众何以知晓战争原是如此残酷的秀场:为了响应和满足「狂欢节」的需求,不得不完成危险的表演。男主角无法将他的故事,以及故事里所描述的浪漫化的政治主张公之于众,在对腐败的体制抒发完怒火之后他也终于释怀:那些高耸入云的《标塔》正是英雄的墓地、故里和纪念碑。 |
|
結尾笑出聲了,Sirk始終是高級黑 |
|
从彩色换回黑白甚至一下子看不出是瑟克(以前看几部都是彩色的),但仍旧视觉上很突出,用各种明暗对比强烈的场景说话,跟用颜色道理大概是一样。剧情五角恋也是醉醉的,并且竟然真的是《苦雨恋春风》全套人马(少一个白考尔),罗伯特斯塔克就因为长得凶就老演惨角色,简直便宜了赫德森! |
|
一位挚爱飞行逃避爱情勇敢却又恐惧的落魄战后英雄,一个爱上英雄将自己对他人的爱意视作对爱人诅咒的女人,一个三人行中毫无地位可言只能放任谣言流传自以慰藉的第三者,一个毫无悬念陷入自己的Antonia与其他男人间的旁观者。为什么他们的爱都这么扭曲阴微?为什么他们每个人都如此疲惫忧伤? |
|
黑白瑟克一样精彩,大量使用百叶窗和栏杆来制造明暗对比,还有大量的阴影使用,完全就是一出黑色电影手法拍摄的情节剧,这个五角恋的故事与飞行主题进行了完美结合,动作戏份里增加不少主观镜头和心理暗喻制造出紧张感来,沉迷于事业的男人忽视了对女人的爱,瑟克总是带有浓厚的怀旧气息 |
|
瑟克的黑白片比彩色片扎实多了,难得拍了一部male weepie好感动%>_<%(跟福克纳的文笔应该有很大关系)。故事属于行动者,文艺青年再怎么折腾也只是悲催见证人。(momento mori) |
|
我们虽然无法在地面上认清令人目眩的天空中狂人的执念,但我们最终还是在记者汹涌的念诵中看到了,这是属于专业主义独一无二的情感。 |
|
Sirk最好的片子之一,可跟他其他几部更出名的彩色片经典相媲美。颓废忧伤氛围渲染得很好,黑白的光影很美,Rock Hudson显示出那个年代一线巨星的气场和表现力,跟Dorothy Marlone很有化学反应。 |
|
3.5 那天晚上,LaVerne离开机房的时候,Roger、Jiggs、Burke 三个男人的眼神都是爱。 |
|
相当有味道的现实主义电影(尽管有种庸俗的嫌疑),以一战后背景,加入对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反思,易懂又有质感。男人与女人的情感处理也是相当有感觉的。这种极限运动(还有记者相关的线索)还带出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那种不自觉的骨子里的阶级压迫,中期越发显得让人无法忽视。塞克最好的作品之一了。 |
|
难得Sirk不再成全处于多角恋中的男女主了,整体围绕爱情,梦想,事业展开,飞机是Shumann的初恋而Shumann是Laverne的初恋,Shumann这个悲情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Laverne展现了前后内心矛盾,Burke则像道德指南针,角色设定和《苦雨恋春风》差不多。 |
|
(這個中文片名,實在是......太強了啊) |
|
1.塞克作品里非常异色的一部。不仅是从彩色宽屏回到黑白标准,内容上也有别于一贯催泪爱情片,也许和福克纳原著有关,整体压抑绝望,黑色电影元素多。2.四个男人对一个未亡人的欲望,赤裸裸表现出来的争夺,让这部没有裸露镜头的电影显得别样情色。3.三年后重看,观点大致没有改变。 |
|
重看 |
|
故事乏善可陈 |
|
太明显了有木有 |
|
剧情不俗套,也有让人揪心的部分,女主角生活的太艰辛了。 |
|
及格 |
|
Hudson... |
|
7.8/10。美国大萧条时期:生活窘迫&不顾家的退伍飞行员男主、飞机技工男、男主妻子女主、一开始是调查男主却逐渐被女主吸引的记者男之间的四角恋故事(其中一大重要事件是男主一次飞行时坠机死亡)。影片有着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包括飞行段落),飞行段落的动作编排还行,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较淡+角色心理曲线较模糊(不是指女主),扣1分。 |
|
总感觉像是角色个性夸张的舞台剧。且为黑白片,影评家也没了像对待《苦雨恋春风》那样的浮想联翩的空间…… |
|
3.5星,洛克.赫德森在这部电影里居然没有把到妹子,真难得啊,影片拍摄的时候塞克相当的不满,主要是这一次他无法拍摄一部彩色片了,塞克一向对彩色电影情有独钟。。。 |
|
这样的飞行比赛现在怎么没有了? |
|
改编的居然是福克纳的小说。飞行表演的设定就已十足浪漫,简单直白的故事因了三个立体的角色变得很有余味,唯有恐惧方能勇敢。Rock Hudson演得卖力,结尾几场戏不错。塞克拍摄跳伞和飞机表演挺有一套 |
|
4.5 [没看过原著] 哇这部好不一样,虽然是黑白影像却依旧承载着强烈的感情,舒曼一家压抑黑暗曲折病态的三角关系也倒适合这种黑白——构成报纸上big headline的颜色。Stack/Malone/Carson三位演员表现太出色,在机库送别"卖身"换飞机的LaVerne那场戏简直了。编剧和导演也给了这三个角色足够的爱与关怀。Hudson高大英俊不太适合扮演寂寂无闻的记者,作为串场角色发挥空间也并不大,可最后在报社的大段monologue也是slay的。一战nostalgia美得要命。收尾有点急了。 |
|
那个光,那个影,啧啧,赞啊… |
|
- 最复杂的那种电影,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弱点,瑟克寻找到了一个伟大的切口 |
|
有些严肃的一部瑟克电影,更专注人物在道德层面上的丰富心理,每个角色都有内心与外在行动不一致的矛盾苦衷,几个男性角色的争风吃醋处理也很微妙。特别使用的黑白与和精彩的打光让影片多了一层情感阴影,Malone真的又美又脆弱,多次出现在门边若隐若现,她那诱惑的气质仿佛永远无法被人真正得到。 |
|
主力阵容沿用前一年的Written on the Wind,罗克·赫德森拍的最后一部瑟克电影,却是黑白的。改编自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倒有点像在看卡赞改编戏剧的那类电影 |
|
+++。看完了还想再看的一部。电影落到角色身上的视点让人想到Carpenters的专辑Their Greatest Hits的封面,角色在舞台的不同位置,有前有后,但在后面的反而直视着观众,在前面的视线则移开到别处。可能是没有什么真正的配角的电影,因为每个人都有着共同但表现不同的弱点,他们永远有得不到又纠结到不能放手的东西,他们的爱总是执着地停驻在不应该的地方,看向所爱之人时总带着一种像游乐场的哈哈镜的目光。也正是因此他们才会绞在一起,或者说他们都在游乐场的同一轮旋转飞机里出不去。唯一的问题是,赫德森在报社时的大段念白似乎暴露出了这部电影表演上的过度,也可能他们就是正在梦里的舞台表演,我们正在看的是这一层的表演。 |
|
也不是看不明白瑟克的好啦,但是这种好和通俗情节剧的做作组合往往令人愕然。哈德森的角色可鄙至好笑,酷似让娜莫罗的多罗西马龙纤弱而无主张。每一个人的不幸都是由他们自己的愚蠢所招致的,使得最后那句“你的梦想是什么?” 的问句成了一个极端辛辣讽刺的笑话。 |
|
farewell to you,my antonia |
|
再见,我的安东尼奥 |
|
杰作 |
|
这一部的塞克电影风格偏向正剧的形式,讲了一对怀有远大理想的飞行员故事,主演全是苦雨恋春风的演员,剧情上也比较通俗易懂,毕竟好多地方都明示了,里面的男人必须全爱上女主,也是塞克的经典套路,另外,还是更喜欢彩色的塞克电影。三星半 |
|
对于飞行员这种悲伤的情绪表现的是有点刻意了。 |
|
3.5 |
|
一个关于人的选择和对抗的问题,虽然是多角恋爱,但的确是女人的角色最为复杂饱满,她的情敌是无呼吸的飞行,然后在即将胜利之时,遇到了更为庞大的东西,那是死亡。 |
|
roger在这段失败婚姻占据绝对的制衡地位,同时为多角爱情关系提供了幻想的牵引力,这也能解释roger——作为英雄与暴君的双重身份退场后,各角色定位逐渐崩塌的原因。一切关系暴露出最原本的面貌,角色们被欲望推动,又如陷入泥沼一般被价值解构牵制,裹挟着女人的无立场/无自主意识,爱情悲剧与Masculinity幻灭的双重指涉。 |
|
Sirk的黑白片也很有特色,日光下的嘉年华,飞机失事,情感破碎,看上去反倒有种黑色电影的气质,Rock Hudson也和以往的大情人形象很不一样,Farewell my Antonia...... |
|
塞克的好远不止于色彩运用,这部黑白电影甚至散发出比他的彩色电影更持久的美。这部电影推进缓慢但异常抓人且不可预见,人物的幽隐被逐步拨开,电影一直都被他们那种欲罢还休的状态环绕着,执念深植其中挥之不去,它被塞克出色的感知力描刻出来。【1957十佳No.2】【1950s十佳No.10】 |
|
PTSD幻觉如何在完全无回溯的战争之后建立起来?这一问题必将乞灵于维利里奥的视觉理论《碧》中的战争已经结束,也许从来并未发生,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于大众娱乐与商业嗨普中,灾难同样是其次生物。战争的两大遗产:飞行技术和宣传机器,服务于一种商业化的马戏团表演,而这种表演又恰好是电影的半本体。在影片中真正可以发现战争电影中的语言,在一个关键场景中,模仿雷达影像的坠毁pov作为一种知觉模式令人想到那些大量出现的关于二战的影片。在某种程度上,《碧》同构于巴拉德的《太阳帝国》,情节剧的支点并非众多人际关系的轮舞——相反在影片中,它们大多是道德至善的,都朝向了那个作为英雄的主体——而是怪异的人物和速度机器之间的某种霍华德·休斯式的obsession,而瑟克又因为这一天使般的女性角色令其伦理学上绝对无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