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孩子和工作无法兼顾时,请放弃工作在家专注带娃哦,因为你是妈妈。”这是部绝佳的不婚不育宣传片。 |
|
这个世界对女性最大的恶意可以凝成一句话——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
|
是那种毫不夸张的压抑、窒息,恨不能把女主的丈夫、婆婆、孩子都捆一块一把火烧了。 |
|
唯一希望国剧翻拍的。请国剧编剧速速来抄,我们需要这样的剧。虽然极度致郁,但是想步入婚姻想生孩子的一定要看!在你准备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什么是绝对不能放弃和妥协的。还有原生家庭条件好的不要下嫁,穷小子不会感激你的牺牲。 |
|
这剧在中国,应该看的女人没有什么机会看,应该看的男人没兴趣,剩下看的人早就明白了这些道理,厌女都能倒背如流,再看这些画面,白眼可能都翻不过来了。 |
|
看完这部再看《蜡笔小新》就会觉得美伢真是一个很伟大的女人了。 |
|
妻子被丈夫呼来喝去仍然笑吟吟的,小碎步跑向丈夫解释,从日常就看得出来上级和下级之分了。日常打压,轻视妻子。丈夫不管育儿,以至于不理解应该怎么育儿,用完美的标准苛责妻子。两个人意见不同很正常,平等沟通的话会很快解决,可妻子的低下地位导致变成了一方对另一方傲慢无理的训斥,再因为这种训斥引发对妻子能力的质疑,以及约束其向外发展的可能。妻子撑不住,丈夫把育儿外包给婆婆,觉得这样就尽到了责任。但社会默认带小孩是妻子一个人的职责,引来婆婆帮忙隐含了对家庭主妇连带孩子都做不好的指责,妻子觉得失去了尊严。只杀小孩不杀丈夫是因为女性自身内化了这种指责,她认为丈夫的指责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很多女性钝感太高了,其实她们的幸福都和这位女主一样,一戳即破。文化对女性的压迫,意识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
|
所以说,如果是独立的性格,早年就要是这样的人,不然天真就天真一辈子。
人到中年再有独立意识的觉醒,不觉得是振奋的醒悟,是一种无力的悲哀。 |
|
太治郁了 掐人中续命中 建议民政局24h不间断播放此剧 |
|
看两眼弹幕,也够恐婚了。
“女主跟神经病似的,看着就烦!”
“真没用,蠢得要命,活该被欺负。”
“自己态度窝囊,难怪没人信。”
“女主不无辜,自己身上也有问题!”
……
何不食肉糜? |
|
今年最佳了吧。日本人真神奇,一边拍着甜甜的恋爱剧催人结婚生子避免少子化,一边拍出《坡道上的家》这样令人感到窒息的让人恐婚恐育的剧来警醒和反思。 所以坡道上的家说了些什么呢。
是呼吁整个社会对年轻妈妈的宽容和理解;是呼唤父亲角色缺失的回归;是祈愿一个健康的抚养孩子的环境吧。 |
|
我建议列为东亚女性婚前必看剧。 |
|
太致郁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所谓“传统”让丈夫非常自然地地位高于妻子,这样的“传统”也让年长的女性成为帮凶,她们告诉年轻的女性:“你就是得围着你的丈夫孩子转。我都这样过来了,你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是那些做不到的女性,已经都死掉/单身了。 |
|
生孩子很痛苦,养孩子更难。这个中间的苦涩男人不会感同身受。我目前产后3个月,没有睡过一个整觉,半夜起来很多次,严重休息不足。但其实自己的老公做的很不错,担心我一个人带孩子辛苦,请了育儿嫂,下班回家也会帮忙。可是真正对孩子24小时不离开的人是我,这种累不仅是身体,更是心里累。我的宝宝很可爱,我很爱他,但有些时候也会有那种想法,要是没有生过孩子就好了。我是妈妈,是老婆,是儿媳妇,可我更想做我自己。 |
|
被禁锢在别人的常识里活着 太辛苦了 |
|
里面女主的丈夫说的话,我没做过妈都能气到吐血 |
|
单身狗就该看这片,又佛又苟。 |
|
结婚可怕生小孩可怕养育小孩就更可怕!!不婚不育最保命!! |
|
我们都是陪审团的替补,看着别人,演自己的故事 |
|
再次警告:不努力的话 可是要结婚生子的。 |
|
结局塌得一泻千里、有去无回,强行美好救赎。这本应是一部更深刻有力的作品。“日本女的地位这么低吗?”“剧里面的老公尽管款式不一,但为啥都是渣男?” 嗯,这样发弹幕的姑娘显然还有许多未经世事的天真:首先,走国女的地位并没有好一点,只会糟很多,你没有遇到,你不曾看见,只是运气好,幸存者偏差;其次,你以为的所谓渣男,就是你将来步入婚姻时极大概率会遇上的老公,甚至就是你身边的每一个男人,不夸张的说,每一个。也请那些沾沾自喜的炫耀“我老公就会帮我带孩子”的女性换换脑子,孩子属于两人共有,育儿的职责也应共同承担,他不是“帮你”带孩子,也不是“分担”你的事务,他本就应当为他自己带孩子,带他自己的孩子。 |
|
中国女人并没有比女主处境好多少吧,工作家务育儿一个都逃不掉呢,男人上班混日子下班了不出去鬼混就算老实好男人了,女人既要赚钱养家不然就是废物寄生虫,又要顾好家庭不然就不是好老婆好妈妈,连出差多一点都要被指责,仿佛女人的事业一文不值随时可以牺牲,但是女人不赚钱又十恶不赦毫无地位。 |
|
真应了那句话:东亚三国手牵手,谁先平权谁是狗 |
|
一股清流,给那些过度美化婚姻,生育,抚养的催生,催育剧一记响亮的耳光 |
|
请假在家待产看到了这片子,谈不上有实感但意外的很能看进去。女人如果嫁给了一个不能够理解自己的丈夫还是不要生孩子了吧。养育孩子是夫妻共同的责任。 |
|
这梦幻结局仿佛是迪士尼编剧最后一刻接管剧本??? |
|
一个女人一生要死多少次。 |
|
主创完全是恶女(柴崎幸、伊藤步、水野美纪)+渣男(田边诚一、真岛秀和)的阵容,真真是一出好戏了。 |
|
从这个高分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已婚婚姻不幸福、未婚又自我带入臆想不幸的婚姻,还是蛮可笑的;我一直觉得“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非常精髓,用在哪个方面都是能够体现出来,这部作品再一次很好证明这个观点;这部和昼颜是唯二两部我能理解但不能产生共鸣的高分作品。不管这部作品也好还是看身边婚姻不幸和悲剧真实事例也好,又或者看到很多网上相关新闻也好,我认为这些主要原因在于女方的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导致的悲剧,自身不够坚持以及“软弱”,每次都怒其不争,这一部剧结果也是这样,所以我才毫无感觉吧,虽然有一定的现实感但会让我觉得和上面我说得一样“性格决定命运”、“妥协”、“软弱不够坚持果断”等,完全自作自受,明明男方一个个好多次都体现出来不是人为什么女方还能忍耐?妥协?给机会?和上面我说的一样怒其不争、不理解,女主性格不喜欢 |
|
10分都低了,看得我发麻。顺便说下,我是40岁男性。
有如此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
|
此片应在民政局循环播放,不看完不准领证的那种。 |
|
这就是母职惩罚与婚姻现实……她们是被骗了,以为自己嫁给了爱情、嫁给了一个愿意给予自己平等地位、共同育儿的丈夫,却未曾想过在她们遭受的最大的精神伤害就源于这个本应最亲密的人。家庭主妇被困在婚姻牢笼中被无限否定和打击,职场妈妈被期待成为兼顾家庭事业的女强人,婚前说好共同育儿的老公对着忙碌的妻子袖手旁观,“因为你是妈妈啊”……全社会都不会同情一个不合格的母亲,不会帮她解决她的育儿困境,她甚至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职人、因为“你怎么可以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而男性利益集团在这个问题上更是集体噤声。这一切与爱情无关,只和赤裸裸的权力斗争有关。为了获得女性的免费家庭劳动以及在职场中对女性的绝对压制,必须把女性赶进家庭,并将母职崇高化、于是所有做不到任劳任怨的女性都被污名化为神经病和疯子以及自私的人。 |
|
日本这两年很多剧的题材都非常有社会意义,但是这部剧拍得太呆板了,几种类型的家庭,每种家庭的问题,都非常刻板的呈现出来。演员的表演也都浮于表面,无法让人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只觉得每个人都好烦。 |
|
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叙事、育儿版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大概率本季最佳。平时总是习惯深夜追剧,然而女儿和老公都太欠揍,简直让人气到睡不着觉。 |
|
这种熊孩子还留着干嘛 宰了喂蛇吧 |
|
本来挺好的剧气死了,2星给什么鬼结局,明明全员有病而且各有各的病,居然机械降神一句都是会害怕的可怜人就理解万岁了?冷暴力就是不会表达爱?反而需要被暴力的人反省?只要把恐惧和爱都表达出来就生活万岁了?我看编剧是缺(欠)练(揍)吧……这剧从(真不会演哭戏的柴崎幸的)被洗脑的假笑开始到自我洗脑的假笑结束……(虽然不知道原著怎样,但最后可能有点儿明白为啥读者吐槽女主戏太多了:您要是这么容易跳进跳出,不是戏太多是啥?)ps小偷家族的小女孩儿越来越像小栗旬了…… |
|
过于真实,引起不适! |
|
看到剧中的母亲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模样,女儿刚出生的半年里,我非常痛苦,每次给妈妈打电话都会泣不成声,当时看过一个新闻说一个母亲产后抑郁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我不敢告诉别人,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因为世俗绝不允许母亲这样想,孩子已经十一岁了,但养育的辛苦并没有好转,我越来越体会到什么是丧偶式育儿,很多人即使有了孩子也要工作,可是我现在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做家务,真的是身心疲惫,甚至不能生病。女主的绝望我能够体会,似乎很难有所变化。 |
|
结局比较理想化,削弱了批判的力度和思考的深度,不过也是没办法,在现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中,这些婚育难题本就是无解的。故事架构很完整,围绕一起母亲杀婴案,探讨了丧偶式育儿、精神暴力、心理操控、女性职场与家庭的抉择、婚外恋、丁克等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女主角饱受母亲的贬低和精神暴力,离开家以后找的老公同样是个喜欢贬低她、控制她的人,这种强迫性重复在生活中很常见,而剧中的解决方法甚至根本没解决问题,女主靠着对女儿的爱回归家庭,继续忍受之前的一切,看得出结局想要一改沉重的基调,用画面配乐引导得更积极阳光一点,但我却觉得更加讽刺。 |
|
只看了前三集,但是我一定要来打5星,不管后面的剧情到底有没有烂尾。在日本这种不婚不育的社会环境之下,他们没有逼迫年轻人生孩子,没有让他们交“二胎”税,而是拍出这样“反婚反育”提醒世人应该注意产后抑郁的问题,关注新手妈妈的苦恼的电视剧,真的很厉害。我个人来说并没有真的反婚,遇到对的人,结婚有什么问题呢?但是生孩子,一定是件大事,如果仅仅以“到年龄了”去对待,那就是自欺欺人。我今天还是会说出“哭闹的孩子很讨厌”这样的话,可能是我没有耐心,也不够善良,总之孩子在我这里,真的没什么存在的可能性。所以那些要别人生孩子的人,尤其是父亲,你们真的体谅了母亲吗?这个社会真的给母亲正确的视线了吗?孩子牵扯出来的,永远不仅仅是“产后抑郁”,还有更多的问题,也有思考过吗? |
|
在日本带两个孩子的全职主妇的真实经历,老二出生,老大不适应,出现咬和踢老二的事情。老大3岁健诊时,跟保健士说起这个事情想问问有什么好的建议。保健士开始关心起我的心里状态,问我产后心情如何?有没有朋友?仿佛在说老大这一列行为是因为我导致的。专业人士尚且这么认为,其他人的刻板偏见就更严重了叭! |
|
这根本不是恐婚恐育宣传片,这是恨婚恨育纪实片!!妈的简直气死结个屁的婚生个屁的小孩老子活着是为了老子自己开心不是为了给老子添堵!!真的杀人的心都有了什么狗屁父权社会和被父权主义荼毒的可悲又可恨的女性,就是因为太真实所以被气死,本人离不婚/丁克又近了一步 |
|
结尾可真行,强行把一切语言暴力、丈夫的人格打压、社会对女性对母亲的不公都解释为爱,真是好一个happy ending。东亚三国手牵手,谁先平权谁是狗。可谢谢你了。 |
|
已经不是恐婚了,这个片子看的令人绝望。 |
|
很多时候拖女性后腿的恰恰就是女性,一部分是被洗脑的无知,一部分是为了自己和眼前利益的妥协。这二者扭在一起就是个铁栅栏。建议这剧的编剧和隔壁催婚编剧打一架(滑稽)。详细评论请移步剧评,等待您的讨论。 |
|
有一个关于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故事。一个外孙女骂了自己的妈妈,还打了艾瑞克森。艾瑞克森就要求小女孩道歉,小女孩不道歉,艾瑞克森抓住了她的手,一直耗着,足足挣扎了几个小时,直到小女孩不行了,于是乖乖道歉。共生关系中有两组心理矛盾:付出与剥削;控制与服从。即,谁剥削,谁被剥削;谁说了算,而谁只能听话。婴儿需要这种感觉:我无情地在剥削妈妈,我还说了算。这样,他可以形成这种感觉——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
不过,婴儿一旦有了基本能力,那么,随着他能力的增强,母亲和其他养育者就需要不断教他明白,“我和你”之间有界限,你能自己搞定的事,尽可能自己去搞定,我不允许你继续无情地使用我。有调查显示,婴儿小时候说话,说得最多的是“不”,这就是在树立界限。如果跨出了树立界限的第一步,很多事情都会随之改变吧 |
|
压抑、致郁、时刻想大哭一场,却无比真实,仿佛在看身边女性和母亲的现实生活——被囚禁在别人所谓的常识里,身上捆绑着“女人就要顾家”、“女人不照顾孩子、不做家务算什么样子”、“一个女人不懂得打扮自己,看了真让人可怜”的厚重枷锁,孩子优先而母亲的感受就是“矫情”、“不懂事”、“神经质”——社会结构、家庭压迫、世俗偏见,纷纷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狠踏了一脚,回头还怪:怎么这么不小心,居然会摔倒。好一场可怕的共谋。 |
|
台湾有《我们与恶的距离》,日本有《我们与恶没有距离》,层层递进的绝望与情感冲击塑造出了年度最具现实意义的剧集。为母不易,为女人不易,不易不是来自于自身而是来自于社会的偏见与理所应当的思维定式,那种规则的束缚,高高在上的审视与批判是善意包装之下最大的恶。当《都挺好》这种所谓的口碑剧避重就轻地、表面地展现原生家庭对于女性得伤害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找到了这个社会的症结所在,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
|
估计柴崎幸演这部戏的时候,万分渴望召唤出19年前那个演「大逃杀」的自己,左手铲子、右手菜刀,把这剧里烦得一批的人物们砍得一步到胃、片甲不留。 |
|
非常能理解这种东方婚姻的压抑,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我不止一次说过东亚范儒教圈男权社会的虚伪。此剧让人有种恐婚绝育感,不如想清楚自己到底是否需要男人、需要婚姻、能否为人母,而不是囿于社会成见。从另一个角度说,始终保持独立自主,权责分明,坚持财务独立,捍卫人格尊严,敢于争取和反抗——无疑才是当代新女性真正的铿锵呐喊。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