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比亲姐妹还亲的姐妹,Julia就像Lily的大姐姐一样,带她露营带她出游。若干年后Lily凭着习惯和直觉踏上了Julia为她设计好的访欧之旅。。。要是最后Lily找到那个婴儿就好了。Fonda年轻时真的好美,Vanessa奶奶则是知性的美,但每次出场都感觉自带圣光。相比之下梅丽尔的debut那个妆就像一头大粉猪。 |
|
这片太好了!Fonda突破了原来给我的花瓶印象,火车上紧张的那段相当入戏,不过后来有点儿过。VR的角色好,电影的结局也安排的好,更精彩的是当年奥斯卡上的那番得奖感言:“感谢评委们过去几周内不畏犹太人的压力……”果然是Redgrave! |
|
美国左翼女旗手莉莲海尔曼自传中著名选段改编。从前读到时就很喜欢。电影拍出来并不如文学基础那么左翼。好玩的是达西哈密特那个角色,但他破坏了女性同盟的纯粹。莉莲写来连海明威都不在话下的架势在简方达身上没有了。那么朱莉娅这个角色就无法更上一层楼。要赞叹的是,瓦妮莎雷德格瑞竟可以如此凌厉 |
|
看到vanessa出场马上以为2008斯温顿主演的julia是翻拍自此片,一查不是,年轻时的vanessa竟然和她形神兼似,同样身高一米八的伦敦女人,你们什么关联。餐馆一幕无以言表 |
|
整体性的无与伦比。没有一处冗余。把乱世里女生之间的成长和友谊都写尽了,让别人全成狗尾续貂。啊太惊人了我要买原著和剧本。 |
|
分开时,julia对Lillian说:Work hard. Take chances. Be very bold. Do you hear me? 重逢后,julia对Lillian说:I like your anger. Don't you let anybody talk you out of it. julia形容她一岁的女儿:She's fat. She's handsome. She's very healthy. 结尾-They never wanted to find the baby. -Lillian: I did. |
|
“油画上的颜色,有时候年代久了就斑驳了。这时候有一些画就露出最初勾勒的线条,比如,透过一件女人衣服露出一棵树:透过一条狗露出一个孩子:露出一只船却不是飘在海面上。这叫做‘原画再现’,因为画家当时感到不中意,涂改掉了。” |
|
根据著名剧作家丽莲•海尔曼的真实性存疑的自传改编电影。围绕两名女性的珍贵友谊,在二战反法西斯的大背景下徐徐展开。火车戏是全片最刺激人心的片段。(尽管最终也没有发生什么)简•方达和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的表演细腻真诚,相遇于酒馆时的戏份让人感动。P.S.这也是梅梅的银幕处女作,一个出场不足五分钟的酱油角色。 |
|
弗雷德金尼曼始终有着很强烈的英雄孤独情结,所以才会拍出正午那种分明身处二元对立格局却最终把敌我双方一并推到主人公对立面的电影。题材迥异的本片也可找到同样强烈的主题脉络:纳粹势力自然相当于枪匪,而在茱莉亚信仰转社散财抗暴之后社会周遭甚至家族血亲都与其彻划清界限的行径不正是懦弱自私镇民的翻版(斯特里普客串一位可归此类令人讨厌的角色)?……或许是为了配合主人公的作家身份,影片有意采用了时空交错等意识流手法,不过感觉散漫跳跃与段落简短并没有形成统一风格,中后段的火车重头戏却有些突兀地转回到传统的类型叙事和悬疑色彩?可节奏和火候把握都不甚理想。 |
|
▤「I think I have always known about my memory. I know when the truth is distorted by some drama or fantasy. But I trust absolutely what I remember about... Julia.」「What's her name? → lilly.」「They never wanted to find the baby. → I did.」 |
|
很不幸无论是自传还是对Julia的描写,影片都做的一样的差劲。很多段落是典型的杀时间,所谓“彰显二女性友情”更是无稽之谈,因为片子拍出的友情怎么看都是尴尬和不对等的。所幸由原著来的文学调调缓和了这种违和感。餐厅一段是唯一的亮点,方达和凡妮莎各自用着不同的表演方法,但是一样的优秀。 |
|
剧本混乱不堪…… 果然是编出来的故事啊。 Redgrave没话说 其他的真是很难熬 |
|
女性视角的二战题材,左翼和女权的个人风格非常强烈,可谓剑走偏锋。但是方达和雷德格瑞夫的表演一刚一柔、一奔放一内敛,太有张力和感染力。 |
|
3.5,十分精致,很显演技,简方达演得真好。梅丽尔大银幕首秀,一个格外小的碎嘴角色。 |
|
套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术语,本片即革命蕾丝主义。五十分钟接受任务后开始进入悬疑类型,穿插两人的过往美好时光,算是一张一弛。开篇,又是一个写不出来作品的作家,只不过这次比较无聊,语焉不详,当然,无所谓,这不是重点。蕾丝的友谊刻画得极其隐忍,在大革命时代的背景下,这些都不重要了,但却又极其重要。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至死方休。 |
|
太长了,而且只有火车上那段比较抓人,其他部分…… 一边半躺在沙发上刷fb一边听完的。完全不想听Fonda的评论音轨了。 |
|
Great Performance! |
|
wow女性如何介入战争的视角 看完才发现是文学改编难怪作为一个男性导演的视角还能拍成这样。70年代的美国电影史还真是有趣 |
|
8.1 瓦妮莎每场戏都泛着光,最喜欢的简方达角色,火车戏+柏林餐厅戏太棒,揪心后的感动,令人唏嘘的结尾还可以拍的更长些。 |
|
金尼曼老当益壮,叙事有条不紊, 穿着谍战外衣的女人间的情感戏。 |
|
乱世背景下的一段友情,以回忆的方式娓娓道来,刻画得细腻文艺深沉动人。 |
|
叙事弱,节奏慢,主次不清楚,交代不明确,本来应该痛心疾首但是拍得稀汤寡水(居然获了这么多奖?!?!)。两位女主气场倒是很强大。简方达红唇绿衣美! |
|
前面一半什么鬼,中段开始好看起来。简方达脸上的柔光也太夸张了。 |
|
自传感太强烈,个人化表达时遗失对观众的照看→没有人物能立住。茱莉亚始终是柔光般的“印象”,以致不打光的时刻让我觉得特不真实。莉莉安也是模棱两可,各方面都提一点,却全是无法拼组的碎片。
莉莉安海尔曼《双姝怨》《小狐狸》《守卫莱茵河》 |
|
7/10。布光手法、幻觉和闪回的剪辑和视觉形式引爆出心理活动:莉莲在医院困倦睡着醒来找不到茱莉亚期间的橙色梦境,隆隆汽笛声、小站路灯与红色丝柔交替的动荡光影强化了层层险阻的运送任务,获知朱莉亚死讯这一切交织成观赏戏剧的现实空间和暴徒闯入卧室的心理空间,造成了视觉上紧张心情的冲击作用。 @2017-05-14 14:41:32 |
|
这种题材的电影总是看的人很难受,战争年代部分人的信仰和抛头颅洒热血,Julia和莉莉安的友情和那种身死后的悲伤~~ VR和方达餐厅那场戏真好,MS打了个很婊气的酱油角色。 |
|
The top moment of Jane Fonda! Vanessa Redgrave was great but I didn't pay attention there's Meryl Streep... :( |
|
perfect jane ! perfect performance! |
|
节奏有问题,猜想原著更好看。Albert咖啡馆相会一幕大赞,Vanessa Redgrave太美了 |
|
茱莉亚本可规规矩矩地过一生却选择了反法西斯的漂泊惊惧,她的决定使莉莉不再是她的影子,而是一个更完整的人,剧本反常地将旁观者的莉莉设置为主人公,以人观己,莉莉像是每一个平凡的我们,艳羡于他者的非凡又接受自身的平庸,这便是真正的自我觉醒,简方达的独特与首尾呼应的文学化独白增添了美感。 |
|
看到茱莉亚就想起安娥,想起各式各样的女战士们,最容易被遗忘的一批人。可能我国内的片子看的还是少,对战士的描写也有像他们这样的吗?匆忙而落魄。 |
|
莉莉的一生似乎都围绕着茱莉亚安而活,以她乐为乐,为她的任性追求一直在后面追着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作为富家女的茱为理想而献身,奇怪明知道世道混乱,却不留下女儿的地址,她的钱不是外公外婆的?后面还变成她家人只想要她的钱,而不关心她女儿的下落 |
|
自传体 战争时期没有happy ending |
|
No tears,No time…摄影好美,恰到好处的柔光与星芒,冷峻背景下的暖色。好会拍火车蒸汽站台浓雾。 |
|
为数不多的男导演介入女性视角的“成功“之作。细腻入微,娓娓道来。 |
|
三星。文学自传体,淡淡地有些意识交错,以及女人之间的slightly whisper。金尼曼的片子,很稳很扎实,但就是凸显不出自己的风格,这个片子在当年算是大爆,但如今就没有什么人看了。 |
|
女性友谊佳片,如默奇所说,电影允许被剪辑的大前提在于人类的思维方式存在与其相近的非线性拼接,梦境或不经意间走神的画面与现实情节的熔接和组合,在心理世界,想象即事实,电影作为一种层次足够丰富,重塑素材空间足够自由的创作方式,其存在更重要的理由应该是以意识组合的原始方式抵达创作者与观者更多层面观感上的同步,从而启发受众自己思维和经验对影片内容的理解或“曲解”,完成一次深度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把过去与当下梦境与想象融为一体却显得更为扎实自然,是这部片子貌似波澜不惊实则完成了一次非常卓越的对情节电影质地的展示。但开头叙述她写作成名过程的部分依然还是有些冗长对于作者要讲述的故事主体而言,对于快速进入情节不是非常有效。 |
|
基于崇高理想的女性友谊的动人之作!两人在小店重逢那一幕,Julia微笑着“fine, fine”,令人无法不动容。但偷运资金的段落篇幅太长,紧张气氛渲染过度,和主题好像关系不大。也是剪辑神书引诱来的,笑! |
|
欧美地区对女性角色的刻画的确是比国内要复杂完整很多的,更多的中国本土文学或是电影中的女性角色都较为单一,缺少层次。毕竟还在摸索期。 |
|
看到最后, 会想哭. that's the last gun! 但我就是那么排斥了解这些, 所以我恨又一次为了看喜欢的演员而不得不"经历"这段历史. 另外, Fonda演得也很好. |
|
很显演技的电影,但个人情感上很难喜欢上全片。 |
|
最后30分钟,心都凉透了的惆怅QAQ影片主题并不在测量友谊的伟岸高度,仅仅分段的闪回来为感情升温加重,甚少描写两人成年后的交集与亲密,所有笔墨都用在刻画lily对于朋友的坚守与相互的信任上,正是这种单一视角的代入,让人理解她对友情的投入与付出,感动于在乱世中让她牵绊一生的情感 |
|
I did not try hard enough.(没有帮她找到女儿?) |
|
关于名利那段台词好喜欢 还有毒瘤的一分钟酱油2333 |
|
7.3 / 480p中英双字,片子很闷,二战背景,歌颂女性的友谊,最后女主没找到友人的私生子,悲剧。但是三位女神都各有各的美:此片是梅太开山作,只出现了几分钟不到,但是年轻气盛美丽动人。Fonda年轻时神颜,精致。不过最让人惊艳的还是VR,知性,每次出场都感觉自带圣光,而且表演也都很精彩,完美地刻画了一个被战乱迫害的女性内心的异常坚韧。餐厅场景最为突出,看见老友时的激动却因使命被深深埋在心底,细致的动作行为,麻木的语调,略显木讷的神情,使人能够透过人物读出其内心的紧张。焦虑间带一丝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不愧是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 |
|
How did this film get three Oscars? |
|
撇开影片浓浓的文艺气息,后半部分没有一枪一火,却将那个时代的恐怖展现得淋漓尽致。 |
|
一些人如流星划过,它的光芒却使另一些人的宇宙永远的照亮也永远的暗淡。真实事件改编、回忆现时交错叙事,而交错点的设置让人印象深刻,说明暗示留白和谐交融,文学性和画面感都很强,节奏掌控和重场戏处理也显功力,人物塑造表现更是大亮点,方达表达细腻,瓦妮莎气韵生动,罗巴兹的Hammett格外动人 |
|
餐馆那场戏每次看都会泪流满面。 |
|
20200117周五20:05 垂暮之年缅怀最重要的人不在,在船头坐着那里娓娓道来的话挺有感触外其余部分一般,简芳达演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