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真实到不像电影而更是生活本身,伪纪录片式的手提摄影记录了底层人物的贫穷与困苦。全篇没有配乐,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是姿态在冷静观望,让我看到了达内兄弟的影子,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一直是我的最爱。 |
|
2018柏林电影节举办过程中传来一个悲伤的消息——2013年的柏林影帝、波斯尼亚非职业演员纳兹夫·穆吉奇在贫困中去世。
5年前,他在《渺生一页》中饰演了作为采铁人的自己,但影帝的光环很快褪尽。为了抚养三个孩子,他卖汽车、卖奖杯,身患重病,他买了张巴士票想重回梦幻的柏林,但未及出发便在凄凉中去世 |
|
前面很平庸,結尾纔有亮色,很切題---這一頁在借了保險卡,砸了車以後翻過去了,一家人似乎高高興興迎接下一頁。誰知道到時候能不能翻過去? |
|
中文名翻译的真好,准确又富有意境。这是一部一直在做减法的电影。时长上不过70多分钟,叙事和情感却都囊括其中。手持摄影和纪录片感都使这一页人生更为飘渺。只是过于冷静和平缓会使电影真的成为浩渺光影世界中的小小一页。 |
|
没那么多峰回路转 别奢求雪中送炭 生活的根基如同镜头般摇摇晃晃 这是真实 用和粉饰过的影像呈现撕破脸皮的方式 无主之地后更激进的电影语言 塔诺维奇寻求的是普世的现世诉求。另外 好爱这中文名。 |
|
琐碎的真实,隐忍的苦难。翻过这一页,那下一页呢? |
|
唉。这是电影吗?这是人生。 |
|
当面临困苦时,这个世界反而更加冰冷、残酷。底层人民一场病就能轻易摧垮,唯一能做的就是坚韧的活着。导演纪录片式的表达,不加修饰的现实场景呈现不会合一些人胃口,没有天降好运,也不会路遇贵人,这就是真实的贫苦人民。就像有人说这海报好看,看了就知道这是泣血的控诉。 |
|
烤糊的芝士,打不着的汽车,帮不上忙的公共服务机构,借来的医保证,满地爬把衣服弄脏的孩子,付不上的电费,并肩同行的可靠朋友。这就是混沌但真实的人生啊🚶
被丈夫仅有的两次笑容打动😭
电影里最常出现的几句台词:“求求你”“救救我”“我该怎么感谢你才好”“上帝保佑你”
丈夫最后欣慰地靠在妻子肩膀上。我们真是太安逸了,我想也许我们真的需要痛一下,以便学会感恩眼下不痛的日子🙏 |
|
2.5 名字太诗意内容太现实和平淡,脏乎乎,anyway正能量。 |
|
#5600. 塔诺维奇补番完成。[想看2013-02-17]。非职业+(伪)纪录片手法,波黑战争创伤+罗姆人问题。三个奖(评委会大奖+影帝+天主教人道精神)确实给多了……可能墨镜王就好这一口吧。雪景拍的确实不错。男主角的结局好悲惨(演了这部戏根本就是害了他吧……)。 |
|
没有趁机加入诸如家庭关系等更多维度的表达,仅仅专注于表现“苦”,而电影对“苦”的理解并非被摧毁,而是受煎熬,日复一日劈柴捡铁,打击突如其来,但经过波折劳顿危机会过去,继续劈柴捡铁,下一次厄运随时降临。两个始终咿呀絮语的孩子是作者对现实抓取最绝妙的神来之笔,她们不哭也不闹,可能只是有点烦人,她们知会不了家庭的窘迫处境,和一筹莫展的男主角凝滞的神情区格为两个世界,这形成一种视角,通过告诉你无法理解来使你理解。 |
|
波黑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
|
生命即是卑微的乞求 |
|
带有纪实性质的镜头为观众还原了低下层的生活片段,任何一个打击都是这个家庭无力去承受的,疾病,断电,汽车无法启动,种种滞阻的轮番到来令人心绝望,看似明亮的结尾却因为戏外男主的离世而添上阴霾,电影毕竟只是造梦,小人物梦醒后还是会被生计折磨。 |
|
人类面对困难,人性上表现出的复杂性。。。 |
|
想想剧中演员在5年后的经历,觉得这译名更绝了 |
|
“2018柏林电影节举办过程中传来一个悲伤的消息。2013年的柏林影帝、波斯尼亚非职业演员Nazif Mujic在贫困中去世。5年前,他在《渺生一页》饰演了作为采铁人的自己,但影帝的光环很快褪尽。为了抚养三个孩子,他卖汽车、卖奖杯,身患重病,他买了张巴士票想重回梦幻的柏林,但未及出发便在凄凉中去世。”当初靠这部电影获得巨大荣誉的创作者们这时候在哪里? |
|
1.不要感谢上帝。要感谢那些真正给予你温暖和实际帮助的人。他们不是上帝派来的,他们是自己来的。一切归功于上帝,是对具体的人的不公平和不尊重。
2.影片评分过低了。不渲染不幸,也不歌颂苦难,无非再现一种普遍命运和人生常态,让你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不比我们那用力过猛又无比鸡贼的假大师真诚多了? |
|
7/10 |
|
冷靜的旁觀者視角,同樣給予觀眾極大的解讀空間,不煽情且不主動做價值觀/社會批判。 |
|
怎么看都让人想到普优罗马尼亚新浪潮成名作《无医可靠》。如果说普优的是典型现实主义拍摄法,塔诺维奇这部更是让我直至看完都确定是纪录片,是《无医可靠》的真实版。结果回头一查,剧情。除了医院里一些怼着医生拍摄的,确实算无缝跨界了。片子非常工整和对账,开头是一家人在看连续剧,男人出去劈柴。中后段欠钱被断电。结尾又复明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
|
Docu-fiction.叙事很简单,但不失力量,生活的真实与镜头的伪真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也许是我隐隐期待作者某种个人语言的爆发而不得,这种爆发完全可以非常隐晦,沉重,轻轻地隐藏在片尾。但片尾就如每日生活的重复一样草草结束,也挺好。 |
|
7.3 |
|
关关难过关关过,dv叙事,简单的视角,看似充满希望的结局,但是以后的日子还很长 |
|
翻过这一页,还有数不尽的下一页。现实中真的就只差一点儿,便有天壤之别。 |
|
6.0。把所有癥結的成因都藏得過度隱晦,使其成了一部普通的現實主義偽紀錄片。 |
|
穷人为何要生孩子,越生越穷。 |
|
2015174 非职业演员真名演出,几乎可以算作纪录片。底层人民的生活缩影描摹出战争后社会的状态,没有贩卖苦情,挺好 |
|
平凡家庭的生存。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是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国家。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东邻塞尔维亚,东南部与黑山共和国接壤,西部及北部紧邻克罗地亚。国土总面积51129平方公里,首都萨拉热窝。波黑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即波黑战争),经济受到严重损害。 |
|
4,一个短篇,首尾呼应 |
|
现实,无主义 |
|
波黑一家人的本色出演,想起了贾科长和韩三明。纪录片一般的拍法,寒冬之中乡村之下的求生,捡废铁想起了瓦尔达和拾荒者。剧情减法白描很多,冲突点是妻子胎死腹中又无钱手术,想起了罗马尼亚新浪潮。底层的穷忙和永不翻身的贫瘠,现实主义的伪记录 |
|
故事非常简单,拍得也相当朴实,只是用镜头静静地展现着波黑山村,展现着居住于此吉普赛人的日常生活。但平淡的故事也很抓人,让人体会到生活中那种悲哀那种绝望。这样的生活,其实亦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活,你无力改变,只能接受。 |
|
不同的人生,唉! |
|
浮生一页,人生还在艰难的度过~隐忍,真实 |
|
哪里的底层穷人都是这样,给点希望,翻过这一页,就继续活下去。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不论拍得好不好,起码能带我们看到平常几乎无人在意的某种现实。 |
|
看来看病难看病贵是全球性难题。中文译名太好了,渺小的人生中波澜起伏又平稳的一页 |
|
编剧实在让人太无奈,就算是走纪实风,也不可能把一个30分钟能讲完得事情活托托撑到75分钟,节奏控制的不错,可惜底层生活中国人看得太多,没钱看病根本不足为奇。 |
|
很真实,一笔手术费足以压垮一个困难家庭。男主角的演员数年后在贫困中去世。 |
|
倾其所有翻过的一页,那么下一次呢… |
|
演员的视线和电工的梯子都表明摄影机的存在。保存了纪录片粗砺真实的风格,两次医院被拒将压抑绝望的氛围推向顶点,女儿的活泼好动和生活的艰难困苦形成对比。刚动完手术就抽烟,和只要暂时渡过难关就相视一笑不去想明天,大概只能靠这种积极的逆来顺受在冰天雪地中生存吧。
————
男主作为柏林影帝却因贫困去世,生活比电影艰难。 |
|
我们之所以奔波奋斗,就是不愿意自己和家人经历最底层的挣扎,那黑洞般的无力和绝望写满了生命书的每一页,今天好不容易翻过去了,明天呢? |
|
穷,其一生;尽,所不能。 |
|
去年柏林获奖。罗马尼亚新浪潮的痕迹很重,手持、低照明、长镜头、第三世界命如草芥,但人物塑造不够饱满,也缺乏特别印象深刻的场景。 |
|
忠实还原了一页社会新闻剪报。 |
|
虽不至烂,但这实在也缺点诚意吧 |
|
没有中文字幕,好在对白不多,勉强看完。为男主多舛的命运唏嘘不已~ |
|
男主拿到柏林影帝后依然穷困潦倒直至死亡,电影和现实如此相同,却又如此无力 |
|
平淡中见真情,再稀奇平常不过的那些底层人民的艰辛故事。从故事的另一面可以折射出波黑这个国家所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以及社会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