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馆留影#探寻中产之家的出路问题,结尾留给观众好大的一个“?”,表现很直白,较客观地揭开家庭婚姻不幸的内核,可与同年的《万家灯火》对比欣赏,同样的社会背景,一个是社会剧变导致的家庭悲剧,一个则是夫妻间同床不同心导致的家庭悲剧(请保姆也得走点心吧?),本质上其实大同小异,某种意义上,个体的不幸实际上也就是社会的不幸。白杨极擅长演绎此类怨妇角色,本片可视为其日后化身《祝福》中祥林嫂的一个前奏。 |
|
豆瓣的影片介绍是源自《中国影片大典》,但是从这个影片看这个介绍是不对的。可能这个介绍是导演的剧本大纲,但是完成片删掉了开头的少年戏,韵之和第三者的戏,以及绿音自杀的结尾。整个片子要把家庭问题归结到社会问题上去,很牵强,很不成功。 |
|
好现代的片,还真的有性爱意识的探讨哦 |
|
文藝女青年結婚就變坠網勞蛛. |
|
“什么人格?!”:D台词都挺好玩的~又见《母亲》中的小演员,还给了好几个莫名其妙的特写~接吻镜头+蜜蜂授粉+圣母雕塑,暗示两人发生性关系~ |
|
長鏡頭內的調度。隱藏主題的手法很像Sirk的melodrama,但...最後還是收不好 |
|
影片道明了女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处境。它不是关于女性如何求独立求解放,而是关于女性求独立求解放之不可能及不可能之原因。用音乐会和片尾的问号将之抬升到人类受苦的层面,虽有左翼宣传之嫌,但确实更加有力——并且这力量在今日之中国丝毫未减。这并非选择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意识与社会结构之罪。 |
|
1945-1948在上海,以及结尾对观众发人警醒的逼问(大问号)首尾相对,竟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就使用了一种类直接电影的手法。史东山和费穆是民国影坛最与国际接轨的两位导演,非常先进与前卫。史东山实在是民国影坛一位不可错过的女性主义编导,这部电影关注了一位知识女性面临的职业与家庭难以两全的普遍困境,以及女性投入事业追求给传统家庭运转带来的障碍。何绿音卖掉了她的钢琴,与前段时间看过的《看不见的女性》中姐姐尤丽蒂斯烧掉了钢琴的隐喻是异曲同工的,都指向了女性为了家庭的圆满不得不舍弃了美妙的梦想。史东山的空镜与小津安二郎的空镜,都值得特别的研究,他是用摄影机书写巧妙寓言的大师,并且充满现代主义色彩(包括配乐的使用),被贬斥为“有唯美主义倾向”是对他的一种低估。 |
|
苦啊,控诉啊,怨社会啊 |
|
女性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之间难以两全的痛苦抉择【电影资料馆】 |
|
女性难以成为女性,生活还仍旧是生活 |
|
对于家庭生活的描写还是很细腻的,左翼的批判(丈夫和大姐)对于细致入微的小家庭题材,显然是在自说自话,二者很难契合,相比《桃李劫》,新闺怨削弱了社会批判,更加关注家庭和女性境况,何为新闺怨,新女性——职业女性的家庭之怨,一年后的新社会没能解答片尾的❓,但是七十年后的今天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进入冷淡社会,不结婚,不生育~(《魂牵梦萦》和《一曲难忘》是什么电影?) |
|
比预想中好很多,比八千里路云和月落地很多,有扎实的市民生活,直面社会的深层矛盾。民国左翼电影里的中产阶级总是脆弱易碎,白杨总是天真含悲,她是有声时代的阮玲玉。 |
|
七十二年过去了,无论是家庭片的拍摄,还是男女平等,有明显可感知的进步吗? |
|
这电影好时髦哦…没想到现在看还挺像《82年的金智英》,只是那时候说教意味更浓一些。看论文其实一开始的版本是有自杀和小曼感情戏的,迫于舆论压力重拍了。确实指出了问题,却没有答案,抛给观众一个问号。(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 |
|
这故事发生在1945年,也完全可能发生在2022年,甚至会发生在2045年。女性的事业心和照顾孩子不能两全引发的悲剧,在现代社会是无解的问题。由自己亲自照顾,必然牺牲自己困在家中。交由父母照顾,会产生异地留守儿童问题,或出现婆媳矛盾,亦可能父母不在了呢。雇佣保姆照顾,那是产生劳动剥削。无论如何,总会付出代价。在中国如此,在世界各国不外如是。 |
|
太有现在现实意义了。其实主创显然是左倾的,然而他提出的问题实在太大了,不但一年后解决不了,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解决不了,这可能远远超出了当年创作者们的意图 |
|
观念很超前,思想深度到了一个新境界,史东山此时的风格已经相当成熟。
女性天生有养育子女的优越性,社会利用了这一优越性,要求女性生育,是人类为了扩增基因的骗局。 |
|
卫禹平长得跟六小龄童似的 |
|
八千里路云和月。东山夜雨儿女情 |
|
40年代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居然如此现代 和今天没啥区别 那上海人看乡下人的心情很好理解了 那根本就是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 电影主题放到今天一样适用 职场性骚扰 996式加班 夫妻双方上班 无人负责教养后代 家庭妇女失去自我价值 不是女性不追求独立和自由 而是社会就没有这个选项 总有一个人要为了孩子牺牲几年 可能是女性 也可能是上一辈 现在好了 大家想明白了 不生就完事了 电影是关于一对音乐家夫妻 有诸多音乐元素 比如片头的交响曲 比如高潮部分男主创作的合唱 音乐质量还挺高 这在国产电影里太罕见了 中国的交响音乐家死绝了 中国能说人话的导演也基本见不到了 可是40年代 我们曾经有过 结尾太过生硬 @中国电影资料馆 |
|
母题就是一个人想变的独特和唯一的不能......其实很多东西和现在一样一样的........... |
|
多么幼稚的“为什么” |
|
年轻的白杨演少女也有一股子挥之不去的祥林嫂气质诶。。。随着剧情发展,她的命运还真祥林嫂诶 |
|
那時候的知識分子都這麼說話嗎。。。 |
|
女性不做看家狗、活奶瓶 |
|
6.5,对于女性独立解放和家庭婚姻关系的反思挺有力的,结尾还是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样的问号结尾…… |
|
70多年过去了,女性遇到的困境基本没变。到底是谁的错?新婚的卫禹平似乎很理直气壮,但是在产后抑郁已是常识的今天,我们心中是另一番滋味;结尾他也迷茫了。我们现在争女权,其实是争人权。 |
|
电影还可以,但被前面的观众倒了胃口。
吐槽一下。我真的现在是比较少碰到带一大购物袋薯片来资料馆看电影的人了。真是一对奇葩,又是玩手游,又是摄屏,又是不戴口罩吃薯片,又是聊天。提醒三次不改,我去叫了工作人员,收敛了一点,但还是不时吃两口。但散场时这对竟然反过来一起说我多管闲事,管的着吗?人不应跟不讲理的动物争论,要是他们没影响我,死了我都不管。违反了观影规则,影响了别人观影,那就不仅我可以管,人人都管的。他们怎么那么厚脸皮,全场那么安静,只有他们俩吃东西的声音,自己怎么就不觉得尴尬呢~我真是奇怪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
|
这部婚姻家庭题材的老电影放到现在看也丝毫不过时。爱情从热恋的甜蜜到步入婚姻后被茶米油盐+孩子冲击得岌岌可危,女性结婚到最后获得了什么?一部启发民智的进步电影。 |
|
永恒的女性题材,这部难能可贵有一个自觉也是婚姻制度受害者的丈夫。 |
|
72年过去了,电影讨论的问题一点儿没过时恰恰还正当时!你看看当前社会女性面临的还是一模一样的问题啊!妇女解放了什么又解放到哪里去了?70年前的人鄙视靠青春美貌“三不管”女性,说她们没有人格又无耻,认为“家庭妇女”是非常不好的词,现在呢?连男的都想“阿姨我不努力了!”真是赤裸裸的倒退。这片尺度算大吗?有亲脸亲嘴的镜头演得情欲还挺饱满。绿英的大姐每次说话可都太有力了!可惜她三妹一次都没听。男主第一次听说也第一次见长得哪里怪。白杨真是演了多少苦兮兮的,这次“一条看门狗一支活奶瓶”。结尾又是《八千里路云和月》式问诘字幕和大问号。费里尼影展夹缝中的白杨百年诞辰纪念系列。今天看的俩片子(上午《气球》)都跟怀孕生孩子有关。数字版但坏点多。资料馆1号厅周三10元场卖出四五成来了也就三成找熊老头拿了费里尼套装 |
|
一如既往的高能。漂亮的镜头,高能又欢乐的说教台词,片中几乎没啥坏人,还有末尾的巨大问号。要问是为什么?其实根源在于两个完全都还是孩子的人一下被拖入了婚姻和带孩子的状态还几年来从未被生活磨砺成长。以及,周小曼长得真漂亮~ |
|
2021.11.24终于看到完整版。毕论片。战后婚姻关系和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将此矛盾的深层问题指向社会结构的不完善。研究部分也呈现出代表性的特点,很精彩。 |
|
四十年代影片的现代性自然不必多说,但对于妇女问题的探讨有些浅显,角色设定比较平面,至少影片中绿音所面临的困境还没有严重到一时无法解决的地步,更像是个悲情的个案,不太具备推广性。 |
|
2011.10.11 观摩课。|2012.11.21,资料馆。 |
|
展现了知识女性面临职业与家庭难以两全的普遍困境,其反思与诘问的力度令人惊叹,是一部在今天看来都完全不过时的女性题材佳作。 |
|
新人类,旧生活。 |
|
补.初三暑假时看的。
(中学时候寒暑假时看的老电影按时间顺序都笔记上了) |
|
20.11.25 资料馆
年轻时候的卫禹平莫名有一种袁牧之的风范,声音太标准动听了。白杨姐姐正值花期,哪一个造型都非常好看,只是年纪轻轻就有了以后祥林嫂的气质,也不知道是喜还是悲。
两个人的结合,不应该是一方的消灭,而是应该产生大于两个人的力量,这可真有力啊。 |
|
三大看点:1. 七十多年前的电影和现在没有丝毫隔阂,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对话也是我们日常会说的那些,让人有十足的代入感,人家剧本还写得好;2. 简洁干净流畅的剧本,现在的编剧能不能好好看看以前的片子,好好学习以前编剧的讲故事能力,这个剧本非常简洁漂亮,重点突出,用画面讲故事能力也强,常常一个镜头就交代了很多故事背景,现在编剧真的要好好学习;3. 战后时尚大展示,男士女士的衣服都非常得体大方又时尚,让人看着赏心悦目,比现在拍的民国剧主创自己幻想的民国时装好看一万倍,现在的主创能不能稍微了解了解自己要拍的年代啊?至少看看那个时期的老电影老画片呢?又不是没资料留存 |
|
女性独立这么多年,难得史东山看到了女性在家庭中所处的根本无法独立之病症。这个问题现在仍旧有,恋爱时甜甜蜜蜜,婚姻后女性确确实实是进入了坟墓,柴米油盐酱醋茶,再生一个娃,女性就彻底埋没在了家庭琐碎之中。现在因为有产假,所以女性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这七十多年前的片子暴露的问题仍旧是许多家庭现在面临的。女性欲要求独立,先把婚姻中男女平等的观念理清了,再让社会对这种家庭育儿问题有一定的保障,才能从根本解决。 |
|
好一部规整的悲剧。铡得太整齐,没有一点野生的魅力了。 |
|
何家大姐是个明白人儿,可惜只会讲大道理,对妹妹压根儿没有提供过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而且两边儿的话都叫你给说尽了,叫你这糊涂妹妹可咋选哟…… |
|
同样是影片结尾的发问,同样是一个硕大的问号。是史的发问系列么?四几年的生活比之今日如此真实,新女性、工作、家庭、事业、生活的重担、生命中的悲惨、对性的点到即止的探讨。忘不了的是绿音见到韵之时那一声“Mr 廖”。而廖说“弹cello时,怎么能没有伴奏呢"时髦的令今人汗颜~ |
|
史东山的叙事,哲思与音乐的结合,犹如一篇磅礴的天问沉沉叩问社会。私以为,他不仅仅是关注女性,从人类之爱的角度看,也许他赞成社会化抚养,总觉得这是一部有对话的电影,“我们明明有解决办法”,不知道这片的语境是什么,不要觉得他提出的问题很空洞,一个好保姆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只要想一想养孩子就是恐怖如斯的问题。建国前少有的表现性爱的电影,无论是接吻还是用蜜蜂采蜜,圣母像来象征,都是少有的,毕竟那个时候的电影,最多也就只敢抱一下了。还有就是对于人物心理的描摹的深化真是战后电影的普遍特征 |
|
感谢导师的推荐,发现遗珠电影,发现永恒命题,与我的当下息息相关。片尾巨大的问号,击中了我的心巴。 |
|
总在错的时间做了错的选择,廖总把“这是社会的问题”挂在嘴边,事实上绿音的任性才是毙命的杀手。 |
|
绿音晚归是华彩段落 |
|
两星半//依照史东山导演自己的说法 作品是讨论妇女问题的 并期冀观众从女主角家庭与事业无法兼顾、彷徨苦闷的身影中找着自己的影子和疮疤 主题思想上没有问题//同时他也认为《新闺怨》是有缺点的 但应该是属于“编导技术”上的疏漏或是被环境压束而发育残缺//只就目前所能看到的27mins版本而言 影片是不好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