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48分钟残片,只有卷一,没有卷二。一位传统慈母为儿女们奉献一生的家庭伦理悲剧,作为关注女性生活的导演,史东山运用了许多在他的作品序列中反复出现的符号,如女性与玩偶、支撑功能不全的丈夫、失去自我的母亲等,还有他直逼人心的思考型字幕。又是一个将生命湮没在家庭中的女性形象,她的名字在病危的诊单上才被知晓,并且沾染着男权社会的抹杀意味:何老太太。母性的伟大在于宽忍、牺牲和无怨无悔,这种不自私的爱却普遍地不被珍视,所以史东山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作马牛。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运转延续的,核心的东西难以革命。 |
|
bili 默片3/48分钟残片。父亲中毒身亡,母亲养大二子二女。长子忠厚妻子凶悍,次子不务正业妻体弱,长女嫁入富室傲慢无礼,次女早寡。母亲病危,老母喜见家人团聚,命次子跪地求妻原谅,老母微笑西去。 |
|
2018-02-05,我这样过了一生;碎碗特写开篇 纵深调度 光影比同代更富层次 停机再拍叠印表现回忆 手特写 拾拖把仰拍 几何构图 母临危时儿孙行状摇摄,模拟母主观视点 |
|
1/21.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Cinema. |
|
多讽刺的片名!儿孙多了未必防老,还可能把你气死。那个年代就有这样的观念和警示了!但为父母的,虽然伤心,是不会和孩子计较的,生气的更多是外人吧。50分钟左右的残片,不到19点半就完了。片名都没有,也一点儿声儿没有,才明白为什么默片要加个配乐好。其实如果没有讲解和之前的看片积累,残片完全不足以去了解导演的风格。昨天大厅《奋斗》前杨鸽有讲座,不过没去。影厅内一片寂静,静得我几次都快睡着了!“光影思东山——史东山诞辰120周年纪念”。资料馆2号厅。9成左右满。75%开放还差12张票售罄。隔壁大厅《阿基里斯与龟》遛了下大概67成。难得散场早门外听朱刚问段叔他们疫情怎么退票,之后和他们聊了会儿。今夜《神奇动物3》上映了。 |
|
3.5//48mins残片//作者在影片中,没有教孝,也没有非孝,儿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只是反对做牛马的生活。父母为儿女做牛马,儿女又是他儿女的牛马,世世代代,都是做着他人的牛马,哪里还有做人的权利!//郦苏元,胡菊彬著.中国无声电影史[M]p166//教人别做牛马了(。//史东山在默片创作阶段已经显现出对镜头的掌控力 画面具备了电影用视觉叙事的轻熟感//整体故事还是比较有郑正秋那类社会教育的感觉 |
|
残本删减得很厉害,模糊能看出来是拍的很细腻的,情节八点档了点但也很现实。母亲捡起扫帚的动作充满了情感。“叫”字右边是一个斗的写法,回字中间是目。 |
|
民国影展时看的老电影,默片。辛劳而可怜的母亲。女人永远应当将自己放在首位。 |
|
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只剩残片,儿孙自有儿孙福,只是无人管老母。教人向善,教人孝顺。头回在影院看默片(无配乐),还挺喜欢这种氛围。 |
|
50分钟残片版。母亲题材家庭情节剧-苦情戏。 |
|
补.【1926 默片 儿孙福 小昕修复版-哔哩哔哩】 https://b23.tv/ekA9KS9 初一暑假时看的。
(中学时候寒暑假时看的老电影按时间顺序都笔记上了) |
|
7,史东山早期的作品,伦理道德教化与他个人的唯美主义美学倾向相结合,从片名就开始讽刺,儿孙福没能带来天伦之乐,批评儿女不尽孝,一套非常标准的传统道德教化的话术,带有一点对城市现代性的批判但没有深入(可能跟电影是残片有很大关系)。电影语言比较成熟,擅于通过情境来表现人物状态,剪辑的强叙事功能也让字幕卡可以省去很多解释信息的功能。园林式的布景则是史东山个人形式美的外在表现,但表意功能略显不足,也是形式美学常有的缺陷。 |
|
大百出品,史东山导演,套着欧化的外衣,人物的浓妆艳抹就算是黑白残片也可以看得出粉底有多厚,还有服饰以及家具摆设也都看得出来对西方生活的模仿,只不过这种模仿是拙劣的,其实质核心仍是传统的伦理道德,不过这个故事放到现在也有--母亲是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好日子,可到头来自己却没享多大的福气。母亲“舍身为子”的观念却在让她们晚年受苦,孝道很重要。叠化--母亲对远方儿女的思念产生的幻想。 |
|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出品,现仅存48分钟残片“影片开始,先是一个地上被打碎了的碗的特写,尔后表现丈夫因何氏只顾儿女而对她进行辱骂,言简意赅,又新颖别致。史东山还运用多种电影语言,来刻画何氏的内心活动。如她倚门仁立、凝望着门前的小路,此时插入一个叠印镜头,表现当年两个儿子离家进城的情景,把慈母思子的殷殷之情,展示得具体而生动。又如用一双颤抖的手的特写,揭示何氏想向长女提出暂住要求时的局促不安。多处运用暗示和省略,使叙述显得简洁明快。丈夫中毒身亡,是通过何氏由惊慌失措而悲伤欲绝的表情变化暗示出来的,极富感染力。另外,还利用调焦技术,来表现特定情境下人物的主观印象和感受”(《中国无声电影史》167)景别更舒服了。溶,淡入淡出。竟有大量依据视点原则的正反打。教化意义浓“树欲宁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 |
|
48分钟残片。镜头运用很棒,叙事效率高。一个女性所有的悲惨来自于其无法成为自己而是被许多社会属性所界定,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充满了摔打,冷眼,悲惨。 |
|
残片。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碰撞后的矛盾,人的劣性被放大,史东山细节拿捏得好,精准抓住中国家庭内部的相处暗部。几个儿女各有特点,简单动作就成功树立。表面献殷勤,背后私藏钱,凳子底铺手绢,嫌贫爱富。深入核心,重拾将被推至后景的传统。中式布景构图,女儿家的园林布景形归主题。 |
|
罔罔然行,翻译是broken hearted,何尝不是女主人公的一生。归根究底是二儿子太垮了,败家玩意儿。史东山挺厉害的,镜头很简洁,可惜是残片且没字幕。 |
|
【唯美派】She has sacrificed so much for the children’s welfare,yet such is the reward.被丈夫打骂、忧思孩子病情也曾试图轻生的母亲,在丈夫误饮(毒酒?)身亡后独自拉扯大四个孩子,大女儿嫁入豪门、儿子们搬进城里,晚年飘零时想去大女儿家借住却惨遭嫌弃,女儿说着挽留的话却同时麻利得接过包袱打包行李,小儿子欠债骗了大哥留给母亲的钱、重病在床之时仍嘱咐小儿子善待媳妇儿…因为是残片、无从判断母亲是否会在临终前后悔这辈子从未能为自己活、儿女们痛哭中有几分悔意? 唯美派创作者对电影内容表现的思想性很少注意,而是非常强调电影所谓“美的作用”。他们对电影美的认识要集中在荧幕造型的绘画美方面,主张电影应提供形式美和感官享受。 |
|
极光tv的免费区是好地方,来到了20年代,残片默片,需要猜剧情,但镜头语言已在线。小儿子的演员也颇妖孽。 |
|
主要意义在于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生活,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残片的原因,节奏非常之快,但对于主题表现毫无影响,让我思考电影拍那么长那么多台词到底有没有必要。史东山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有一定思考,虽然还比较表浅,但应该算是非常早的一部 |
|
像小津一样的家庭故事 我们也有啊 |
|
谁说《慈母曲》是中国最早关注老人的电影?明明脱胎于儿孙福嘛!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做牛马! |
|
1.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冯镇欧西化欧化的大中华和朱瘦菊吴性栽偏重道德伦理的百合;2.史东山,美工师出身,唯美倾向,镜头画面简洁但造型感突出,布景与用光可见设计;3.看20s国产片中伦理本位文化心理的展现,儿女、城市、金钱、伦理丧失与母亲、农村、道德力量的二元设计,关于母亲权威在物质精神上的双重丧失,其实更应该是母亲又一次作为单纯的道德力量进行的感召。 |
|
头一次体验观影过程中一片寂静没有任何声音。虽然是资料馆买一送一的一部残片时长还不到一小时,但要坚持看完真的挺考验耐心的,画质模糊没有声音,连字幕的很多汉字都不是现在通用的,不聚精会神是真的难理解电影在说什么。这是我看得第一部国产默片,应该也是我看过的年代最早的国产影片,虽然有很多毛病,剧情不连贯,人物表演太用力等等,但结合影片所处年代来说还是有不少亮点的。比如两个儿子离家进城淡出画面的手法,还有中英双语的字幕,都让我觉得挺惊喜的。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画面,古早的黑白人物影像大银幕看着很像恐怖片,但即使是这么渣的画质有几个演员的颜值依旧能看出来很高。 |
|
鸳蝴派朱瘦菊也讲了一个家庭伦理的故事。看的是48分钟残片。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做牛马。”老人家这么多儿女,结果要病重了才算享了一次福。女儿的行为刻画的比较好,母亲投靠,结果被女儿对另一个女子说是家里的庸人,女婿也嫌弃,最后母亲要走,女儿嘴上说不要走,多住几天,结果手上倒挺诚实,打包的比母亲还快。20220916|母亲回想送别儿女的时候,用了叠画。作为妻子还是母亲没有什么地位,被丈夫殴打(丈夫错喝酒精死亡),被女儿嫌弃(女儿在有钱丈夫面前没太多地位),被二儿子偷去大儿子孝敬母亲的钱。家庭伦理就是给女性上的一副枷锁。中国电影资料馆,20220407。 |
|
拉着看过残片。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模仿西方+鸳鸯蝴蝶。一部迎合市场也有教化作用的影片。儿孙自有儿孙福。 |
|
史东山的电影是板正型的,没有天才的发挥,只是坚固的脚手架。 |
|
史东山早期导演的一部剧情片,父母家庭。对于子女过分溺爱的母亲,不顾家庭的家暴父亲,造就了子女从小的性格养成,以及日后的不幸。含辛茹苦的母亲把几个孩子都拉扯长大,子女一一嫁娶成家,本以为能安享天伦之乐。却是成了子女几人的累赘,好在最后结尾儿女醒悟,在母亲床前陪伴到临终。 |
|
17thMay2023小西天。“惘惘然行”(broken hearted)。 |
|
看的残片,然后没怎么分清楚谁是谁。。。。处于静止镜头的时代,但可以用多个镜头拍一场戏了。 |
|
史东山在大中华百合公司创作的影片。一位单亲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大了四个孩子,最后却遭到了儿女的冷遇,竟至于沦落街头的地步。母亲病危,儿女们纷纷前来探望,而后被母亲训诫,随即哭倒一片,幡然悔悟,来生你还是我妈。可以视作是《东京物语》的简单粗暴版。很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不止于可以拿来宣传传统伦理道德,还可以探讨一位母亲究竟有没有必要去为了下一代而作无谓的牺牲。母亲站在路边,空旷的道路上出现了四个孩子的叠印,四个孩子向着地平线远去,独留母亲孤独的背影。 |
|
比慈母曲更早关注到养老问题,至今仍然是个问题,高质量的养老太贵了,开场碗碎一地冲击挺大,二儿子这种私吞母亲养老钱的倒霉玩意现在也很多 |
|
中国电影童稚期的风貌,题材很古中国,电影美学上已颇具追求,摄影考究。(史东山120周年,小西天) |
|
早期的电影尝试虽然粗躁,但永远为其纯净自然的制造而感动。 |
|
残片。酗酒丈夫死去后女人含辛茹苦养大四个孩子,大儿子还算孝顺爱家但妻子凶悍,二儿子不学无术还骗走哥哥寄回家的钱,大女儿嫁得有钱人但嫌弃老母家贫,小女儿着墨不多不甚清楚情况,老太太看似儿孙满堂却是老无所依,挺中国的。倒是没怎么看出大中华百合的“欧化”倾向,难道是屋内布景?但室内构图常常出现很中式的圆形门框,陈设也在很多同时代的影片中可见,也不太觉得……影片社会教化意味太强了,说实话今天看来艺术性不怎么高,但对于探索时期的中国电影来说还是正面影响居多吧 |
|
即使只是卷一残片,仍然能生动的展现一幅民国妇女艰难处境。电影这种艺术一旦在一个国度落地生根,国情魅力总能顿现。 |
|
原来中国这么早就有家庭题材的影视作品了,讲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从本片来看,那时电影的视听语言已较为成熟。很遗憾影片已经不全,只剩下48分钟的残片,导致有些内容衔接不上,并且片中对于主题的揭示其实是说教式甚至灌输式的,在叙事技巧上还处于较为稚嫩的水平。本片最大的bug可能是演母亲的演员有点年轻了,怎么化妆看着也不像个老太太。 |
|
虽然只剩残片,但是也能从中窥得一二中国早期电影的伦理道德观,抛开影史价值,今天看来实际上是一个家长里短的通俗故事。 |
|
剪辑干净流畅,画面清新自然,表演生动感人,故事真实可信。没想到在1926年就有这么成熟的伦理片。 |
|
结尾真的好像《东京物语》的结尾哦,但其实感觉在那个时代这种观念应该算蛮新的吧,毕竟感觉过去大家可能都抱着传宗接代、生儿育女、养儿防老的想法,但这部拍出来却让人思考儿孙是否真的是「福气」,英文翻译居然叫Mother's happiness,真的有点讽刺,但结尾又有点回归教育之感,但也半捧半讽。 |
|
国片电影运动,史东山早期电影.大中华百合公司出品,只剩残片,依然能看出史东山的冷隽美学,寥寥几笔外景道出古老的诗情画意,靠动作来进行叙事,传达出现代主义的新观念,批判儒家孝道,并呼唤人道主义的回归,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当牛马。 |
|
中国式的家庭养成,果然只有父母快去世,儿孙才能尽点孝心 |
|
残片。想到了《东京物语》。 大女儿能不能算一点“反叛”精神? |
|
48分钟,传统教化电影,为人母但是牛马一生不得幸福。布景还不错。 |
|
语焉不详的残片,有一些细节的表现。看完有点想起《东京物语》 |
|
1.史东山在大中华百合期间拍摄作品 封建意识残留与反封建的个人独立意识碰撞 一小见大反应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矛盾与兼并状态
2.这部作品与朱瘦菊《风雨之夜》《美人计》等一起证明且重新书写起大中华百合被左翼的污名或局限化
3.构图、光线、布景与当时粗制滥造成风状态横沟裂谷 也可见其的惊慌与坚定 |
|
史东山在大中华百合创作的片子,关注传统儒家文化,布景和画面确实讲究。(资料馆50分钟残片 |
|
儿孙福 1926 【残片】.mp4 154M |
|
电影不完整但好像还是一套母亲对子女的教词 |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家庭伦理题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