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ng Time No Sea,英文名和中文名都好妙。 |
|
在台南真善美戲院,身邊的觀眾全部看完片尾字幕才離開,簡單的小感動,路只有一條也比較好, |
|
“多么美丽的大船啊,你却没能和我一起出海。”台湾真的有原住民小朋友会没有一双运动鞋穿?旺扎真的买不到一双雨靴?《只有大海知道》的情感投射,是传统常见的老少边穷留守儿童,故事移换到怒江丙中洛,好像都能成立。但,如果不是由上一代来照顾下一代,通过民族内部的精神传承(而不是任由外来事物去移风易俗,改土归流),难道是老师,政府?正如对于兰屿,如果不是那一条路,还能有哪一条路可选择?电影展示了歌舞,基督信仰,以及不离不弃的老阿嬷。一开始,凶巴巴的老师扮演了讨人嫌的对象,后来,是在高雄开出租车的狠心父亲。他们一开始所拥有给予的,最后所追逐离去的,都是钱。钱当然不是万恶的,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鸡排热狗。只是那一条路,那一艘船,我们可否,走得慢一点,摇得再慢一点。 |
|
吃着芋头盼热狗,尴尬民族丁字裤,想逃离的支教老师,想父亲的留守儿童,穷乡僻壤文化认同,海浪渔船不愿归来,“台湾有那么多条路,兰屿却只有一条。” |
|
关注留守儿童,关注传统文化及隔代教育。 |
|
在飞机上选这部电影是因为兰屿。几年前在兰屿骑车,很能体会里面一句说话:台湾的路有好多条,兰屿只有一条。环岛就是一条路,此外就是山路。兰屿有几个部落,好多人相信基督教。飞鱼、小型机场、独木舟、酒吧,还有那间国小。那是外在的东西。这部电影是关于内在的事情。 |
|
要想发扬一个文化只有先传承它,要想传承它只有先热爱它,要想热爱它只有先尊重它,要想尊重它只有先平等以待——先承认我们不一样,然后维持我们是平等的。 |
|
前年这阵第一次去台湾,兰屿当时还没季节性开航,就去了小三倍的绿岛。与片中马那卫对比后感慨一样,岛上只有一条路。不过却不像兰屿那样有原住民。其实去西太平洋这些小岛待上几天,都只能和片中黄尚禾一样,发现点地方文化的皮毛,可皮毛之外呢?当地年轻孩子又能知道多少、留下多少?毕竟达悟这样的文化,是脆弱而稀薄的,除了旅游表演外,只能靠《只有大海知道》这样的极小众电影在极小众范围传播一点。至于围绕文化留存的故事,和哪个边远部落都一样,无外乎是聚焦留守儿童。因为现实如此,故事也就趋同,希望看到围绕同样故事的各少数原住民电影吧。 |
|
父子那条线有点像《小鞋子》,又加入了原住民如何延续民族性和身份认同的话题。 |
|
多謝崔導的良苦, 多謝謝小弟弟的演出, 多謝蘭嶼島民!! |
|
讲述一个台湾留守儿童的故事,孩子没有父母的陪伴,其实挺可怜的。
“老师,我哭不出来,我的眼泪都掉到海里了”。 |
|
放下一些宏大叙述,落目于此刻的故事,这种作品是华语电影的黄金 |
|
台湾留守儿童 |
|
本片最不簡單的,就是所有演員,都演得比主演好。 |
|
纪念童年里干净得像一张纸一样的快乐和悲伤。 |
|
【百老汇台湾影展】台湾兰屿达悟族原住民题材电影。基本是素人演员本色出演。展示原住民传统文化部分的舞蹈很不错,既不说教也足够好看。结尾戛然而止,“参赛、父子、老师”三条线索全断,此前的铺垫顿时空无着落,似乎不知该如何收场,突兀地落在“安心回乡”。此外无法理解小孩对城市的失落感。只有一条街道哪里好了?两星半 |
|
电影本身倒是没多好,不过原住民小朋友那首歌真是好听 |
|
“老师,我哭不出来,我的眼泪全部留在爱河里了” |
|
兰屿离岛 不免让人想起风柜来的人 |
|
飞机上看的,留守儿童和原住民教育题材的电影。关于城乡差距,原住民身份,教育的功能,出乎意料的好。下次给学生上课当素材。 |
|
开头有些平淡。兰屿.大概看,一般 |
|
蘭嶼簡單,純樸,風景美麗,但島上的居民卻有很多說不出的悲傷。
小男孩的心事,只有大海知道
很高興在一片類型片中,看到這樣一部作品
配樂和歌曲後勁強,尤其是戲中段的原住民語歌曲
我很喜歡鍾家駿渾然天成,不誇張的演出
算是年度小驚喜吧 |
|
挺巧,一时兴起观看的「豆瓣2018年度最期待华语独立佳作」第8、9名的《阿浪的远方》和《只有大海知道》刚好都是关于教师、少数民族儿童生活的电影。虽然《阿浪的远方》观影过程更享受其中,但这部《只有大海知道》个人感觉在剧作、制作、表演等方面更胜一筹(看完片才注意到「钟家骏」打败《谁先爱上他的》的「黄圣球」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P.S.:观影中间暂停观看的新闻《法院庭长“不开房”保证书背后:精神偏执妻子的猜疑与刀逼》还蛮有电影感的,事件层层推进,真相渐渐明了,有点《浮城谜事》《搜索》的感觉,若能改编成电影的话……? |
|
柏林babylon 淚流滿面。導演本人也在 |
|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一双球鞋,一种期待父亲的归来,祖孙之间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很自然细腻,高雄和兰屿之间隔着那条思念的爱河,所有的眼泪都融在水里,只有大海知道。 |
|
兰屿版马那卫的耐克鞋。纯地理意义上来讲,兰屿之于台湾就像是台湾之于大陆。兰屿的失落惆怅与心酸痛楚,这些共通于所有被生活重担所压迫至不得不背井离乡的人们。 |
|
特别台湾式的温情。发扬真善美,但不一定能看到真善美。 |
|
台湾电影这些年一直还不赖的原因在于总会诞生一些本土性极强的作品。一方面是历史大环境孕育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是始终拥有一批坚守初心的创作者。 |
|
17年金马 听导演讲了创作历程 当着会议室的人就哭了出来 |
|
穷人版柯震东的支教旅程 |
|
胜在挚纯 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 越来越让人心酸酸暖暖 追逐的同时错过的留下的是不是更有意义更值得珍惜 |
|
老师,我哭不出来,我的眼泪都掉到爱河里了。(╥﹏╥) |
|
拍得挺生涩,好在感情还是真挚的。 |
|
文化是有距离的 |
|
没想到一部儿童电影还蛮好看的。钟家骏获得金马奖最佳新演员,果然不是盖的,完全演出了一个留守儿童一边很烦恼,一边又很孩子气的特点。整部电影感情很真挚,提出了很现实的问题但显然也没有办法解决,当然也没有想要试图解决,线索有点多其实可以再简练一点,台湾电影挺好的。 |
|
孩子,如果考游泳、潛水和航海,你是第一名;可是學校用的是漢人的語言,只考漢人的文化和外國來的數學。 |
|
画面还不错,剧情吸引不了我。 |
|
7.5 情感真挚 不止是对原住民 对留守儿童的思考 台湾的小朋友真的好可爱 |
|
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 打工想要赚的幸福生活是用宝贵的陪伴时光换来的。最后老人离开了,孩子长大了,简单的幸福再也难以挽回了。 |
|
多么美丽的大船啊,你却没能和我一起出海。 |
|
3.5 |
|
蘭嶼情懷 |
|
台湾原住民留守儿童+《老师,你会不会回来》。「这是一个属于兰屿的故事,关于大海,关于思念和等待,故事的灵感来自于马那卫和他的祖母,故事的名字叫做,希·马沙卡的飞鱼」 |
|
2020/09/12,長虹戶外放映。太打悲情牌了,角色性格沒有成長變化,難道蘭嶼就只有這樣嗎? |
|
题材之上,当然没有做到完美,但已足够打动人。素人小演员身上流露出来真诚与无忧,自然而然;作为观众体会到其中的失落与不甘,体会也是一种关怀。小主人公细微的心理变化,他的信念与孤独,都被影像赋予了热带温度。总说成长只在一瞬间,其实走的,是这样一个缓慢的过程。小小少年路,过程当中忧愁与思念几何,只有大海知道。 |
|
2019 台湾影展 第一场 台湾留守儿童故事 加入了原住民身份认同议题 |
|
金马获奖片巡回放映,金马最佳新演员钟家俊获奖后的补看。非常简单的台湾原住民题材,涉及留守儿童、父子亲情、城乡差异、传统习俗保留等元素,钟家俊的表演实在是清新、真挚、感人。一个细节:兰屿人在潜意识中便称大岛为“台湾”,“去台湾哦”,这种隔膜是根深蒂固的。至于巡回补看的第二场某得奖纪录片,也是本次金马影展的最后一场,真的很差,企图把年轻的政治投机主义者们描绘成宏大叙事,再加上拍摄者自卑心态的过多介入,实在是苍白无力,开头结尾匆匆闪过的历史事件就是例证。建议导演去看看《牵阮的手》。 |
|
「我哭不出來,我的眼淚都掉到愛河裡了」最近看了好多小島的海,海真是漂亮,疫情結束後想去的地方又增加了。 |
|
又想看海了 |
|
當然你可以看出非常多的細節,非常多的元素,非常多的衝突,非常多的隱喻,從什麼角度理解都可以,但似乎到最後,對於蘭嶼,對於達悟文化,對於原住民,都找不到一條合適的「出路」。片中的「蘭嶼」,其實也就像「台澎金馬」。我個人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對於蘭嶼人來說,海對面的那個島,才是「台灣」。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去馬祖,民宿的胖阿姨也對我說,第二天要去「台灣」修手機,她們是馬祖人,並不是「台灣人」。其實這是很有意思的議題,一些教授和街頭小霸王,其實並沒有真正考慮「台灣」背後的複雜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