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遗憾,按照古老的习惯,任何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最终都会有悲剧的结局。
|
|
别跟我说你善良。也别跟我说你喜欢善良的人。人们向来歌颂执念,是因为人们从心底不相信执念。其实拉斯冯提尔片中的人物都是异化的,却恰恰最贴近社会的教条。他质疑一切,如同在血液之中播撒一场瘟疫。 |
|
贝丝为什么对人有那么多爱,拉斯冯提尔为什么对人有那么多恨。 |
|
Emily Watson的演出是“一生一次”那种级别的。 |
|
叙事结构憋死人型 |
|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实在讨厌Emily Watson |
|
又是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人.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开一个神经质的女人的豆例了. |
|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银幕看真是要命,即便知晓情节发展,依然在心理上同艾米丽沃森被折磨得不知如何是好,那种悲愤与无畏无悔的牺牲真是让人词穷,表演上沃森做得做到了入骨表演,观众感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疼痛感。不过最为凯特琳卡特利吉表演而感到痛心遗憾,未能受到表演肯定实在是冤案中的冤案。银幕重看 |
|
狗屎一样的导演,好故事被拍成这么难看,还一直喜欢诋毁女性。 |
|
最震撼的不是上帝的铃声,而是贝丝的丈夫可以走路了 & 戛纳电影节对拉斯疯提尔所做的一切,就是小镇人对贝丝所做的一切 |
|
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在森林里碰见一位白发老圣人。老人见查拉图斯特眼睛纯洁,口角上下却藏有一点邪恶,走起路来像舞蹈。查拉图斯特拉说他因为爱世人,所以要去往人世。老人宣称他只爱上帝,不爱世人。告别老人,查拉图斯特拉继续下山,心中惊诧老人竟不知上帝己死。 |
|
又一位holy fool。女性受害以满足男性幻想,女性死亡以换得男性重生。拉斯确实是宗教权威、封闭社会和男权社会最一以贯之的控诉者(至于这种控诉是否有深度和有效则是另一回事,个人非常不喜欢把“goodness“放入讨论之中)。| 35毫米胶片拍摄,扫描成数字文件,再把修改过的画面重新洗印成胶片,获得了水洗褪色的画面颜色。 |
|
结尾!结尾!结尾!Duang! Duang! Duang! 拉斯·冯·提尔给精神分裂找到了一个神一样的解释~其人其作看上去似乎变态,实际上只是戏谑地秀一秀下限,归根结底是一种反对一切虚情假意的叛逆。实用,但又人道,疯狂,又不失神性。Duang! Duang! Duang! 震撼!震撼!震撼! |
|
拉斯冯提尔的“痴情女苦情戏”,圣徒般的女人为爱痴狂献祭给了整个小镇,而结尾的圣钟敲响更像是耶稣受难后对世人精神的洗礼和训诫。冯提尔用宗教式的寓言故事来蔑视、讽刺宗教本身,想到《幸福的拉扎罗》则是用现代的寓言呼应圣徒的虔诚。冯提尔的偏执狂(疯子)属性带来的往往是毁灭,而毁灭本身充斥着变态的快感。 |
|
It's all about how to prove your love...看到后面有点看不下去了.... |
|
装逼犯 |
|
油画绘片+部分动态划分章节,教堂钟的缺失与重回--女主新婚/犯教与死亡构成讽刺。以自我与上帝对话,虚构上帝。自我即神谕,充沛即他人。好像一个正反打都没有。 |
|
#CC#冯·提尔第一部按Dogma’95宣言拍摄的影像,探讨“爱导致的人性困境,以及由此遭受的罪与罚”。并像19世纪小说那样分八章节,以苏格兰北海岸风光和70年代流行乐渲染情绪与氛围。
用哲学分析,丈夫的瘫痪切断他们婚姻的身体愉悦时,贝丝内在的善良让她采取了某种立场,她将祈愿倾注于神力,以精神上忠于丈夫的方式去与其他男人交合,获得生理快感以此让丈夫好转,在当地这超出宗教权力机制的结构,如同德莱叶表现一个殉道者极端境地。
她不仅反叛神学概念的“分隔”,心理状况亦如福柯写到是“某种道德原则的谵妄(dlie)直接导致惊厥,从而有可能危及生命本身”。她与自己的神對話,克尔凯郭尔《畏惧与颤栗》里写:“信仰是奇迹,但它并不将任何人排除在外;因为将整个人类生活联系一起的是激情,而信仰,正是一种激情。” |
|
我很想知道这个导演到底被妇女们怎么整过了=。=为什么他所有电影都这样描写女性…… |
|
艾米丽真正小兽模样,圆眼时刻流露着不安,依赖性,楚楚可怜,但会在意外的地方变得狠厉坚强。她说,每个人都有专属的天赋,我的是能够相信。只是她悲剧在分不清爱与信仰。粗粝的海风荒凉的镇,没有钟声的教堂以及被诅咒的葬礼。是被剧透了近十年才终于观看的电影,谈不上喜欢,但一定忘不掉。 |
|
个人拉斯·冯·提尔最佳,最好的爱情电影之一,最美的艾米丽·沃森,孩子般的迷人眼神,纯净得像天使的女人,来渡男人,来渡众生,看这个片子会想起让-雅克·贝奈克斯的《巴黎野玫瑰》,两个女人都是来这个世上渡劫的,巧了主角的名字,一个叫贝丝,一个叫贝蒂。 关于女性用身心渡男人的电影,《感官世界》的女主角松田英子退隐前拍过若松孝二导演的《圣母观音大菩萨》,值得一看的。 |
|
直升机降下来,风吹得婚纱猎猎作响是最浪漫的段落。摇滚乐分章,疑似胶片绘景的空镜头,与红皮裤一起,是很可以和女性瘾者呼应。真正爱情革命,艾米丽沃森神经质的笑与眼,两个女性角色是侍奉者与圣母,空缺的钟最后为被谴责下地狱的人响起,不被言明的牺牲是为了丈夫康复的奇迹,不必世俗宗教之神。 |
|
做这些不是沽名钓誉而是为主的爱。爱现实的人才是爱主。 |
|
拉斯冯提尔为什么不被伯格曼喜欢?从这部里面就可以看出端倪。他对燥郁的氛围➕形式主义的实验的使用达到一种类似于剥削电影的境界,而他对剧本结构的超棒控制能力也几乎天生的GOOD,可是他从自己所说的那些“伟大的”导演里面学习到了什么呢?哦,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各种表达出“我比你更好”意思的画面调度的戏耍?更不用说对影像里本可以加入的人性拷问的场景糟蹋和不在意,这一切配上那浮动在表面的群体意义更让人出离愤怒(类似于PTA),就像刘伶一样的不可理解的狂躁地创作作品。本片也许这是他的极致了。整个观影过程就是在惊叹和恶心的双重感受中折磨。 |
|
"the deceased was suffering from being good. perhaps this is the psychological defect that led to her death." |
|
拉斯·冯·提尔"良心三部曲"之首,讲述了一个纯真善良、略带神经质的女子为信仰的爱情牺牲自我的故事。影片压抑悲伤,情感冲击力极强。拉斯试验了手持摄影,画风粗粝昏黄,分章节叙事的形式感类似[狗镇],自由跳跃的情绪式剪辑、直白的性爱场面和艾米丽·沃森惊为天人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9.0/10) |
|
1.曾经看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厅要在2017年4月16日放映《破浪》就关注这部电影了,当时在天津的我没有特地赶去北京观影就打算后面独自找来看一下,结果一拖再拖,直到2022年8月10日才终于观影了;2.拉斯·冯·提尔那么爱英格玛·伯格曼,然而他导演电影的风格却感觉与伯格曼相差甚远,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他埋怨伯格曼与托马斯·温特伯格关系密切却没与他联系,我现在不禁怀疑伯格曼是不是不太喜欢他的电影?…… 3.影片中间的部分剧情台词不时让我联想到获得第77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2004年电影《深海长眠》: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人觉得“痛苦地生活不如痛快地死去”;…… |
|
以天真无邪的眼光面对爱与欲的纠缠,用脆弱不堪的勇气说服灵与肉的分离,将偶然发生的巧合视为神与爱的奇迹,让遍体鳞伤的释怀成为诗与血的献祭。向海浪怒吼,为爱情屈服,与上帝通灵,被魔鬼驱逐。温暖的良知因何而死,邪恶的念头因何而生,羞辱的葬礼为谁而设,喜悦的丧钟为谁而鸣。一群冷静的疯子。拉斯冯提尔的影像具有晃动的精致感,看似随意,实则步步为营,有章法可循。一个将爱情视为信仰的天真女子,为了拯救丈夫的性命,不惜以肉身献祭,度化众生。而口口声声信奉上帝的一众神父与信徒,却丝毫不懂得理解与宽恕,他们不必用钟声赞美上帝,因为他们早已经学会用诋毁和羞辱来表达虔诚。谁是真大爱,谁是真小人,不言自明。听闻藏传密宗有欢喜禅一说,也是肉身度人的方式来修炼,以此勘破心中魔障,不知真假。拉斯冯提尔眼中众生皆恶,唯爱至纯。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她是一个精神分裂、神经质、情绪起伏不定的疯子、妓女,也是一个善良、为爱痴狂、为情牺牲的爱人、圣女。令人动容。结尾神来之笔,画面声音一出,顿时泪奔。20分钟一个章节,音乐选曲极佳。手持摄影、女性的意识觉醒、毫无遮掩的性场面、歇斯底里的情绪发泄、揭开宗教伪善的面皮……这很拉斯·冯·提尔!这很牛逼!我爱这部电影。 |
|
拉斯片里的女主,皆为另一种极端。实质是不喜贝丝这类的女子的。爱情成为唯一信仰之人,向来都不得善终。而在悲哀嗟叹之余则是绝望。孤独、善良、信念在沉默里被碾碎,童真也被沾上恶意,灵魂在耳边呼啸旋转。可她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我们亦然。 |
|
Dogma95雏形。其实我真心很欣赏Lars von Trier的拍摄理念,但太过刻意避免一些东西反而缺失了应有的效果。不喜欢这个故事,看不顺眼他的镜头和剪辑,但好在效果还真不错。这是一次自缚的创作,然后他还自缚上瘾了。 |
|
感人至深 |
|
以弗洛伊德回应上帝,在近乎大特写的主人公自我对话下“教堂”的空间被消解,可见《破浪》中祂不过是主人公“本我”与“超我”位置的倒置。自第一章便在欢乐的“婚礼”环境下埋藏暗示性的敌意。Bess就像从塔可夫斯基电影里被无端地抽离并放置在“冯提尔”式环境中,所以它让人想起布努埃尔 |
|
重看。道格玛95后LVT的第一部电影,有布景、配乐、特效……但最重要的是,它有着宣言所希望传递的现实沉浸感。首先想到的是东正教中的圣愚(《潜行者》中的史卡多),但又不准确。因为贝丝的主观能动性接近于零!尽管从开头便确立了女性与政治经济框架下保守社会的对立(贝丝从来没有与牧师同框过),但贝丝也并未就此进行过反抗。LVT特别明白爱情根本不是影片所讨论的重点,所以扬为何让贝丝投身别的男人的怀抱、贝丝为何从“处女”转变为“妓女”?影片都没有给出明确的逻辑交代—这也是《破浪》特别令人着迷的一点:通过情绪连续性剪辑。古往今来,讲述人与上帝的直接交流变相质疑教会的中介性、合法性的电影不胜枚举,《破浪》能留得下来就在于它的高度现实沉浸感,如若拍成寓言或者神话,结尾神迹的出现便毫无力量与魔力可言了。 |
|
画面的镜头不停地摇晃,看得我晕晕乎乎的,是为了然大家感受到贝斯的痛苦,纠结吗?很不舒服。而且,我觉得应该让简和贝斯一起死去,想他那样瘫痪了这么久,忽然让他站起来,这是不是因为贝斯用她所谓的爱去拯救了简?那样,如果贝斯不死,那她会更加深信不移。不过,那样就没人取运贝斯的尸体。。。诶 |
|
自然和神性的原力在女性身上展露无遗,世界谬误的根源似乎正是男人解构性的恶 |
|
构成电影主体的Dogme拍摄手法将镜头聚焦在“局部”,纷繁、多变,这是人的视野;每个章节过渡时插入的全景空镜,辽阔、固定,这是上帝的视野。冯提尔在《破浪》里所展示的人与上帝,其实是非常接近我们的现实世界中人与上帝的关系的。是祂让奇迹降临,是祂在播撒怜悯,是祂赐人无上的欢喜,却也是祂在无端降罚,迫着笃信的人去受那无谓的考验,要他们痛失珍爱的一切。God’s plan is twisted. God’s plan is never one that humans can comprehend. 上帝是深不可测的——人也是。冯提尔向我们道出了这个真相。 |
|
拉斯冯特里尔自始至终是个疯子,难入法眼。 |
|
重看大银幕坐前排被手持晃晕了,连续两场露三点。赎罪抵命有如撒玛利亚和苦路十四站,但表演太震了,女主不说了连配角都全是欧洲文艺大咖,看履历吧吓死人。渎神的拉斯疯让你从地狱到天堂,他就是自己的神。章节过场画面配音乐太美,但那是遵循道格玛95拍的吗?好奇是怎么完成的,翻良心三部曲花絮看吧。资料馆。 |
|
当代版的耶稣受难记。为爱的自我牺牲,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换来的却是众叛亲离,受尽苦难,被放逐,被凌辱,直至死亡的结果。。最后来自天堂的钟声只不过是一丁点自我安慰而已。每个章节小标题的画面很美,音乐好听,山水湖海都很好。。 |
|
重温!对于冯提尔来说十分重要的电影,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突破,dogme的先声之作,对于传统的挑战也是冯提尔的主题,电影中关于“钟声”的隐喻贯穿始终,剧情也处处充满矛盾,完美表现出既疯狂又纯真的感觉来,贝丝一路上被孩子用石头追打和最后伤痕累累地死去再到天国重生完美隐喻了耶稣 |
|
遗憾是实在太长了,太多的长镜头我只能选择快进,能紧凑点就好了。对于影片里的人,我实在是不好讲谁在拯救谁,所谓的教堂对所有人开放在里面成了笑话,难怪没有钟,善恶的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行为?目的?也许女主角不停的自我对话是一个很好的回答。而我们只能在最后的钟声中祝其在天国得享荣耀。 |
|
提尔在初段的故事最贴近实际也最能打动人:No one of you has the right to condemn Bess to the hell! 艾米丽所演出的形象,在神经质中脱俗于世,她对爱情的信仰,更显得世俗宗教权力的虚伪与冷漠。很难相信这竟是艾米丽的处女演出——笑的时候她像纯洁的天使,哭的时候她像无助的恶魔。 |
|
20190720 二刷 @FG | 2018815 一刷 @ HKBC 尼玛真想吹一波我大Lars啊我真稀罕他😆
这部也是太尼玛好看了,Emily Watson棒到飞起。同样是以情欲作为驱动力,她扮演的是被迫殉道的可怜人,我还是更喜欢反基督者里甘斯布那种现代女巫的疯劲。
顺便:演性变态哪家强?四爹,四爹,四爹!!@Cinematheque |
|
丹麦导演的这三部曲其实让我后悔看过。。。女主角都带点神经质,然后一种怪异到偏执的念头促使她们去做导致最后的悲剧的事情。。。可是即便bess的丈夫活下能行走,selma的儿子可以治愈眼睛,失去了她们,那意义又何在?导演一直在讲一种类似变态的女性牺牲。。。 |
|
1.29 用生命拯救并唤醒灵魂,纵使偏见纵使因诚实而逝。固执于精神交流的贝丝用一句“我错了”结束一生的“闹剧”。 |
|
如不因前几天才正准备看狂恋大提琴 | 想搞重的 最后还是虚的 | 如真的恶 吐后怎会拿右手扶帽 | 佩服自己 两个半小时就这么坐下来 ARTE前 原来是解决块状化之方 | 其实想打4星 但那是"推荐" 念及已太神叨的 不能推 | 我是说怎么看的时候不禁想起黑暗中的舞者呢! |
|
这样的电影,有点艰涩,需要一种定力来观摩,我不很感兴趣。 |
|
发现前边葬礼上埋的是摄影师 "安东尼·多德·曼妥,你是个罪人,你会下地狱", 哈哈哈 (呃, 这片的摄影还不是他) |
|
耶稣的劫难,信徒的苦难。男人代表了耶稣与撒旦共体,女人象征着天使和魔鬼同身。拉斯的《破浪》是一个女人原原本本的情感宗教,她以视死如归的信仰祭祀主的神迹,又以堕入地狱的决心颂扬爱的福音。最后的葬礼如同最初的婚礼一样,污秽里破露圣洁之光,残忍中盛放浪漫之花。从此我坚信,爱是一场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