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赞开头打老毛子那段 |
|
以小见大的良心之作(本片鸣谢的第一个人就是马特·拉尔,有他在历史观就可以放心了)。双主角双视角,但他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 |
|
正读《政治杀手贝利亚》,看此片感触更大,此片并没有直接描述苏联的统治者对这些加盟共和国的野蛮扫荡。战争或许并不是最残酷的,最残酷的或许是借着解放的名义而进行的屠杀。 |
|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左纳粹,右赤俄,小国家的挣扎,是多么渺小。双视角线索,不是你的错,是战争的错。 |
|
左有纳粹,右有赤俄,中间地带的小国尊严,以血与火铸就。 |
|
必须四星+,虽然其实不太好看,追求对称的讽刺感和悲剧感(双方都有的补充兵、战斗、杀俘、救人段子)却使作为对照的第二段显得乏味,同样作为牺牲品,德方的牺牲品多少比苏方的牺牲品来得博人同情,相较德方来颁发元首玉照的角色,苏方成天要人告密的内务部渣滓也丧心病狂多了。 |
|
(8/10)两帮爱沙尼亚人,却只能为了两个外国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用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开头写着的“小国草民,生逢乱世。”八个字来形容再适合不过了。 |
|
三观正 |
|
前半德军视角,后半苏军视角,把爱沙尼亚外籍兵团的分别阐释。当然还是更喜欢前半部分,总算有部片还算正面的记录Waffen-SS了(电影中出现了11SS和20SS),虽然是作为外籍兵团。当然德国人肯定还是不赶趟这趟浑水的,毕竟政治不正确。战争是宏大的,而个体是渺茫的,这也是战争片永恒的魅力。 |
|
1.这是我第一部没有憎恶臭名昭著的德国党卫军电影,也第一次知道,党卫军的一部分并非在德国,而是为他们的家园而战、自由而战。2.故事的前半部是党卫军的主观视角,后半部分切换成苏联红军的主观视角,也是忽然领悟红军中一部分人并非纯粹的苏联人,而是来自他们霸凌的民族。3.两个视角的切换,深刻揭露了同族人由于分属两大阵营的对峙与血拼的强烈悲剧性,凸显了人性的张力。4.家园,是本片的一个隐含主题,既能让双方血染沙场,也能化敌为友,目睹着家园被坦克与炸弹的摧毁,观者代入时有一种切肤之痛。5.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剧,通过短短的战争切片,竟流淌出如此淋漓的鲜血,导演的手法很高明。6.人类,永远是政治的祭品,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当然,对小国更甚。7.导演对于苏与德的情感,虽然在故事中不著一词,但是看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
|
一个小国人民的尊严。同一个国家的壮年男子被征入敌对国军队,弟弟目睹哥哥死亡、兄弟故人战场相杀,只有死亡把他们的再次掩埋在一起。今天我们站在德军阵营,明天我们站在俄军阵营,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场战争究竟为何而战,我们只是不愿离开故土。战争场面拍得激烈逼真。 |
|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可战争开始了,谁才是有罪的人,谁又是无罪的人呢。同一场战争,有的人麻木,有的人自责,有的人咄咄不安,有的人趾高气昂……我们到底在为了什么赎罪,又在赎谁的罪呢。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国家。 |
|
建議和羅馬尼亞電影“年輕鬥士的肖像”一起觀看,老大哥以及另一個極權是怎麼把人搞到心疲力盡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
|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每个民族关于战争的回忆总是不尽相同,爱沙尼亚用无奈与荒谬诠释战争无解。一群年轻人稀里糊涂加入德军苏军,他们把酒言欢、拿希特勒照片开涮、讨论遇到本国人怎么办。直到尤里杀了同乡并爱上对方妹妹,故土难归,他们像旷野上抱着娃娃的孩子般迷惘。节奏稍混乱。 |
|
大国夹缝中生存,自己到底是谁?爱沙尼亚人?苏联人?德国人?红军?党卫军?伪军?好在现在终于不用纠结了。PS:那两封信前后呼应得好。 |
|
小国能把战争场面拍成这样真不容易啊,前半段和后半段分别从德军和苏军里的爱沙尼亚人角度讲,蛮有意思的。没有一个真正主角,你以为是主角的都挂了。。。话说波罗的海三国跟毛子都是仇比海深么,拉脱维亚的《苏某故事》,就差立陶宛整个片儿了。 |
|
关于二战不同视角立场的电影越来越多,民族和主义,凡人与祖国,战争面前都只是炮灰 |
|
影片描绘了彼时在苏联与德国的夹缝中间的自相残杀、绝境求生的爱沙尼亚人的悲戚局面。一边是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一边是苏联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在二战期间,22万爱沙尼亚人战死,占总人口20%。当二战结束后,老司机将几乎一半的爱沙尼亚人流放到西伯利亚,而其本土的本族人口比例从90%骤降至48%。“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弱国无外交,弱国更需要外交;血淋淋的历史,道不尽小国的悲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影片得到了爱沙尼亚国防部的大力资助,因此片中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场面都完成得相当不错。PPSh-41、StG44、MG42、铁拳、T-34/85、Pak38、伊尔-2等轮番上场,都是真家伙。从苏台德到克里米亚、到顿巴斯,还是一样的配方。政治与利益相互纠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家人。 |
|
历史没有正义可言,小国永远只是夹在大国游戏间的炮灰,从爱沙尼亚党卫军视角切入,由一场爱沙尼亚人不打爱沙尼亚人的矛盾中把视角转向爱沙尼亚红军,被迫走向两个立场的爱沙尼亚人从来没有真正信奉过希特勒或者斯大林,但依旧被裹挟进历史罢了。 |
|
开篇想学大兵瑞恩的场面,但是看着就假。演员演的也假,远景倒地的士兵都不加血包的。立意再好也看不下去。 |
|
故事真是精彩,尤其是通过一次战斗把两条线索衔接上是神来之笔。 |
|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看一部爱沙尼亚电影。然而完成度很高,证明除“任何撮尔小国男足都可以吊打天朝男足”外“任何撮尔小国电影都可以吊打天朝电影”也成立。波罗的海三国的国运真是惨。 |
|
爱沙尼亚小国寡民,在战争洪流下的挣扎与被裹挟在两个大国中的无奈。。。双视角,前段德军,后段苏军,很独特的两段式结构。哪一方代表正义,谁又该被视作解放者?在民族撕裂的本地户口看来,这一切都很模糊。 |
|
三星半。爱沙尼亚战争类型片的崛起。这是一段必须展现的历史,但电影的视角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虽然深情,但没有过多的渲染,反而显得真挚,让人敬畏这一段历史。(私以为看这类电影可以补充历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 |
|
右边是疯子,左边是土匪,夹缝中求生,小国的尊严。 |
|
视角独特,结构也很特殊,值得一看 |
|
算是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小国大制作了。爱沙尼亚视角的二战。夹在纳粹和苏联之间的弱势民族,并不是德国有多好,而是真的仇恨苏联。真实的战争场面,二战末期SS没有装甲坦克了,苏联T34钢铁洪流只能靠步兵炮和铁拳抗击,德军爱沙尼亚士兵训练有素。 导演是《金橘》的农场主。前半段精彩,后半段略狗血 |
|
毫无新意 2015年6月7日。2020年5月二刷,当时没走心看,爱沙尼亚再二战中都德国苏联反复蹂躏,军人更是打了这边打那边,还避免不了打自己人和《登陆之日》的朝鲜有点像。剧情张力还是不行,特意知乎了爱沙尼亚,一个夹在欧洲的小国 |
|
好题材,但叙事略生涩。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的霸道体现在它与弱小邻国之间的关系。被夹在苏德之间,爱沙尼亚自然是一只弱鸡。与苏芬战争不同,爱沙尼亚只有被虐的份,不是被德国虐就是被苏联虐,虐完还得被拿去当工具。德国占领它,征兵五万打苏联,苏联占领它,征兵七万打德国。那么问题来了,短短六年间,必定有一部分爱沙尼亚人既加入过党卫军也当过红军,本片正是聚焦在这群人身上,表现他们的彷徨和挣扎。国难当头,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力,墙头草一般左右摇摆。但具体到人事,又不乏人道主义精神,善良占据上风,用句套话来说:丝丝缕缕渗入人性的幽微曲折之处。其价值观与《红高粱》相反,本片主张,大是大非不足以判定被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善恶。尽管政治不够正确,也尽管没有“土匪抗日”那么鸡血,但私以为更真实可信。 |
|
夹在苏联与德国中间的爱沙尼亚,一场手足相残的混账战争。 |
|
可是那根本不是你们的战争 |
|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
|
93分钟,为了同一个目的被迫参加战斗 |
|
1944年的坦能堡防线战役。 |
|
两个形态的冲突,一个国家的故事。 |
|
在世界大战之中,小国很难夹缝生存,只能沦为大国的傀儡和工具。德国人来了,爱沙尼亚人就变成了德军。苏联人来了,爱沙尼亚人就变成苏军。爱沙尼亚德军和爱沙尼亚苏军开战,兄弟自相残杀。 |
|
两段故事不相伯仲,更喜欢后面那个,人和人之间的罪孽怎么平衡,当你在种种意识形态的压制下,你还能做回一个人吗?枪口不由分说的对着你,不容一句废话,你还会坚持人性吗? |
|
战争,撕裂人民的幸福,撕裂民族的完整。但是,唯一在战争的阴霾里闪光的,是人性不灭的光辉。
这部电影,让我们记住了爱沙尼亚这片土地,以及她和那里的人民被战争撕裂的生活。 |
|
除了看妹妹那段,其他的都挺好。有一个暗线,全片都在论证苏和德谁更坏,结论也很明显。 |
|
前半德军视角,后半苏军视角,但他们都是被割裂的爱沙尼亚人。独裁的德国,独裁的苏联,一样都是恃强凌弱毫无人性。根据历史经验,二十世纪独裁的头目都没好货。因为人类时代在发展,你一意孤行搞独裁,哪怕包装得再好,也迟早栽跟头。 |
|
不错 |
|
爱沙尼亚只是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战争工具,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无能为力,让人唏嘘 |
|
看过的第一部爱沙尼亚电影,非常好。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人性的挖掘,同时细节的掌控也是非常到位,值得推荐。 |
|
爱沙尼亚🇪🇪 |
|
【The innocent ones feel guilty. The guilty ones do not feel anything.】戰場上沒有主角光環,只有死亡和倖存 |
|
本是同根生,却被迫相煎何太急。不是你杀了他,是战争。 |
|
感觉是我看过最好的二战片之一,讲的很复杂,也很任性,更多的是真实吧,战争中善恶黑白分明被淡化了,更多的是人性的复杂 |
|
3.8,戏剧性太强了。。。 |
|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
|
小国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