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拿个馒头就走了,还把红旗挂反了 |
|
你以为真要排一场《打金枝》,岂不料是农村舞台与历史记忆合演的《钟馗打鬼》。广角俯拍仰拍色彩差大特写声音蒙太奇都用来做一个疯子的夸张变形,尤其是目睹奎疯子演讲的变化,说明集体狂热和日常暴力之下,人性已被彻底扭曲泯灭。只是后半场闪回切变太多,鸡飞蛋打得有炫技之嫌。如果安静来得更早就好 |
|
「活着」之后最好的(后)文革电影。表演摄影都一流,就是编码有点过载(影像也有点太炫耀了)……但对人性剖析真是精准狠辣,权力结构蛮像《白鹿原》,个人与集体之外还有朝野双雄。当然可以用福柯来进入讨论,但是,后文革的社会变局要惨烈得多啊。戏中戏真是好,不愧是家学渊源。 |
|
《大佛普拉斯》告诉我们:有钱人的世界都是彩色的;《村戏》告诉我们:现实、社会、人性都是灰色的。 |
|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前面系结后面解铃,2017最大的遗珠。榨的是油出的是血,剥的是花生掉的是弹壳,唱的是村戏演的是现实,分的是土地谈的是生存,毁的是人性灭的是人心。
|
|
85/100 一部讲述个体在群体利益下被牺牲和被毁灭的电影,创作者对于造成悲剧的最终原因的解决显然多少是带有悲观情绪的,最后一句让人难掩悲感的台词:“投胎…别回来了。 ”就是很好的证明(老实说我现在想这句词都想哭)。能让民俗、曲艺、表演都为电影自然生动的服务足显导演郑大圣的水平。 |
|
郑大圣的电影都是这种匠气十足的片子,是个十足的考据癖和手艺人,特别是拍起年代戏,在服装、道具、文化、历史和民俗上,都会做到细无巨细,有着超越他年龄的老派,这次又加上一个好剧本,简直差一点就要逆天了,从影像呈现的形式到主题的深度,可以让人心甘情愿的原谅片子后半段的某些小瑕疵。 |
|
讽刺力度直逼鬼子来了,美术上的实验性严谨为让人揪心的叙述服务,甚至可以发展出“大义灭亲”之疯的基因传承。两篇短小说漂亮编织和衍生出导演自己的故事,这当然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极端历史切片,却也可以是全历史的人性切片。可惜在悲剧成因已然明确时,依然收不住夸张的戏剧表达欲。 |
|
黑白影像用的不是太令人信服。 |
|
影像很漂亮,还是喜欢钟馗那场戏,果然有基础 |
|
辛亥、标语、红旗,符号塞得满满当当。题材大胆,剧本也挺好,四星还是可以有的。
摄影抢戏剪辑难受,要么根本没起幅,要么就是落幅还没到或戏还没完就切出。运动镜头都显得突兀甚至混乱,不知这算个人风格还是素材没拍够?结构也不太喜欢,后段视角变换后儿子角色缺席,挤牙膏般使劲闪回父亲的红绿回忆,刻意且不流畅。 |
|
最近补看的。很独特的艺术表达,如此下功夫地反思疯狂年代的疯狂事,难能可贵。 |
|
极富噱头的大特写,摇臂,仰角,鱼眼,闪回,黑白,遮罩,演员走位如舞台剧般精准,大胆的隐喻构图与台词,种种炫技放到疯狂年代文本中,竟也不显得过火。主演都来自一个现成的戏班子,导演说是天赐的礼物。喜欢榨花生类比战场蒙太奇,钟馗打女固定长镜了得。分地、村戏、疯子,略觉三条线融合不够好 |
|
郑大圣导演用黑白、半彩色交叉,及夸张扭曲的影像,讲了一个简单的乡土故事。历朝历代,不管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国农民一直生活在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上,却从未真正拥有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不是主人只是土地上的寄居者,个人命运形同蝼蚁,靠天吃饭,靠地吃饭,靠自己吃饭,最终还要靠别人吃饭。 |
|
4.5 对两个社会变局下平庸之恶的批判达到了曾经第五代导演巅峰时期的水准和力量,郑大圣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巅峰。可惜之处在于摄影和闪回都炫技的有点过了,喧宾夺主。 |
|
村戏不过是麦格芬,片子其实是借80年代的农村事件扒文革遗毒的皮,以疯子影射一个疯狂的世道。遗憾的是,强大的野心与粗暴的形式,并不匹配。机位摆放挺有意思,但对黑白影像的质感持保留意见。懂得节制是美德啊。◎法国文化中心 |
|
【百老汇电影中心展映】目前年度最佳华语片。电影把文革时期的疯狂,体制对人性的碾压与抹杀,以及愚民群体见利忘义的罪恶展现得淋漓尽致。戏剧出身的演员班底演技生动自然,尤其男主角结尾一句泣血般悲伤决绝的呐喊,让众多观众落泪!大红大绿的色调,以及人体的黑白更象征人性的泯灭,摄影运镜出彩 |
|
郑导最讲究、最具电影感,也是最有批判性的戏。名曰《村戏》,讲的是村戏开演前的排戏与分地之间的瓜葛,这出戏才是真正的好戏。 |
|
鲜红海报上的黑色推荐语或许是这部影片最好的注解——“没有一个坏人,也没有一个无辜的人。”而影片也是种种人性的注解,令人愤怒、令人心痛,也令人唏嘘。影片的摄影厉害,视觉享受,而且剧本同样优秀,如果让我选送一部内地片去「申奥」,我应该会选这部吧?! |
|
3·5;灰暗破败的现实,鲜亮光明到虚假的过往,对比出的暗讽和处处的隐喻一样昭然;借社会转型事件还魂历史幽灵,墙上画像下方的遗老端坐,真话永无出口之日,特殊时期造就的「英雄」模型之毁灭;主观镜头前的泣血呐喊令人揪心,愿永远不要再踏进那段河流。 |
|
总觉得这部电影优秀的地方主要来自原著,例如令人不寒而栗的小镇之恶;而似乎并不太必要的黑白处理、近乎于恐怖片的红绿配色、以及太琐碎的闪回,都来自导演。是真的有态度,但也真的太炫技了。或者说,某种程度上,表达的欲望太强烈了。 |
|
按事件逻辑来看,花生是起,疯子是承,分地是转,村戏是合。而这四个部分背后又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政治)任务。剧中人物角色都可圈可点,特别是村支书和疯子,可以说是剧情里最艰难的两个角色。所以现场提问说觉得村支书这个角色不够饱满,特别不同意。 |
|
B / 略失望,但也有惊喜。摄影非常优秀,各个角度像刀一般剖开时代交替的各个角落。相比之下,颜色变化的形式则过分矫饰,甚至出戏。剪辑的节奏略诡异,断断续续不够连贯。剧本的前后分量和各处呼应处理得当,但是人物却和纸一样薄所以比较难共情。传统地方文化元素插入却并未融入,可惜。 |
|
疯子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社会百态和人性。难得的是,一群戏台班子成员演出了专业演员的水平与表演,而摄影的出彩也自然成为本片的加分项,黑与白的影像交叉红与绿的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
|
你看那个花生,外黄皮红肉白,像不像国人。
你看那个石碾,周而复始压过的痕迹,像不像历史。
你看那个疯子,在疯狂的年代,反而活的最真实。
你看那个颜色,在黑白颠倒的时代,红绿反而显得最不真实。
你想那个戏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你再想想台下的村民,像不像等着吃人血馒头的…… |
|
村戏,花生,问路。贾大山小说,影像更生猛。集体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不仅是那个特定年代,更讽喻当前。冬天红色夏天绿色,闪回变换鸡飞蛋打,回忆像冲破屏幕般躁狂。想到一个小短片《红领巾》,非黑即白颠倒是非,集体荣光灰暗利益。不太喜欢“善”的角色处理。但刻意也好,锐利也罢,它深深刺痛了我。 |
|
这样的电影值得被历史铭记,也应该在历史的任何时刻闪耀,因为这是个永不过时的故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镜头语言成熟得令人惊讶,充满了可解读且不仅于符号化的年代细节。唯一的遗憾是视角转换的稍显突兀,让后半段的叙事有种单调的生硬感。但瑕不掩瑜,2017国产佳片遗珠。 |
|
好个屁 |
|
虽然视听用力过猛,但真的是一个非常用心并且具有野心的故事,一出乡村魔幻现实主义的奇妙黑色戏剧,一部言之有物的时代悲剧,真是惊喜。 |
|
又一魔幻现实主义佳作,主题拍案叫绝,直指中国人集体主义软肋。 |
|
“没有一个坏人,也没有一个无辜的人。” 从历史的“村戏”到当下的“正戏”,令人更认同的是后半句。 |
|
始终如一的夸张变形表达出极其强烈的荒诞感,有时候甚至刺痛神经,但我相信这不是质量问题,而是导演意图本身。剧情在转折处的处理有待商榷,感觉最好的地方反倒是无处不在的勾心斗角。奎叔的动作是程式化的(尤其是攻占磨房一节),让人联想到戏曲的特殊分支样板戏。蝇头小利下的人性恶,比芳华强万倍 |
|
确实年度最佳 |
|
鹤顶红与竹叶青。 |
|
时代偷走花生,亲伦掰断笛声,绳索释放疯身。 |
|
近十年里看过的对时代还原最准确的片子,成功唤起了我所有的童年山村记忆,以及我的父辈,祖父辈,传承给我的记忆。那些委屈的,吃苦的,丧命的,都在我脑子里喧哗不止。 |
|
从闪回、手持运动镜头及虚化的POV,我们很容易体验疯子的世界,却无法接近小芬或树满的,《村》的确存在"戏中戏"的互文,但它不是"排戏"或任何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只有"分地"这一宏大叙事下的《钟馗捉鬼》。
它不是伤痕文学,因为文革还没有结束,更何况还有一个被决定的原教旨活化石? |
|
用热血包裹冷静与狡黠,先锋的电影语言背后是对政治气候的敏锐把握和游刃有余。知乎上卖管理课的小网红说:“领导需要的是真正理解他要什么的员工。”我们提前祝贺郑大圣导演成为我国载入史册的著名电影艺术家。 |
|
这不是电影,是摄影。 |
|
某段特定时代的乡村图景,一面是集体的口号,一面是个人的利益,于是积极,也积极得有些不是滋味。那么多熏心的利欲在搏斗,一场戏和九亩半地根本承载不起。奎疯子一角演得真好,《村里的曼彻斯特》般,那张抢救集体利益先进分子的奖状,连同无处不在的符号与戏本,充满讽刺。小芬一角是有光的。 |
|
那些歪曲的、压抑的、极致的镜头,那种冲突的、矛盾的、对比的画面,还有戏剧的、变化的、荒诞的人性。被最后一句“别再投胎回来!”击穿。遗憾的是奎叔与树满和小芬的情感有点断线。 |
|
时代/政体对个体压迫的外化展现,国人的形象精准丰满,像路小芬清明透亮的人才能长命百岁吧。[B+] |
|
7.2 上海电影资料馆 本来我想说很多关于电影的事 但是最后一个向导演提问的人 如果你也玩豆瓣 你看清楚了 你的年龄比我至少大十岁 你叫我大姐???大姐???我几乎是全场最年轻的谢谢😒 |
|
雖然導演說電影並沒有政治隱喻的意圖,但是作品難免給人以政治聯想,政治是操縱著命運的那只隱形的大手,所謂的集體主義傷害了奎瘋子兩次,一次逼瘋,一次拋棄,我還想象了一個宿命輪回的結局,但是那個結局真的絕望得伸手不見五指。綜上,電影公映難度極大,請大家珍惜每一次點映。 |
|
黑白影像精致但缺少粗粝感;场面调度精心,然而设计感过强缺乏惊喜,绿军装绿苗红花红旗的确醒目,但明艳热烈的板鸭色调似乎过于出挑…虽然有以上疑惑,还是觉得此片可入选今年的华语佳片前三,贫瘠的山村仿佛是时代的缩影,难分的地难排的戏难过的父亲,比起贪婪和自私,助纣为虐才是人性大恶 |
|
非常幸运赶上了一场点映。几乎完美的讽刺戏,最好的文革电影之一。 |
|
九亩半地又好,水又近,种啥打啥,人人都想要。 |
|
《村戏》的视听设计完全和郑大圣思考的历史对象相匹配,影片高潮的“钟馗打女”,又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黄蜀芹的《人鬼情》,这两段历史的互文交织在一起,却最终都消散在了“张家一亩地,刘家六分田”的时代声音里,化于无形。你我都得承认,遗忘正在成为一种“被动输入”的天性。 |
|
主题先行的典型代表,不管不顾先给你塞一堆符号化的东西,尤其摄影太刻意了,用力过猛,人物一个都没建立起来,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一部作品。本可以拍好的呀,跟当初看《艺妓回忆录》感受很像,明明有能力拍个好电影,非得奔着拿奖和留名千古去,野心太大。这是中国新生代导演普遍的毛病,可惜了 |
|
绝对是今年值得一看的国片!其质量和完成度非常高,而且讨论的问题也很微妙。可以看做是改革开放版的《不成问题的问题》。让人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