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十五条短评中,只有一条注意到这是一部以殖民者立场拍摄的片子;中学历史的洗脑教育?呵呵呵。第二,感谢上帝,我们中国人从来不不适当去爱别人,帝国的荣誉?不,我们只是存而不论;第三,至少戈登和马赫迪还惺惺相惜斗智斗勇了一下如今的恐怖分子都是些谁?无名之辈的无差别打击? |
|
帝国主义无耻美化殖民历史的政治宣传片。从现在的角度看,剧本真是多方面的都很有问题。比如说编剧连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都没搞清楚。但最可恶的地方是本剧的思想内涵是,“一个虔诚的欧洲基督徒男性,不为政客的算计所左右,为了信仰,被野蛮的阿拉伯人杀害了。但即使是死,基督西方在道德上也远高于原始野蛮的穆斯林。”当然这一切有时间的局限性。撇开这一切不谈,演员的演技都很好。奥利弗演啥都行,你说牛不牛。 |
|
过于离谱,戈登简直被塑造成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连苏丹起义领袖马赫迪都和他惺惺相惜……吹得太平天国运动好像就戈登一个人平定一样,你让曾左李怎么想?
《喀土穆》和《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是60年代的作品,围绕苏伊士运河以及巴以冲突展开多次中东战争,「日渐落帝国」重温殖民黄金时代对于该地区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塑造现实干预的合法性。
抛去这些险恶用心,影片的异域风情和战争场面,还是值得一观。 |
|
《清史稿》洋将传:戈登歸後,埃及亂,督師討之,遇害。朝廷遣使往弔焉。戈登嘗言:“中國人民耐勞易使,果能敎練,可轉弱爲强。”又曰:“中國海軍利於守,船礮之制,大不如小。”當時稱其將略云。 |
|
击败一个圣徒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己成为一个更神圣的圣徒,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圣徒,一个殉难者。不得不说,基督徒和穆斯林是相互了解的。这片永远不会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但它自有它的智慧。而到了今天,似乎还生出了现实意义。喀土穆、苏丹、ISIS。理性社会可能是更加有效的,但它能有自己的圣徒么? |
|
多才多艺的皇家工兵典范,虔诚的基督徒,坚定不移的废奴主义者,一生宁折不弯的强梁分子,不慕虚荣于浮名财物一无所重,崛起于中国,隐遁于伦敦,初治苏丹,再赴苏丹,终殉身于喀土穆。(说戈登多才多艺,也因为他在喀土穆的筑防自守实在是将工兵的能干发挥到了顶峰,可惜坚守到城内补给罄尽也未能等到援军及时赶到,等国内的格拉斯通终于屈服,戈登的老朋友沃尔兹利将军率远征军出发,又于途中遭到马迪军阻击而耽搁行程时,喀土穆已城破。戈登出身伍利奇,伍利奇是培养英国炮兵与工兵的摇篮,而他父兄皆为炮兵将官,戈登却成了一名工兵,命运自有安排……) |
|
在中国的“戈登提督”抑或在苏丹的“戈登帕夏”,在片中被塑造成了一个为自己的浪漫理想献身的殉道者。如果脱离殖民主义的话语体系,他的所为却也与当今欧美流行的“白左”惊人地相似,自信和狂热的ISL原教旨主义者对话能感化对方,可惜只是徒劳;而片中他与马赫迪之间的英雄相惜,看起来倒更像是那个时代西方对“文明”的非洲人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影片本身质量不错,尤其是对白中满满的话剧感,不啻为英国电影中莎剧遗风的一种痕迹。PS:戈登本人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成为联系中国和苏丹之间友谊的纽带,怕是历史开的最大一个玩笑吧。还有为啥我小时候一直把这个地名念作喀士穆来着= = |
|
值得一看。片子侧面表现了英国政府对于宗教国家的态度,尊重但不带有明显的倾向,国家利益优先 |
|
"A world with no room for the Gordons, is a world that will return to the sands." |
|
戈登身上的责任感 道德原则 与其自身的将门家庭背景和虔诚的宗教信仰都是分不开的 下一代的现实主义外交家会鄙夷他的愚钝 更下一批的白左则开始给他贴上帝国主义标签 这种趋势本身也与洪秀全和马赫迪之类激进狂徒的民族英雄 反帝英雄化 是 同步的 |
|
希望有机会拍一部真正的Chinese Gordon in China,那应该更是一个传奇!本片也是史诗级别的制作,60年代的作品放到今天也不落伍,尤其在骑兵冲锋段落很漂亮。但主线内核有点纠结于Gordon个人的牺牲担当和英国政府的谨慎狡黠之间。戈登和马赫迪关于信仰的天人交战,可以更有深度,但没太展开,当然展开了就变成宗教片子,也跑题了。 |
|
历史的「吊诡」(或者是「真实」)在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完全取决于立场,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代这个标准恒古不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殖民主义」和「国际主义」不过是银币的双面,而「冒险精神」这个被讴歌近百年来的「人类美德」背后有太多的模糊和残酷,对于观众而言,是否接受这种「被打扮」的历史呈现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
|
……one man among men who did not do what he was told, but what he believed to be right. In a world moving inexorably towards conformity, it would be well to remember Gordon of Khartoum |
|
几乎是史诗脸演的最好的一个角色了 |
|
今天,在北平xxxx历史博物馆里,放置着那支刺死戈登的长矛,那是当年苏丹赠送来的礼物,这种馈赠符合革命史观对“刽子手戈登”的评价。然而,在最繁华的城市带——江南,这片戈登曾经为之战斗保护的土地,那些被他和常胜军庇护下,免遭皖南命运的后代们,是否还欠着他的一尊雕像? |
|
一部现在看来很不政治正确的电影,重映的话估计会掀起轩然大波,商讨英国万恶的殖民主义了。想想现在世界的不太平大都是英国“分而治之”的产物:印巴,阿以,中东,苏丹(包括达尔富尔),塞浦路斯,当然还有自食恶果的北爱。爵爷那个年代特爱涂黑脸演黑人(放现在肯定被骂),演了马赫迪起义的那个救世主马赫迪;“宾虚”则演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戈登。另外这是潘纳维仙70的最后一部,50年后昆丁才在“八恶人”中用回。 |
|
片名更准确的说,可以仿“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叫“戈登在喀土穆”。总的来讲,东方主义的好材料好靶子,毕竟还没经过1968没反省自己的殖民罪恶,还沉浸在自我陶醉的优越感中。 |
|
五星是给劳伦斯奥利佛演的马赫迪老阿訇的。戈登在英国人眼里是个骑士 ,再不济也是唐吉诃德,但是这个世界不需要他去自以为是地拯救 |
|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
|
勉强及格。前有阿拉伯的劳伦斯,后有喀土穆的戈登。面对马赫迪起义,戈登帕夏重返苏丹,英国不愿搅浑水,本地奴隶商怀着国仇家恨不合作,戈登只能靠刷脸困守孤城。戈登的行为有两层意思,第一他是要保护埃及人,白银时代的电影里,英国拍这些昔日殖民地的题材时,一般都立足于人道主义,是英式“帝国电影”主要特征;第二是有明显的宗教意味,马赫迪声称要血洗喀土穆,是建立在他的宗教野心上,戈登把自己像人质一样扔在那儿,有在营造宗教神迹上神锋相对的意思。赫斯顿又一次演了有异域属性的白人,他塑造的戈登,面对属下高傲,在敌人面前是殉教者的坦然,拿捏的挺好。涂成黑脸的劳伦斯沉稳,坚定,也挺好。本片最出挑的还是战争场面,夜晚突袭粮队、河上阻击援军、攻城战都堆了不少人,战斗细节考究,虐马比较狠。戈登死时的场景复刻了课本上那幅油画 |
|
中国历史书上的刽子手和英国人口里英雄中的英雄。很难得的史诗大片,几十年前的电影,拍摄的时候戈登也就死了几十年。几十年是人类生命能够够到的长度,这种感觉就像发生在不久之前,真的神奇。 |
|
m21150:自负的戈登妄想着援军,他不过是个棋子。1898年,英军凭20挺机关枪射杀恩图曼起义军近20000,马赫迪王国灭亡。 |
|
戈登果然厉害,英国原来很多年前就吃过极端穆斯林的苦头,难怪要脱欧 |
|
不明白为什么当年看完阿拉伯的劳伦斯,整个人中东风情上脑的时候,却没有看这部喀土穆(虽然地点在非洲苏丹)。看到一半发现主角戈登是当年替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人,感觉有点复杂。看到中间戈登誓死不肯离开喀土穆的时候,我跟英国政府一样无法理解他的执念。接下来看到戈登和穆斯林叛军首领马赫迪见面,发现对方发誓要屠尽所有对手和城内不肯归降的男女老少时,我还在想,难道当年左宗棠抬棺进疆是跟这英国人学的???等电影看完再仔细搜索。发现左宗棠1880年进新疆时,正好也是戈登要被派到苏丹那一年。而且左宗棠才是真正平复太平天国起义的人物……所以……其实是戈登学的左宗棠????? |
|
看了介绍才了解了一些人物。原来这个人跟中国也有渊源。这是很典型的英国大制作,光看开头的战斗就知道了。Khartoum.1966.1080p.BluRay.x264.YIFY |
|
3.5分吧。故事拍得不错。只是切记一点,要把电影中的“戈登”与历史中的戈登分开,和《北京55日》一样不过是为殖民者歌功颂德的影片罢了 |
|
一般的史诗片,海斯顿在气质上和戈登相差甚远 |
|
至今20221002豆瓣有1200人标记看过。1890年,天津英租界的工部局大楼落成,为了纪念戈登在开辟和规划该租界方面的贡献,这座大楼命名为戈登堂(Gordon Hall)。在落成典礼上,戈登的巨幅照片,挂在会场的中央。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盛赞戈登的军事指挥才能后,宣布大楼正式开放。1897年天津英租界第一次扩充后,将新筑的一条马路命名为戈登道(今湖北路)。在戈登曾经活动过的上海,1900年,上海公共租界也将西区新筑的一条重要道路命名为戈登路(Gordon Road,今江宁路)。2010年,天津市在海河南岸重建戈登堂。异地重建的戈登堂在海河南岸,紧邻大沽桥。张自忠路和大沽北路交口的那座建筑物就是。 |
|
5又一个沙漠英雄。。。片子还可以。。估计是海斯顿最好的一个角色了。。。独闯敌营甩掉斗篷俯视的镜头很有感觉 |
|
2.5星,大场面不少但就是假的慌,有股浓浓的舞台剧味道。。。尤其是所有演员的服装化妆道具哪里像是一群在为了宗教信仰民族独立拼死斗争的人啊。。。奥利弗的黑脸每次出现都让人觉得可笑极了。。。本来这种电影的立场就已经在引发争议还让一群白人顶着个黑脸扮异教徒真无话可说了。。。 |
|
年代感十足的历史大片,从殖民者角度着重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殉难先导供后人膜拜。其实这种片子真没啥意思,但是很符合很多国人一贯的英雄主义情结。 |
|
值得一看,《沙漠龙虎会》有着史诗片的视野、气度和色彩绚丽的画面,它能将观众带入非洲沙漠以及感受宗教战争的狂热,但是终究,它与类似风格的经典之作《阿拉伯的劳伦斯》还有不可企及的距离,首先它就没有《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旷世绝伦的摄影,这恰恰是史诗电影的奥义之一。 |
|
剧中戈登:“你的真主派了你和你的十万大军来面对孤身一人的我,那么请告诉我是谁会被人们记住”,仔细想想好像知道戈登的确实比马赫迪的多。 |
|
中国的戈登葬身于此 |
|
由于在殖民时代异常活跃,被称为中国的戈登和喀土穆的戈登。他是一位管理能手,在领导常胜军时表现出一定战术技巧。但对宗教有异常的癖好,自信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影响异民族。
最后被非洲兄弟用长矛戳死了。
为何? https://www.douban.com/note/735999015/ |
|
迄今为止看过打斗场面最假的影视剧了。电视剧《三国演义》除外。 |
|
They say the Nile still runs red from the Battle of Khartoum! |
|
老派宽屏,偏土黄的色调,战争,历史,史诗题材,能勾起不少童年时代看CCTV6的译制片的感受 |
|
从现在的角度看,没太多优点了,大场面,广角,对于现在的技术都很一般了。。。只剩几个镜头还不错,不过电影本身还算可以一看。。。 |
|
所谓殖民主义英雄的政宣片,尽管个人有着恪尽职守、忠于荣誉等闪光的一面,却在中国留下了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查尔斯·赫斯顿很适合这类角色,摄影不错,可媲美《阿拉伯的劳伦斯》。 |
|
护理之母南丁格尔和戈登是好友 |
|
极好的片子,查尔顿海斯顿演的戈登,最后头被砍下来挂在长长的杆子上,没有露出他的脸,镜头切换到他的骑马塑像上,这时影片说,苏丹陷入一片混乱中,瘟疫横行,马赫迪几个月后就死了。对民族主义和暴民政治的反思。这个片子比较奇怪的是没有女主角,应该给戈登搞个女仆,就像宾虚,后来得知他是同性恋 |
|
先谈电影,画面简直是埃及旅游宣传片,战争大场面全部真人实拍,气势够足,大概是因为历史背景比较冷门,所以不被人了解。再谈谈政治立场,这片子表面上看是尊重其他宗教,英国英雄爱着非洲大地,实际上骨子里是殖民主义和白人至上。戈登成了苏丹的劳伦斯,和马赫迪的相惜成了狮心王和萨拉丁。英美啥时候能明白少掺合别人家的事呢。 |
|
大清提督、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尼罗河的劳伦斯,折戟于援军的踟蹰不前按兵不动。 |
|
马赫迪的救主军和太平天国一样一样的最终都覆灭了,戈登也算一个英雄了,不能简单的用一个殖民统治者来形容 |
|
在B站看完,才想起來小時候其實看過這部片子,印象中當年片名是翻成「戈登將軍」。 |
|
抛开电影不谈,殖民地的行为还自以为很伟大吗,到人家地盘竖个旗帜就是领土了 |
|
这就品性英国人的风范吗,戈登的气质很像《桂河大桥》中的英国上校。现在的历史教材还是把戈登当反面人物吗? |
|
守了两百多天的城防战只有一场戏略失望,排枪怎么没用起来? |
|
在我们的历史里,戈登是一个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侵略者,但是在西方人的眼里,他又何尝不是一个英雄呢?在这部电影里,戈登与马赫迪都是英雄,符合西方人的观点,但是真正在阿拉伯人看来,戈登真的是一个英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