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不知道自己是喜欢电影,还是单纯的喜欢凝视这件事情。很久很久没有(看电影)哭过了,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蔡明亮的十佳有《圣女贞德蒙难记》对吧?同样地去打破三维空间,让二维空间升至精神空间,让人的脸成为宇宙。我不相信电影,也不相信影像,我相信人,作为个体的人,我相信人的潜在,相信人的神话色彩,肉身与脸庞里的神话性。你有多久没有放下手机,好好注视你周围(亲密的)人的脸庞?这就是电影的意义所在:教会我们怎么去看。 |
|
有人絮叨往事,有人沉默不语。有人想起过去微笑,有人吹着口琴流泪。这些被岁月雕刻的脸上,仿佛若有光。 |
|
海报的脸是一张雌雄同体,既年轻又衰老的脸,像是佛的化身。各人的脸从黑暗中浮现,仿佛在看形态各异的一壁罗汉。他们似乎由目光相连,但永远被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那个讲钢珠的男人让人哭泣,钢珠不就是念珠吗?求证三昧的过程就这样轻松地被讲出来了。 |
|
人各有命 |
|
幾乎年年來biff的蔡明亮終於這次讓我感到了小小失望。面部特寫/近景frame下的interview,有時蔡是有參與對話,有時是被拍者的獨白,有時只是沉默或沉睡的片刻時間。驚喜的是坂本龍一的音樂。從創作角度無論怎麼看都覺得完成度欠佳,當然並不是因為外觀看起來仿佛是個沒發展好的短期的project之類,像之前的短片《秋日》我很喜歡,而這部抓住“臉”這個字眼後並沒有傳達出來什麼。蔡明亮勝在concept,比很多其它導演玩得好但並不證明他不會敗在同一處。#2018BIFF1006CS |
|
大概只有在蔡明亮电影里才会做一些日常却没做过的事,比如这么长时间地去看一个人走路,吃高丽菜,凝视一张脸庞 |
|
挚爱蔡明亮。 |
|
C+/ 摄影机的存在对“脸”的意义是什么?所拍摄的环境中作用于“脸”微妙细节变化的是什么?拍摄中导演对“脸”的要求是什么?“我”面对“脸”的反应是什么?或许影片的意义不仅是凝视,更是通过凝视去发现摄影机如何让“人”在影像的“物”性中平等,如何徐徐展开所面对的时空并将其勾连于“我”亲密无间,又如何让观众自发地意识到观看本身所具备的直观愉悦与理性探求的综合性意义。第一部蔡明亮,觉得是挺不错的入门。 |
|
2018年快结束了,感谢还有蔡明亮、章明、娄烨的电影 |
|
蔡明亮难道不是世界上最有爱的电影导演吗,总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参悟影像的真谛。他用有情眼光注视了小康这么多年,再看世界时,仍是这样纯净的纯化的眼光。有情和无情在这边界的两边,沉默的时候展开,对话的时候回响。那虚焦背景返回过来的声音,像是从贝尔斯佳登盐矿那座仿若不存在的湖、从大山腹地亘古黑暗、从佛龛后面的帘幕里来。有故事时有禅,没故事时更容我们落泪。(所以是美容公司的漂亮大姐姐投资吗,蔡明亮简直是台湾仁波切......) |
|
看蔡明亮电影,固定长镜头,凝视,视觉的静止
时间逸出电影画面
的
另一层重要意义,也是一种休息。工业化时代,一块完整的发呆的时间,放空的时间,不一定是思考,我可以发呆,逸想
小康,结尾,都是老人,小康也是蔡明亮电影的标志了
时间横跨26年,出演青少年哪吒的你还年轻
时间在蔡明亮电影中的隐形显现。伟大导演的电影都是关于时间的。
蔡导终于拍了一部整部都是脸的特写的电影。 |
|
脸如年轮,关乎前世,关乎今生。 |
|
《郊游》之后,蔡明亮已成佛。包容天地,普渡众生。 |
|
开始思考自己到底已经有多久没有像这样注视过一张身边的脸了?我在大银幕上数着一个人的皱纹、发丝、老年斑,甚至痣上的毛,不知不觉就已泪流满面。他们用脸上的年轮、口中的故事或者一段口琴的旋律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存在。在一个陌生人的目光下毫无防备地微笑、落泪,或者沉沉睡去,你与他/她的距离不会太近又不会太远,这种感觉岂不是万分奇妙?
蔡明亮“劝退”的第一镜和给观众留时间观察周围人状态的最后一镜都太调皮了。 |
|
电影让观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凝视成为一种特异功能,从哲学到娱乐,被观赏者总会被赋予新的意涵,超越自我而存在。 |
|
一个人的脸就是他的全部。——费里尼 (教授的音乐增色不少) |
|
我看片少见识更少,所以算是蛮新奇的观影体验,挺喜欢的~想到一个不相关的:周五到达釜山借宿的太姥姥家,晚饭后一边吃梨一边聊天,突然话题停顿下来,她端详着我的脸喃喃道:好干净的脸……年轻的时候我也是一样的……蔡导说生活中没有什么机会可以长时间盯着一个人的脸看,我想还是有的吧,就像昨晚,有人认真地看我,我也回以了长久的凝视。【10.11,影院二刷 |
|
face to face...一个体会是,在由观看→凝视→放空的滑行区间中,自己也会开始对自己的面部运动投入同等的关注。所以“外视”也是“内观”啊~ |
|
蔡明亮讲拍这一部的初衷,是《家在兰若寺》只有全景,想立即拍一部特写的电影喘口气。相比起来可能更爱《兰若寺》,因为简单,只需再次投入新镜头下的新环境,而要重新认识一张面孔,其实要费精力得多。甚至相比凝视,会花更多时间在阐释上,乃至脱离掉原始影像了。就如四月蔡明亮与阿彼察邦对谈,问及阿邦为什么要在电影里频频表达梦境,他说只是他喜欢睡觉罢了。 |
|
显然是比《行者》系列更实验、更先锋也更真挚的作品,蔡明亮以自己的方式拓延电影的边界。特写,一人一镜,最后用一个空镜,盛放音乐和光线。影像作为时间的容器,作为不可能存在的现实场景,提供最直接的对视,也是最赤裸的,最无需解释的。所见即所得,解读即误读。并不执着于表现人或是空间的流动性,拍的是一种相对凝固的状态。简而言之,不关心江河而关心溪流。
如果说《冷战》是PPT电影,那《你的脸》就是动图电影?它们的共同点是提出一个疑问:故事有被讲述的必要吗?那样衰老、波折、平常甚至昏昏欲睡的脸庞上,纵横的沟壑中已经掩藏所有过往。那些无所谓意义的表情、言语,那些本应该被粉饰、被剪裁的画面,被蔡明亮视为珍宝,被挑选、被呈现最后被凝视。觉得完全是出于观感上的考虑,蔡才加入了四段讲述,把它们拿掉才是更纯粹、完整的表达。 |
|
這是蔡明亮寫給時間的悼詞,這是蔡明亮寫給時間的情詩。一個又一個大特寫,一張又一張有故事的臉,相較於凝視,我更喜歡形容其為注視,讓我能夠細細觀察每一根白髮、每一條皺紋、每一道斑點與傷痕,靜靜聆聽每一句話語、每一個故事、每一響笑聲與鼾聲,感受每一絲情緒,緊張、侷促、不安、尷尬、放鬆、茫然、享受、坦誠、疲憊、悲傷,隨著觀察、聆聽、感受,我好像也與一張張面孔之間有了交流。 |
|
经过或尴尬、或隔绝的对陌生人的凝视,于他人面前在场之后的迅速消失,描绘出时间本身可具有的延绵感与惊悚感。 |
|
現在的蔡明亮所要呈現的映像更為純粹,感覺是對世俗概念中的“電影”作擴容。臉作為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名詞,但在特意觀看的時候呈現出陌生化,尤其是指向陌生人的臉,更顯微妙。 |
|
在静止的凝视中,时间被客观地还原,却又在人为的挤压中遭到误判。如同对人生的度量也因为不同阶段的标准不一而屡屡失效作废。语言和表情可以作假,眼神和皱纹却作不了假,蔡明亮的形式洁癖总有其他创作者无法企及的坦诚与纯粹。 |
|
固定长镜头中的13位老人+李康生+拍摄背景中山堂。老人与观众隔着银幕相互凝视。有忍不住笑场的,有始终沉睡的,有一会睡一会醒的,有眼含热泪的,有做脸部运动的,有娓娓道来陈年往事的,有忏悔过去沉迷柏青哥的,有吹口琴如泣如诉的,有乐天知命的,还有李康生对镜自陈,以及最后一场一镜里中山堂的光影流变,饱经岁月洗礼的老者们脸庞上的一道道时间刻痕,光阴的力量昭彰可见。(8.5/10) |
|
从《脸》到《你的脸》。谁能想到从德莱叶的圣女贞德的脸部特写开始,会玩出这么多花样。不得不说,蔡明亮这样的存在,大陆这边还没有一个完全对等的导演。 |
|
像个游戏:屏住呼吸看镜头,谁憋气憋得长,谁有奖。 |
|
看他的電影已經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是思考與沉浸在中間看到了什麼,也沒有想要睡覺,就默默的看完並吸收到自己可以吸收的,他一直在尋找觀與映的更大可能,真是讓人佩服。 |
|
某种程度上比阿巴斯的《希林公主》更纯粹。 |
|
岁月流淌在脸上,一沟一壑
时光横亘与眼中,或明或暗 |
|
放大自如或不自如,坦诚或伪饰 |
|
我发现当我不再误解蔡导之后,我总是能从他的作品里感受到生命的平和。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关于“时间”的作品,即便整部作品只剩下一个抢眼的concept,我还是能沉浸其中。吹口琴的那位老人,让我想起了去世的爷爷。 |
|
#NYFF very sensational 剧情片也好装置也罢,蔡明亮一如既往地在用影像挖掘人心深处的情绪种种 |
|
#附近 。无从说起的老年人和侃侃而谈的中年人。配乐坂本龙一! |
|
如果有人要我盯着十几个人的脸看,看上好几分钟,我会说你他妈有毛病。所以我也没有想到这部电影会这样迷人,难置信自己能如此被吸引,几欲潸然而又几度开怀大笑。你有多久没有这样端详一个人的脸了?你的爱人,父母,朋友,或者自己。人脸是那么丰富,你眼角的曲度,你眉毛或胡子的形状,你牙齿的排列,明暗交界线在你面孔上的蜿蜒,你的毛孔,你的皱纹,你的斑痕。你怎么样去面对自己的衰老?追忆过往的云烟,谈笑当初的乐趣,拭去遗憾的泪水,还是一声不言,哼起小曲。你有多怕自己会变丑?可是又有谁能明晰美丑的分野,自然的,多义的,真实的,让审美变得不堪一击,牵动你的心的已经是最美的东西。你的脸,真美丽。 |
|
记得之前一同学问我。在意大利的中国人很多,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过中国的老人。 |
|
【釜山电影节展映】去年就听蔡导说起这部片。中老年素人与李康生每人数分钟的脸部特写,以及中山堂环境,组成了这部蔡导新作。有的与蔡导聊天,有的没有说话,有的在睡觉,有的讲起自己的故事。银幕上巨大的人脸能看清每一道皱纹,每一个老年斑。甚至有种他们在审视观众的感觉。蔡导说不要把它当作纪录片。教授的作曲风格不俗 |
|
为了作曲 |
|
“你的脸”,用最后一镜空间“丈量”。 |
|
电影院就是休息的地方,你的脸就是我的电影 |
|
你在想什么
什么都觉得
原来原来你是我的主角色
主的可是你
看得我好神不守舍
然后
不断想起你的——
脸 |
|
如果找些青少年来拍,应该就会有不自然的变化产生,那效果可能也就不会这么木然枯燥,所以蔡明亮的目的显然不是生动和戏剧,他的凝视更多地是带给人有关时间的思考,比如最后一个镜头对礼堂的定格,光线的明暗变化,恍惚间就让人分不清是旗动风动还是心动。但从那些脸上,我并没有看出什么弦外之音,所以整体而言,我倾向于认为他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要把它拍成怎样。 |
|
2024.8.13 |
|
是因为他是蔡明亮我才觉得如此简单的纪录片也很好吗?是因为怕他念经我才小心翼翼地打四星吗?我是没想到,这么简单、直接的作品,我也看进去了,每一张脸,每一次诉说,我都在看,在听,熟悉又陌生。看了花絮才知道,短头发的老太太是小康的妈妈,算友情出演了吧。另,已阅后即删,求导演放过。又另,陈湘琪在哪里? |
|
我平时看到任何老人也会想了解他们的故事,但如果只给一张脸而不作讲述,拍ta的瞌睡和发怔,我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电影都快拍成禅修了,看起来很屌,可是没有机锋是可以不辩自明的。 |
|
每张脸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个人生 |
|
摄影机仍然作为眼睛的替代者却取消了窥凝的意味,它与被拍摄的人达成了相互关注和交流的平等关系,让我们惊醒在任何时候都如此罕有全然专注地去注视他人的面孔,这似乎是一种长久不自知的冷漠,以及特写作为一种最原始的电影手法仍然具有无限的潜力,因为脸部的轮廓最能凸显光线的质地,面容往往凝聚着一个人全部的生命经验,那些皱纹比语言更有力量,比叙事更加深沉。 |
|
凝視歲月的臉龐,是多麼簡單又純粹的一件事,又是多少人不曾嘗試的一件事。想抱抱那個吹著笛子低下頭紅了眼眶的爺爺。 |
|
故事 人像 倾听 |
|
完成了生活里做不到的凝视(亲人朋友都不可能,自己的脸都难以做到)。每张脸都浸在充满爱的光线里,不说话比说话更有感染力,且并不同于景物明显偏重禅思的凝视。晚年能长出一张有趣味的脸,这一辈子也没有白活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