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幸看过《罗马》的院线版。事无巨细的指导,阿方索在制作这部电影时的严谨与细致,配得上大银幕。阿方索提到民族、个体伤痛时的哽咽让我几度落泪,他告诉了我如何去探索关于时间与记忆的秘密,告诉我忠于生命经验、平凡现实的真挚表述永远会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告诉了我拍电影的意义为何。谢谢你,阿方索。 |
|
艺术电影导演课。Alfonso说了很多实话、真话,以及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有价值的建议。划重点了哈(下面也都是我自己也同意的观点):情境/情景大部分时间其实比人物重要;艺术电影最大的价值是它的神秘感,以及ambiguity;导演的过程是寻求可能性的过程;指导演员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告诉TA怎么演是最低级的手段。不过上述观点连同Alfonso在本片中的制作方式(架空AD,没有fixed的拍摄计划等)仅适用于有才华的艺术片导演。他自己也说了,传统叙事电影完全就是另一码事了,如果这样搞就完蛋啦。他自己两边都搞得定确实range挺宽的。从纪录片本身来讲没啥亮点。 |
|
太喜欢看电影的幕后 充满了能量和启发 再看电影 又是一层感受 |
|
《罗马》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
|
1、我的童年是与电影相关的,而电影是孤独的。2、《罗马》一开始并没有剧本,我想重塑我的感官记忆。记忆是抽象的,也是很难捕捉的,也许一片旧瓷砖、一个旧家具、一件旧服饰就能将其打开。3、构建场景时还原生动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能唤醒记忆的气味。4、电影以地面的场景开始,以天空的场景结束,但你还能在地面上看到天空的倒影。5、演员从未拿到剧本和台词,固定好走位和站位,并限制彩排的次数,以免浪费其中的精彩时刻。6、群演囊括了不同的阶层和民族构成,甚至远到看不见的群演也有不同的服饰。7、我们已经拍了的很完美了,可是我们又拍了62次,就为了一个6分钟的镜头。8、为了还原真实场景,一块蛋糕都坚持使用原始的配方,虽然银幕前的观众不会知晓这些细节,但是这些固执的坚持把我从焦虑窒息中解放了出来...【Netflix】 |
|
想起纪伯伦《沙与沫》里的一句话:“在人的幻想和成就中间有一段空间,只能靠他的热情来通过。” |
|
阿方索金句频出,一堂生动感人的电影课。
尤其主角产下死胎这场戏。表演结束后,阿方索径直走上前拥抱演员,四下无声。这个时候我在想:太棒了。
“我甚至会说《罗马》是我的首部电影
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
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念的电影。”
既说给《人类之子》、《地心引力》,也说给每一部利用着强大电影工业力量,却缺乏真情实感的电影。
说的就是你《双子杀手》
|
|
跟这片比好多makingof都不知道在拍啥……而且再次证明了一件事,好的戏你从花絮的角度看也一样很动人。垃圾戏你堆再多镜头再多光剪再多角度也是垃圾。 |
|
如重温罗马,也证实了不少自己当时的观感,生孩子一幕又一次难过得不能自已,一如那时坐在空荡荡LUXE厅里哭得偻起身,原来是真正的医生护士出演,职业肌肉记忆与真实伤痛让他们忘记是在拍片,拍摄停止后卡隆三次拥抱依然在产床上哭的女主;观影之路上我总是一再试图找寻“怎么拍得那么感人的怎么做到的?”答案,卡隆在此明确给出了他的建议:不用滑动变焦因为显得太主观,用远距离推轨镜头保持距离客观,各种时刻累积起来传递情感引发观众共情;细节复原精确到卡隆自己的内心都掀起危机感,电影自己会“生长”,罗马也是这个说法的证明,电影规模野心三倍于最初设想,最后水到渠成;说起维斯康帝拍路德维希连蛋糕都必须是原始配方,如此较真是为捕捉看不见的东西,卡隆亦是如此,这也是罗马“生长”为一部震撼而感人肺腑电影的重要原因 |
|
CC版《罗马》蓝光碟花絮,基本上片中的重头戏都有回顾,卡隆一直在讲为什么那么拍,原来他已经自由到不仅可以重新建造童年时的房子和街区,就连演员的长相都是根据邻居记忆中的样子找的,看卡隆工作,你体会到细节的魔力。 |
|
导演阿方索提到拍摄时并未将完整剧本告知所有演员,力图展现生活中最真实的那一面;本片后程那场非常重要的产房戏,女主在拍摄前并不知道她会诞下“死胎”,以至在拍摄中得知这一设定时所呈现的惊诧、恐惧和伤心,完全是出于本能;CC蓝光花絮收录 并于Netflix上线 |
|
如果你喜欢《罗马》你就会更喜欢这部!导演敞开心扉的全方位展开电影的全部,《罗马》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了,更是导演自我记录的一部分,是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
|
最后滚动字幕,有个彩蛋,卡隆在教年轻人拍电影——逆光的层次感,导演的叙事与镜头……真好! |
|
一本《<罗马>理解手册》,包括如何还原,为什么要用横摇推轨达成客观化表述。但也印证了当时三刷《罗马》的观感。卡隆毋庸置疑是我们时代最顶级的导演,但《罗马》的拍法就像是杀鸡用牛刀,一部极度依赖最顶级工业条件的“小电影”,拥有无比繁复的表层,成就它的地方也是它最根本的掣肘。记忆被还原的过程,是颅内奇观设计的现实化过程,是一场庞大的私人订制,有着恋物癖般掏心窝的真挚、随性的精准控制,但最后出来的结果就是全景化的、欠缺对时代更深层的把握,唯一讲透的可能就是来自中产阶级的同情。关于数字格式的那番话很好,“一部2018的黑白电影”。卡隆说《罗马》是实现他电影理想的一部电影,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我却觉得这部电影仍在他既往的框架内,他之后的电影应该会更好。 |
|
简直了简直了 竟然所有自然的东西都是如此不自然地做出来的… 我服!这种拍电影的理念真的太神奇了 看纪录片时也像是又被真实的情感流动再次击中了一般 |
|
电影是什么。 |
|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导演访谈。其实当初已经查过不少资料了解了很多《罗马》幕后信息,在这方面本片只是多了少许新信息。本片的重点和亮点在于导演解码几场重头戏,让人明白了那几场重头戏为何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原因的秘密。细节就是魔鬼,记忆就是神迹。导演谈到暴乱那场戏时说:“这件事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许是我第一次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它打破了包裹着我的舒适的中产阶级的保护壳。”这让我想起坎德尔说的:5岁时奥地利总理被纳粹党徒暗杀,“这是我正在形成的政治意识里记住的第一件大事。”我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在童年时期就经历政治意识的觉醒,而不是活在一个只有奶糖和阳光包装的童话中。这场戏的加入也是让个人小历史与社会大历史发生关联,提升了电影传递的social message。我的影史十佳! |
|
看这类纪录片总是不知道是给纪录片打分,还是给其中的人物打分。 |
|
卡隆在幕后纪录片中的表达似乎比《罗马》更为真挚。放弃胶片的颗粒感,“就是一部2018年拍出来的黑白电影”。复刻的不仅仅是童年的记忆,也有看待社会、看待阶级的视角。电影的好坏与我们无关,只是这个“小小太空人”的乡愁与抒情诗。 |
|
【NETFLIX】
-我认为童年塑造了你的人生。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电影也与孤独感有关,所以电影和孤独是相伴而生的。
-我甚至会说《Roma》是我的首部电影。
-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
|
详实而坦诚地介绍成片过程,从中可一探卡隆的视听美学和创作主旨,为其孜孜不倦的热情与专注所打动,对细节的十足还原程度,对记忆的重新书写,对个体融于历史背景的演绎,都有非常精到的理解。对为何采用数字摄影、黑白拍摄及宽幅构图,都有充分解释,对理解正片有帮助。 |
|
实景还原一切场景人物细节甚至是远处看不见的群演 因为“正确把控这些细节是一种解脱 剥去这些元素是为了捕捉看不见的东西” Cuaron喜欢大远景因为能描述环境和人物之间的dynamics 都是主角 他不能容忍特写作为叙事的捷径。真的是电影艺术语言的master 太佩服 |
|
重看一遍《罗马》,也是深入看一遍《罗马》。 |
|
热泪盈眶,这就是电影啊 |
|
非常棒的一堂电影创作课!成为好莱坞大腕之后,任性再现童年往事与时代精神,这大概就是电影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吧。 |
|
重返“罗马”。 |
|
【Netflix】《罗马》纪录片。在儿时的街区再现父亲的离家出走,达成内心的理解;重建一整条街道重现70年代城市风华;向素人女主隐瞒死婴的情节,捕捉真情流露的一刻。跟随阿方索·卡隆自己的导演视角,倾听他对这部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电影的感情与想法。真诚得让人动容。产房一场戏的侧拍花絮都看得潸然泪下。小到一块瓷砖、一个群演的面孔穿着,大到一段剧情、一条街景,都极力还原自己少时星星点点的记忆。观众可一窥导演在片场内一丝不苟的态度与真挚的情感。阿方索卡隆用庞大的资金与电影手法造就了属于自己的主题乐园,徜徉其中如时光倒流 |
|
有足够资金支持又不用担心票房收益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官记忆无剧本地拍摄,如此纯粹的电影创作方式应该是蛮多导演可望而不可即的。—— 阿方索·卡隆:……一扇扇记忆之门被不断打开,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构想,在我的记忆中搜寻尽可能多的细节,然后捕捉它们……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深入我的记忆,再加上非常松散的叙事大纲,这意味着这部电影所有本真的东西都是源自这些内心的感受……当你从一个较宽的角度拍摄长镜头时,你既没有优先突出角色,也没有优先突出环境…情境和角色具有相同的权重,事实上,也许情境更为重要,角色只是在情境中流动而已……我想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各种时刻累积起来,从而传递情感……我甚至会说《罗马》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要是海滩戏份能讲解更多内容就更棒了。 |
|
一部电影的形成实属不易,要管理到方方面面,可以当作教材来看。正片里生孩子那个段落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此纪录片里,你知道是在拍摄,婴儿也是道具,但是开拍呈现出来的震撼就是眼泪依旧夺眶而出,喊咔后阿方索卡隆拥抱了演员哭成一团。导演结尾说罗马算是他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我想我懂他讲的是什么了 |
|
对1971年群众上街事件,小时候的阿方索卡隆最深的记忆来自一张图片新闻,照片里家具店的人们惊讶地看着街道上进行的一切。在《罗马》里拍这一幕时,他把整条街道都还原到以前的样子,然后自己坐在当年家具店里人的视角处。他说: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人,不是克利奥,而是背景,角色只在背景里流动。所以他不用特写,很少变焦,摄像机躲在远处,像一个穿越回那个年代墨西哥或者像闯入导演自己记忆的人,默默地旁观着一切。 |
|
拍电影实在太麻烦了!就算这样的大导演,也要如此的功成名就+天时地利才能拍一部自己理想中的电影,啊哟 |
|
2020.03.09【A】新型🦠之宅二阶。竟然全部是重建出来的背景啊 还有亲自选的群演 搭配的衣服,以及瓷砖 家具 摆设...好幸福 将自己的记忆拍下来 留存永恒了 |
|
卡洛斯佩拉尔塔的屁股真的特圆!特有型!嫩的出水!😍🤩😭 |
|
真是够了,我服了,最近可能一直都情绪化,我一直在哭…… 卡隆说“这是当时我父亲抛弃我们一家时的场景”,我哭;产房里的戏,从排练到实拍再到结束卡隆去拥抱安慰演员,我哭;海滩的戏,海浪一浪一浪地打到不会游泳的克莱奥身上,我哭;卡隆说:“我不喜欢好莱坞电影这个说法,电影就是电影”“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第一部体现我电影理想的电影”,我哭;想起杨德昌当时拍牯岭街也是这样事无巨细地还原着时代氛围,又觉得想他,我哭。 |
|
导演用摄像头,以上帝视角看回童年。 |
|
导演课 |
|
超长导演特辑。没有剧本演员到现场才知道要干什么、65mm数字4K黑白、坚持绝对不借鉴任何其他电影卡隆说也许这才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几乎所有镜头与人物保持距离保持旁观和客观 |
|
加深作品内涵理解,并加深对导演作者性理解的一部纪录片。能够在现实中再度复制记忆中的景象,是多么荣幸的经历呀。 |
|
电影真的可以再造现实,煽动人心呢。 |
|
比正片给的启发多的多 |
|
3.5 这个世界上那么多人类 只有你被赐予复原记忆的机会 |
|
彩色版本下的卡洛斯佩拉尔塔真的好性感啊!性感的出水!😍🤩 |
|
20200301 Netflix |
|
“我觉得童年会塑造你的人生。”大概每个导演的心里都有一个想要被自己拍出来纪念的童年吧,这样的童年又从某种意义上成就了一个导演。 |
|
电影手册对《罗马》的批评是不成立的。 |
|
巨型学习,巨型治愈(奢侈的) |
|
童年记忆的美好里包裹着持续了半个世纪的伤痕,这伤痕持续影响和改造着那片记忆之地,也是深埋于心的种子。当他在55岁那年重造记忆,一切并非满是颗粒的旧事,而是65mm超宽屏4k画质的流畅清晰顺滑,越是强调的真实,越是虚幻。没有人是主角,摄影机置放在远远地方摇移,站在具象化的自己的身边,用客观视角观察、陈述人物在时代街景里穿梭的种种情绪。每个人物只有自己的剧本而非全盘走向,以此激发内心真实情绪。这一切极私人化且实验性。飞机从天空隆隆飞过、在地面相撞破灭的泡沫里飞过…他讲着这些,像智叟满是哲思、像孩子滔滔不绝。 |
|
“我想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各种时刻累积起来,从而传递情感,这会引发观众共情,这种共情是一种附带效果。我们没有主观地追随一个单一角色,我不想用 Cleo 的视角来呈现一切,她只是这个更广阔宇宙中的一个角色。故事是关于这个宇宙的,各个角色只是在其中穿行罢了。” |
|
原來房子是這樣建出來的!幾乎是博物館式的場景復原了。難怪從建築空間到窗門金屬光線等的細節和一個墨西哥小城中產朋友的家相似到令人驚訝的地步。忍不住想再刷一次了!0708집 |
|
披露了很多制作细节,卡隆拥有这么高的自由度,真令人羡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