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儿庄战役是整个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也是被国内历史教材宣传的最多的抗战战斗。战役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桂系李宗仁指挥,中央军,桂系,川军,西北军都参加了战斗,可以说是“杂牌军”的胜利。电影罕见的正面描写了国民党将领,也相对客观的评价了国民党军队的功绩。虽然人物还是有一些脸谱化,对人物性格刻画较少,但是也算是为了宣传需要。战斗场景比较逼真,士兵和将军的精神状态的确像是那个时代的人。现在的电影就差远了,一个个的都干干净净,体格强壮,表情坚毅。川军王铭章师长殉国,地方派系部队不计损失,出工出力,才有了这次战役的成功。只是这种情景在后来的几年里变得比较少了,国民政府内部也没能真正团结起来抵御外侮。我们真正要记住的是那些死去的士兵与百姓,他们很多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最后,向曾经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他们致敬! |
|
上个世纪国内唯一拿得出手的战争片。 |
|
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天白日满地红 |
|
这部电影拍的还意外的中立,委员长空袭时面不改色打嘴炮的正面形象也是蛮神奇的。国军浴血奋战打残了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和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这俩都是战斗力不亚于英苏的精锐师团,另外日本指挥官矶谷廉介的演员不是王司徒嘛………以前都没发现 |
|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勿忘烈士鲜血满地。 |
|
这部电影和《大决战》一样是好片,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影厂拍摄的一系列的战争片中的经典。排第一的那个短评说:“上个世纪国内唯一拿得出手的战争片”,这是典型的带着立场看问题。 |
|
我只是想找一部反应正面战场的,找来找去也就这一部 |
|
现在看有多处情节是用很刻意的方式展现,好在感情是真挚的。当时国家是那样的困顿,还有不放一枪就弃城的让人失望的军队,大多国人还是在努力,现在有些青年碰见一点难,就以对国家失望的借口或出国或谩骂,还好意思以进步青年自居? |
|
诚意,所以能在几毛钱一张门票的时代斩获2.7亿票房 |
|
就想知道王铭章将军率部殉国,在得知援兵不济时,心中作何感想?孙连仲在面临部队拼光,孤立无援时,心里作何感想?这些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马革裹尸,可后方那些蝇营狗苟的小丑却忙着钻营,到底值不值 |
|
很好看啊,大量战争细节,非常克制的煽情,没有主旋律逼逼。觉得特别好。 |
|
这是我看得第一部描写正面战场的电影,彻底改变了我的近代史观。 |
|
日军作战记录:"敌人为第27师第80旅,检讨从昨日以来之战斗,不愧为蒋委员长所信任之部队,决死奋战,据壕死守,士兵全部均抵抗至最后。视其七十九个战壕,尸体垒垒,令人感叹。透过传译劝告投降,无一人接受。由此可见所谓尸山血海坚守至最后一兵一卒,并非日军所独有之事……“ |
|
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是几年后大决战模式的一种试验,但是更多的,这部电影还架起了两岸思想上沟通的桥梁。 |
|
《八佰》受阻的时候,重温意义不一般的《血战台儿庄》 |
|
蒋委员长不惧日机仍然坚持讲话和最后的血肉长城都是经典镜头,尤其是前者,更是大陆电影首次让蒋以较正面形象出现。 |
|
时值《八佰》全面公映在即,我看到有人说上世纪我们就曾拍过一部展现正面战场的优秀电影,细查之下,原来是这部我小时候就看过的《血战台儿庄》,其中有很多场景都记忆犹新,今日重看,抚掌长叹。随后又按图索骥到张自忠将军的戎马一生,看到维基百科中他在最后时刻的诀别书,实在动容,故摘抄于此,以志纪念——
「仰之我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D、179D取得联络,即率该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179D、38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小兄张自忠手启五月六日于快活铺」 |
|
中国大陆最好的战争片,没有之一 |
|
中国牛逼战争片之一 |
|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此片能够客观正面描写国军将士浴血抗日的史诗!它用血与泪猛扇现代抗日神剧一耳光:战争不是儿戏!本片音乐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 |
|
四星半;主力部队包夹的场面再多拍十分钟最好,不然略显头重脚轻;影片完成度非常高;没矮化蒋介石,没贬低日军,非常客观,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抗日电影 |
|
数度流泪,抗战真的不容易,虽然通过史料知道国军当年的英勇和壮烈,但观影过程中还是被震撼了。八十年代的片子放到现在依旧是抗战影视剧作品中的巅峰之作。现在有了技术,有了资金,为什么拍不出当年那么优秀的电影呢?老兵示范炸坦克的片段,儿时有些印象。 |
|
初中就看了。现在重看,边对比李宗仁的自传。了解细节。
此片已经拍的相当客观了。 |
|
国共合作。正面战场。难得把国民党将领正面化描述的热血抗战片。(十三年后补:全面了解近代史,国军正面战场之功和烂党派系林立内斗失矩之过不能相抵,这功真正属于抗战的兵民,年轻时还是幼稚了。) |
|
好就好在影片全面展现了国民党抗战中的全貌,从政治层面的战争动员,到战略层面的全局部署,再到战术层面的排兵用谋,再到战场层面的英勇拼杀。动员靠爱国主义,战场靠将士的热血胆气,战术上多有奇谋,唯独战略上乏善可陈,即便有所部属,也不一定能贯彻落实。这或许就是正面抗战的实情,正是因为全局指挥上缺乏正确合理的总战略,最后只能换来尸山血海的慘胜和英雄悲壮的为国捐躯。更理解了敌后战场抗战战略的成功。 |
|
长官,我们连命都不要了,要这些钱有什么用。等到抗战胜利了,别忘了用这些钱给我们立块碑就行!!! (看到这句心里发酸,一寸山河一寸血) |
|
同今天相比,片中的镜头语言显然稚嫩僵硬而缺乏变幻,纪实风格的教科书模式,略显程式化的表演,都有些“旧”。然而,所有这些缺点所在之处,也是都是当时的突破之点。除却技法上的不成熟,有些地方甚至在今日的主流电影之上——至少,当时还能以血肉长城的悲壮结尾,现在却只剩敲锣打鼓了 |
|
片中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当年日军一个甲种师团战斗力普遍可以pk国军三四个军,但张自忠的59军硬生生击溃了号称日军王牌的板垣师团!
王铭章带着川军一个师在藤县挡着矶谷廉介的一个师团,全师战死。
韩复榘为了私利而弃守山东,死有余辜!
… |
|
到现在都没有导演敢在拍一部吗?真是越活越倒退了... |
|
作为抗战公认无争议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的政治意义怎么夸都不为过(尽管徐州会战全局还是毫无意外的崩了),而各路地方军阀的通力合作、不计牺牲也算空前绝后了,片中着力塑造的桂军、川军、西北军,以及稍显负面的鲁军,隐身了的东北军,在后来的历史中没少被老蒋背后捅刀子,不再相信老蒋。 |
|
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你们再也不用把手榴弹绑在身上炸坦克了。 |
|
宋美龄和蒋经国都很快地观看了《血战台儿庄》,并请国民党中常委的全体人员观看。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
|
一寸山河一寸血,少有的国军在正面战场的电影。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国军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致敬国军。 |
|
不看演职员表,真以为这部电影是台湾拍的。 |
|
个人看过最好的抗日电影了,非常真实的还原历史。 |
|
小时候看感觉国民党好菜,要是地道战里的八路军来打,早就灭掉日本人了。后来长大看才发现是部现在也拍不出的好片。 |
|
实事求是承认国军抗战史的杰作!都是中国人,为了民族千秋的火种不灭,誓死不当亡国奴,以必死的英雄气概打了一场惨胜的大捷!伟哉壮哉!可惜这样的好片后继不再有之了。 |
|
刚刚单位组织看的。前一个小时热血沸腾,恨不能保家卫国、身死疆场。后一个小时反思为什么会有战争。一寸河山一寸血,青天白日满地红。战争片的终极意义应该是反战。 |
|
里程碑式的一次战役,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致敬伟大的先烈就是用真实的镜头表现出来当时的残酷和悲壮,本片做到了 |
|
6/10。叙事中心的李宗仁既不奔赴战场,也不豪言壮语,仅出现在关键几处,却从角色气质上赋予了结构疏密从容的特征:记者招待会首次亮相,面对西方女记者的提问,借茶抒情表达不忘抗日的决定,为庄重的情势平添一抹乐观;紧接着老蒋开完军事会议捕杀韩复榘的段落,十分简练地传达国民党高层和各军队间矛盾重重,进一步刻画李宗仁深谙政治利害的圆滑,说明老蒋的心狠手辣为李宗仁违抗军令、收留川军的勇气做铺垫;掩蔽部玩骰子卜卦的细节,输后李宗仁坚定地吐露事在人为、同心协力,道出国民党内部不团结的忧虑。渲染爱国情绪的战争场面都未脱俗,譬如敢死队脚踩银元、川军师长点着烟双目蔑视包围他的日军和台灯下李宗仁的奋笔疾书,但结尾血染城墙的极端长镜头确实震撼,斑驳难辨的成百具尸体在污水中打滚,铺成血路,余火还在冒烟,残缺的旗帜高高飘扬。 |
|
一寸山河一寸血!桂军威武!川军威武!汤恩伯!你就一般啦。。。蒋总裁不躲飞机威武!犹如主席不躲地震!大兵们刀钝亦不退!但是!如果那时候枪多些就好了。。。逗逼的一点是。。。为什么要把日本人的对白用普通话旁白出来列。。。。 |
|
还原和电影是两码事,青天白日飘得高就不用讲故事了? |
|
没有满屏空洞的政治宣言,没有过度卖惨的细节煽情,只是重笔刻画台儿庄战役前后相关方面及若干重点人物在危局情形下的具体挑战、权衡或迟疑及全付应对,想当扎实,尤为真切,真实的还原感极强。选角成功,“张自忠”一出场太像了,而邵宏来也是难得既成功塑造了李宗仁,又成功塑造了陈独秀的男人。 |
|
1938年 开篇的背景介绍非常清晰,1931年后东北沦陷,之后日军侵入花园口攻占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之后计划南北军大汇合,在这种背景下台儿庄战役就变得至关重要。而当时国民党内部还有军阀转国民党的,私立心很重,于是山东就因为不听指令擅自撤兵而失守。历史上被称为“福将”的李宗仁负责彼此战役,对方飞机大炮,我方只有步兵,所以全程战役打的太过惨烈,断了自己后路的生死搏斗 |
|
8.2 军人有死战到底的气节,也有保存实力的自私。拍摄限制自然有,但喜欢踏着大洋上战场,尸骨堆上立军旗,没有对主旋律的厌烦,而更多是对以多换一的叹息。 |
|
“长官,眼下咱命都不要了,还要大洋干什么?留着这点钱,等抗战胜利了,别忘了,给咱们立块碑就行了。” → 于我而言,虽然因年代、成本、技术等等的限制使得本片的战争场面不如2020年的《八佰》那般精彩,但就战争历史来龙去脉的叙述来说,个人感觉还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更胜一筹。影片最后《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 + 伤亡惨重的尸山尸海画面,展现了此次抗日胜利的艰难悲壮,以及战争的无情残酷。 |
|
这部电影让我比较客观的了解到了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的情况,我是从正者无敌上的川军又看到了台儿庄战役,川军在抗日上是真心伟大,听说这一部电影缓解了两岸的关系。 |
|
第一部G党正面表扬国军的 第一部日军使用日语的中国战争史诗电影巨作。 |
|
这部片子忠实地反映了国民党在台儿庄战役中殊死抵抗日寇的壮烈,据说蒋经国允许台湾老兵回乡探亲跟看这部片子有关。不要忘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用当时多少人的性命换来的。 |
|
1986年的电影,全片没有出现一个共产党。完全正面的描写国民党抗日,完全正面地塑造蒋介石、李宗仁。以临沂保卫战,藤县战斗为始,到台儿庄为止。
就服韩复榘,身为山东省主席,弃济南弃泰安。反倒人家川军主动进来抗日,整个一个师在藤县从师长到士兵全部战死不退。真是丢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