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片商,自己一直很喜歡wide發的片子,這部俄羅斯出品的acid也不例外。導演用後現代觀眾易懂的語法,帶出蘇聯瓦解後30年來新世代的迷惘;有一種俄羅斯「厭」世代或「垮」世代的劇情寓意。略欠缺緊湊性,用電音撐場變成新導演們慣用的手段。 |
|
完全超出预期。把青春片拍成这样就离谱,悲凉荒诞绝望冷漠,彼得去找莎夏那会莫名流泪。关于父亲缺位、关于青年感情,声音画面绝佳。开头自杀太有力,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一个青年对另一个要跳楼的青年说想跳就跳吧;彼得灌酸,莎夏对彼得说不清的感情,莎夏和艾琳娜和母亲的冲突;彼得最后的洗礼也很厉害,唾弃撒旦遇到基督,只是他的撒旦和基督都是莎夏,莎夏好似也被洗礼,撤回将犯下的罪,一个人出来吹起初见的音,只是原来似有若无的感情也就这样被洗去,回归原初的纯净和苍白。
写完发现,这是什么一切没有意义鬼结局啊,后劲太大了吧,怎么可以这么荒诞虐心啊? |
|
我还挺喜欢的 但没到“推荐”的程度 也可能是青春期的缘故观影的时候把自己代入角色了 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 男主在窗边抽烟滴下来的液体把烟浇灭的时候 “你知道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吗?事实上我们没有问题” 可能就是什么都足够了所以太闲了吧 我该给手机充电了(果然年轻导演晃镜头都是挑衅的味 |
|
扭曲的亲情、不伦的爱情、擅变的友情构成一尊惨白的雕像,在强酸腐蚀下,剥离了药丸和音乐之后,造就了被破坏的“艺术品”。这是后苏联青年找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
|
“除了给iPhone充电 我们还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Кислота意为化学物质强酸 硫酸 如果讲KIDS是90年代墨西哥式野蛮成长 那Кислота算是千禧年代的迷茫 什么梦想未来都被烈性酸一点一点腐蚀掉 这么丧的成长电影总是怎么看都不嫌多 |
|
感觉这是个三角恋的故事,喝酸小哥喜欢跳楼小哥,割包皮小哥喜欢喝酸小哥,跳舞小女孩喜欢割包皮小哥,雕塑小哥被抛弃然后和喝酸小哥一起放弃之前的生活,回归长辈的老路。割包皮小哥的妈妈痛失丈夫,便控制儿子。总之大家纷纷求而不得,去伤害喜欢自己的人。结尾居然是献给父母?卧槽。。。献给硫酸还差不多。。。
唯一的知识点:酸比水的浓度高,请注酸入水,反之会溅出来伤到自己 —— 来自初中化学老师的叮嘱 |
|
不覺得好或好看,但也並不想嫌棄。到底割包皮這件事有什麼好大驚小怪 |
|
俄式中产的“无处安放”青春片。视听上有一些可爱的地方,比如两人在墓地面对座座坟墓下一个镜头就置身于舞池中面对纵情的男男女女;再比如最后在田野中已经自杀的朋友像堕入莫比乌斯环一般无尽地裸奔,马桶婴儿蹦迪是神来之笔。总体还是徒有其表,硫酸侵蚀革命领袖、打翻受洗的圣水、父母与子女各自为营、青少年性行为,牵涉的太多又都指向不明。 |
|
自恋的导演往往容易犯幼稚病,但是最后的教堂崩坏还蛮出色,有点跳脱哈们屯的意味 |
|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症结。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以为问题不在自己身上,把所有根源归结到父母身上,自暴自弃,做出各种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他们自我欺骗,没有想过生活的目标,一切都虚无。还会将自身的疑虑转移成伤害施加到他人。献给天下父母不如说是献给自己的。 |
|
准确地说是“无父的世代”更契合影片的核心。剧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三位父亲形象才是准确理解年青人迷惘与自毁的关键,父亲的形象有某种政治上的隐喻。影片的节奏感与处理人物线索大胆果断,前后两处超现实的画面剪辑和音乐处理相当出色。关于“酸”的隐喻更是令人浮想联翩,速写出俄罗斯千禧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
|
互相折磨到最后也只是说等问题出现再告诉大家 |
|
战斗民族的青春也那么疯狂啊~~小女孩太漂亮了~~最后推翻水盆证明还是有善心的~ |
|
#69th Berlinale# 全景。主题是“我们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简直白瞎了影片还算不错的视听……拿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创作(用他父亲做的社会主义雕塑,如少先队员,浸过稀释的酸,成为自己的畅销作品)说事儿也是徒有其表。拍出这部关于“无父的一代”新人类的导演却是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好学生,这事儿也蛮反讽的。 |
|
男一应该不是封面男,演员叫什么呀?imdb上都不提供,真是的。。。 |
|
女主那么漂亮,居然演员表里连名字都没有。 |
|
不好看 |
|
俄罗斯高配版小时代吧。另外,我看的版本字幕怕不是湾湾制作,全程“不要了啦”、“不好的啦”、“你怎么这样啦”。大毛影界一届不如一届啊。 |
|
片尾原来是献给所有父母。到后半部分渐入佳境。 |
|
有意识无内容,导演完全不知道要讲什么。混乱空洞的节奏和故事毫无章法。原来这样无序的一切就是酸世代吗? |
|
开头就跳楼,喝硫酸,割皮,俄子的青春片够剌激,好久没看到这种另类,隐晦的对白,走向 |
|
这什么???空洞,就是看小伙 |
|
年轻一代的叛逆与反抗,父亲的缺席无法汲取其精神,只能通过破坏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
|
看不懂的题材,开头男配就喝强酸,这是不要命了?后面就是男主割包皮,不和其他女人上床,后面就把一个未满15岁的女孩上了。再到后面把强酸倒进圣水里,如果他后来没有良心发现打翻圣水,估计那个小孩跟他朋友都要进医院了。 |
|
不知道在说什么,没有内容 |
|
这电影的海报真好 |
|
观感非常糟糕 视觉上的赏心悦目放在近几年同类型电影里也是好看无神陈词滥调 过多呆滞干涩的侧脸与正脸特写 穿插冷峻美丽而说不清来头的苍凉景观 要疯 年轻人们是很彷徨 也很郁结 也很矛盾 可一系列极端行为发生得毫无意义 更好笑的是同场的观众也越来越像看热闹似的 下楼还对售票处前面排队的陌生人吆喝: 真的不要看酸 谁也不要看
/Дом кино |
|
有点意识流,不算太懂。三分之二处的全裸床戏像是真的。见血了,男的说是我的,因为他刚割过包皮;女的说是我的,因为这是她的第一次。 |
|
俄罗斯疼痛青春文艺片,父母缺席,同性文化,最后把强酸偷倒进洗礼的圣水里真的好躁动。 |
|
疯疯癫癫献给父母。 |
|
不是主角长得好,我都不能坚持看完。 |
|
俄罗斯青春疼痛电影。三次酸仔细想想都很反父权,毁坏父亲的雕塑也等于推翻父亲的权威、靠自毁反对冷酷无情的父亲、扼杀未来隐藏着的父权拥护者。但我没看懂这些人的感情经历和路线,怪异得很,而且入围柏林泰迪熊奖的电影大尺度片段是男女……fine,跟烈焰焚币一样有着这方面的遗憾 |
|
不好看,郭麒麟当导演就像他老师的低配版惹。在玩很大的父母眼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伤痛终究是小鬼傲娇罢了,我比你们更恐怖笑哭。 |
|
太废了! |
|
俄式文艺还是比较平淡的, 看起来非常非常煎熬, 二倍速也慢, 希望斯拉夫能量在2020爆发, 俄式的暴力美学和金发女郎简直是绝配 |
|
还行,神经病的父母和神经病的孩子……everyone‘s gonna find his/ her own way out…库兹涅佐夫的气质实在是太到位了,指非常适合猜火车那种片子,形容不来但是你俄演员真是各个都很独特!! |
|
俄罗斯小哥是好看的,但我一直耐心等到结束导演来问答我也没理解到底想讲个啥 |
|
很意外地get到了,但gorchilin还是求你在所剩不多的花期里多自己演点戏。不安的中产阶级青年,颓丧的,形式的,浮躁的,其实看过不少这款你俄作品,但只有这一部很顺利很流畅地看到了最后。镜头很晦暗暧昧,一些片段很喜欢,譬如倒入圣水的强酸,譬如酒瓶般摆在唱片机上旋转的强酸。到最后被朋友们评价为“烂音乐人”的萨沙在装酸的玻璃瓶口吹出了音乐声响,有一股天光敞亮的感觉。以及,很不喜欢你俄作品里泛滥的性场面,虽然这部已经称得上是唯美风格了。 |
|
【2018 欧美小妞 文艺 青春 其他地区】[pc]露点,97min,柏林一提,13'50三人行,女性抽烟,65'42。 |
|
但是年轻人已经不听acid了 |
|
酸,酸世代,我们的世代。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描述了俄罗斯千禧一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展示了苏联解体后年轻人们的迷失,是一个很艺术,很意识流的小众电影。我们这一代人缺失了信仰,父母和孩子也不在紧密相连,而是各自走各自的道路,试图把所有自身的问题赖在父母身上,通过自我毁灭来发泄无处安放的青春。 |
|
没有父亲,所以用叛逆构造虚伪的父辈恐惧。 |
|
父亲的缺位似乎是本片的中心,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权制权威性的衰退,硫酸腐蚀了父亲的雕塑,而喝下硫酸的年轻人依然在找寻着与自己,与时代的和解。 |
|
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坐第一排开头画面晃的头都要晕死了,我就是为了合群点放弃了另一部真正想看的片看了这部自己绝不会一个人去看的片……后面倒是好了一点因为开始有了点剧情,但还是很不知所云,结束后大家的表情都是问号脸,表示到底想表达啥 |
|
4/10的确是老了,现在看这种青少年伤痛已经无法受到触动了。 |
|
亚历山大·戈尔奇林1992年的。。。。。。。。。。。 |
|
俄罗斯就是风景好啊,地广人稀的,愣头青男主作妖也没能作出个什么。 |
|
社会现实题材,没有方向感,性,自由,自主个性化浓厚,值得深思 |
|
俄罗斯是一个适合做自杀心理研究的地方,要是门林格尔看了这部电影一定会写到书上。电影剧本不好,风格不差,而且它让我发现不管口碑好坏 大家都喜欢用音乐转场。现在也越来越觉得 排除表达问题,所谓优秀和平庸电影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人类究竟还是执迷于恐惧或者疯狂,逃避或者被囚死在爱里。 |
|
有点无病呻吟的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