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院放映着《龙门客栈》,跌宕起伏的情节对照影片人物生活的死水一潭,影院观众观看电影,而孤独青年观看观看电影的人,观看与被看的传递与循环让他们皆甘愿自我迷失,逃离现实而隐匿“桃花源”-电影院中,幻想永不散场。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评价一下本片,那就是“影片全程都是尿点”。 |
|
“这剧院有鬼”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才突然想起来,电影进行了一半,之前好象连一句台词都没有。老歌响起来时的感觉还不错,可以压成短片。 |
|
太沉闷以至于我无法忍受 |
|
时间的不匀,在本片20分钟处,《龙门客栈》是刚好放到17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本片时间和《龙门客栈》处于相差不大的状态。但在本片30分钟时陈湘琪看银幕的时候,《龙门客栈》已经放到1小时。再到后来《龙门客栈》在石隽流泪之后结束。本片用了一小时放完了《龙门客栈》。加速的影中影。而现实被拖慢了。那么有没有现实和电影完整同步的时候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在陈湘琪望向银幕的时候,类似正反打的剪辑突出了“同时性”。只有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的时间才和电影同步。 |
|
相聚有时,电影不散 |
|
绝了!蔡明亮这次一手打造出互相独立却彼此营生的空间感,和一种以屏幕之内观察荧幕之外的新奇视角,潮湿邋遢的阴影世界却自有寒气和感动;对电影而言,我们都是闯入者,所以彼此小心翼翼地试探,最后慌慌张张地离开,空留一份「对影成三人」的心照不宣;无心,自是不爱,不见,终得不散。 |
|
蔡明亮的电影,永远都能予人无法言喻的鲜活体验。以[龙门客栈]贯穿大部,戏中戏的音轨常常萦绕于耳,由此延拓出的画外空间(及其历史厚度、影迷情愫)与戏院荒芜颓败的氛围及孤独郁结的角色叠糅,唯有叹惋。跛脚的售票员始终艰难而不懈地四处巡行,独木难支。窗外雨声淅沥,室内漏雨不断,蔡导钟情的“水”意象与末日之息又一次浸染了我的内心。及至45分钟,才出现了第一句台词——“你知道这戏院有鬼吗?” 随后,影厅里女人隐没到镜头之外,旋即,我们与日本男子一道观望到空荡阴暗的周边,刹那间,复闻嗑瓜子声,尽管我们暗自知晓这并非鬼片,仍旧不寒而栗……部分场景形如静态照片,尤其是女售票员打扫完影厅后出画、且瘸行脚步声淡弱后的两分钟时间,一切都变得凝固静穆,恍如永恒。两位主演的重聚,仿佛送别一个时代与文化空间。(9.0/10) |
|
全片共十句对白,一如既往的湿。疏离感是蔡明亮电影里最可贵的东西,这次再加上老电影院的情怀简直把我迷死了。让我想到春城剧院,很破旧,但每次去都只有我和放映员两个人,他们甚至会因为我要求而改变放映场次。四年后,蔡明亮又为戛纳60周年拍了一部老影院情怀的短片《是梦》,堪称完美。 |
|
我想起月下,我想起花前,多少的往事留在我心田,一半是辛酸,一半是甜蜜,一年又一年长叫我留恋,留恋,留恋……电影会散场的,人也终会离你而去。 |
|
感受到了强势意图的存在,但没看到明确可解的轨迹或多么不明觉厉的执行。蔡明亮总让我分不清他的有趣时刻到底是真有趣,还是靠更多无趣衬托而出的有趣。这也挺厉害的。 |
|
福和大戏院就是《你那边几点》中小康偷钟的那个~应该是从这部开始,蔡明亮发展出后期标志性的片段式影像,片段之间和片段内部都“无事发生”,没有对白、情节及任何的因果律,对叙事的拒斥和长镜头的痴迷都抵达了华语电影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唯一被捕捉到的是无可名状的情态和从这些情态影像中穿逸而出的时间性本身。 |
|
爱极了电影所以要模糊(扩大)电影的边界是蔡明亮最珍贵的东西。我吃东西的时候想着你,所以跛着脚爬上一段又一段楼梯,只为把自己的吃食小心翼翼分一半给你,放在你的方便面上,但是我再去的时候,你不在,也没有吃,我只有坐在放满了你的烟蒂的烟灰缸前发呆...猜到放映员一定是小康,我心都要化了... |
|
空洞戏院,寂寞人类。身影茕茕,回响跫跫。残像摇摇,光线沉沉。破败后台,孤魂游荡。鬼不在此,欲想猎艳。电影有尽,时间无涯。客栈关张,戏院熄灯。瓢泼大雨,霓虹耀眼。旧伞挡风,沿途无人。周身湿冷,今夜无眠。 |
|
到了现在,自己已经不太怕一部电影“沉闷”,这部电影很丰富,空镜,长镜头,定格镜头,在大量空余时间里,我们可以认真听,也可以好好想。
拍《不散》的时候,他开始厌倦电影,所以这部电影到底是一部什么呢?除了对胡金铨的表白,是一部对电影的赞歌吗?大概不是。这更多是一种审视,一种回望,没有人和他对话,大家关注的东西和他都不一样。所以他才把镜头大量的给“观众”,然后我们发现,这些观众,基本没有在好好看电影,和他想说的事情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只是这些人的故事里,几乎不包括电影。更多的,我们不关注电影本身,而是注视这些人和他们可能的故事。
这一次,放映厅的长镜头出现的时候,我尤其认真,因为我也在想,除了想电影里的观众,也想我身边的,也想我自己。
然后我觉得,这个长镜头还是太短了。 |
|
“现在都没人看电影了,也没人记得我们”,确实好像自己小时候去过的影院啊,第一次看蔡明亮,慢到这地步了感觉竟然有点意思。。 |
|
声音取代画面成了表达的主要方式,表达的对象是时间,在空间里蕴含放大又被挤压的时间。电影和观众的双重死亡,那一幅静止的凝视荧幕的座位画面大概是一种祭奠。狭窄过道里的身体接触、望着屏幕里的自己落泪、犹豫后仍取回了半个寿桃,无不是深深的绝望。就算有些光明,也仍然不免错过。 |
|
本片为我们展示了电影院几种不文明行为,比如大声吃东西,脚搭前排座椅靠背。好了不开玩笑。有点不知如何评价。《龙门客栈》中的广阔天地和电影院、厕所、仓库、走廊等封闭空间形成空间的对照,老演员观看年轻的自己又是一组时间的对照。开灯散场空无一人,汇聚在光影交错两个小时里的人与行动如流水般四散而去,放映的电影在这一意义上不仅是被观看的对象,反而“生产”了放映员、跛脚清洁工和观众等。这大概是一则关于电影的寓言。戏院不散场,胶片永不眠。 |
|
少年不看蔡明亮,老来不看戈达尔~ |
|
7/10。形式很棒,戏院人物与电影进程的互相结合。声画调度也简洁得挺有意思,例如阻隔构图的使用(幕帘缝,雨幕,栅栏),萤幕上的红绿光影叠印在演员面孔,走道上布满瓜子壳,加之大量无台词场景都给人撞鬼的视觉体现。不过只要把放映厅清空就能见证一个时代的兴衰,那谁都能表达出比这更丰富的东西。 @2015-02-22 07:34:12 |
|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反之而行固然可嘉,但导演的创新力似乎业已耗尽,还是如<青少年哪吒>般地眷恋于机器求签,还是如<洞>和<天桥不见了>般地钟爱引用老歌,还是一成不变地长镜头和静止画面,本片在片中和片外都预示了台湾电影的衰败.. |
|
无疑是蔡明亮最好的作品,用空间表达时间的永恒,电影与现实相交织,寂寞与自由共存。 |
|
以前说过,胡金铨仿佛把加州阿拉巴马山孤松岭的怪石冈铲平广布到台中西螺大桥附近的山边溪头,使龙门客栈的武侠像七寇伏尸的西部似的泛起了一抹Noir……蔡明亮显然也注意到此景的独特别致之处,需要专门拍摄一镜“为之侧目”。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230056312/ |
|
N/A 不评分了,也无法评分。三星仅观感。在我看来本片要么全盘肯定了电影的意义,要么全盘否定了电影的意义;蔡明亮大概倾向于前者,而我看到的更多是后者。 |
|
影片过半才出现第一处对白“戏院有鬼”,然而还是讲给一个不懂中文的日本人,语言失效之外是空间的寂寞,电影里看银幕上的自己也寂寞。我们,电影外的观众是戏院的幽灵。 |
|
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优势,视觉化的时间。有人在电影《不散》中以《龙门客栈》为标尺,而我们在生活中,以电影为生活时间流动的标尺。片尾的介入。十分亦不足够 |
|
第一次引用,而且我觉得这才算是致电影的一封情书。饱含敬意的—给每一位主创片头以姓名;伤感的—老年的石隽和苗天凝视着年轻的自己;幽默的—不羁的杨贵媚也许真的是鬼;神秘的—不知找寻何物的日本游客;浪漫的—如心形般的寿桃成了陈湘琪体面的告白之物;心碎的—可以在放映窗俯瞰整个影院的李康生唯独没看见陈湘琪,也没读懂寿桃;漫长的—时间为何在厕所忽然停滞;短暂的—80分钟后,戏院暂停营业。客栈不再,龙门依旧。上官灵凤出鞘的一刹,陈湘琪亦心领神会,不言转身,侠女远去。 |
|
影像终是时间的承载,戏院也在展开空间。他们是在看(放)电影,还是在扮演自己落寞的角色,散场之后一切空白都填满了。这类电影要多看几遍才能品出味道。 |
|
重看3→5。
门框/大景深 以及 阶梯/倾斜构图+俯拍,构筑了属于电影的空间坐标系。电影放映,知觉大门有光透出,我们便穿越其间,在屏幕前离别,在大门后相聚。蒙太奇是火,你长长的叹息在胶卷上呼出了亮的晕圈,烟雾成为你的言语,飘渺在另一个时空的我面前。 |
|
闷骚的极致,华语世界无人能出蔡明亮左右。我真以为这是一部没有台词的作品,所以突然蹦出来一两段对白都会吓一跳,李康生最不gay的一次吧? |
|
究竟是什么“不散”?显然不是电影,不是人物,也不是年代,而是在电影中被留住的时间。蔡明亮势必要有这样一部电影,站在戏院和观众的绝迹面前证明,即便是死亡之中,也有幽灵徘徊不散。 |
|
8.5/10,依然是蔡明亮表达疏离与孤独的电影。相关的视听设计如:对话与人物直接互动极少,即使互动也常常有障碍(中国人与日本人互动时语言的障碍)/全程皆是固定或运镜缓慢的长镜头/零画外配乐/大量通过强化音响反衬人声的稀疏/各种疏离的构图与摄影/画外空间(《龙门客栈》)的热闹反衬画内现实的孤独/以闹鬼的气氛(嗑瓜子的声音+电影里的戏曲+大红唇吓走了日本人)映衬出人与人的隔阂与疏离。
一些互文也很有趣(“这个店哪有客人啊”)。另外那个屏幕与现实的蒙太奇(杨贵媚与电影中的徐枫“对视”)也有点意思,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不过个人觉得影片捕捉的有些细节还是不够有趣;另外还是蔡明亮的《河流》那句话:这种电影不应该玩多线并行叙事。 |
|
《不散》与《龙门客栈》的互文性体现在空间层面上。胡金铨的客栈显然是旧时江湖道义准测的投射之处,承载着除暴安良和路见不平的传统价值观。蔡明亮的电影院则完全丧失了它的聚集能力,放映的电影没人在看,各种渴望也无法成真。蔡深入骨髓的怀旧之情于是驱使他在几成废墟的影院里发掘其各个角落的深度。角色、声音和摄影机在引导观众一并在这座迷宫中探索,在本来目不所及之处看到本被遮蔽的东西。人去楼空的影院于是成了一座鬼魂的城堡,它们是一个时代消弭后无处可归的精神。 |
|
电影是一种重塑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曾经坐满了观众的大厅,顷刻间就人去楼空,电影不曾停止放映,游走在影院的人却心猿意马。贾樟柯说电影要有自己的口音,蔡明亮的口音藏在缓慢的流速里——并非没有叙事和类型,陈湘琪何尝不是在山中行走寻人,杨贵媚则又借着配乐不动声色地演绎鬼片。银幕上下的对视,传递着无法言传的力量。李洋说看电影的人是最美的,因为他们终于卸下了语言和功能,只与银幕进行情感交流。在《不散》里,这个最纯粹的人是石隽,任周遭环境再嘈杂,他只怔怔地望向银幕上初次触电的自己,在剧终前悄无声息地落泪,散场时碰到当年教表演的“大档头”,一句“苗老师”似乎让他变回电影里的萧少镃——“都没人看电影了,也没人记得我们了”,但电影帮你们记得。 |
|
【S】!!!极致迷影电影。以电影做标尺,置潮湿为空间,听历史的回音,清澈又自然,愁思在飘荡。 |
|
类似《希林公主》,没法评。倒是想再看遍龙门客栈,听到两遍《姑苏行》,胡金铨的配乐,以前忽视了。 |
|
影院、仓库、厕所、过道,越是逼仄狭小的空间,越将每个人的寂寞也放大了十倍。 |
|
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启是枝裕和?答:不疾不徐,犹如走路的速度。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打开蔡明亮?答:电影开始后,去沏壶茶,去晾晾衣服,去吃个甜点,去拖拖地,然后等你回来,会惊奇地发现,剧情还能接的上。PS:电影院不要把腿搭在前排椅子上,不要嗑瓜子抽烟吃刺鼻性的食物,抵制不文明的观影行为。 |
|
奇怪的是我甚至沒有一點覺得看不下去~~只是真不知道該怎麽給星星。 |
|
摄制工作人员的游走和影院观众的百态分别从空间和影像层面塑造一个没落戏院形象,大量静止景深镜头和回声营造透彻的呼吸感,放任观者自由,而摄影机和摄影机窥视的人物以及通过摄影机窥视的我们,三者共谋,形成记录影院(和电影)的鬼魂。但存在即是合理,遗忘不了记忆。曲终,人会不散。 |
|
☆:4-4.5
石隽望向镜头的那一刻令我感到震颤:在银幕内外的共鸣里鬼魅游荡,电影院如同大漠中的龙门客栈一般处于记忆的天地之中,银幕在面孔上投射下时间的结晶,身体渴望与身体相遇与触碰。如此私人却又如此将人裹挟其中。阿蔡是真正打捞亚特兰蒂斯的人,而假若我不曾试图探访遗迹,我便一定不会感觉与他的电影如此亲近。 |
|
蔡明亮是个不折不扣的的老歌粉。“我想起月下,我想起花前,多少的往事留在我心田。一半是心酸,一半是甜蜜,一年又一年常叫我留恋。”老电影院的回忆。“都没人看电影了,也没人记得我们了。”(PS:片中所放电影应该是胡金铨版《龙门客栈》。) |
|
【4.5+】蔡明亮永远爱水,也永远爱时间,他当然也爱电影。电影院是造梦所,也见证着时光走远,见证着我们内心的空虚,即使电影可能是最好的精神消遣品,但终归还是要再见电影,只剩留恋。待重看。 |
|
#2300 沉默中会有密语,空空如也的影厅,银幕这堵五彩的墙壁可能在说:有什么心事或秘密,你都可以向它提;看时半路去上厕所,发现眼前的空间也俨然变得“蔡明亮化”。 |
|
蔡明亮的電影臺詞稀少,其弊是直接信息量的匱乏,其利是思考空間的無限延伸,所以是厭者厭死,愛者愛死。本片做得最好之處是角色與電影銀幕之間的互動,相映成趣,同時又加深了角色刻畫。本片的主題是緬懷、是追憶,電影放映機的燈不會按掉,我心中的電影永遠不會散場。 |
|
开场坐在电影院里的“光头”,一看就知道是蔡明亮。电影院里面在吃东西,电影院外面也在吃东西;电影里面在吃东西,电影外面也在吃东西,电影就是精神食粮。电影院的饮食男女们....
勾起了许多对老电影院的回忆。 |
|
最后一部蔡明亮。这一次我是真的受不了了,已经完全没有情节了,所以连台词也不需要了。人生第一次发现原来电影真的可以加倍速看完。 |
|
蔡明亮的空间总是伴随着无止境的雨水在孤寂中带走时间,最后一场电影,不管是电影里的人还是电影外的事都陷入感伤的漩涡,空间在延伸但也无法容下心与心的距离,如同一个诡异的追悼会,爱情与欲望、人生与命运似乎都早已注定会在踟躇和落寞里走向终点,但正如那期待与释怀的眼神,我们终将与电影永生 |
|
蔡生出席/放映途中Les 3 Luxembourg三号厅大灯忽然亮起,放映员关了数次无果,这时片中角色终于说出第一句台词:“这间戏院闹鬼你知道么?” |
|
票价放映#4k修复重看/往阴暗延伸的视线,将背影坍缩到时间里。形变的观看是种回响——分享此时的“暗室”,凝视则退化为恐光的投映:散点透视所对应的消失的轮廓;-作为景框的贯通性,渐近线把所有动作吞没。穿越景框需要行走的魔力!前景已经出现,后景突然取消。迷恋沉默且缓慢的摄影机,不用保持正常的速率,只是恰好捕捉到戏院里的游魂//观看本就个共同的在场。 |
|
空间,光线,环境音,肢体动作,一切收纳于“场景”之中,由“场景”搭建的电影,很多片刻的观看感受似乎可以一直上溯到卢米埃尔兄弟最原初的那些无声短片,某种程度上它是如此返璞归真,而且,这一次的确是get到了蔡明亮的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