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是吵架的那两口子让我想起我邻居 |
|
这部电影潮爆了!没头没尾的碎片,所有的矛盾几乎都没解决,80年代的美学探索远比现在给力 |
|
本世纪初的北京在电影里会显得惊人地遥远和陈旧,但86年的北京却反而很新很新。觉得这些人的生活比我家在10年后的要新太多了 |
|
无论开场结尾的new wave电子乐,还是段落式的结构,还是五个故事均是夫妻生活的主题,还是纪录片式的生活流,成熟度和表现力都让人吃惊这是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话题性也非常前卫,生育、出轨、夫妻性关系、女性的独立…每个家庭各有不同,而导演郑洞天关注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细腻、敏感、尖锐、复杂并难以言喻的关系。八十年代中国真的有活力啊,那时的年轻人真的很有个性啊。 |
|
3.5 鸳鸯楼,似是单身人士无权入住的乌托邦,但又容不下过于繁冗的意识形态,正如每个家庭(夫妻二人)始终拒绝与第三者直接交流,相同与否并不重要,赞成与反对才是对错的(盲目)指标;八十年代生活现状剪影,对形式内容做出“自我”否定(反婚),与张元《我爱你》相差无异,片末德彪西背景乐感人。 |
|
无关第四代、纪实美学、候麦。就是说不出地挺喜欢这电影。 |
|
总觉得是因为中国电影看得太少,才会一次次地被这些老片惊艳到。开头结尾前卫的电子乐切换出一栋栋新建的楼房,以为跳跃到熟悉的欧洲老片,但其实中国老片里同样出现过。
电梯作为故事切换的载体,以时钟为起点记录六户人家一天内发生的故事,绝对前卫的女性洞察,今天观看同样具备当下感和超前感。 |
|
电影里的六个家庭各有各的洋派:家里有钢琴、有电话、吃西餐、22寸彩电、待客随时有饮料、1200块钱的组合柜、超市大采购、美国人来家聚餐、有人想留学、有人想移民。这可是1987年,即使是北京!可喜在洋派的包装下,影片没有蜕变成虚浮的无病呻吟,反而用绵密扎实的细节编织出真实的世故人情,今天看仍有光彩。 |
|
升降电梯不停运转,带我们走进鸳鸯楼中六对情人隐秘的情爱世界。不能忽视的一个亮点,每次向窗外俯视都能看到楼下双鸳鸯。楼内楼外,这是一个流淌着爱的现代都市水泥荷池塘。工人爱侣打打闹闹,厂长丈夫紧跟时代热潮出轨红衣情人,画家夫妻从猜忌到和解,老夫老妻应酬忙做饭,新婚夫妇为一本《性知识大全》尴尬不已,高知倦俦忙读书没有备孕“替代机制”(即情绪)。现代都市里爱情的每一张脸都不同,但都是爱真实的样子。告别了《邻居》中鸡犬相闻的邻里关系,现代社区老死不相往来的疏离隔绝中,爱似乎成了唯一。郑洞天老师的模式很好摸透:关心房子与房子里的情感关系;时尚音乐(《邻居》中是交响乐,该片中是电子乐);变焦长镜头;人至上主义而动物受罪(《邻居》中的公鸡被宰被踢,该片中的金鱼),这似乎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的不经意的环保寓言。 |
|
副标题应该是郑洞天的六个道德故事。很明显是照着新浪潮的片儿去看齐的,而且不仅看齐了还有些地方超越了,但骨子里是三十年代海斯法典刚出台的时候好莱坞神经喜剧的调调。配合6段独立成章,各有不同的小故事,正应和了八十年代那股追求人本主义的新潮气息。 |
|
一栋楼里六对夫妻的故事,展现80年代的婚姻百态,婚外恋、性启蒙,家庭型女性、知识型女性,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六个家庭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没有一个闹到离婚的地步,这符合当时普世的婚姻观念,就一旦结婚就决不能离婚,床头吵架床尾和,再多的委屈和牺牲也得忍着。 |
|
家庭主妇那段在观念上很可能是参考了《让娜·迪尔曼》和《风烛泪》? |
|
感同身受的真实,平淡见真实.一些长镜头让我想起了Umberto D |
|
八十年代的背景下很有趣 |
|
六对夫妻生活短篇报告,新派超前,北影附属的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 |
|
探讨的问题很深刻,表现的方式很前卫
80年代是真得很潮。 |
|
90年代,长沙,电视,补登豆瓣。
多年以前在电视上看过,记得有张嘴唇样的床,还想找来再看一遍。 |
|
各色婚姻关系,有剑拔弩张的,有精神出轨的 |
|
粉饰婚姻太平 共筑和谐两性生活 |
|
北京电影学院(标准放映):
-我想去看部电影松弛松弛,他们说还不错,是国产的。嗯?-我没说话。几点的电影啊?票买了吗?-要不然算了,你说呢?-那何必呢?……
-电影好吗?-一般。……
-现在是忙得忙死,闲得闲死。……
5楼的最给力了。掌声不断啊。。6楼的最和谐了。 |
|
拍得这都什么玩意 |
|
我跟我男朋友好像第一对!夫妻百态,爱情麻辣烫应该就是跟它学的吧 |
|
这也算电影吗? |
|
看看我们的八十年代,梦幻般的八十年代! |
|
截取了6个婚姻中的片段 很真实 但没有引发真正的矛盾
一年以后 三年以后 5年以后 这六对夫妻还能剩下几个呢?就算维持了夫妻之名 是否还有夫妻之实呢? |
|
冤家对头,更上层楼,小日子照过 |
|
一栋楼里六对夫妻的单独故事,非常真实生活化,中间电梯镜头转换。编剧王培公能力很强。 |
|
越哥看电影之鸳鸯楼,有种老电影也有精品的感觉,颠覆了我对国产老电影的一贯印象。 |
|
电影学院的小品习作合集,每段独立出来作为一部短片还不错,弄到一起作为一部长片松散和单薄了些。 |
|
充满矛盾又充满希望的80年代,感谢电影帮我们记得。鸳鸯楼里的鸳鸯们,各有各的不幸,但在那个充满希望的时代里,或搁置争议,或妥协博弈,总能找到办法艰难前行。 |
|
结婚后的生活,人间百态。9.8分。 |
|
7.4分左右。
这种极具年代市井气息的电影真是越来越少了,因为这种电影更多是一种纪实意义。本片的话拍得很有意思,非常轻松的氛围,把几个明明没什么戏剧冲突和化学反应的桥段编排得相当有趣。它没有刻意渲染和升华什么,只是把当时情景留给后人作为追忆以及缅怀。
或许是电影中的巧妙气氛,让人不禁感慨:这么多年过去了,时代进步了,可是幸福并没有增进。 |
|
手法很超前 |
|
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难 |
|
就挺电视剧质感的,选取典型讲故事,各家有各家的问题但是床头打架床尾和的主旨不变,大概也是当时的对婚姻理解的局限性,无趣得很。 |
|
823小西天 |
|
这部看完太令人激动了,好看到兴奋地合不拢嘴!开头结尾电子乐和时尚的演职员表,进入八十年代街头。六对家庭,不同的两性关系问题,每对都极具现实性,用做戏的匠心打磨电影剧作,在有限的空间里打磨角色和人物心理,没有一句水词,尤其画家部分每句台词做到潜含深义。人物内心戏外化,悄然实现关系转变。不亚于候麦的人物揣摩。加入八十年代时代背景,婚外恋、性启蒙,家庭型女性、知识型女性等。最后普通的生活仍在继续,完成人物鸳鸯楼下“出场谢幕”。 |
|
特别有意思的小品电影,一栋楼里小夫妻们的那点儿事儿直到今天看来仍旧教人忍俊不禁。我喜欢皆大欢喜的轻松喜剧。 |
|
他们在看1986年世界杯的英文直播 |
|
八十年代这些学西方电影的中国电影都很难摆脱习作感,郑洞天这部《鸳鸯楼》也不例外。第一个故事是最差的,过分的戏剧性充满了浮夸的雕琢感。后面几个故事好一点,但整体依然无法摆脱喂投意义的呆板感。影片之外的题外话倒是有的一说。最近一两年看了不少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电影,影像层面已经显露得很明显,在这个阶段,作为城市的北京,从物质技术到观念思想,都是全面碾压上海。物质技术是三大指标:地铁、超市、高层建筑。《鸳鸯楼》是87年的电影,北京居然有大超市,很震撼。观念是人的状态。而看《绝响》这种电影,会发现当时的上海比广州都要落后很多。上海的现代感是《留守女士》这种极个别的电影中才有所闪现。 |
|
几个故事越拍越好 节奏与空镜有点让娜迪尔曼的意思 故事在时空与人物关系上又与十诫异曲同工 末尾故事的冲突效果与台词深度直逼伯格曼的婚姻生活 几对夫妻间的拉扯与对抗精妙又富于转折 危机到平衡危机 争吵与和解的戏剧性 80s90s国产好电影倍出 |
|
标放里太欢乐了…… |
|
这些故事每个年代都在上演 这几个小故事每个都足够有趣写实。 |
|
几对男女演员演出的几个小故事,自然流露,反映现实。室内布置进行了一定设计,看上去生活条件很不错了。开头还展示了工业化住宅建设成果 |
|
鸳鸯楼里不太幸福的六对家庭婚姻故事,八十年代这个楼里的居民条件就算很好了。 |
|
生活气息浓厚的的婚姻故事集,极其深入的探索了中国人的婚姻内涵和精神世界。无论对于崇拜“高大上”的过去还是崇拜“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今天,本片都有重要意义。 |
|
4.5+0.5 |
|
独立撰写的六个家庭小故事,揭露了改革开放后的婚姻与社会。有受从前道德观压制的,也有对外国向往努力奋斗的,还有教育水平低的夫妻每天吵架,还有职位升迁之后,开始思迁的。可是,整体而言是没有出彩之处的,导演只是概括叙事,既没头又没尾,画了一幅素描,就电影本身而言,可观性、趣味性、教育性、意义性都不高。相比于《邻居》中的几户人家的冲突以及对社会层面的揭露,此片实在是寡淡如水。毫不客气地说,郑洞天在此片中偷懒了。 |
|
拍得真好。每个家庭都不相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快乐和烦恼。 |
|
大约可以看成是分段体的《婚姻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