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每一个家庭阵亡的役龄女性和男性,然后才是庆祝每一个家庭都付出了高昂代价的胜利,不好好读书就只能看看表面形式了。 |
|
#Berlin2018# 搁在柏林节实在再合适不过了。影片有个极其有趣的声音结构和空间结构,完全把方向性打破,并且隐含地捕捉了各种立场/背景人的细节;所谓“记忆之场”,同时又是片中人家族/国族的“后记忆”。当然拿浮雕去结构片子有点偷懒。俄国大妈们的红歌队和广场舞也是够牛的。 |
|
不管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当他们年轻时候的红歌是会跟随一生的,大概他们年纪老了,红歌的革命性没有那么强了,因为那相当于他们年轻时候的流行歌曲。 |
|
QY-329,非常偏爱的一位导演,他拍纪录片一直很高产,非常有想法,纪录的同时又可以用有效的视听来传达作为创作者的观点。在这部纪录片里,声音和空间结构使用的很微妙,纪念碑镜头的不断切入和几段群众对话的剪辑点位置,很好的划分了电影整体的结构,让主题表达变得更加明确。 |
|
瞻仰和悼念成為紛至沓來者的最大的公約數。然而,在這個建於戰敗國的場域中,到來者的國族認同和意識形態也是有所區別。再說,半部片是“旗幟學”的視覺教材——蘇聯國旗、加盟共和國國旗大合照、頓涅茨克“國”旗、摩爾多瓦國旗……還有引發撕逼了的“俄德雙頭鷹”旗。 |
|
#CineLumiere #WitnessingHistoryFilmsbySergeiLoznitsa 还是佩服导演的能力,以赶来庆祝的人们与那稍远处承载着历史的浮雕两个视角交叉剪辑带来的张力非常大,交织在一起的静与动的画面把历史与现在做了很好的对照,甚至在结尾处出现了融合。视觉上基本采用固定镜头,凝视感很强,浅焦让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而每次浮雕的特写转全景则是带给观众更加厚重的历史感和沉重感。结尾处的冲突似乎展示了整部电影的内核。 |
|
55± 解构行进 解体胜利 |
|
第一个镜头就认出来了 Treptower Park!!!真没想到这么久之前的兴起造访能入镜观察 在 2/3 时间点处 镜头第一次俯视台阶 一张一张不同的面孔走向那个纪念碑 还是瞬间就能引发思索和怀疑的 p.s. 一半的声音难以溯源 会有追寻的引导之用 |
|
2017年5月9日那一天柏林俄国人如何回顾历史:基本是看俄国大叔大妈如何多方位使用手机和自拍杆(外加耀眼闪光灯),还有无法与中国阿姨比肩的广场舞在Treptower Park“用力”创造有意义的一天。耐玩味的倒是手机和摄影机在堆叠鲜花的暗窟内“对峙”的瞬间,像所有庄严肃穆在数码镜头里都丢了滋味。 |
|
静态的雕塑与动态的人民一并成为凝视的主体 一边是久远历史里被剥离了声音与色彩只剩画面的暴戾战争 一边是用歌声与舞步代替语言 挥舞着鲜花与旗帜的祥和安乐 对比中形成严固的结构 往里填充的内容却又是随性流动的 在这样的失调中 呆滞固定的摄影机成为压垮影像的最后一根稻草 |
|
7/10 |
|
庄严肃穆的浮雕与嬉闹浮夸的庆祝,胜利是苦难后的甘甜,影片就一直在人群与纪念墙之间切换,似乎在讽刺,同时在隐忧。只是能缩短到30分钟内的短片拍成90分钟实在冗长无意义。 |
|
没意思 |
|
沿袭Austerlitz却又并非完全一致,现场的影像(近景拍摄舞蹈出现了大量跟随的横摇),现场的声音(同期声)。更加强调声源(方位),及人的群体运动(方向)的组合方式,广场的建筑物在此成为固定的时空参照。 |
|
空间切片模式与《金银岛》高度一致,音符式的、能指的连贯。当然洛兹尼察并没有在纪录片中利用“虚构”的意图,只是纯粹地利用运动的人与音乐组合空间,这是自严肃的《奥斯特里茨》中即存在并延续下来的。此外,对《中央广场》评价也依旧成立,因此期待《审判》(而不期待《顿巴斯》)。 |
|
洛兹尼察拍纪录片不能总这么一招鲜啊!不过对苏联的蔑视快溢出屏幕了。那些人和我们跳广场舞唱红歌的大叔大妈有什么不同吗? |
|
上一场战争为世界留下的唯一礼物,就是下一场战争的宣战借口 |
|
3.5 歌唱 雕塑 合照 演讲 参观 争吵 |
|
这样的影片的意义也许在于:对某种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认真地凝视,也许就发现了新的意义。 |
|
看不太懂的那类电影,尤其还是纪录片,聚焦于5月9日胜利日的一个广场上,基本上就是不断的歌舞、对话与墙上的二战苏军战斗的浮雕的平行剪辑,就这样架到那里,真实的展现,似乎很容易理解为何俄乌战争发生,很多民众认为德国还是法西斯国家,世界需要俄罗斯再去拯救,但这只是一部分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政治立场,就摆在那里隐隐约约、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混杂在一起的情绪,还是缺少进入本片的钥匙。 |
|
前苏联民歌大赏 俄罗斯广场舞 反战 人类现象学 |
|
鬆散的眾生相,是我理解的太少Orz |
|
机车党,广场舞,阵亡名单,错位小兵,故乡的旗帜与土壤,歌曲中的国家已不复存在,法西斯与CCCP幽魂游荡,“我们都是苏联人!”“呃,我是意大利人。”从素材选取叙事构建上看,导演政治倾向依然明显,不过忧伤乡愁更胜一筹 |
|
#QY# 3.5分。坦率来说我的了解太少了,所以看的很懵。但是这片子有点小小的意思,就是我一直在找是谁在发出声音,而这些声音又众声喧哗,一个被各自表述淹没的纪念日就是这样吧。 |
|
以墙壁雕塑和歌舞作结构,全然不持偏见的全人类视野和历史态度,以冷静的欢愉包裹历史的厚重。很像一部人民公园纪录片,观影过程让我想起安妮霍尔里面艾尔维带她去看超长的犹太屠杀纪录片。 |
|
本来美军攻下柏林、英美是MVP的说法已经够恶心了,结果今年看到美军解放奥斯维辛、苏联打德三太血腥等新版本,真是惊了。。。也许没多久就会有希特勒是社会主义受害者的说法了 |
|
抛开意识形态的差异,展现了最真实的民间百态。而所有人之间微妙的差距在意识形态的催化下被敏锐地捕捉了。很巧的影片,它的完成本身就难以置信 |
|
在场景的建构上很特别,能听到无数的镜头背后的画外音,所有的表达分不出主次,整体的活动或者说历史的探索是由个人的回忆和立场组成的。
来自各个前苏联地区的人聚在一起庆祝他们的胜利,这种胜利是对法西斯政权的胜利,而不是对德国的,演说和谈话的声音里多次出现表示苏维埃各国人和德国人是在一起的,他们会在对方的危急时刻伸手救人,人在战争中一个个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实体。
这个语境带入到当下,就很容易理解洛兹尼察目前的态度。冲突的性质与国籍无关,是苏联对反苏联,不是俄罗斯对乌克兰。两国持有相同的意识的人,本应当是一家。 |
|
话语声指向不明的人群远景,庄严肃穆的浮雕特写,在一片嘈杂不安或欢声笑语中,这里永远游荡着解放者的幽灵。 |
|
😱🔥👱♂️🕺 |
|
一种记录 |
|
通过凝视胜利日这天广场的一切,来洞悉关于一场战争的历史和当今。 |
|
后半段的枯燥延续不论,有意思的是姿态的收束更加圆滑,视线渗透较浅且变换更加丰富。虽不知这是否意味着更加平和,但《中央广场》朴素的正义感已经见不到了。 |
|
让赋予意义的人类集会活动,变成流动的影像内容,很喜欢导演的相关处理。 |
|
与其说是胜利日不如说是亡灵节。死者附着的浮雕随着带着意识形态的旗帜、符号、歌曲穿透石壁回到人间参加庆典。被追杀的失败者依附于阳光下的辩论卷土重来。战争的狂热是否散去?这需要多少个胜利日的宴飨才能消糜。
有趣的地方是在苏联各加盟国的旗帜大合照中,乌克兰的蓝黄旗被人群逐渐挤出了屏幕…… |
|
并没有试图建立空间,局部无法构成整体,整体的生成靠的是观众的被催眠与想象,讲话主体被刻意的框在画外,景别就算做大镜头也是尽量对准近处的人物,画外音构成对画框内的侵入主导,很难受的观感。 |
|
如同一种粘合剂,塑成雕像/历史与此刻遥遥向望的声音结构。沉默与表演,坚实的两极 |
|
2020年2月17日。给纪录片创作特别是剪辑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
|
3.2 |
|
大型魔幻离岸爱国主义活动 |
|
跟国内去烈士陵园不一样,但也有点像 |
|
可以 |
|
雕塑的张力 |
|
DF-001 记录欢庆胜利的一天,表达和讨论在众声喧哗的声场下显得更真实,有音乐有舞蹈,有旗帜飘扬的合影有庄重肃穆的参观,用石雕转场也很特别。 |
|
前苏联民歌大赏,在曾经宏大的主题下不再需要大悲大喜的故事,最后直接被片尾曲击中。 |
|
听个响,我要去拍复兴公园了 |
|
声音和空间的结构有意思 |
|
#RIDM# 挺有意思,但是到了后面作为纪录片过于啰嗦,如果能精简一点会更好吧 |
|
很好...很好 当你长时间在同一地点驻守的话眼睛就会变成摄像机 图像的本质与凝视的结合 |
|
6.0/10 没啥内容,红军胜利都跟耶稣受难相提并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