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不到独立执导时候的费里尼,非常现实主义的风格与后面的作品大不同。最好的也是点睛全片的一个镜头:一边畅想演艺梦一边走上台阶,背后响起掌声犹如登上舞台,但转身一刻被列车的轰鸣拉回现实。 |
|
#重看#虽早期现实主义,不乏后来其他重要元素的初露端倪;简短好看,哀而不伤;玛西娜一出场,女主立刻黯淡无光,何况这么一个不讨喜的角色;这个世界的感情链总是如此糟心且无解;最喜欢他们夜间行走、黎明时互相搀扶走过田野那段。 |
|
费里尼的处女作,此时的杂技团就是日后的马戏团,众人流浪各地,在留下一片欢腾喧闹过后,尽显的是街道的孤单落寞。在女孩伤心泪流之后,情人又回到了她的身边,她马上感谢生活赐予她的甜蜜惊喜,然而她不知道,这是日后卡比利亚之夜的影子。在注视以外,他的选择不过是又一次退而求其次,什么永恒誓言,只不过是熟练的欺骗。但即便她知道这是一个谎言,我觉得她也不会离开的,因为这是费里尼的电影,因为火车已经离开了月台,又再不停地载着他们奔向下个城镇,表演仍要继续啊,表演始终在继续。 |
|
剧作不行 在同情和戏弄之间把握不好平衡(午夜钟声就是把握好了的那种) 问题可能还是出在主角说到底仍然是个扁平人物 撑不起多种面向;技术上意外的很纯熟 公爵家酒宴的两个平移镜头的衔接特别妙 |
|
8.6分 这个分数或许偏高,只因为从中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或许是我强加上去的。莉莉虽然成为剧团中最受欢迎的演员但是仍去追求自己向往已久的梦,费里尼在提醒我们不要让一切荣耀阻碍我们追求梦想的脚步。最后经典的桥段和彗星美人如出一辙,又一个莉莉的诞生,又一段重复的历程。 |
|
结尾的手法透露着费里尼的青涩,这是一个导演质朴的开始,但已显现出他即将戏谑发挥到极致的天分 |
|
忠实于生活的镜头, 没有那种穿透骨髓的力量, 却比照倦怠的午后来得有精气神, 又有光芒. |
|
城堡之路通向北极迷糊清晨可见动情即输食物链,一绳支撑的穷人旅社深藏无用神枪手,不眠夜吉他小号起舞奏乐的疯子傻子只有街头巷尾才是舞台,俄罗斯古典钢琴匈牙利芭蕾舞曲出头梦竹篮打水一场空,不甘认命无望循环;浪漫可爱 |
|
费里尼处女作,八部半中的“半”,结构精短,其现实主义基调和1934年让·维果的遗作《亚特兰大号》类似,未让写实走向底层苦难展示,而是诗意地展现江湖艺人的乐观与浪漫,每时每刻的叽叽喳喳,溢出贫苦大众活色生香的喧哗,餐食吃得香,小算盘打得响,手艺好坏不重要,和一群伙伴开心干活才是正道。结尾很精妙,原本还为冤大头鸣不平,但老色批本性难移,一场疼惜终究是错付了。 |
|
我不喜欢这个故事。虽然这是费里尼、马西纳两口子的首度银幕合作,虽然这是本次资料馆费里尼影展最早期的一部片子(1950年),虽然女主角莉莉安娜是真的漂亮(气质好到不该演这么浮艳的女人),还是意文化部4K修复版。内嵌英文外挂中文黄色字幕。《骗子》一堆男骗子这部是一个女骗子,也不能这么说,好色男心甘情愿自投罗网,而为爱所困的马西纳饰演的莫利娜(此片中不很出彩)又是傻到心甘情愿付出等待和艰辛存下的钱。也能看出当时的意大利是真的生活不易。就艺术而言那时舞台表演可真是挠胳肢窝逗笑级别。吃饭镜头可真馋人。黑人特眼熟。这一系列片子室内抽烟镜头太多了!费德里科·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放映 22-18FedericoFellini100 北京今年入冬以来的初雪,雨雪中观影,买的18排2坐到6排单号,四周无人。四成满 |
|
费里尼处女作,情节性弱,刚看难免失望,但随即越发觉出动人之处。1.另一译名“杂技之光”更合原义,费费初执导筒(尚是合作导演)便能拍摄自己钟情一生的马戏团与流浪艺人题材,着实幸福。2.片中不乏各类喜剧色彩浓郁的偏执型小人物,如不断敲打砍击的匠人和频繁哈哈长笑的黑人号手(部分台词或许启发了[天堂电影院]的疯子一角),表演段落也不无闹剧气息,但最终感动人的却是欢愉背后的哀寞,一种悲喜交融的生活本相,一如男女主浪荡虚伪的外表下暗自涌流的真情,还有他们对表演事业的痴狂之爱。3.剧作与同年的[彗星美人]颇相似,就连女主卡拉·德尔波娇也与安妮·巴克斯特共享相近的美貌和气质。4.玛西娜首次出演费费作品,天真又搞怪的颜艺已然初露峥嵘,角色又同[大路][卡比利亚之夜]相通。5.黎明时的困倦群像。6.火车告别与轮回收尾。(8.0/10) |
|
人的口味果然是会变的。上一次看的时候是15年3月19日,我觉得作为一部处女作not impressive。但那之后,我尝试了太多奇奇怪怪更为朴实的叙事电影,这个故事好像变得有趣了那么一点点。三星变成了三星半,容易跑神到津津有味。但确实像是新看了一遍。 |
|
费里尼和妻子首次合作。和之后的梦幻超现实风格截然不同和大路属一类。简单的故事很写实。费里尼的马戏团情节。团主被年轻貌美的舞女勾搭问题还是在本人身上。只闻新人笑谁见旧人哭。喜欢玛西娜滑稽的小丑似笑似哭。 |
|
喧鬧與孤獨的拿捏,Fellini第0.5部已駕輕就熟。 |
|
一场春秋,说的是枯木逢春,然后一叶知秋。演艺,情爱,生活,都是在恒量中迷醉,被变量击碎,说什么大公无私,说什么你侬我侬,都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男人说女人在蛊惑,一双鹿眼可以颠倒乾坤,但吃定了就是吃定了,没有鹿眼还有杏眼,一勾,又是一抽。马西纳在费里尼镜头里,有太多相似的塑造,往往是那底层女人,世故又纯真,她等浪子假回头,我们等她倾尽所有后迎来循环往复的沮丧,总是爱看,又总是不忍看。@资料馆 |
|
@bigteeth七年前赠的DVD,居然到今天才看,居然还读的出来 |
|
生肉。暹罗猫,鹅,牛,流浪猫。动物元素。人的丑态。恶女和圣女的对比,老艺能了。其实还不是她作为商品的被凝视和出卖的一生,她以为是她的选择,实际女利都算不上,最典型的对比她从一开始的裙子掉了跑到后台到最后越穿越少的练习,走动,表演。结尾火车,一场轮回,他死性不改。费里尼在拍生活场景的时候也不错。从中窥见的意大利建筑和民风一角。意大利语讲起来也是吼和语气硬。女演员们真漂亮。现在的被凝视和献祭的看韩国女演员们就知道了,一样,没变。森森白骨堆砌的历史。和小津安二郎的浮草可以一起看,对比,剧团 |
|
女性的理想主义(破碎)和男性沽名钓誉的贪图美色、金钱与荣誉,构成了当代世界人情冷暖最二元化的矛盾,「卖艺春秋」也是属于美人迟暮与年华老去,对于男人则继续乐此不疲得寻找下一个猎物。 |
|
一个人呆坐在虹桥车站,混杂着瞌睡给看完了。不知怎么的,这部的切入点似乎单薄了很多。 |
|
对场面调度的掌控已相当熟练,杂耍场戏院是他电影中常见的场景,这部电影里已经定下基调。 不足之处是片中对玛西娜这个矮个子的乐观女人的描写过少,而对他丈夫和舞女两人描写过多,但对他丈夫和舞女的态度似乎又是暧昧的,批判力度被消解在滑稽幽默之中,费一开始就已经显示出区别于新现实主义的特征 |
|
费费首作,对过往参与新现实实践的总结。应用新现实的制作方法,呈现的却是与同阵营相左的对象与基调,费费以莉莉的形象寄以对剧团生活美好的迷恋与向往,尽管现实骨感。费费同样也是与好莱坞电影一同成长的意大利电影人,那本片所显现的马戏团样式,基本上就是受好莱坞后台歌舞片的程式影响。 |
|
《雜技之光》。處女作。費里尼應該是最喜歡表現馬戲團的導演吧。於荒誕中揭示人性。閃亮的、幽暗的、自大的、卑微的若干盡顯熒幕。至於永恆的悲劇,相較老塔的深沉凝練,費里尼長與在詼諧幽默中表現現實。笑不出來的喜劇。生活著,掙扎著。互害比互惠更久長…… |
|
此片反映男性心理实在是真实而深刻,清晰准确啊!男人在爱情面前总是太天真太幼稚,多的是柔肠百结和爱意绵绵。殊不知爱情是女人的游戏,在爱情里,女人才是游刃有余的猎手,男人横竖都是小孩子。男主角切克从一开始就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对莉莉安娜一厢情愿一往情深,殊不知人家只是为了追求明星梦,与你根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所以分道扬镳也只是时间问题。结尾很好,没有大团圆,而是各人都奔向各人的前途,更佐证了我前面说的。每个人自有他的人生路,可对于蒙在鼓里的芸芸众生来说,往往事情过去之后,才能渐渐看清全貌,渐渐了解自己当初的幼稚。饰演男主角的菲利波表演非常好,把陷入一场恋爱之中的男子那种忐忑不安、患得患失、惆怅忧郁、奋勇争先的劲头刻画得惟妙惟肖。朱丽叶塔这次演了个女配角,眼角眉梢依然是说不尽赞不够的高超演技。9分。 |
|
剧团导演切科让莉莉安娜的美貌迷惑,一心捧她,不惜甩掉演技卓绝的莫丽娜,不惜装可怜向莫丽娜借钱,孰知美女上了高枝,把切科的爱慕晾在了一边,爱慕虚荣的人儿,贪念美色的人儿,浮华的舞台上,喝彩声不能只给低俗,还得让有内涵的艺术受到青睐。 |
|
7.5/7.4 战后畸形环境下的小人物,他们还将生生不息地演绎那些可笑可悲的小人物追求。 |
|
卖艺春秋# 费里尼导演处女作,新现实主义风格,主题很简单就是“男人这狗东西”,首尾画圆画得特别好。
开始男主人公见了年轻貌美的女孩就无法自拔了,下面兜不住了,想睡人家,还特无能,你以为经历这一番夹杂着欲望与占有后被涮了,没得到,这个男人该画个人物弧光吧,长大啊、成熟啊什么的,并没有!再来一个年轻女孩,男主人公依然会抛弃那个最爱他陪伴他的人,然后去泡年轻貌美的,依然是最初那幅德性。
这个男人看似没画弧光,但画出了男人的本性,画出了人性。从此之后,这种无能自大的男人,带着往后的特有空虚,一路在费里尼的电影中狂奔了。 |
|
两夫妻第一次合作。玛西娜没有显得矮小哦。 |
|
费的处女作,在他后来的电影里很多都是关注男女关系中的弱势女子,但这片子反而是有点女的背叛或者利用男的意味。 |
|
上位的心机女绝美却不蛇蝎,能力普通上位后也仍是配角;心思活络的痴情男必然有低人一等的本体因素,有野心有欲望能力有限;而这样的男性身边却总是有一个条件各种普通且安于现状的备胎。在这个关系里没有真正的欺压欺骗或利用,每个人都出于个体的欲望相互依存,在环境里各司其职,自然发展成“食物链”。50年代费里尼把这个关系已经讲透了,五体投地。@资料馆 |
|
朱丽叶塔·马西纳从费里尼的处女作里就开始扮演着为渣男而生的痴情女子了啊?! |
|
7.7;日升又日落,好時光匆匆過 |
|
费里尼处女座,他的标志性元素都尚在形成中,电影的独特节奏和美学都显得有些稚嫩,中间的节奏不是很好。故事里的马戏班老板感觉就是费里尼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女人想那他做跳板变红,最后他只能一直在妻子身边。 |
|
费费处女作就有着一股野性,歌舞团的漂泊状态太适合出现在他的电影里了,歌舞升平过后却有在路上的疲态,最令人惊喜的还有马西纳,一开始就演这种被辜负的女子,大路上被导演忽视那段太心酸了。 |
|
磨灭梦想幻灭爱情的寻常故事,但是费里尼总是能靠他的黑白影像表达得那么美,带着甜蜜的忧伤和宽容。茱莉埃塔演什么都那么熠熠放光! |
|
男男女女为温饱挣扎到处流浪演出,灰尘飞扬的地板,漏水的屋顶,台前的笑脸台后的争吵。美丽年轻血液的加入,搅动了原来的平静,男人意乱情迷为讨美人欢心四处活动挥金如土抛弃未婚妻,女人水性杨花野心勃勃攀上高枝远走巴黎,男人落魄重新回到未婚妻身边,在转场的火车上又遇到了年轻女性,男人故态复萌死性不改。
不懂意大利语不知道翻译的咋样,但场景热闹表情丰富,尤其是未婚妻,真的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只有天真有爱容易满足的人才会重新接纳这种男人吧,也许是男人有才?这男人真能气死人啊,想给他一脚。 |
|
表演开场,各种特写。背景音乐很怪异。 |
|
8/10 作为费里尼的第一部电影,剧情割裂感较强,剪辑也有些突兀。一些在后来的他的镜头下会十分精彩的片段(例如结尾的舞蹈)并没有脱颖而出,也没有得到值得的时长。但是,费里尼从第一部就注定会是影史最佳导演之一,因为他能够完全洞悉男性视角,而且能注意到人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契克感慨为何美貌比艺术更能赢得人心,剧团搭莉莉安娜车时的恭敬和后来的排挤,契克和爱人之间的互相纠缠和心软,别墅主视和莉莉发生性关系为理所当然…费里尼的镜头让我们认同着每个角色,但在这部新现实主义的电影中,更多是通过人物正面中景来达成此目的,而非通过后来游刃有余的镜头调度。影片中的象征非常戏谑,例如舞池中女性骑在男性身上,这源自费里尼对人类外部生活的洞察力。结尾紧扣开头,似乎意味着契克的本性难移,以至于生活会以同样的旋律往复。 |
|
浓厚的意大利写实风格,流动的剧团这个创作母体几乎贯穿了费里尼之后的整个作品序列,可以看成小丑的雏形了。女主形象有点像好莱坞追梦女星,一出场差点看成费雯丽。【中国电影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修复影展】 |
|
处女作,费里尼早期电影经典的代表元素:小镇,马戏团,小丑,还有玛西娜 |
|
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导演处女作。这部电影带有浓厚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基本上与费里尼中后期的神采飞扬不一样,采用了纪实手法来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结构简单,多用长镜头。片中的内容与战后意大利贫瘠的社会现实相吻合。本片也是费里尼首次与自己的妻子茱莉艾塔·玛西娜合作。 |
|
3.5。就意大利剧情片正常水平吧,没什么可评价的,看得出来一板一眼的分镜很规整。作为第一部处女作(虽然是合作导演的)有点太成熟了,肯定是罗马电影工业衬托的结果,其中的费里尼并不多。但拍女人的那味开始有了。 |
|
7。费里尼处女作,很多日后片子的影子,女主角很漂亮。 |
|
#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修复版,意外喜欢,轻松小巧又可爱,小试牛刀之作。Fellini初执导筒便出手不凡,受恩师Rossellini影响,影像的新现实主义气息浓厚。看得出Fellini尚处于风格摸索阶段,日后标志性的“马戏团嘉年华”风格已初露峥嵘,没有太多炫技与实验性质,回看故事本身并无多大新意,揭示的道理却浅显深刻动人——艺术的生命力本源于草根阶层(换言之,自我膨胀拔高盲目模仿流行文化哗众取宠就意味着自取其辱,艺术魅力也当然大打折扣),会跳舞的小三再年轻漂亮也不如同甘苦的糟糠妻来得实在……这无疑是Fellini最朴素的艺术观&婚恋观。ps,这也是第一次Fellini与爱人Giulietta Masina在大银幕上的合作,推荐。 |
|
新现实主义中注入的浪漫,我们可以注意到略有窘迫生活所处的社会环境,但会被不断地小剧情吸引,当流行的马戏和“好汉就爱沾花惹草”的爱情戏并行时,双重的娱乐效果赋予时代更多的乐观精神,像在之后白酋长重复的类似设计,幻想着白酋长却真如此进行了一场冒险,这种略有些理想主义的喜剧不妨也可看做回归“战前”黄金年代而非“战后复苏”/新现实主义革新的功劳 |
|
一夜落魄失魂戏 五光十色尽丧的 Peppino 演绎精彩 当然叙事上推进层次感扁平 只有餐厅引入一镜有流动感 整体上 Checco 值得唾弃无视却又被 Melina 珍视真的是叹息 p.s. Vanja Orico 一开嗓真好听 |
|
费里尼的处女作,简单却并不浅陋。尤其对于名利场中的各色人物及关系刻画,放到今天来看,仍不过时。 |
|
非常早期的电影 还不太能够伸展出自己本应有的精神 但所有对应的要素已经齐备 从影片中展现出的不少细节来看 或许称得上是卡比利亚之夜的雏形 |
|
小剧团小人物们的嬉笑怒骂,男女相互利用,剧情其实挺无趣的。 |
|
尽管在这部处女作中费里尼更多地直接用阶层对比呈现战后社会的不平等,和他后来的作品比似乎更‘写实’,但已可见那些后来他一再使用的标志性的元素:对劳动阶层的群像呈现着眼戏剧夸张和戏谑的一面,悲悯包容、踏实耕耘又常被辜负的女性,各种普信负心男(本片着重妈宝废柴这一类型),以及至少出现一次的喧嚣到极致的狂欢戏。有时候感觉狂欢对费里尼而言不是戏剧夸张而是最写实的工具,在狂欢中角色经历了一种类似梦境发泄的过程,只有在之后的迷糊、虚无和静谧中所面对的才是ta的现实(潦倒)状态,这是一种独特的费式祛魅叙事,越是让人应接不暇的闹腾最后反而越是人间清醒。费里尼带点魔幻色彩的现实既不是罗西里尼式的严肃现实也不是德西卡式的悲剧现实,所以也只有马西纳这种眼神里既真挚又充满鬼灵精的才担当得起女主诶 |
|
喜欢,费里尼简洁而理想的精神都在里面,结局真是讽刺性的轮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