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不懂得合作与裁军重要性的人,不应该搞政治。戈氏的确是伟人。不像某些人,我不认为他的人生是一个悲剧,恰恰相反,他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莫大的贡献,是当时一批伟大政治家的代表。反观现在,环顾全球,有几人可以与他们相提并论?也就默克尔了吧。至于中美俄,请读上面第一句话。哦对了,普帝竟然出现在戈氏夫人葬礼上,让人瞠目。 |
|
在A站看完。墙内教科书中“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这一表述在逻辑和事实上就存在问题。不是他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是在他之前每一任领导人的所作所为共同促成了苏联解体。“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托克维尔言下之意,你得首先是一个坏政府,才会恐惧改革。精苏们诅咒戈尔巴乔夫断送了苏联,却没人能指责他埋葬过俄罗斯人的生命。他们想要斯大林治下的铁血荣光,但对这座将倾大厦地基下填着的尸体视而不见——如果大清洗是令国家维持稳定并在外部看来牢不可破的代价,那他们甘之如饴。被统治者拥有这种残酷的思维方式不能不说是触目惊心。于是戈尔巴乔夫成了那个叫嚷要掀开屋顶的多事者——“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
|
巴尔戈乔夫是充满了“人情味”的领导人,如结尾前对妻子的缅怀,可以作为一个高度评价或充满敬意的政治家或是朋友,但这种所带有的善良的软弱性,才是政治生涯终结的原因;荷索主观意愿造就的思考,也是戈尔巴乔夫的魅力在于:推进历史的“失败者”,会谈中却感受到是他的人性魅力。 |
|
童年熟悉的新闻人物,头顶有个地图的男人,现在采访他可能已经太晚了垂垂老矣,他是罪人还是功臣不同角度看肯定大不相同,对于苏联如此快速解体感觉他也不想多说,他表达的意见是我希望推动民主,但急于让事情推进的人们想要借此把握的并不是民主而是在变局中先抓到手的权力。给自己的墓志铭,大约是:我试过了。荷索作为德国人,毫不掩饰对他认为让东西德得以合并的恩人的喜爱之情。 |
|
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后的期待,欧洲共同家园没实现,防止被某些人夺走政权和国有资产,没实现,核裁军还在倒退,乌克兰打起来了。活着看到这些,是不是一种折磨?主持人问墓志铭,戈说:我们试过。也许愿赌服输已经是是当时苏联领导人里面最好的心态了。主持人夹带自己的高光时刻,萨达姆打科威特的时候,我也在。 |
|
残酷政治里的孤独傻白甜。 |
|
赫尔佐格有几个问题问得简直太鲁豫了 @SFF2019 |
|
有人把他视作英雄,有人把他视作叛徒,有人把他视为推动历史发展还权于民的重要人物,有人把他视为壮志未酬甚至是一败涂地的失败政客。
但不可否认的是:
他的某些思想和理性的做法,对如今似乎部分回到当年冷战状态的国际局势仍颇具参考价值!
|
|
基本是流水地分阶段回顾历史现场,因荷索将戈尔巴乔夫视作悲剧英雄,整部影片便也温柔又怜悯。问及戈将来要留什么作墓志铭,戈说什么都不要,但此刻想引用别人那见到的:我试过了。 |
|
比政治议题更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的饱含深情。戈巴不管遭受多少挫折,至少有着家人的陪伴。 |
|
就算是大人物面对大历史还是有些无能为力。镜头面前的戈尔巴乔夫更像一个孤家“寡人”。另外,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去审视苏联的解体。它真的是一场胜利吗(至少对于部分美国人和西方人来说)?如果当时《新联盟条约》真的签订了又会怎么样呢?既然有人能拍戈尔巴乔夫,我更期待有导演能够将苏联解体后的15位初代后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拍出来…… |
|
危急时刻追溯后冷战起源,回收共同家园梦想。无论其他,太好看了。老爷子真会讲故事,炸弹已经炸完三十年,还是能让人为了桌子底下的改革紧张焦虑。是哈姆雷特式悲剧:如果戈尔巴乔夫不是一个崇尚民主的君子,也许就不会在军政面前不堪一击,他和欧洲也许是另一种命运。 |
|
One would've expected Herzog to be more critical or visionary, but there mostly is the sympathy for the defeated. |
|
最大的感想是 电影和书籍真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信息载体。最近刚好接连啃了两本有关苏联解体的书 电影中一闪而过的细节往往在书中有整章的描写。真的想了解这段历史的 更需要看书。但电影把戈尔巴乔夫拍的丰满了 他是个伟人。 |
|
记一个淳朴、率直的农民的儿子。穷途末路的苏联就像烫手的山芋,最后击鼓传花式的到了戈尔巴乔夫的手里,也许500年后会对他有更正面的评价。 |
|
3.5 一句话,戈尔巴乔夫真的不适合搞政治,尤其是在政治环境那么险恶、信息传递如此不畅的地方搞政治,他的天真,他对国内形势的误判埋葬了一个国家。当然,这个国家的制度也埋葬了他。赫尔佐格也略显天真,问了一些非常令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问题。“戈尔巴乔夫悲剧的实质是什么?”唔……他太想知道答案了,以至于并没有用电影本身提出这个问题。 |
|
想起米哈尔科夫和他的小伙伴塔可夫斯基主演的电影《我们那年二十岁》讲战后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截然不同的观念。纪录片对谈双方都是经历了风霜的老人,一个接近八十一个接近九十,除了真诚之外还多了几分相互理解。老爷子身体也太好了,耳聪目明表达流利还能吟诵两句诗。 |
|
【台北金马影展】对坐访谈录像配合历史画面,勾勒出戈尔巴乔夫的一生。面对幽默而健谈的戈氏,赫尔佐格完全陷入迷弟模式,而戈氏也主观地猛烈抨击那些政敌。有意思的是,很多中国人俄罗斯人反感葬送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但欧美很多外交官和政客却对他实干兴邦的务实态度(拒绝签字作秀这件小事就能看出),及对削减核武器结束冷战发展和平的贡献赞赏有加。三场葬礼暴露荷索的严肃恶趣味,悼念亡妻、重返故地遇到盲眼婶婶的画面看得泪目,荷索伤口撒盐真是一把好手。三星半 |
|
永远都有人去争执趋势和伟人之间的关系。学院常常研究趋势,大众比较信仰伟人,有时趋势确实是实在的,福特/凯恩斯主义总有走不下去的那天,苏联也终会迎来解体;但有时,个人也的确可能带来开创性或是灾难性的事件。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戈尔巴乔夫的脸上和眼中满是这种冲撞的痕迹。他的那些事迹让你想起万里和赵紫阳,但除此之外,他也就是个会为爱人哭泣的丈夫。可能看完片子更多的会接纳他普通人的形象。因为Herzog的叙述私货太多,你不太可能从这部片子里客观地去把握冷战、切尔诺贝利、苏东巨变这些历史事件。就把它看作一半是导演个人歌颂戈尔巴乔夫政治功绩,一半是戈尔巴乔夫晚年自我评价的片子就好。 |
|
19.5.30 Film forum. 看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回响着某报纸的口号:“历史巨变在眼前”! |
|
拼贴历史素材简明扼要又有趣,尤其八十年代苏联三个老化石的上台…相比之下戈尔巴乔夫的访问没那么有看头,老政客的语言真的滴水不漏,赫尔佐格气势上也落了下风 |
|
莫斯科电影节闭幕,特殊场景,十分感慨。看起来是追忆那个“We tried"的射手年代,内核是对现世的诸多不满…… |
|
2.5;非常流水账的记录+非常傻气肤浅的问题,过于主观的先行立场注定了这是一部浅尝辄止、赞美为主的小传,一个亲历见证冷战时代结束的政治人物,怎能被压缩在这些流于程序化的问答之中,他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浪潮中,绝对会呈现更为复杂的多面性。要评判一个历史人物,经过时间洗礼的回望才更客观些——看看今日俄罗斯以及世界形势,初露端倪。 |
|
阅读苏联对于了解我们自身这个国家陈旧的血液非常重要,而戈尔巴乔夫正是那把活着的钥匙。是历史造就了戈尔巴乔夫,也是戈尔巴乔夫造就了历史。他还活着,就证明我们的记忆离那些看似远去的历史并不遥远。 |
|
接班人没选好,会把自己声望跌破发行价~ |
|
其实是为了听荷式旁白(咳(在线:https://www.meetinggorbachev.film/buy/ |
|
看不出来是他了 |
|
一个悲剧的人生,一个人要承担整个社会和历史责任。关键是,他积极上进,思维敏捷,思想开放,尝试不同,戈尔巴乔夫处在了这一重要事件之中。我们的老胡也想要这种尝试,但被守旧派扼杀在摇篮里,人们不需要自由的空间,不知道如果成功的话我们的现在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
|
7/10 A Herzog film at Werner Herzog Theater with Herzog in person |
|
赫尔佐格也忒喜欢戈尔巴乔夫了,几个小插曲:频繁葬礼的弦外之喜感,重游老家离开后又跟着猫折返,和婶婶团聚时的俄式抒情 |
|
其实回答的都是很官方的一套。
没有什么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滴水不漏。
估计也被监视着?
蛤啥时候能呗采访 |
|
一位划时代领导人的落幕,改革者势必要被历史评判,而改革也势必要经历几代人去完成或者···被验证失败,虽然见不到自己畅想的未来,但起码“他试过”,希望世界和平吧 |
|
赫尔佐格对戈尔巴乔夫的同情心太多了,没有挖到什么有意思的政治斗争。 |
|
HKIFF. 历史就像一场游戏,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挽歌。“We Tried. ” 本片的素材编纂很有一套,观众缘极好。 |
|
能感觉到赫尔佐格试着想把戈尔巴乔夫从一个抽象的“历史人物”拉回到一个具体的“人”,但这一次他个人的史观、政治观乃至某些个人滤镜把表达的框架给框死了,有些问题在他提问之前已经有了答案,而另一些问题即便当面问了也得不到回答,他是不是面访了戈尔巴乔夫,其实没多大区别。以赫尔佐格一贯的清醒和睿智,交出这么一份不深不浅、不痛不痒的问卷报告,有失水准。 |
|
一面倒的夸赞 最后还来一些家庭温暖 亡妻永驻我心间 儿时婶婶相见 。。。 有些戏太多惹 |
|
赫尔佐格这是老年痴呆了吗 问的问题已经不光是“过于浅显”了 简直就是尬聊 |
|
记录戈尔巴乔夫的起落,现在老人家还在自己基金会工作,理想主义者被现实击败(至少没能战胜现实)仍在做出贡献,至少德国人东欧人是感谢他的吧 |
|
不愧是做电影梦的赫尔佐格 这样的两个人 他们的对谈竟然也透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奇妙氛围 他们的话题基于历史或者说现实但总带有某些理想状态的描述?不能形容准确 |
|
重溫兩位重要人物的對談錄,依然是一次溫柔的歷史回望。 |
|
没啥新鲜的 |
|
我以为政治人物最不惧镜头说话,在签署解体文件时他执意不遵从电视记者的“秀法”果断在录制前签完也算是留了些体面,莱蒙托夫的诗作结有一丝真诚。 |
|
最后莱蒙托夫的诗真的太棒了 |
|
三星半,2022.8.31戈尔巴乔夫去世当天看此片,心情复杂,他的愿景没实现,如今全球分裂更甚,和平主义者已然与陈腐守旧怯懦等词挂钩。不愧赫尔佐格,老辣,镜头组接再一起加上旁白就挺意味深长,比如,匈牙利把3公里铁丝剪了,为了让媒体拍到历史性画面,于是又拉了200米铁丝,和奥地利领导人会面、拍照,当晚匈牙利电视台头条新闻是消除鼻涕虫~70年代苏联大佬频繁去世,出现3次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 |
|
“末代皇帝” |
|
「我没有自己的碑文,但我会告诉你我从朋友墓碑上读到的,它铭刻在我内心——我们试过(We tried)。」
风云入世多,冥寿已三十。 |
|
还是那个感受 荷索面对大人物和大时代的细致拿捏无敌;《黑暗之课》片段客串 |
|
7/10 |
|
在赫尔佐格的纪录片里,算是非常平庸的,不够犀利。
戈尔巴乔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东西方两极化的评价让我想起了老江。
作为一个改革者,如果没有他给苏联盖上了棺材板,可能《奇爱博士》的剧情早就发生了。然而现实是,政治不需要浪漫的理想,人类终究会在尔虞我诈中走向分裂,所以我们又在滑向冷战的深渊。 |
|
戈爾巴喬夫努力營造的和平世界又一點點步入敵對的深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