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e 1: 故事1吊起胃口,故事2的情感体验更是令人称奇,一切都是旋律,变奏与语句的叠加爆发喷涌的情绪,而利纳斯也可以凭借几个音符迅速逆转整个情境,惊喜连连,许多时间以来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长焦镜头的乐趣,在有限的空间感中,我们窥探到无限,自然还有那些迷人的面孔。
Parte 2: 一些最动人的影像,如果第一部分的两个故事展现了有限中所能观测到的一部分无限,这一部则真正触碰了无限,即便它终会化为漫漫雪原似的浩瀚虚幻,但故事与情感如花朵般绽放,抓住这些时刻即是永恒。
Parte 3: 走过了这么漫长的一路,我们与电影自身终于在疲倦的第四个“故事”中抵达了一个临界点,一个所有的虚构与纪录、影像与文字的界限都化为乌有的区域,在这里我们的电影自反着、再造着,如侦探一般在这些繁杂的材料中迷失。 |
|
A+,足够特殊的影片,它首先通过前三个趣味性十足的故事将我们靠近这四位女演员,又在第四个故事中们引导着我们如导演一般思索己身和她们之间的联系,而第五、六个故事的特殊展现形式又在朦胧中将一切指向无尽。前三个故事在文本上可能没有结局,但人物的情感已经构建得很完善了,第四个故事则是给出答案又试图解析,截断只代表不可能完全清楚一切情感,第五个故事作用更加功能性,男性追逐女性,最后却又被抛下,像是试图解密她们的无头苍蝇一样的我们,第六个故事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借古表今。以“花”为题,最终表明这是一部献给女演员们的影片,她们美好,各不相同,若即若离,却永远是谜,这又是她们之所以吸引我们的原因。 |
|
花作为一个整体,结构上并没有带来太多的观感愉悦,而是在内部的叙述过程中不断撩拨观众。观看花是一个实时感受的过程,与利纳斯的拍摄过程相对抗,豆瓣条目分成了两种挺好的,记录不同部分以及总体的不同感受。 |
|
无论是声音系统存在可能因成本所制而出现的粗糙,还是创作者本人频繁现身所强调的虚构感,都与观众在微观上的关注度互斥。相较前作旁白不再贯穿始终(而是仅在第四个故事持续地发挥着作用),同时并未以足够的相似动作完成对阅读体验的代替作用(第四个故事中则有许多对电脑创作、发送短信等动作和文本信息的捕捉,所以这个问题在第四个故事中并不存在),所谓的“阅读-观影”其实并未完全成型且作用于观感,在阅读体验方面的尝试不如《非凡的故事》。 |
|
整个创作过程无疑是令人钦佩的,它体现的是时间与生命的消耗,并反作用于超长时长所彰显的“电影无限”,进而等同于活着的意义,不同类型题材组成完整的本体,不存在的结局于观众大脑的幻想中继续生长,电影和生活融为一体,却惜败于各种粗糙的同人级模仿,工业娱乐影像并不成熟的大环境亦导致了对类型理念的空壳式曲解,电影还是并不新鲜的结束了,“花”的结构比喻及“中断”和“拖延”,也许只是牵强附会的解释与补充,共同强行赋予这些无法左右自己存在的片段以自我解脱的意义,以及创作者们的自我告慰和心理救赎。 |
|
在精巧形似的花状结构和风格独特的技术特点外,明明位居于最外层,却往往被忽略的是近乎在每个故事中现身的四位女演员。在导演直接表述出文本是直接挪移成熟完善的电影类型套路下,本应枯燥乏味的情节“复述”(动作的确有着明显的B级感,但也有着故意的姿态)却不时闪现令人动容的部分,固然有着化固化已成陈词为神奇的导演能力和延展情节时真挚动人的写作技巧,但最主要的依旧还需归因到设置人物时的精湛水平,这与演员一同增殖出了极为动人的部分,成为各个段落里的闪光处,意图复制行为的不同点。当这些与四位现实身份确定的真实演员联系到一起时,就超越了形式与风格所制造的有关时间与人生的书写,而成了跨越时空的永恒之物,这种闪耀在因数量而渐显混乱的角色记忆中,逐渐归一,真正的四位一体成为集合,一个意涵与魅力极其丰富的女性形象。 |
|
一本书!波拉尼奥式的白描(在电影里变成了动作-影像,特别长焦镜头下的affection-image和perception-image的无穷魅力)和纯虚构的小说迷宫结构。 也是一封动人的情书,给他的四个演员,给他爱的电影和土地 |
|
13个半小时超长片长已经见怪不怪了,倒是思路,虽简单清晰却又让人困惑。剧情/悬疑/惊悚/歌舞/奇幻,它就是在跟类型较劲。导演克服不了实验欲望,但最好的仍然是他以前尝试过的旁白叙事那些部分。 |
|
最具新意之处莫过于预先告知去尾的故事结构,即便告知并不直接作用于讲述的语气,却仍然扭转了观众体验故事的方式,用广而告之的操纵将交互引入电影之中。其实第四故事结尾的人物群像俨然已经是一部常规电源的结束,在压榨感官体验的最后一部分中,我们所见的是长久的黑幕(听觉)、花絮,第五与第六个故事作为片尾字幕发挥着结构意义,即使如此,仍不可能接受其以折损可观看性的方式存在。 |
|
终于把最后一点点看完惹
3>2>1>5>6>4 |
|
cliche的故事讲出了南美荒原的质感,三与四尤为喜欢,巴列霍的火,聂鲁达的繁星,花儿热烈,时光拂过树丛。 |
|
不懂為何要拍這麼長。 |
|
就是这么任性。第二个故事里的歌很好听。ost则极尽嘲讽。感谢字幕组。对资方制片方五体投地的佩服。 |
|
在变化焦距与调度人物达成的叙述中,奇妙的幽默感散布于所有类型之内, 这使得短暂出现的人物也能有一席回味的余地,所有人都显得正经又可爱。景框内的人事也常变化或出现得出人意料,这些镜头与旁白又构成另一层趣味。在几个故事中最喜欢歌手和间谍的故事,以及成功爱上四个女演员。喜欢程度排序2>3>1>6>5>4【2019十佳No.10】 |
|
隔了三年才看完,但对于之前的情节竟然印象还挺深。旁白到底该怎么使用才是属于cinema的? |
|
三星半//可见其结构 包罗万象 时间在这里的意义变得与现实时间近似 生命流动于其中凋谢于其中//越往后我的注意力显而易觉地越不集中 以致于开始走神思考是否需要界定长片片长的上限//是非常耗费心神的一次观影//也不能说不好看//能一口气看完的应该是身体素质极好的影迷朋友吧(不 |
|
只看了第一部分两个 由于没看全 不好批评 但是只能说我观看的过程很痛苦 声音上所做的艺术选择实在太…审丑 |
|
第一个故事只是作为引子,第二个故事就真的相当精彩了,情感的塑造波澜起伏,脸部大特写加之缓缓叙事的方式让人非常沉浸...真想看后面几个 |
|
期待那麼久,一切都是枉然。 |
|
对电影结构和类型的探索,足以媲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之于文学——始于B级恐怖片的陈词滥调,间或音乐、谍战和侦探,终于西部默片的混沌初开,绝非无所不包,但亦溢彩流光。这段868分钟(含40分钟片尾字幕)的影像-文本漫游,也因它的时长而获得了别样的份量,尤其是Part3,我们曾几何时见过南半球倒置的璀璨夜空,西伯利亚的皑皑白雪成为一出间谍故事的主角,让我们忘记绑架或者追捕本身,反倒希望它可以无限的延展下去,即便众人的结局早已命定,这也便是诗意之所在。当然以上种种成功之处,与四位主演及其他演员的杰出表演脱不开干系,再荒腔走板的台词也在她们的演绎下真实可信,成就这部电影终究不是树,还是人。Part6模糊了面目,只留下胴体,但我们仍能从中辨认真实的情感,电影也确实需要如此极简的时刻,以证明其永恒存在。 |
|
世界名著。 |
|
独立制片公司El Pampero Cine + 来自Piel de Lava剧团的四位主要女演员 + 10 年。回到电影的源头寻找结构与叙事的新可能;为演员创作角色(而非为角色寻找演员);跨时空和类型处理历史。 |
|
十佳!!! |
|
音乐耐听 |
|
目前是“第一部分”不知道能不能全部看完 |
|
片中的阿根廷歌歌词很有意思,然后看这片耐心不够用了,每一个场景导演都想用到天长地久。以为又是一部需要影评教我懂的好片,但浏览发现赞美本片的评论都是空洞言辞。三星都给片名的由来,海报对此有揭示。 |
|
所有的故事都不要结局 |
|
反好莱坞式电影,挺好的但如今已不需要此类电影,反好莱坞闹得最欢的时候不也没把好莱坞做下去么,导演还是中规中矩拍成几部曲算了,有票房还有奖项。打1星只是个人对这种拍超长篇搏影评人好感的行为厌恶而已。 |
|
4-5-4-4-3-3 |
|
【4.0】很可爱,几乎是最近一段时间个人看过的最解压的电影。片长挺唬人,但它实际要讲的东西却都在观众可消化的范围内,关于类型片如何组织,关于反类型片的叙事方案如何实施,也关于如何去营造幽默感和树立起好玩的角色。影片在马里亚诺一次次的串场中破除了观众对它的试图神化建构,同时以侦探剧式地宣告了它的意义,即一本私人的写作指南,它的受众对准的理所应当是那些有着基本的写作欲的观众。 |
|
+。part1:我已对人脸患上巨物恐惧。 |
|
6.0/10。①「反常规的playful氛围」的营造:划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的类型/风格都不尽相同(超自然B级惊悚片、谍战片、音乐片、元电影、爱情片、历史片等),不过有四个女演员在所有章节中都扮演了主要角色;前四章的故事从开头讲到中间戛然而止,第五章结构完整,第六章的故事只讲了后段;每一章的叙事都随意(甚至不完整)而且戏剧性淡。②影像效果实际上更多是无聊(也许是影像技法调动的不够充分,也许是其它原因),而不是playful。13个小时的时长更是会将①所说的氛围严重削弱拖成疲累。 |
|
#独放 #1500标
ep4=6>ep3>5.5>ep2>5>ep6=4.5>ep1=4>ep5=2.5 |
|
从第三个故事中的旁白登场开始,叙述者加入故事之内进行搅局。随着叙述语句中大量将来时态的涌入,叙述者与角色间逐步扩大了视角落差,从而将此前通透的叙述路径演化成为叙述迷宫。叙述透露的过程即是释放诱饵的过程,它们被小心地安插在文字与图像(地图/符号)之中。字幕卡与幕间休息成为了山鲁佐德般的时间节点,不断引诱着她们逐步通过。非常奇妙,尽管我们一早就被透露寻宝必定半途而终,未曾想到叙述者也将在第四个故事里被滞留在迷宫之中。随着他的消失,声音也消失了,叙述显出疲态,随后的字幕也仅为画面提供信息注释,有些可惜。仍然美妙的是,我们会在末尾看到画面倒转,就像来自北半球的Dreyfuss一样,第一次新奇地发现南美大陆镜像的大地、天空与星河。 |
|
比如导演自己画得图就没有任何意义,他想把自己说的话和自己画得线连上,其实是无意义的乱画,就像电影一样。 |
|
On films on genres on women on secrets on loneliness |
|
目前看了三个半小时,等把13小时足本找到,看完再说。 |
|
无限的,各色的情绪。 |
|
2/10。肆无忌惮的浅焦特写和缺失的正反打,模糊了完整的空间关系,弱化动作之余时空秩序的跳跃、旁白叙述增强了人物关系的混沌感。导演直接出镜将画面对准书、笔记本和电脑屏幕,用极端的慢节奏去实验小径分岔的结构模式,从科研所的干尸、分手情人和黑帮提取蝎毒制造永生药、跨越冷战各国的女间谍、无声片的翻拍到透过一层纱布拍摄的逃离印第安部落的女性日常,电影的虚构痕迹不断暴露,拍摄数年的导演发现他其实想拍的是树,抛弃了顶撞他的四位女演员,结果他们变成女巫,让消失在取景途中的剧组集体发疯,当心理学家通过导演留下的红本来调查他的发病史,却发现疯人院里所有女人都渴望导演,这场非理性的胜利表明了电影是自由的,最后长达半小时的谢幕画面天旋地转,整个剧组相拥、庆祝和撤离帐篷,只剩黄昏下独坐思考的导演和忍耐得生无可恋的观众! |
|
Once in A life time experience |
|
第一个故事:灵媒登场,在她的沟通下,第二个故事开始。
第二个故事:现实和幻术开始混杂,不同的类型开始互相侵入。
第三个故事:间谍的故事也是历史的故事,这个故事正是20世纪的“刺客列传”。马奈提醒我们城市最为危险。
第四个故事:虚构,以及和对虚构的虚构之间的错位和纠缠。
第五个故事:雷诺阿在想像中拍摄1860年的乡村(马奈作品的反面),雷诺阿的模式被刻意地模仿,但去除了音乐带来的叙事性,诗意无法再自如地流动。
第六个故事:只有结局的故事,从而将前五个故事内化为一场漫长而严酷的冒险。也不再能清晰地分辨四位女性,她们逐渐成为(再次成为?)同一个人在不同心理层面上的分身。茧形结构直到最后,也只会自我隐藏。 |
|
导演或许是有野心和真诚的,但类型拼盘就是类型拼盘而已,实际蛮老一套的。 |
|
妥妥年度十佳,不愧看了我一個月。記住了一些被吹拂的瞬間。可以在廣袤的荒原里獨坐,也可以在廣袤的荒原里相擁不是嗎?倒置的地平線,故事裡的人物再次走進故事裡。 |
|
最喜欢的还是第三个故事 |
|
10年总长评 |
|
四星半,像一场梦、一首诗、一句呓语,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太阳照常升起》和《流浪者之歌》。
将近 14 个小时的片长分三天看完也是刷新了我之前看《撒旦探戈》7 个多小时的观影记录了。片子比贝拉塔尔要好进入一些。
南美的确是个魔幻的地方,以至于剧情再飞也不奇怪。
片子的结构是一朵花还是一只蜘蛛?有意思的是这种由相同的几个演员演的不同角色的电影非常不同又彼此有关联发展。一个男导演和四个女演员的关系演变史。
非常喜欢南美的女军阀那部和女巫那部,这是极度的浪漫。
片尾字幕上了有 40 分钟、收工镜头上下颠倒影院人大部分都坚持看完了,有音乐好听的功劳,但也绝对可以说是真影迷了。 |
|
阅读的体验,时空人物场景的转换都如文字般自由。 |
|
【5.5+】年代十佳 |
|
影片一直游走在不名状的神秘中。很南美调子的b级片;表演在线,稳定;特写镜头,摇镜,浅焦,很少的空镜。不错的音乐,声音驱动,画外空间。
这部电影虽然长,但毕竟是单元剧,甚至在设定的中场休息里再去分割地单独看每一部片都不影响。所以和传统长电影不同,这里没有太长的调度和镜头,凝固的时间和重复的日常。
一二三从各种类型片内汲取灵感,把过往的技艺和架构糅合在一起,节奏紧凑,剧情流畅,会心一笑的类型片梗。这几部没有真的反了什么,甚至类型构造都是比较严谨的,没有戏谑嘲讽。
四为导演拍片和感情的自我剖析,焦躁,神秘和危险,在精神病院里剖析自己的癖好和工作环境,对缪斯那种触不及的感情。
五六致敬,不过不失
旁白从第三部开始大量出现,有种读南美文学的感觉,还好不算讨厌。理解成类型片的惯用技法吧。 |
|
电影休克于利纳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