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高考为题材的电影,这是最好的一部。还记得高考那年,我和初恋女友分在同一间考场,横排相邻,我把选择题的答案,写在橡皮上,扔给了她。最后,我们俩双双落榜。 |
|
超出预期之作,没想到刘杰处理高考这样的命题作文如此自然流畅,八十分钟笑点和十分钟泪点满满。可能因为这个片名会淹没在烂俗的青春片大潮中,但绝对比<那些年>更服水土,比<合伙人>三观更正,比<致绿茶婊的青春>更真实。 |
|
如果你怀念高考,你得去看《青春派》,因为你可以在91分钟原汁原味的重过一遍;如果你恨高三,更应该去看《青春派》,因为你可以看到学弟学妹遭遇地狱折磨,而自个在那幸灾乐祸。只是想不通电影怎么会取一个这么Low的片名? |
|
院线的高中片能涉及恋爱,确实进步很大了,虽然仍要打擦边球。受环境限制,仍是处处受制的青春,有些太干净了。或者是成年人回头看高中,片子总带些伤感(慢镜、吉他配音与内心独白)。而真实往往是连思考和伤感的时间都没。即便如此,仍会让人想起很多高中记忆。拿娘娘腔当笑点并反复嘲笑,有点过度了 |
|
很多年前,因为ta要去美国读书,我也曾跳上北京到上海的火车,坐10个多小时只为和ta见40分钟,然后又坐10个多小时的火车回去。回到家后我倒头睡了整整一天。那个周末就是我对初恋的最后回忆——我比男主角幸运。 |
|
也许正像主演董子健说的那样,"这也许是目前为止最接近现实的一部青春片。"不装逼,不矫饰,不假纯,不宣扬。是以为今年最好青春片备选。我猛然想起,似乎高考过后,我的人生中再也没有这么奋力地去追逐某样东西了,最好的青春。 |
|
泰戈尔说:“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搭伙过日子的,最后都长久了…” 热血、鸡血、痴情、奋斗…非常有看头的青春校园励志片,中国大陆版《那些年》。关于高三的描述就像那句台词“累死你一个,幸福你全家”恰如其分,男主随剧情神奇地由丑变帅,娘娘腔角色贡献了全片最多笑点!年度惊喜! |
|
越编越假,越演越假,被制造被意淫的青春,也不知道是谁的青春,都擦了点儿边,再修饰一翻,人物和情节的功能性太强烈了。作为用来消费的青春片,对于曾经经历过高考的人,这勉强及格了吧。★★★ |
|
每次看都能引起对自己备战高考的共鸣,可惜后来的我再也没有当时的坚持和努力。 |
|
三星半。一部青春片,能够做到不雷人、少做作、有激情,便属不易。看刘杰的《马背上的法庭》和《碧罗雪山》,曾以为他是一位只会拍老少边穷的导演,但这部青春片证明了他写命题作文的能力。如果说拍青春片对刘杰是一场高考,他已经上一本线了。八月,这部影片如果不是黑马,就只能是炮灰了。 |
|
演的最好的就是那个娘炮了!!!!!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
|
第一次看点映场。有些电视剧的味道,让我想到多年前的一部剧叫做「十八岁的天空」。只是青春这个题材,脱离了搞笑娘炮就真的无亮点了吗!看侯孝贤画圆,复读亦完满! |
|
世间居然存在一部这么自然的在说人话办人事的国产电影!导演好棒!真心想给导演写剧本! |
|
2010年的《碧罗雪山》,是我心里当年的年度华语十佳。看了《青春派》……只有再看一遍《碧罗雪山》,才能平复我此刻复杂的心情。 |
|
感概时光流逝,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深深印刻着那一年的夏天,一个被称为“决定你一生”的夏天。奋斗 了几百个日日夜夜,在三天里你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只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等待着 你:考上或是没考上,好学校或是烂学校。青春派,就是这样一部关于高三,关于高考的电影。 |
|
看完青春派愈发觉得小时代是坨用金钱堆砌香喷喷的屎。导演实力体现为他是否能在商业和文艺间不费吹灰之力的转换,显然刘杰做得游刃有余,并且没有为票房彻底放弃艺术底线。男猪小哥特别水嫩,真心希望票房大卖! |
|
7分。90后的情感体验实际上是延续7080后的,准确到位的创作表达是会虚化这种代际鸿沟的。显性的高考大背景及更大隐性的拼爹时代,时而勇猛时而弱懦的纯真刻骨小青春。 |
|
刘杰的转型相当成功,对当下“青春片”的脉络清晰,不再拘泥于集体回忆和刻意煽情,而以轻松、励志的笔触传达出青春味道。青春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味道,高考是青春的一部分,也是青春最好的祭奠,因为它让人走向成熟甚至世故。高考和早恋一样心要定,否则就像侯孝贤画圆一样… |
|
国产青春片真的就只能在狗血片和纪录片之间非此即彼吗 |
|
并不是说特别出色,但是它爽快、清脆、有趣,在内地青春片里,太难得。 |
|
全中国的制片厂都不允许拍早恋,除了中影 |
|
高考是每个人的心中珍藏 不论你喜欢或讨厌 最后想起那段时光 嘴角总是会向张上扬 |
|
作为经历过高考的中国人来说看这部电影很有共鸣。拼爹拼不过,还不努力,谁的青春不疯狂,高中,这辈子最难忘的岁月 |
|
速食化的高三生活,有生活但少情怀。贵在节奏的把控,让全片没有洒狗血的煽情,也没有强说愁的造作,笑点频频,格局虽小,却将每个人物塑造的有因有果。遗憾在于线性化的起承转合注定一切只是浅尝辄止,网撒太大终究满是落网之鱼。 |
|
“凡是真心相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搭伙过日子的,最后都成了。”这句台词印象尤为深刻 |
|
我觉得国产青春电影里算很好的了。 |
|
高中时看的,大学了再重看一次多了些许感慨。不一样的学校、学生和课堂,一样的奋斗目标。喜的是终于结束了那段早起晚睡枯燥无味又胆战心惊的日子,悲的是再也回不去那时的苦中作乐并肩作战又热血沸腾的青春。 |
|
我有一个教师梦。总想带着熊孩子们成长。 |
|
2013.8.7青岛万达影城(台东店) |
|
敢于拍一群高中生谈恋爱、耍老师、上网吧打架、富二代、变态男,这是一种进步,比较现实。富二代、眼镜男很抢戏,变态很做作。中段反转有些猛,结尾逃离不了继续高考的俗套,但这就是中国式青春,《青春派》终究不是《美国派》。 |
|
三星半,半部好戏。前半部青春类型片行云流水、真挚有趣,后半部渐入社会思考层面浅尝辄止、力有不逮。 |
|
看似讲述的是高三,实则是艺术化、模式化的高三,不是我的高三。真正的高三更残酷,每一张试卷的分数都牵动着我敏感的神经。其实高三也是很幸福的,有目标,有家长老师并肩作战。
大一结束那年的暑假看的,低于期望值,也没有太多感动,因为我的大一下累得要死。 |
|
早恋害人,但我不后悔,落榜证明我是真心的,人不轻狂枉少年,青春无悔。 |
|
想到昨天看《此间的少年》书里的那句话——“青春并不神圣,也绝不永恒,但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它自由广大,因为它去而不回。” |
|
青春,
爱情抱着憧憬,
高考,
紧张又期待着。 |
|
我记得关于复读有这么一句话“是弯路,也是风景”,把主角设定为因恋爱而选择复读本身就已经打动了我。从高三毕业照的表白到复读毕业照的表白,很感动。在高考之后看的,似又走了一遍这条路。与大多数青春片相比已经很贴近我们的青春了 |
|
离开校园后才真真发现曾经那些内心痛绝与书本为伴的日子虽然聊苦,但却最简单最开心。电影叙事简单朴实,没有大野心,但真诚动人。 |
|
三星半;比其他几部同期好许多,命题作文不做作很自然,相信凡是经历过那段的人,都会有代入感;对高考这个敏感话题解剖不算深刻,但还算客观;秦海璐演得真好;银幕上的「失恋33」和春晚王菲eason的出场,像重新复习了一遍破碎幻灭,于是电影中反复拨打的电话和短信就像噩梦重演。 |
|
虽然讲述的是高三,但已不是真实的高三,有很多的夸张,虽考虑是影片需要艺术加工,但不赞成。 |
|
室友安利的。确实挺好看的。不过对高三的戏剧化处理有点过头了,把高三妖魔化了。演员演的很好,三星半~泰戈尔脑残粉自行加了半颗星嘻嘻~ |
|
说了这么多,还不如《童年往事》中的一句:那年暑假,我真的参加了大专联考,没有去上军校,就是因为吴素梅的那一句话。 |
|
是个好片子 |
|
极其讨厌那个消费娘娘腔的角色。当视角里出现了回温青春的字眼,就始终觉得那不是记忆中的故事。戴着手铐创作的命题作文因条条款款显得各种别扭,如同我们那都算不得什么青春的青春。 |
|
影片有三个问题,节奏不统一、重点人物塑造太平面、煽情方式很单一,但除了这些以外,它狠狠地扇了那些拍不好电影就抱怨审查的电影人的嘴巴。虽然是篇命题作文,但刘杰最大限度上地保证了影片的真挚以及能够带给观众的共鸣。至于最后对于我大北电的讽刺,别认真就好~ |
|
离开校园后才真真发现曾经那些内心痛绝与书本为伴的日子虽然聊苦,但却最简单最开心。电影叙事简单朴实,没有大野心,但真诚动人。 |
|
很励志的高考题材的电影,看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感染的我,特别用功学习。董子健的演技没的说,每个角色的形象都很有特点 |
|
高一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几个班的同学一起看的,很励志啊。 |
|
假的一比啊...高考的人,哪那么多时间浪啊... |
|
泰戈尔说过,初恋不怕早,就怕遇到绿茶婊。 |
|
这部片子的营销决定了它能走多远,如果能够引起话题让人在社交网站上开始刷回忆刷感慨的话,票房大卖不是问题,毕竟从品质上来讲,这部片子和《那些年》《致青春》不相上下,但是从“青春派”这个类似“三俗商业片”的片名来看,很令人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