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直笑疯。知道什么时候留下这个印象:跟拍电影有关的电影大多很好看。这部更是把这个印象加深了。平时也会主动找来看这类影片,还试着用“导演篇”“编剧篇”“演员篇”等等给它们分类,因为倾向性确实不一样。这个要算“剧组篇”了,因为非常全面,尤其是第一场戏,简直把片场“正常”出现的各种小毛病统统包括了。各种自黑,让影片节奏非常轻快,又适时煽情,反正情绪一直被调动着,我简直成了那个导演,跟着一起紧张一起down一起fighting,看第一幕里那段拍不下来的戏居然被美!哭!了。看出“电影是一种集体创作”,个体的力量有时非常强大,但有时又非常无奈,而向心的集体绝对是电影的保证。最后三十秒的“真实时间”跟“电影时间”开了一个玩笑。可见创作者真是把这些小花样玩熟了。 |
|
就当是为美国独立电影默哀三十秒吧//算是《日以夜作》的美国表亲 混乱的剧组崩溃的导演作死的演员要死的制作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和问题 所以每部完成的电影都是奇迹//电影人要拍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一般不会太难看 毕竟这就是他们每天的生活 |
|
Catherine Keener梦醒后非得把梦投射到现实中来,妹子们都这样,一厢情愿觉得人家跟自己做的是同一个梦 |
|
8.2 拍摄独立电影麻烦多,想要顺其自然,总是节外生枝,梦境现实黑白彩色,最后竟然是对电影梦的不懈努力。“有人说你和昆汀塔伦蒂诺很熟”是最近遇到的最强梗,笑着go fuck yourself…… |
|
衰叔如果你做了導演,也會是個可愛且執著瘋狂的導演
btw那段幻想中的得獎感言還真是激昂啊 |
|
一个烂片导演,一个N流女一,一个傻缺男一,一个多情制片,一个独眼DP,一个嬉皮大助,一个酱油二助,一个屌丝灯光,一个基佬收音,一个礼帽录音,一个易推场记,一个痴呆大妈,一个小恶魔,一个苦力司机,一个易怒场务,一个秃头化妆,一个亚裔服装,构成了这部超牛逼的美国独立电影。 |
|
梦境、电影与现实的连环纠缠,用小小的片场放大了无处安放的焦虑,与大片厂黄金时代浮华截然不同的独立电影光辉岁月,苦乐并存。 |
|
焦虑重症患者看过以后表示焦虑症加剧,但,几段梦境/幻想的虚实相接太棒了!尤其是结尾录制环境音的30秒,极好演绎了银幕时间Vs现实时间的差异与间隔,“电影就是做梦的空间”的最好诠释。 |
|
独立导演真心不易,掌控剧组殚精竭虑,台前幕后各尽其力,临场发挥纯看演技,黑白炫彩真实梦境,秒数计时人生如戏,昆汀光环你算个屁,编导专业参考神器。 |
|
其实本来就是奔着史蒂夫布西密来的。看完觉得一般吧,他最擅长的喜剧特点没有发挥出来。亮点是有,但大体还是显得沉闷了 |
|
过期牛奶,窃听风暴,穿墙老妈。三场戏中戏,三段梦中梦,打脸大卫林奇《双峰镇》,最后沉默三十秒 |
|
是好笑的。片場中不可預測的各種情況要處理。但如果想想他們要面對的就好笑不起來了。★★★☆(影視製作課必看) |
|
7分。三段关于创作焦虑的梦,一堆情感/性/成就感/自尊心的YY投射交织物。汤姆·迪西罗 Tom DiCillo 玩心大发,自嘲也够彻底,为创意点赞。只是拍拍电影的故事,这种相对简易的物理性拼盘还是没有法国人玩得高端(参看特吕弗《日以作夜》 |
|
很有趣的一部电影,从每一个场景中都能看出独立、小成本电影之艰辛,最后快要放弃时的灵感迸发,这往往就是艺术的灵感,最重要的是去坚持,去幻想。 |
|
1.喜剧看似相似,但是实际内在让人发笑的心理结构却可以天差地别。比如有的放低姿态让观众产生虚幻的优越感,有的是用戏剧语言道出大家都想说但又不便讲的真相,有的是自嘲自己的处境让窘迫的情绪在重新审视中转化。本片是第三种疗愈式喜剧。2.戏中戏的结构形成了现实和内心戏/梦境的不同体验对照,借此有机会体验每一个看似淡定沉稳的别人都可能有丰富而未知的内心戏。3.看得好开心。 |
|
拍摄独立电影的摄影棚内各种好玩的事~ |
|
独立电影摄制组の忧郁,90分钟只拍了三个scene其中两个还没拍成。布西密巨好玩!跟谁都称兄道弟、临场发挥想法过多的渣男主贱到家。最后一段重点吐槽双峰红房间侏儒。 |
|
steve好帅呀~ |
|
了解了一点电影的拍摄过程,原来这么叫人心碎!完美的拍一段怎么这么费劲!你演你的我演我的这到底拍的是不是同一部戏?哦天呐!原来是做梦!第六场怎么如此难拍!哦shit!竟然还是做梦!第六场怎么如此难拍?最后总算不喊卡了… |
|
独立电影的各种哭笑不得的NG。我总觉得片场故事可以玩的更花式一些,比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也都更多元的一点表达。3.7星 |
|
本来就很喜欢关于电影的电影,这部真是其中一部特别有意思的!深入电影制作者们的内心,他们的喜悦、困境、焦虑,电影拍摄时的各种细节。以梦的形式展现出来,很有创意。女主其实很能演,在梦、现实、别人的梦、开拍时、没在拍的时候,各种状态表现很好!前边的梦,让人发狂,我的梦也经常这样,特别想做却怎么也做不到一些事情。还好作者还算善良,最后结束时比较开心一点。这种喜剧我感觉还是挺高级的,不是屎尿屁,没有肥婆摔倒,而是依靠专业笑料。这些笑料绝对是有实际经验的人才能编出来。(不过片子里拍的片子如果有成片,一定是个小烂片吧,哈哈)拍电影真是和绘画、文学等艺术差别极大,有时候更像一个工程,而且受资金、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影响非常大。不是制作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成品什么样,真是很难说的。 |
|
Tom Dicilo是《漫长假期》和《天堂异客》的摄影师。 |
|
讲述片场生活,与拍电影有关的电影永远是我的最爱,本片则是其中的顶级之作!但可惜却如此小众,沧海遗珠。这电影差点把我笑尿,所有角色都很stereotype,所有状况都那么真实,好莱坞的低成本片场就是这样的,其实成本更低的大有人在,拍摄当天只有导演一人现身的,或者导演带着所有设备失踪的,我都经历过了,只能说本片里这电影拍得还算顺的,起码还有布景,服装和道具,已经算奢侈了。最深刻的,做收音的痛苦谁能懂?举一天boom下来肩膀僵硬,鲜肉演员每次NG,或者每次外面有点动静就得多扛几秒钟,最主要机器还老故障,有时候真觉得选择拍电影是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没有但是。凯瑟琳·基纳真是美翻了,片中这个剧组我宁愿搭钱也要和他们合作一次,太欢乐了! |
|
节奏很棒,片场的状态都非常的逼真,同样是拍拍电影的戏,这部戏真的有意思 |
|
Insanely cringing to watch. Sometimes it’s rather faithful in showing what real film productions look like than a thoughtful comedy. Still, the chaos, egos and folly of every filmmaker was vividly manifested in this seemingly three act structured story. It’s very ambitious and it did pull off nicely. |
|
独立电影导演的抓狂。第一场导演梦境,第二场女主梦境,第三场现实,每一场都事故百出,哭笑不得。最后30秒的安静各怀心思,牙叔获奖感言:我想对每一个看不起伤害我的人说谢谢,但是我说不出,我想说的是,go fuck yo....【每次美梦都是这样被打断的 |
|
影友们都说,关于拍电影的电影都蛮有趣,嗯,确实有点意思,电影用三个小片段来分别描述不同的故事,虚幻、梦和现实以及时间都是电影的亮点,小乐趣也很多。我觉得电影就是导演的梦也是导演的现实,也是观影者的梦也是我们的现实。 |
|
整部片子跟Steve Buscemi 本人一样,一种神经质的好看 |
|
片场那些事;我来拍这部电影只是因为听说你跟昆汀塔伦提诺很熟。。。结尾录30秒钟环境音时片场众人各自的想象,诠释了叙述时间和现实时间的区别:延长 |
|
syd推荐。太好看了!不过拍这独立电影的倒霉导演找的这帮人也太不靠谱了,活该你在三次元四次元里都好过不了! |
|
低成本电影与演员的微妙关系,看似荒诞的喜剧却有着发人深省的意义。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so:电影真的不容易。 |
|
元电影与梦中梦,两种在后30年里被不断添枝加叶的类型,本片用最少成本达成一鱼两吃。关于草台班子剧组的喜剧描写,每个人都不靠谱但大家想拍电影的“profession”却很足,从昆汀到《摄影机不要停》,简直是小成本的范例。导演的个人表达主要体现在黑白-彩色的调换处理上,依旧是最小成本的“特效”。在拥有电影梦的导演视角里,生活是黑白,电影是彩色;可在为演员事业焦虑的女主眼里,电影是黑白,生活是彩色,直到最后一幕所谓“现实”,拍的却是一场“梦境”,于是一切落入“彩色”,造梦人与做梦人的身份达成统一,彻底混淆现实与梦境,是本片最电影与浪漫的时刻。不过做梦的人物视角在第二次跳入现实后就出现视角逻辑问题了,小恶魔角色也明显刻意找茬加戏,这股粗粝制作与鬼才永远是小成本的魅力,大张旗鼓地去搞“元电影”反而显得假模假式了。 |
|
我要是早点看到这片,2013年也就不会拍摄那部短片了,一想起来就他妈想骂人,骂任何人也包括自己,真他妈操蛋,每当看到这种戏中戏都会令我感到影视这行的无助和灰色,如同本片里每当拍摄一场戏,都各种情况百出,现实里尤其是在中国,不可能像本片里的这些人如此可爱! |
|
just roll with life |
|
开篇引人,中间热闹,后段虚无,结尾高光,几度笑出猪叫。疑问:为什么全世界的剧组都这么急三火四杀气腾腾?是不是high budget的大导组就不一样了?P.S.第一次看Catherine Keener演青年正常人类女性,好美好想咀。 |
|
电影是造梦,梦中人在拍电影,电影里的人又在做梦… 用烟雾和小矮人来标记梦中梦,然而你何时梦到过小矮人? |
|
这电影让我足足笑了一个半小时。太棒了!结构有一点像英雄 剧本非常幽默。也许因为是学电影的,完全能理解inside joke,各种搞笑。看着里面的人物完全就像在看自己在片场是什么样,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最近一段时间看得最棒的小成本。 |
|
导演的噩梦,演员的噩梦,以及一段现实,突出现场的焦虑和片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很有意思 |
|
(每年大學低年級實作課 出機前必播… 類似一本生動的[拍片指南手冊],一片道盡片場各種情況… 拍片是造夢 也似做夢😢 |
|
敬美国独立电影的黄金年代。各种对昆汀海因斯贾木许等独立旗手的调侃,小恶魔黑林奇老爷子那段太逗了。 |
|
玩得很欢乐。解构,节奏风格都很低成本,真实场景的荒唐玩法。 |
|
学电影的看完瑟瑟发抖,居然还有年轻的小恶魔彩蛋。 |
|
现在才看。。。小场景,群像,又聪明又灵动,玩味也居然一点都不滑头,人味儿不多不少太到位,精巧成匕首的《日以作夜》,好电影里最好的那种电影,九十年代真他妈的是独立电影的黄金时代 |
|
我爱这种戏码 2017.4.23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2018.10.27 千辛万苦找到资源。再刷。发现 在梦中 现场是黑白,拍摄画面是彩色的。醒来发现是拍摄的噩梦,现场是彩色,拍摄的画面是黑白的。独立电影不容易,现场状况百出。都是业余的,显得不专业。导演要有权威和主见,不然演员现场改剧本,牵一发动全身,什么都乱了。完不成拍摄任务,一拖再拖。 最后一课,录现场音,每个人一个特写,延迟叙事时间,每个人都在幻想以后的种种。 |
|
Hilarious nightmare of a low budged movie making crew. A must see for every filmmaker (wannabe)! a little gem! |
|
拍摄现场的状况百出,梦境与现实都很糟糕。收环境音的三十秒很妙~ |
|
導演居然是天堂陌影的攝影,關於電影的電影,挺有趣的嘗試,但工整有餘少了點靈氣,還是挺好看的 |
|
每个人都有故事,碰到一起拍故事,就是各种事故。
梦中梦,片中片,剧中剧,嵌套在一起,无缝连接又彼此穿越,相互映证。不断重复不成片的是故事,自然而然发生、继续的,是事故;故事是你想说说不出来的,事故是你不想说却总侧漏的。
到底沉迷在重复而不成片的梦或故事里?还是觉醒于总在发生、异彩纷呈的事故里? |
|
5.0 太好看了,完全是屬於「電影人」的電影。兩段夢境的銜接行雲流水(Catherine 太美了,我的菜啊啊啊啊) |
|
简单真实!给个五星!哈哈哈哈~我之所以来演是因为有人说你跟昆汀塔伦蒂诺很熟……这里面彩蛋一定很多~可惜没有个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