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羡慕韩国电影的时候你还不知道我们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拍过很多牛逼的电影 |
|
评论中很多人对此片过审非常惊讶。甚至用以讽刺当今的电影审查制度。我承认此片在政治方面极为大胆,甚至在影片前半段是把“党委”当作“反派”进行角色塑造的。(当然后面洗白了)但请大家回忆或者查阅资料。84年,事实上是国企改制松绑放权的一年。此片上映于1986年,“松绑放权”运动已经进行了两年,并取得了卓越成效。所以此片事实上是一部迎合政策,政府弘扬改革的“政治宣传片”。另外片中过多的画外音也导致整部片子看起来更像一部新闻报道,不排除刻意为之的可能性,但从电影艺术性的角度来讲依然有待商榷。人物方面因为需要顾及符号化后的普遍性,却忽略了特殊性。所以这部影片的意义在于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展现了那个时代昂扬向上的中国和我党勇于承认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单谈“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吹太狠,就业余了。 |
|
8.0 新闻旁白,纪实手段,涉及党政分离、依法治国、出版审查等敏感问题。揭露与宣扬并行,坏在后者。一句“党的领导又到哪去了”问得法官哑口无言。电影就如片尾赵紫阳影像,不会再有了。 |
|
独到的角度,前卫的思考,被压制和忽视的精品,电影审查,对电影的思考,劳教,萌芽 |
|
疫苗连日刷屏,偶然从故纸堆找到《T省的84、85年》,这一部堪称宪法教科书一样的电影,昂扬,满满的正能量,最终却又只能在试验剧场审判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中国似乎是没有T省的,如果有,或许是台湾。本片从头到尾充斥着两种声音,法律的声音,乃至意识形态的声音。尽管阅片过程体验差,但能为现在所不能,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
|
如果不是课题需要,我根本不会知道这部电影。八十年代电影的大胆开放和对现实的高度介入简直无法想象。“那我问你,党的领导在哪里?”“党大还是法大?”这些当今居然还能成为问题的问题,早在1986年的一部电影中就得到了明确的回答。 《T省》和《黑炮事件》一同构成最直观的80年代社会政治图景。 |
|
八十年代针砭时弊的理想主义,杨延晋很擅长这个题材。那个年代也适合这个题材,拳拳爱国主义理想全部直给,眼里充满纯真。关于依法治国,关于改革,关于宪法和党章,激烈的探讨。那时的记者也面临层层审查,不过很有理想,多年以后就不得不闷声发大财了。杨延晋三年后也基本不执导了,理想主义像流星。 |
|
超前三十年乃至五十年! |
|
正面发问“党大还是法大”,自然是法大,但影片一再嗟叹“我们做到了吗”。整个故事实在太生猛太完美了:一个实业家状告厂党委,赢了,之后又能怎样呢。用新闻纪实的手法推进故事发展,客观地营造出“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但始终粗糙,离经典差了一截。 |
|
(原评论已被删。补记仅做记录)最后一个堂堂大厂党委成为被告,最终败诉,还是公开审判。86年的片子,“是法大还是D大?”、“D的权威性领导在哪里?”这种常识性质疑现在也不允许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可如果根本大法说改就改呢?8.4 |
|
在那个时期拍出这种片子难道很奇怪么,多主旋律啊 |
|
告赢了然后呢,法官被下放了,厂长被革职了。2022年了然后呢,有什么变化吗 |
|
“D大还是法大?”在小心翼翼用缩写的当下,答案昭然若揭 |
|
下级党组织开会对陈歌说:“你虽然是在告总公司,但实际上你是在告我们党委啊!停止你们的合同,撤销你们的职务是我们党委做出的决议。你作为一个党员企图推翻一个党组织的决议,你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你不要想得太天真了!人民法院是不会支持你的。在中国绝对不会有这种事情!” |
|
《T省的84、85年》: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出生以前那个红红火火百花齐放的年代产物,主题尖锐,运镜和剪辑范儿也很正,更有幸目睹了紫阳真人。 |
|
30年前的誓言与决心言犹在耳。法大于党还是党大于法?这30年,国人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
|
其实从片子中已经可以看出未来暴露出来的隐患:能有这样的判决结果,一是得有英明的zy,二是得有坚定英勇的个人。是这两个条件,而不是制度保障决定了主人公的胜诉,那如果这两个条件缺了一个呢?
从电影的角度说,字幕、旁白类似新闻片风格,却又有非新闻片的镜头,风格似乎不太成熟。多一星给能拍出这部片子的八十年代吧。 |
|
#补遗#简直太强大,当年为了看杨延晋看过一遍,有点记不清了,今天重看只提示剧情,更多去注意镜头的运动,剪辑,叙事结构等等,觉得真是太强大了。立意就很猛,表现得也是跌宕起伏,对各个人物阶层的刻画也是精准而犀利。让人唏嘘的是,这些老干部们也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是正义的。台词很酷,处处珠玑,几处演讲都跟镜头配合得非常好,有格局有气势。还是那种感觉: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大多是先辈们经历各种改革争取来的。保留了很多当年的社会风貌,弥足珍贵。有一处领导们说:“内部协调,给总公司一个台阶下”,镜头立刻转到了两人在下台阶,随之大远景,工厂一整面墙的外置楼梯,简直太有形式感。C说:“这就是在‘下台阶‘啊。” |
|
【豆瓣第3000部电影】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明之风的产物。剧本有力,两个时间线索并行剪辑,以近似电视纪录片、内参教育片的风格,讲述了改革开放后法律人、媒体人对伸张正义的追求,深入探讨了党和法的关系。对官僚的刻画生动形象。毕克老师的解说更添威严感,至今振聋发聩。今日绝无可能拍摄过审 |
|
想哭,你们自己看全部短评吧 |
|
并不是什么被严重忽视的神作,反而对比显示出《黑炮事件》形式化寓言的彻底和决绝。三星全给题材:从市场经济改革矛盾出发,带出一点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最大胆的是不断抛出“党大还是法大”这个看上去特别犯忌的问题,但也不断申明其在党章中的落实。有几秒钟还在想会不会拍成法庭类型片,结果成片都算不上一篇特稿,只是社会新闻汇编,所有人物都是纸片,只有大事年表式的痛苦。少数机位和运动稍显志趣,大拍法完全是新闻纪录片式,尤其是大量旁白和字幕,开始以为是对这种形式的自反,但其实是倚重和信任,最后的效果也像是一档法制节目。对中国电影来说,敢说真话似乎就成为最高赞誉。现在回看,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真像一个梦。最近学会个新词:小骂大帮忙,我想完全可以套在这个片子上。片尾对中央的认可与宣传,比如今国产片加行字幕姿态谦恭多了。 |
|
到现在为止没有哪部片子能如此深刻的反映改革的内涵,虽然它拍摄于约30年前 |
|
3.5。整整30年,问题依旧,再过30年,问题是否依旧。 |
|
八十年代,最好的时代 |
|
杨延晋似乎着迷于寻找电影与记录的界限,政治音正确是多么悦耳动听,毕克的旁白不能再威武了 |
|
(9/10)本片并不是单纯地在批判,也在认真地提出意见。这部影片拍摄于1986年,而故事发生在1984年,当时改革开放也就刚开始几年,中国急需对社会制度(尤其经济体系)进行转型,但旧有的官僚作风阻碍了新的发展,从未读过经济法的干部却在干涉专业人士的经营策略,本片主人公程戈也因此得罪了上级被开除,于是一个现在我们看来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企业诉讼案件,却演变成了“党大还是法大”(剧中台词)的问题。但指出别人脸上有脏东西,不是为了污辱对方,而是让对方擦掉、变得更干净漂亮,指出党内存在的问题也不会影响党的形象,正视批评者的意见而不是对其扣帽子,这才是本片的主题。但今日网友观看本片却别有一番滋味,而两名记者千辛万苦的报道却被审核方轻描淡写地否定掉,我想豆瓣网友最能体会这点吧…… PS:本片的旁白是上译的毕克。 |
|
活跃而危险的凶猛年代 |
|
除了剪辑戈达尔之外,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其实还特别像公民凯恩 |
|
有过梦。 |
|
太强了,虽然总是出现的那些旁白实在让这个电影不像剧情片,但是我觉的这是导演选择的适合这个电影风格的一个手法。编导对社会各类人的理解和刻画都很好,有时不需要太多笔墨也就可以点到位。那些意识形态的、国家的、社会的观念冲撞,放到现在也是挺有价值的。而且法制观念,就是现在的人也不敢去嘲笑的,因为当代大众也没有达到太好的法制观念。电影对节奏和视听语言还都是有讲究的,也有一些表达方式的想象力。不过太多推拉摇椅了,有点过了。整体电影还是很震撼的。 |
|
为当年,为当下,一大哭 |
|
八十年代的“相对自由”真不是盖的,直面观念之争。 |
|
惊的我下巴掉到地上!!!三十年前敢多次出现的台词,三十年后我竟不敢写在影评里。 |
|
牛逼轰轰。 |
|
我一直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内地电影的黄金时代,大到外部环境和创作导向,小到电影人的创作态度和激情,再到影片的题材、类型、质量,都是30多年后的今天所无法企及的。本片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展示了改革中的碰撞与交锋,更重要的是审视了交锋之后产生的涟漪和余波,不仅有批判,更有思索和展望 |
|
觉得这片形式上模糊虚构与记录边界因而先锋的,可以看看波兰导演的《铁人》(1981)。铁人起码还是将镜头对准了工人的,这片以改革为名,仅仅只是呈现保守派和改革派两个精英派别,工人仅仅是在法庭上被审判长威吓因而不敢说话的证人。可想而知后来的改革为什么会变成那样了。自由派到底什么时候醒醒呀,这种改革片也是另一种political propaganda啊,看到短评真的让我哑然失笑 |
|
说教意味浓重 |
|
改革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反复。历次变法的失败都可以归结为既得利益群体的防卫性反扑,而且结果都是异常血腥和残酷。现代文明给了改革温情脉脉的面纱,却也让局面变得异常难测和波诡云谲。党大还是法大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为了达成目的,敢不敢用理念和性命去拼。 |
|
B站在线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893399/ |
|
毕克的旁白好high~ |
|
青年大学习去年有讲过这个问题哦 |
|
杨除了乱搞女人之外真是有才 |
|
八十年代的自由之风,吹动改革解放新思潮,贴合时代的声音,“党法之争”的争论以及对僵化体制的批判是人民迫切需要的改革之风。电视台的编导完全是创作者的自喻,意识形态和体制机制对创作本身的限制,也成为创作素材容纳其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大概是这个词条还能够存在的原因吧。 |
|
以后还能看到这种尺度的电影吗? |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
典型的改开叙事,知识分子以为让体制cosplay一下美国的生活方式,就能把问题解决了,这是想屁吃。 |
|
又一部让我相当青睐的中国电影。虽然在拍摄制作方面惊喜与欠缺并存,但故事表现的「符合当时乃至当下的矛盾」还挺尖锐。放眼我看过的上千部国产电影,这样的作品稀少得宛如昙花偶现。影片中拍摄的纪录片《T省的84·85年》试映审查不通过暂时不能播放,需要编导做较大改动后再送上级领导审查,两人反复修改产生分歧最后还是没能成功播出;将片比片,不知电影《T省的84·85年》本身修改多少内容才得以上映?—— -在我们中国,是法大于党,还是党大于法呢?-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我们做到了吗?-如果说过去没有做到,那么现在一定要争取做到。这是历史的要求。 |
|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胆魄和敏锐,已经过去30年了,而今天来看,仍然有超前意义。影片是对改革开放之初党政关系的思考,对党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应处什么地位的提问,并借改革者厂长之口,提出体制改革的声音。那时,政府开放政策,民间改革自活经济;如今改革政府全包,民间经济难以为继。是前进还是倒退? |
|
所以你说对于电影的宽容度,我们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
|
多年前尚能大声发问是法大还是裆大,多年后怕查水表早已不敢说话。分数全给题材大胆前卫的言论思想,但对于旁白推动剧情发展和新闻纪实的手法真的不太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