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乎从头惨到底的一部阿基(除了片尾的“诺基亚开机画面”)。1.孤独、善良而又倔强的男主角几乎全然平静、冷淡、沉默,始终压抑着心底的悲愤与无奈(唯有在监狱户外沐浴着春色时才流露出笑容),犹如逆来顺受悉数承接苦难的容器,又似布列松“人偶/模特”理论的具象化。2.本片亦是阿基吸收融汇小津安二郎与布列松风格的典型例证,一如不断复现的固定机位空镜(区隔场景、舒缓节奏并酿出诗意)、精简或省略的动作与不少肢体特写(盗窃珠宝场景尤为明显),但阿基的沉缓、延宕又迥异于布列松的干脆快狠,人物每次结束动作出画后,摄影机往往仍旧停驻在原地,迟一两拍才剪辑,转场则多用黑屏淡出,凝滞郁结感由此透现出来。3.配色大美,无处不在的红。4.又见两次画外被揍。5.影院里的痴望。6.浓烈的摇滚与悲凉衬景的歌词。7.狱外的秋冬春。(8.5/10) |
|
道地的大师作品 感动不了现在的我 开场酒鬼随口评价众文豪的话 很牛逼 |
|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
|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
|
当一个男人的生活中开始出现一女人的时候,他会在桌子上摆一枝花。 |
|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
|
寂寞的失败者,难以抗拒的命运。处处阿基的调调(港口,工厂,城市的拍法;内景的色彩和用光;演员的表演方式,特写的用法,音乐……)。阿基片里各种演员直视镜头绝对是从小津那儿学来的。 |
|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狗惨遭暴打。 |
|
犯罪故事戏剧性太强反而感觉有点不搭调。小黑和狗后来去了勒阿弗尔。阿基的影迷是不是都想有一台点唱机。 |
|
电影中的文学性 |
|
命运不眷顾你,脑子总不能也秀逗了吧 。·。 |
|
有一些勇往直前的推镜很好玩,频繁的fade确实让这个简单的失败者故事看下来相当心累。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但无论怎样,北欧底层人士还是过着很有品啊,全程自带KTV点唱功放。小黑和大狗,直接挪到了《勒阿弗尔》…… |
|
【C】无时不刻都在感受到创作者自身带有矫情意味的投机取巧,通过“贩卖”角色命运与尊严的方式来强行提升影像观感,有点过于无理取闹了。 |
|
EE-D9★★★★☆(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06年戛纳竞赛单元)看的第四部 考里斯马基..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芬兰导演的作品 |
|
小人物的故事 |
|
@ BC考里斯马基展|阿基把人当狗写太犯规了吧!(疯狂鼓掌👏)海报第一眼看到男主就直觉这个角色好嬤,结果这个本子我靠看立了而且越看越立:蓝眼睛黑头发我fetish/比片中所有人矮一截/沉默的笨蛋犬系/为了狗子被三个壮汉围殴/被同事孤立挑衅还没法还手/字面意义被mob mob了也忍受下来直到最后这个结局。阿基你有犬系嬤欲爽是吗爱狗人士果然知道怎么拍狗我大嗑一口。实在很难正直看这片我时不时就会脑补主角在各种场合被各种角色搞皮鼓……角色完成第一重对主角的凝视:全片基本只有对他不怀好意且比他大只的各种男性对他的凝视。摄影机完成了第二重对主角的凝视。观众则透过摄影机完成了第三重对主角的凝视。嘻嘻。PS片头Carlos Gardel一响我还以为我曲库自动播放了…PPS这是目前看过的阿基俄味儿最重的一部 |
|
12小时前,我看了阿基·考里斯马基的这部《薄暮之光》。对电影本身又爱又恨,欣喜又极度失望,并且看完5分钟已经确定它它改变了我的生活。
美学意趣太过投契,我恨不得一头扎进去,而电影结构本身又极简到不能更简。对于其中的人物,极力想为之辩护,他的若无其事什么都不做是不是最深的绝望;可是他敏感丰富的神经又拒绝了任何外化。彻底无望了的,否定的,拒绝相信的,放弃了的可能不是一组具体的对象和自身。而是不能战胜的可能性,那个横亘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庞然大物。可我多不愿意接受。
大家都在说,庆幸有最后两分钟的薄暮微光。我不同意,他所拒绝看到的,从来就不存在。 |
|
阿基的芬兰三部曲喜欢另两部多过这部 |
|
无声地在暗夜挣扎,等待着薄暮之光 |
|
#重看#薄暮之中会有光吗,终于伸出握住的手或许也并非满足于停止愤怒或幻想,而是迫于现实的深层无奈,阶层的壁垒和公/权的窒息感足以扼杀一颗怀有梦想的灵魂;连看三部阿基被苦水泡透,较短篇幅之内实现诸多情节的转承其实有点捉襟见肘,秉承布列松遗风的淡漠疏离,但终究舍不得仍要给出一线专属无产阶级的情谊,就显得强行了。出现点唱机/唱片机的次数可与文德斯媲美了。 |
|
懂得村上为什么喜欢这片子(这个说法来源存疑),阿基在某方面也是个丧心病狂的人。
以后拍村上春树小说改编的电影,可以稍微借鉴一下,稍微。 |
|
薄暮之光可以是一种“爱”的垂青,也可以是一种“爱”的守候,前者总是强烈到让人看不见后者。“芬兰三部曲”以保安之死结局,也以爱情之死收尾。/ 芬兰大师展@影城 |
|
7.1;試圖用超寫實來瓦解一種景觀 |
|
微弱、冰凉、冷酷,构图、色彩完美,太喜欢这些面无表演的演员 |
|
孤独的电影 |
|
(补)空镜越看越孤独!刺杀那一段特别绝望。 |
|
短小精悍,颇有余味…… |
|
考里斯马基的电影有种森严的等级观念 它们交织在不同阶级的群体之间碰撞对抗 时则温情蜜意又时而血肉模糊。这个电影很冷 不知道是因为情节还是因为芬兰的气候 但要说他的电影无关政治 那我就呸了 这是赤裸裸的共产主义情怀好吗!!! |
|
一部郭利斯马基电影(最后一部?) |
|
第一次看到阿基的电影里出现一个美女。无产阶级最大的敌人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对资产阶级的幻想。 |
|
7/10。人物的行为动机缺乏解释,为啥不告发被女子引诱下药?为啥明知被栽脏还等警察上门?即使如此阿基的空间造型、物品色彩还是很有特色,主角时常受蜗居住所、两面墙壁压抑着,外加放置一朵红枚瑰,暗示惨遭暴打与歧视的处境中并未丧失理想。片中主角唯一微笑是和狱友聊天,或许外面的世界不属于他。 @2015-02-25 22:39:25 |
|
四星导演考里斯马基,冰冷的温情。 |
|
色调. |
|
一開場我就傻了,好傢伙芬蘭滿大街都是文藝青年....發覺郭氏的冷面是否動人眞是很依賴民族風情的配樂 |
|
2021.11.14 大银幕重看。好多日子过去了,还是忘不了他们的眼神。Kati Outinen还是那个超市收银员,还是叫Ilona, 她的眼神却是不一样了。 |
|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
|
北欧的片子都一个调调 |
|
布列松的唯一传人。 |
|
生活给你什么,就接纳什么。真压抑。 |
|
两条卑微的狗的故事。我忍不住给阿基打五星。无数冷静的空镜,像一切的障碍在等你。@资料馆 |
|
选这么帅气纯真我见犹怜的人演不讨喜被孤立的底层loser真不科学!只会让人觉得白皮丁真活得如此凄惨都是别人的错!颜值和运气成反比吗?前作失忆男行到水穷处还能事业爱情双收,这个英俊失意男则一衰到底,心有不甘挣扎几下反而更一败涂地。光的背后是暗,希望的另一面是更深的绝望,阿基这次躺平了。但到底还是心软给他留了一道熹微的光。 |
|
“春天的夜晚真冷”,生活也一样。阿基的片子看点还是音乐、演员、精细地分毫不差的镜头设计。本身就残忍作践的命运,在旁观者不动声色的镜头里更加孤独无依,薄暮之光,怕只是永无法到来的奢望。三星半。 |
|
# 2021 考里斯马基回顾展
无限下坠与永恒孤独 |
|
一出无产阶级势必败北的阶级寓言,连“爱是无产最后的骄傲”都失去领地。 |
|
支离破碎,支离破碎,支离破碎。 |
|
D9 EE-834
|
|
薄暮之光尽管微弱,尽管不是最艳丽抓人的光景,终究在尽暗天日中留下了一个呼吸的口子,在短暂的工作短暂的住所短暂的恋情之外留下了细狭但极有韧性的希望。一片晦暗阴冷中无处不在的红,是渴望摆脱孤独泥沼的求生信号。可能是阿基电影里最帅也最孤独的主角,「他忠诚得像一条狗。」 |
|
有长得这么帅的夜班保安 犀利哥无地自容阿 |
|
2.5,对布列松的拙劣模仿。布列松极简主义之下是让情感浓缩于一个锚定点上以达到快速的涌动,且会运用剪辑,声音,转场来完成画面的延续。本片的极简充其量只是一种“拼贴”,导演几乎无连续性意识,而且废镜过多,这样的模仿实在是露怯。 |
|
一群孤寂游魂的绝望生活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