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胜利之日 День Победы (2018)

    最近更新: 2024-08-11 HD1280高清中字版
    • 主演:未知
    •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Sergey Loznitsa)
    • 编剧: (Sergey Loznitsa)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德国 
    • 年份:2018 
    • 更新:08.11
    • TAG:纪录片
    • 别名:Den' Pobedy,Victory Day
    • 片长/单集:94分钟
    • 豆瓣评分 6.9 (136票)
    • IMDB评分 5.9 (252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75%
    • TMDB评分 6.20 (热度:1.05)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德国电影《胜利之日》的免费在线观看,《胜利之日》是对白语言为俄语,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6.9分,有136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Every year on May 9th, a celebration of the Soviet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takes place.   每年的5月9日,俄罗斯的胜利日,庆祝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去纪念,普通民众在广场上欢歌载舞,有宣讲远离法西斯主义的,有提......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Every year on May 9th, a celebration of the Soviet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takes place.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5.6 IMDB 6.8 高清
      What You Gonna Do When The World's On Fire?
      2018
      纪录片
      美国

      战火蔓延,尔等何为

      What You Gonna Do When The World's On Fi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你会怎么做?对下一代的教育,独立自主,或者上街参与激进行动。比上一部差点,但两部连在一起看会很有意思,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
      • 摄影很美,选择黑白影像是make sense的,是历史的影像也是美的影像,有种欧洲传统审美来拍美国南方黑人的神奇混搭感。定居美国的白人男性意大利导演的视角…就有点…散;这几条线有一些inner connection,也似乎可以拼凑出一个overall landscape,但一切都还是很模棱两可,且verite的技巧很是一般。
      • 在人物状态基本被摆拍破坏时,需要更好地利用对白节奏(如《震荡》)。
      • 4.5/10
    • 豆瓣 5.9 IMDB 7.1 高清
      苦钱
      2016
      纪录片
      中国大陆

      苦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封面的女子很坚强又带着神秘。结尾很有力。都是生存。
      • 几个贵州服装加工小店打工族的工作状态,出租房生活,夫妻吵架…导演透露片比13:1。很多时候就是单人手持拍摄,影像很糙,但是你知道只要还用摄影机,绝对真实就是不存在的,个别时候拍摄对象会忍不住瞥一眼镜头,所以好奇尤其是家庭暴力那场戏是怎么拍的,另外一跟拍我就出戏。居然拿了地平线编剧奖
      • 麻烦大家把聊天记录里我说过的关于这个人的一切好话删除一下……
      • 如果可以把片子给片中人放一遍,我敢说“苦钱”里的人在看完王兵的“苦钱”后只会有一个反应:这是什么JB玩意儿?积累了一堆素材但毫无剪辑取舍之道,像杀猪菜一样乱炖端了出来。纪录片拿编剧奖,你是在记录还是在编啊?我看你是在陪外国人扯淡。
      • 钱难赚给片中人,屎难吃送给导演。这片儿拿龙标一点问题没有,就是有可能过不了技审,听不清看不清,没人物没结构。1409座的Darsena厅散场时我数了一下,差不多20个人。
      • 这可以说是注水肉了,问题是,一部纪录片看着怎么比剧情片里的人还假模假样的?
      • 对拿着剪刀在狭窄缝衣车间里逡巡的醉汉印象很深。结尾装包场景还原了王兵散点透视下以动作和情绪做为影片内核推动力的思路。以女子在深夜人行道上围着巨型包裹拆包寻找的镜头做为结束有着中国电影少见的冷峻诗意。影片在拍摄剪辑上缺点很多并不完美,但王兵的影像标签依然赫然在目
      • 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每个镜头都在揣摩洋大人想看什么我就拍什么。9.5欧在Reflet Medic 看了一小时受不了,退场。
      • 放映时我一直在想这些人那些地方的事情我真是一点也不想了解,而且看着听着脑仁疼,但后半段却完全入戏了。感觉王兵所塑造的一个个人物叙事结构有些布列松的钱,封面上那个被丈夫打骂的女人现在也是扭转了局面把老公轰走了。素材很多这只是一小部分,另外拍的会剪出个新作15小时,法国文化导演见面。
      • 地平线单元最佳编剧奖的意思是,我们就要一个没有剧本没有故事没有编的东西
      • 居然开始保留提问内容了,应该是第一部放弃直接电影原则的王兵电影,感受到了妥协,但这种妥协没有提升任何细节和故事发展的力量,摄影的学生水平也难以达到黄文海掌镜时期的流顺质感。
      • 其实有些地儿挺唬人的,再评价
      •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 看来Sony A7s(或者刚好拍海报场景的那个镜头马达)自动对焦不是很好用。
      • 拍中国人苦难其实是费力不讨好。单纯从纪录片来说,让拍摄对象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在场,让观众在场的直接视触他们的世界,这一点来说,王兵已经足够让人诧异了。夫妻争吵从犯罪片到喜剧,醉汉告别的爱情惊悚片…这些和偶然性的结合可谓神来之笔,但整体太执着于素材,没有从中抽离出超越素材的力量与美…
      • 看得还是很难受,比较关心剧中几个人的命运,关心也没什么用。还是好奇家暴那场戏怎么能拍下来。开头一段几个女孩子的对话,激起我观看纪录片的倦怠,当时有种怎么又拍这种题材的厌烦。不过一直看到最后,却越来越动容。那个雨中站在大街上整理衣服袋子的结尾,令人感到电影和现实的在艺术上的距离。
      • 5.5 如果仅仅用保留素材的完整度这一条标准来衡量电影的好坏的话,那《苦钱》一定赢了。然而标准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很抱歉,当我在忍受了两个小时的冗长流水账之后,到得到还有半小时的噩耗时……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我真的扛不住了。顶多40分钟就能讲完的事儿,抻了两个小时……好吧。
      • 看得很闹心,真的很苦
      • 有诗意和突发的瞬间。但也有素材取舍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情绪不统一。很多更想看到的人物故事很可惜没有进一步发展。喝营养快线醒酒。挥着大剪刀和喜欢的人妻告别。
      • 钱难赚屎难吃。这部片子水平一般。
    • 豆瓣 6.9 IMDB 7.0 HD1280高清中字版
      Immortal
      2019
      考驾照
      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不朽的意识

      Immorta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和DAU一体两面,充分证明,这星球上,还有很多地方,滋养着类似文革余孽一样的东西,对,是东西,不是人。是吧,继续散发韭香的后浪们。
      • 7.5分。就这选题,搁我这儿7分起。
      • 4.0。
      • 战斗民族的小毛子是如何养成的,导演选择的拍摄对象在选题上就已经赢了。斯大林去世之后,古拉格集中营的囚犯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留在了这里,建立了一座城市。导演把镜头对准这里的孩子们,拍这里男孩女孩们的日常,看着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学习组装枪支实弹射击,看着他们接受着这种又红又专的教育,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的错觉。换位思考一下吧,如果是这样的故事搬到国内,架构在一个极端环境里拍一群孩子是如何被洗脑成又红又专的小战狼,这个故事就瞬间变得更有吸引力了吧。
      • 传给我的朋友说是DAU之类的发散,结果不就是摩尔曼斯克校园风情画
      • 10/18@杭州 7。
      • 控制了意识,就控制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
      • 本是观照古拉格之地的,导演却只迷醉于构图,注重镜头的诗意美,而无视内容,有些拿残忍当有趣。迷恋火车、工厂、军事符号等意象,像是电影学院学生的习作。
      • 事物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主观意识而改变;一旦意识被牢牢地掌控,即使湮灭了统治者的存在,其意识也不会有所消减。
      • 摄影真棒
      • gulag现在的遗留的波罗的海国家的人整天都在捣鼓苏联那套吗?儿童用着智能机,却在摆弄枪支,感觉时间都停滞了,集权真是祸害无穷啊
      • 集体主义永不散去
      • 又直露又影射
      • “阴间电影”
      • 对我来说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一个小时片长已不算长,还掺杂了许多我看不出意味的镜头,让人觉得漫长无比,结束后也无太多触动。
      • 感觉跟列夫朗道是一桌的
      • 军校教官可谓恶臭 说的那是人话吗
      • 看到最后才意识到有一种困境在吧。窗外是落后严寒的工业景,窗内的所发生的都显得与身处环境多少的不合时宜。老旧居民楼里出来的中年夫妻,鲜艳的睡袍与周围的暗色调;六七岁的小孩上台表演,手里握着是真实的武器。 这样的纪录片观感上并不会觉得导演有在用力,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更多感觉上这是题材上的魅力。与意识里的俄罗斯吻合,但这肯定不全面,但那种祖上阔过的落魄人的困境感很强烈。
      • 这种拍法才是对的。面对庞然巨物永远沉默无语,机器永远冰冷,雪永远不停,不朽的永远不朽,静谧地等候又一代人被拉入深渊。
      • 这么好的题材,这拍的都是什么啊。太浪费题材了。
    • 豆瓣 7.2 IMDB 7.0 BD1280高清中字版
      Ne croyez surtout pas que je hurle
      2019
      纪录片
      法国

      别指望我会尖叫

      Ne croyez surtout pas que je hur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虽然400部听起来不多,但是涵盖范围巨大,而且全部选用的是不起眼的空镜、局部特写、人物姿势、动作,很少看到演员面部,所以就算用了很多著名电影,观众都很难发现(比如完全没注意到《布莱尔女巫》《山河故人》)。旁白是日记体更是文学,关于导演对社会和对生活的抑郁和焦虑,写得颇具诗意。旁白和400部电影破碎的影像搭配在一起给人一种读书的体验,声音文字赋予了这些影像崭新的意义,有时甚至是双重意义。PS:导演的葡萄牙朋友绝对是João Pedro Rodrigues!
      • 社恐影迷的影像絮语,由作者在7个月时间内看过的400余部影片中的镜头拼贴而成,基本辨识不出几部片名(除了[飞向太空]),不过影片着力点也不在于此,影像与日记式的旁白之间时而无缝贴合,时而有着各异的隐喻距离,文本与影像、声音和画面间的对位关系既包蕴着诗意,又引人遐思。| 电影是镜子,不是窗户(这点个人不同意,二者共存交织)。 | 死在[天空属于你们]之前的父亲 | 电影是发泄,是逃脱,是复苏;电影是止痛药,衍生物,赎罪品,调和物;电影如同绷带,喘息,安养院,诊所,妓院,慈善机构,退休;电影恍若奇迹,绿洲,信号标;电影如同反射,观察,拍打,电击,传动带,支架,盔甲,与时间的竞赛,如同疯狂,湮灭,装饰摆设,稻田毁坏,时钟滴答。(8.5/10)
      • 作为一个经常用电影来逃避现实的人,它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整个文本都在解释一种心境,而这种心境恰好是我看这部电影时的心境。
      • 感觉这部电影可以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前十分钟因为手法原因一直在想去年柏林的《绿雾》——当然是迥然的。collage竭力做得彻底,mesmerizing,本雅明;还是多亏黑塞拉辛阿拉贡的文本厉害,念白声音也文人傻气式的好听。要是更抽象更有想象力或者干脆摸不着头脑会更喜欢,全篇引言里出现几处显白,会觉得好笑。一种反刍影像企划,想旁观导演工作两天。🎵I see a darkness
      • 音画分隔这种手段,7分钟会让人惊喜,70分钟就会带来厌烦,像婚姻一样。
      • 这是我们在脑海里进行了无数次的梦境试拍,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枕叶皮质成像。
      • 四星半//“是电影拯救了我”//最开始的7m30s简直我的日常一点没错 因为长时间的观影而对除看电影外的大部分事情失去兴趣//关于电影的部分 是我的日记//很多时候我们明白不少但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回避认知中的正确选项 可能是人类补完计划已经启动了//并不太能从空镜中辨认出四百多部电影 而且在这样的氛围里这种辨认有点无聊//具有某种左岸派的气质
      • 独自生活者跟自己内心的对话。
      • 这样的collage作品多多益善啊,消除了偶像崇拜的迷影,只有最内心纯粹的声音,拾取的影像成为了运动的意识。PS:全片就认出了一个《霓虹恶魔》。
      • 自身经历在无数影像种建立起另外的无数个世界来。很多片段挺眼熟的就是记不起来了,《和谐课程》用了几次。
      • 几乎解释了“嗯。”为何存在,通过语音和语调。
      • 独居生活的舒适和孤独 退休后可自由分配的18个小时 因无所事事无法忍受 为了避免感到懒散 把所有事当做工作 我回到屏幕前 那个让我无比着迷的地方 那个让一切平庸看起来无比美妙的地方 捡起400块零碎的镜子碎片 拼凑着自己的臃肿的面庞和充满血丝的眼睛 我用他人的电影割开一扇后窗 悄无声息地思考世界 and then, I see a darkness.
      • 如果偶尔有没有旁白的段落就更好了,这个有点太像DK的工作,我们在剧组里做影像搜集,不都是如此按照剧本拼贴其它电影的素材吗,还没有旁白,旁白是有意思的,但就是这个形式把这件事变得单调了,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私人化,大概起到了是某种启示,像牌,像卡片,亮出来任人解读,解读多起来后又显得无意义。
      • 看的时候不免在想,这不就是小朋友现在的生活嘛?虽然没有纪录片中那么夸张。迷影之作,独居的无所事事的日子确实比较无聊。 很多地方还蛮好笑的,比如前男友来家中取猫,离别时主人公和前男友拥抱时,两人想的竟然是“分手分得真不错”,笑死。 不过颉取的影片片段和旁白并不算很搭。而且,要不是小朋友现在的日子和电影中差不多无趣,我肯定看不下去这片,别指望我会尖叫,无趣的日子我也要过得精彩。
      • 除了炫耀创作者的观影量之外,这部充满迷影趣味的实验之作没太多现实意义。这种声画分离的拼贴手法已被法国新浪潮的前辈们玩透了,戈达尔的《电影史》《爱的挽歌》《影像之书》、杜拉斯《印度之歌》……导演用“伤感矫情”的口吻自述了一段私人成长经历,包括最近的失恋,勉强支撑了一个小时,耐看程度远远不及匈牙利那部《爱情最终剪》。
      • contre la laideur du monde/i see a darkness/后重看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20190925Reflet AP重看
      • 形式是有趣的,画面与语言之间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弱引力。但我,或所有不懂法语者只能听见声音、看见文字,所以难以充分浸入,声画随着时间都逐渐失效了。
      • 实验电影,没有一帧自己拍的纯靠几百部电影片段剪辑而成的片子(我只认出了塔可夫斯基拍水草的片段),全篇匀速毫无感情的旁白真可以用絮叨聒噪来形容了,听得人浑身难受,想睡还没法睡...或许单独看打印版台词或者单独看剪辑默片都是更好的选择...
      • 7/10。400多部电影混剪,我很想拥有这个片单。纯靠旁白推动,好在语言是真实的有趣的,可以感受到导演对电影的热爱。这类再加工的电影,影像一般都是功能化的,有时候为了配合素材而更改故事。这是那种看完让人明知不可能也想尝试做一次的电影。
      • 看哭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