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每次到了火车站身处焦急匆忙的人群中,
就仿佛感受到我们数千年来的颠沛流离史。
《家族》再次印证了亚洲人骨子里何其相似,
它无数的故事场景与人物对白都那么熟悉,
是仿佛昨天还发生在我们周遭一般的共鸣。
山田的写实镜头总能在细微之处入木三分。
熟人饯行车厢说笑,孩子在大人周遭打闹,
带着孩子去看世博会,在车上睡过富士山。
最亲的人之间却无法表达内心炽热的感情。
乡间待久了到都市局促地像无头苍蝇一样。
父亲隔着车窗说此一别或许再也见不到了,
二儿子在月台上沉默片刻抬头已眼眶湿润。
民子她总能看透公公的辛酸和丈夫的犹豫,
几乎是上世纪典范的坚韧明事的女性形象。
到底如何道清劳动人民的魂魄呢,大抵是:
路远迢迢从温暖的长崎来到荒凉的北海道,
风尘仆仆累累伤痕只为在硬土上锛一锄头。 |
|
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山田SAMA的胶片版《家族》,真得好好感谢国家,发自内心的。太棒了,太棒了,太棒了,太棒了。 |
|
一直在用否定的视觉拍现代日本都市,于是就真的变的很嘈杂拥挤混乱,即使后来再用赞美的视觉拍北海道,电影整体看来也不算好看,太过于预设刻意,不像后来的山田洋次已经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另外闪回用的有些多,使用变色的滤镜则更是不自信的表现,看了很代出。 |
|
从长崎到北海道,一个家族纵贯日本的迁徙,一个简简单单的铁路旅行片,时间跨度也只有两个月,山田洋次却拍出了岛民史诗的气质。1970年,日本飞速发展的年代,新干线,大阪世博会,人们手忙脚乱地扑向新生活,背离的故土,失去的亲人,一切伤痛最后终于被北国之春治愈。倍赏千惠子实在是太好了,笠智众演的爷爷也好可爱,他在山田洋次这里真的比跟小津的时候生动多了。 |
|
两口子抛家舍业,携老父和幼子女从长崎的小岛远赴北海道谋生,剧情基本就是这一家的旅程,间中拜访了一样窘困的上班族弟弟,开场部分的节奏很灵活,不断的跳回过去或是跃进角色脑中所思,静静的构建出家族史。路上的部分纪录感十足,一家人还参观了大阪的万国博览会,外景选的都好,不但是记录日本售票员检票时提醒下车时间之类的世情(日本先于我们太多),还用那些像玩具一样逼仄整洁的民居、蔓延的工厂,对比出日本普通人在国运之争这一大时代下的无力。这一路上失去了两个家人,粗野单线的男主也开始反思自己抉择的意义,但正像片尾入夏的北海道,日子总还得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家可能都是基督徒,虽然这符合长崎的具体情况,但是否有时事的关联?不知山田洋次对驻日美军等现实是如何看待的?待考 |
|
山田洋次“民子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一家子背井离乡,从温暖的南方长崎小岛一路向北去到寒冷的北海道开垦土地的故事,感觉类似于我们这边的闯关东吧。以过路车站分段展开在路上的剧情,穿插过去的回忆,一路上舟车劳顿还带着小宝宝真的是太辛苦了,沿途尽是工厂、烟囱、展现了日本七十年代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看到为了在城市谋生所要承受的房贷车贷的压力一如今天的我们。山田洋次的剧作太扎实了!被好几处的细节触动。火车上一家子都累得睡着了,只有爷爷见到富士山兴奋得喊了起来;在城市中迷路、地下铁人头攒动 ;妻子丧女之后的沮丧心痛,丈夫那种走在人群中的无助……女人的果敢和坚强、男人的暴躁自负, 媳妇和公公才是互相体谅、心意相通的。笠智众一如既往演着一位害怕给子女添麻烦的老父亲,那种略带尴尬欲言又止的状态演得太好了! |
|
山田洋次的铁路片:想到世博会时的魔都,想到上班高峰时的帝都,想到《人在囧途》,想到开荒牛精神。结尾别那么阳光就完美了。【电影资料馆】 |
|
在电影院看了不到十分钟,然后我沉沉地睡过去了。。。罪恶啊。。。 |
|
山田洋次的铁路片。一个男人的梦想,引出全家的一段旅途,百般坎坷中历经幼老两次家人离世,还好最终他们达成梦想,获得新生活和新生命。其实这也是导演对人生的阐述,生老病死忙碌走一遭,生活总有新生给人阳光和希望。最平凡的生活给人最深刻的感动! |
|
@文慧园路三号,乡土风公路片。 |
|
剛到北海道沒多久,我就昏迷了,醒來沮喪得跟A一樣。 |
|
看着这在火车上迁徙的一家人,感觉中国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会有很多类似的人和故事。这次倍赏千惠子饰演的女主角,明知没有还钱的能力也会管好色的邻居借钱,并不似山田洋次其他电影里的女性角色那样完美无瑕,但是这也跟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相得益彰。 |
|
山田洋次拍出了使人难忘的人生况味和庶民的辛酸,但里面不积悲苦愁怨,而是展现社会大背景下国与家、故与新的相存相谐。舟车劳顿起南而北,一路上的繁难琐碎与付出的巨大,必是达往更美未来的启程。这更是导演对国民坚毅性格的至高礼赞,却以平实的语言和理性的情感述出。 |
|
更像是一部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美国电影,斯坦贝克笔下的举家迁徙,日本人的西部开拓史。 |
|
上一次的大阪世博会1970年,转眼明年又是大阪世博会了。
开篇太熟悉,一眼像90年代初的上海。
那这次的经济发展前景,是否也要像很多年迎来“失去时代”的日本呢?
大时代裹挟着普通人前行。
四十年后的中国人看这部日本电影,可能会有着同样的情感吧。
睹物思人,那人却是本我! |
|
个人的观影顺序以及观感:1980年《远山的呼唤》>1972年《故乡》>1970年《家族》。本以为这个“民子三部曲”是以民子为中心人物讲述她的人生经历故事,结果:民子与精一在《远山的呼唤》《家族》中的姓风见,而《故乡》里则姓石崎;虽然《家族》与《远山的呼唤》的人物剧情比较能串联上,但情节细节还是存在蛮多出入。若是像《阿普三部曲》那样拍的话,可以是:《故乡》- 精一和民子夫妻二人决定换掉用船运石的工作(结尾坐船离别)→《家族》(开头坐船告别)- 一家人搬迁到北海道开始经营农场的新生活→《远山的呼唤》- 后来精一不幸去世,民子独自经营农场,然后遇到了田岛耕作…… →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只能是我自己观影之后想想而已了。 |
|
家族一直是相对固守的概念,放在公路片的框架下,聚焦一个家族的艰辛迁徙。在路上,目睹社会的繁荣奇观,自己却在经历流失与阵痛(态度温情,寅次郎客串),最后抵达荒芜孕育新生(民族精神)。采矿的衰败对应工业巨浪潮,鼎盛世博会对应迷失地下道,五光十色的大都会对应丧子之痛,却也无法停止脚步。 |
|
4.5星,祖孙三代从南到北的“迁徙”之旅。宏观上是日本铁路风光片,微观上则表达普通的民众韧性和垦荒精神,所以算得上是日本主旋律电影。
从地图上看,西南端的长崎到北海道最东北端的根室,几乎日本狭长国土上最远的旅程距离。从小渔村到大阪、东京,从蜗居在兄弟家里到人流熙攘世博会再到广袤的苦寒之地,观众跟随一家人的视角,沿途遇到的人和事,切身感受到了“变迁”二字,也非常客观的表达经济飞速发展下,普通人的无奈与机遇是并存的。
想要获得更好的机遇,只能远走他乡,但必须要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甚至诀别。
电影故事性不强,但被导演山田洋次呈现的波澜壮阔,结尾出生的小牛犊,异常震撼。
PS,“民子三部曲”第一部。 |
|
山田洋次说过,拍这部影片的目的,是想如实地反映出拍片时也就是1970年的日本现状,大阪万国博览会就是很好的例子。至于创作契机,则源于在东京郊外的某车站等候电车时的一名建筑工人在车站小卖部买烧酒的平凡小事。日本从南到北,沿途经过的风光以及实景拍摄,都是山田洋次对进入70年代的日本的忠实记录。农村小市民始终乐观,相信人情,会为践行欢呼,让离开的人充满信心。工业时代来临,农民的生活方式在城市中显得格格不入。在青森乘船,越过津轻海峡,在日本文化中总是显得有些许悲凉。无家的家族处于流动当中,孩子与父亲的去世,终得在北海道的新生命。在北海道,渥美清对倍赏千惠子说的那句又见面了,是呼应《寅次郎的故事》的催泪弹。用红绿滤镜回忆往事,在山田洋次的作品来说,已经颇具实验精神。 |
|
9/10.
风见民子一家五口要坐火车从最南边的长崎举家搬迁到最北边的北海道根钏原野,一路上他们经过了福山市,拜访了二弟,在大阪没看上世博会,在火车上没看到富士山,在东京失去了小女儿,到了目的地爷爷却去世了,他们是为了什么?
山田洋次导演的目光总是关注着底层的平民生活,他们一家一路跋涉,有生离死别,也有新生希望,有悲痛,也有笑容,我想,他们想要的就是一种不受他人摆布,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的生活,这个代价应该是值得的。
10年后,山田洋次拍摄了《远山的呼唤》,女主也叫风见民子,也是倍赏千惠子扮演的,故事发生地也在根钏原野,所以说《远山的呼唤》应该就是续集了。
倍赏千惠子演得真是太好了,寅次郎的故事里的常规演员们也都来客串了。 |
|
准确把握了经济飞速发展时代下普通人对生活的挣扎,父亲在火车上对窗户外面的二儿子说,“你也要保重啊,也许再也见不到你们了”,顿时这种心酸想让人泪如雨下 |
|
记录一个时代的杰作,山田洋次不亏为通俗剧大师 |
|
从小岛到北海道,这一路上的人生百味,仿佛就这样来来去去了。山田洋次太会拍,通俗剧里面大概没有他拍不出的点了。 |
|
哭了。一路上的艰辛只能靠回忆来支撑,当回忆也充满哀伤,就只好等待春天来临。笠智众在山田洋次片子里或许多少有点乡土气息,但依然有风骨,真好。牛跟人也是一样的(“Il momento della verità-1965”) |
|
非常棒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里面的众多表演很难想象导演是如何调度出来的,大人心中的惆怅,小孩不知世事无忧无虑的玩耍,在同一区域很好的展现出来,此片的细节刻画也很丰富,精一用过多次洗得发白的手帕,笠智众饰演爷爷脱下外套内衣的破洞,这些细微之处无疑不显示出这一家人生活的艰辛。 |
|
日本式的乡土温情公路电影啊,山田洋次也是一辈子在拍同一部电影。[电影资料馆] |
|
山田洋次“民子”三部曲第一部,相比更出名的《远山的呼唤》,我更喜欢这一部,东方式含蓄感情的克制表达,山田标志式的空镜头烘托感情。笠智众的父亲角色依旧很棒,再次听到他唱歌,笠智众最后去世的时候要忍不住泪奔了…… |
|
家族的北上之旅,那种风尘仆仆与困顿无奈,特别打动人。背井离乡,为的是出人头地,或者仅仅是为了更有希望,可付出的却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有死亡也有新生,有寒冬也有春夏,筚路蓝缕,生生不息。 |
|
从日渐衰败的工业城镇,经过嘈杂而充满不确定性的中心都市,最终将仿佛仍处在原始状态的北方农业乡村作为归宿。几乎无意去触碰这套迁徙叙事背后的意识形态指向,也未曾以多么浓重的笔墨去讨论在迁徙中“家”的观念与存在形态,而仅仅是以某种直觉性的呈现,去触及以上这种断裂的社会现实。看晚年的笠智众感到特别亲切,像在与真实生活中认识的长辈相处。 |
|
这片子算不算派生了一种新的模式,风光励志庶民剧?山田导演还是很厉害哟。 |
|
从长崎辗转到北海道的超长铁路之旅,从小家庭迁徙看日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熙熙攘攘的博览会就有萧索寒冷的待垦地,对于这个小家庭来说都算是异乡,他们要克服生离死别,也将会赢来新生命,正是这种适应力才让国家机器能正常运转。 |
|
山田早期的作品了,居于时代的限制,影片的镜头简单朴实。但是好在有个好的故事和演员,朴素巧妙的台词设定不经意间就表现了人物的悲欢离合,牵动了观者的百感交集。一次毅然决然的旅途,所经历的痛苦与欢乐全都凝聚在了这部电影里,而在这次旅途的终点,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国家经历的艰辛。 |
|
影片的纪实风格增加了旅途的奔波感。一路前行也似乎有更多暗示。倍赏千惠子真是好看啊!最终,奔向美好的未来,真好。 |
|
傑作 ~ ! |
|
由西往东从南到北,风见一家沿途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一个个小家汇聚成了民族。国与家的人文风貌,再放置到时代洪流及自然环境的宏大背景之中。欲望和志向在流动,生命在流徙中战栗、轮回并得以重生。悲喜冷暖似是不足挂齿却又重于泰山。 |
|
工农阶层的家庭迁徙史,这里展现的社会图景中国观众肯定感觉很熟悉:硬座车厢,车站,体育场,小旅馆,都跟90年代的中国很像。里面的家庭情结(除了天主教习俗)也跟中华文化是相通的,看得我特别有感触 35mm@moma |
|
3.5星,女人,老人,都比男人来的坚强坚定的多。。。虽然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女人才是家庭的根基,一个任性的男人一拍脑袋的决定却要让女人老人孩子来付出代价,看上去是时代变迁社会演变给家族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其实却是一个没用的男人贻害了整个家庭。。。闪回中构建起这一家人的过去,不管是悲是喜都和颠沛流离的艰辛旅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这个看似很写实的故事还是多了些戏剧性。。。 |
|
40年来,细节帝山田大师一直都在拍同一部电影 |
|
代价惨重的北上开荒之旅,工业化浪潮下强烈的无力感。最好的山田和最好的倍赏。森川信演的旅馆老板在电视上看渥美清演的戏,后面渥美清又演了个一家人在船上遇到的路人(基本没给正脸还戴了口罩但都能认出是他吧),算穿帮么。 |
|
太受不了日本的老人戏了,永远的爸爸笠智众的每一场戏,我都会眼泪汪汪的。生活很不容易,那么多的艰难困苦、窘迫伤心,纪录片一样的镜头,让人感同身受地特别能共感共情,可是片子仍然有明亮和温暖,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山田洋次很像小津。 |
|
精彩的剧作:大阪世博会、富士山、小汽车和各种小工业品、新土上的最后一锄。山田洋次在早期作品中对笠智众的使用太妙了:笠智众的众角色让山田洋次电影具备了某种小津东亚电影主题上的正统性。在同演员身上体现的跨导演的电影主题也经历了外化过程:在小津电影中传统家庭精神的内部解制在70年代初的山田洋次电影中已化为了肉身流浪,工业化进程已同时铭刻进了不同代际人物的身体之中。 |
|
山田洋次导演作品展@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 |
|
日本平民史诗,悲痛中又有希望,山田洋次对底层民众细致入微的观照,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日本印象 |
|
片中“妻子民子”太美好了。此片观看过程中带来的不是“感人",而是一种现实的莫名悲伤,看的我眉头涨涨的痛。 |
|
8.2 开头演员表只有民子没有附属称谓,足以见其主心骨之位,女人负责操心,男人负责幼稚,无牙的笠智众负责了大部分的萌点与泪点。一段旅途就足以是一个家庭的史诗之旅,包含生老病死的戏剧化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浓重且真实的生活之味胜过了一切,既艰辛又欢乐,山田洋次总是能让人又哭又笑。 |
|
纪实风格和情节剧的结合,稍显不伦不类。因为整个故事的架构和走向还是传统情节剧的那一套,以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为主要着力点,力求做到煽情动人。而这些和纪实风格所追求的克制,淡化戏剧性的处理方式却是背道而驰的,片中大量的闪回夹杂在纪实影像中便显得相当扎眼。戏剧式结构紧凑的情节安排,让大量的纪实素材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当然,山田洋次的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情感也是真挚动人的,四星。 |
|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公路电影。一个家族运用各种交通工具进行的长征。充分结合当时社会环境与事件,讲述一个家庭如何历尽艰辛到远方寻找希望,期间有代价的付出,抵达后也有希望的诞生——虽然象征略微明显。社会变迁对家庭和人物命运的影响。感情刻画细腻。 |
|
纪实风格的“公路片”,从日本最南的地方到最北的地方,为了一个梦想带着一家人几乎了跨越整个日本,但过程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巨大工厂下的狭小空间,万国博览会的渺小人物。各种计划外的意外,最后来到那一片荒芜的北海道,男主开始反思,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只能期待六月的到来。一般故事到这里可能就完了,但山田洋次的电影不会那么悲观,总在最后给人希望,迎来了花开的六月以及新生。 |
|
这是失望的冬天,这是希望的春天,勇敢前进的人在直登天堂。倍赏千惠子这样美丽刚毅的女人,也只有高仓健才配得上。 |
|
纪录片也好风光片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