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竟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一开始想到了2017年的冒牌上尉,但后来剧情的发展更多展现了一个更接地气的“神父”,其实他的做法更接近一个善良的少年的所作所为,与宗教无关。而更加人性化恰恰应该是神应对人类宽恕的吧。一个犯过错的人,我们是否该原谅,是否能原谅,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发展谁都不能预料。清冷的天色和这样一个闭塞的小镇真的容易制造出惊悚的白色恐怖气氛。男主角的眼睛特别有神,外貌很有特征,这已具备一名成功演员的潜质。 |
|
可能是海报选的太好了,观影过程一直在海报所传达的氛围里,哪怕只是那一秒的定格。终要向神依托,但神却不要你。假扮的神父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使,只是芸芸众生的困境,到底回到原点。 |
|
内核是非常反骨的,冒牌神父,少年犯的身份,却彰显了基督大爱宽恕的精神。其实世人都无资格成为神在世间的代理,只有人的良知可以。 |
|
被忽视的奥外,然而实则实力强劲,波兰学院派的清冷画风一派稳泰扎实,宗教题材与社会事件的糅合相当妥帖,找寻到一个将两者缝合至同一层面的支点,褪去“古典式”的庄严肃穆,完全以现实笔触去书写所谓「宗教」如何在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有犯罪前科的人)生命中占有的绝高位置,如何在一个面临分裂的小镇上以精神感召的形式让人们在破碎中寻到慰藉、宽宥与平静;在完成两条叙事线推进的同时,不忘交代众人前史,以及完成群像之间微妙的关系架构,除了结尾,剧本整体是相当可以的。去奇观化的「圣人」,乃是产生于我们中间的血肉之驱,比宗教更能引渡心灵的是对善的信仰。 |
|
#49th IFFR# Voice-Limelight.威尼斯日+多伦多→奥斯卡,[修女艾达]的配置!相当可以的片子,奥斯卡提名妥妥的,至少也是柏林主竞赛的水准(怎么就掉到威尼斯日了……)。主题是“上帝通过各种形式与我们对话”,这个半吊子年轻神父的“freestyle”弥撒还真是不错呢。A故事比较容易预期走向也没什么惊喜(而且还是个道德焦虑式的故事结构,但一点儿都不道德焦虑也是太棒了),但B故事(解决小镇车祸悲剧)写得相当好,成就成在这里。恰巧处理得是后冷战东欧国家之“无主的空间”问题(跟[聋哑部落][秘密原料]要连起来看),后来读到资料说是波兰总统坠机的隐喻,那就干脆加一星吧。 |
|
强设定现实主义、激烈的宗教议题设置,能保证冲突一波三折停不下来。但剧本纵深度不足,拍到最后感觉就是很顺溜地把这些事给拍了,缺乏更上一层的跳板。另外整体有点太依赖于“演技show time”,男主角身份的轮番切换和鲜活的少年感,他的表演宛如一块透亮的多棱镜,几乎撑起并成就了这部电影。 |
|
如果天主教神父个个都这么hot的话,还有韩国男团什么事啊? |
|
没有圣人,没有圣迹。 |
|
东欧电影在技术上是真稳 |
|
这个剧作太扎实了。某程度上算得上前几年《冒牌上尉》的反转版本:同样是换了一身皮,一个可以从小恶到大恶,一个从恶到善,相当有意思。而B线关于冒牌神父行善的叙述也没有太分散,而是聚焦于小镇车祸的和解。这个切入点也相当有戏味,一方面对于这个社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时间,另一方面这也很适合宗教介入的救赎意味。至于隐喻波兰社会现状这块,不熟悉国情的国际观众自是不懂,但也完全不影响电影的艺术价值。 |
|
三个优点,故事的走向很有趣,片子整体的节奏很稳,再就是波兰的男人都很好看,导演太会挑这些男演员的型了吧。 |
|
风格硬朗稳健的《基督圣体》展现了后宗教时代对信仰问题的思考。影片的AB两条线都是俗套,但这不是问题,它的重点和力道在两条线索之间静默的段落,隐隐地浮现出信仰的力量。大家都知道,是人创造了神,而宗教这个谎言却能真切地解决人的问题,而背后的真相反倒丑陋而令人唾弃。小镇上的人围着事故造出了许多的解释版本,而男主角正是在夹缝中、在人与神之间艰难前进的基督形象。因此影片提出了反教条主义的解决措施,回归到人的身上来,让他在干尽所有的人事之后,以一具纯粹人的肉体获得了神性。这也许是21世纪下宗教的最好出路。 |
|
站在神坛就是圣人,身在牢狱就是恶鬼,身份是人的原罪。 |
|
不再黑白的波兰,就算是基督圣体,阳光普照。有着锯木厂的小镇,是现实少管所之外的一个不真实戏剧舞台,一个不需要学历、资质和证书,就都能作耶稣代言人的疗愈之地,美好却也不可能长久。敞开心扉的伤痛、罪行,既可以在忏悔室的窗框旁诉说,也可以在伴着海洛因的伏特加里倾吐。 |
|
剧作扎实,风格冷峻,技法也蛮稳,可惜B故事太戏剧化,A故事又挖的不够深,主题倒是很值得玩味,灵魂应该被额外尊重,无论这个灵魂的宿主是善是恶,宽恕并不代表忘记,宽恕只代表着爱, 在尝试解救众生之前,应该首先救赎自己;全片一共出现了两次被燃烧的房子,一次出现在男女主人公的性爱后,一次以滚滚浓烟的形式出现在最后的手持长镜头中,放在一起看颇有些致敬老塔《牺牲》的意味,结尾戛然而止,是新生还是受难,又有谁能回答呢? |
|
本片获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影片表面上讲的都是神乎其神的什么人性啦,救赎啦,宽恕啦。实质上讲的却是迷信和歧视。几个疑问:1、这么重大的车祸,警方不要调查的吗?不要尸检?不要定责?2、他们教区主教是干什么的?不巡视?不走访?不联系的吗?不集体僻静?不定期反省?3、本堂神父的调动不需要教区命令的吗?4、天主教的弥撒是有固定程式的,当地教民对于业务不熟练的神职人员不起疑心吗?5、修生不是一毕业就能当神父的,需要由主教主持晋铎。一个新神父来到一个新堂区,难道不用介绍一下自己的历史?影片杜撰地太脱离实际了。难道只是为了证明当地人的迷信么? |
|
Daniel的眼睛时而像无辜的小鹿、时而像虚脱的毒鬼、时而像虔诚的孩子;宗教不在于你被谁拯救而是你自己能不能拯救你自己 |
|
有点《冒牌上尉》的路子讲了个《阳光普照》的故事。
终归都是:
上帝的仁慈最终就表现在这方面,即赋予一切事物以两面:善与恶,愤怒与怜悯, 鼠疫与救赎。就连危害你们的这场灾难,也是对你们的教育,给你们指明道路。 |
|
纯良宗教版《冒牌上尉》。在天主教堂林立宗教氛围浓厚的大三巴下看浸淫感极深。(看完第二天立刻去天主教堂再会“基督圣体”)男主小哥哥Bartosz Bielenia真的太可爱啦!!!!看第一眼果断十分貌似August Diehl,居然和我同岁,表演深刻有力,震慑心魄,未来影帝预定! |
|
@lovemachine |
|
节奏和镜头都十分冷静精确,渐渐会把观众拽进去。被在乎被重视被看见是一种瘾。真人真事改编。 |
|
奥斯卡国际电影五部提名之一,波兰新电影知性、唯美影像风格超浓。两条叙事线缠绕并进,有些过于复杂、含蓄。每个人都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主题,表现得并不透彻。 |
|
圣水不会弄脏衣服,却会使其发霉。恶语没有屠杀生命,却能让其焚毁。贪婪是一种疾病,可以打着祈祷的名义令众人下跪。正义是一种信仰,穿上牧师领便能和基督同负一轭。布满文身的皮和布满圣光的衣哪个需要伪装,贴在木板的怨和写进鞋盒的恨哪个可以谅解。伪装过一段基督的人生,如何谅解骨子里的魔鬼。 |
|
九二年的编剧吗?杀了我吧 |
|
今年第一部可以纳入年度十佳候选的电影。到底是不是我信故我就是,需不需要在意旁人的看法来决定我到底是不是?我以为他是动摇的,但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他的行动毫不迟疑。我以为他是坚定的,但我看到他的回眸和眼神里面透露着闪烁的不确定。他努力尝试洗净一个被塑造的“凶手”,这个“凶手”即是社区里的人,也是他自己。他的躁动与平静,他的能量与宽慰,我觉得都能从这个“毫无惊喜”的故事里感受到。 |
|
“神父”的双重身份:隐瞒真相与揭示真相。环环相扣的扎实剧作,设计感过重,依靠巧合与反差推动叙事的手段值得商榷。影像上有想法,遗憾偏技术流,以冷光与薄雾营造压抑冷峻的氛围,固定镜头着力呈现安稳的情绪,多视点/机位的剪辑方式逆向传递着怀疑与惶恐。 |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
"I killed. I killed in my thoughts. I killed in what I failed to do. I killed in what I did." |
|
上帝何曾与我们说过话 |
|
我抽烟,我喝酒,我嗑药,我滥交,但我依然是个好“主教”,即使拯救不了糜烂的肉身,但仍能慰藉迷失的灵魂。 |
|
4.5作为一部宗教电影却将宗教变为了配角,上帝最后的退场与主人公在血腥格斗中幸存告诉观众抗争的意义,宗教只是工具,他利用宗教让村民放下偏见接纳“杀人犯”,而不是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固执地活着,最后年轻女孩的离去也是抗争的逃离,如果这个社会不能让人变得更好,不能让善良存在,同流合污是简单,而抗争则是勇敢的选择,头破血流、脱下那虚伪的服装,我们都需要诚实地面对自我,女人最后说出了真相,也放下了恐惧、仇恨、嫉妒和疯狂,但世界上的恐惧、仇恨、嫉妒和疯狂却不会消失,男主角拯救了村民,却无法改变少管所,所以结尾的索多玛之火掩盖了这些丑陋,导演聪明地将一个冒充神父的戏剧性的故事延伸向更加广泛的现实,爱与希望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安放?如何在一个人的身上安放?如何在一群人的身上安放? |
|
抓住人性之光,哪怕彼时短暂。 |
|
魔是佛,佛是魔,如影隨形水上波;亦無魔,亦無佛,三界比來無一物。置於冷峻、克制、澹淡的氛圍的波蘭小鎮有種素描畫的味道,慘白少年在聖潔與邪惡、善念與狠毒、封閉與開放、超度與世俗之間萬緒游離亂漸迷。 |
|
3.5 有些地方处理略随意,尤其是从假扮神父到车祸之谜悬疑片的转换。这光打得,好像我经常用的一个呲色的PSD..男主嘴巴好好看 |
|
6/10。探讨的信仰问题表现为最简单的两极对立:撒旦也会装作光明的天使,行骗的圣徒也会拥抱上帝。结尾主角赤裸着肉体纹身,效仿耶稣像张开双臂,展示着这具耀眼的基督圣体,但最后凝视着摄影机的那双眼神,嗜血、惊恐,象征变革无效的波兰社会中青年们看不到未来希望,只能跌跌撞撞地逃离。抖动的特写和变焦镜头充斥煽动性和欲望的焦灼感,将锯木厂性侵、吸毒纵火和滥交的画面拍得格外消极病态,强烈的作呕感先于观众大脑产生刺激,从而掩饰叙事内核之疲软、人物塑造之贫弱,各种符号表达都晦涩、僵硬、毫不吸引人。 |
|
亵渎与被净化的相对论。我的错,因为太多坏小子题材的同影了,我看的时候老觉得主角要开始搞基了。 |
|
复杂背景的主角伪装了他的身份,人们则选择了自己坚持的信仰。在真实素材进行打底的前提下,抛出了很黑暗而又沉重的辩论—暴力或是救赎,欺骗还是真实。十足安静冰冷的剧情推进和结尾落点形成了强有力的反差,那一刻故事已经做出了它的判断和表达。【男主让人想起了Harris Dickinson】 |
|
超出预料的好看,除了结尾的处理有点仓促之外,无论男主演技还是议题设置都很好了。 |
|
神父上岗手机教程,淳朴小镇平庸之恶,口中烟味,泥地下跪,同一警察眼中相同人不同身份的两种态度,错误的人如何在思维定式中做正确的事,监狱肉搏决斗……讽刺得来挺写实,不错 |
|
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也算是折射出现代欧洲的某种宗教危机与社会生态,以及教廷权力某种合法性的质疑,但观影过程确实比较无感……而且主要剧情的处理比较含糊,最终“出卖”主题的设计和基督受难的呼应还挺有意思。 |
|
他瞳孔中有最污浊的纯澈。 |
|
一头一尾两场监狱戏精悍生猛,冒充神父和车祸和解这两条线的交错让故事整体有点失焦。 |
|
现实如此荒诞,反而让荒诞显得如此真诚。身在其位的人们,除了混沌度日就是趁机敛利,让想要改变的人却无从施展。太多人假神圣之名行魔鬼之事,芸芸信徒或深信不疑或视而不见,谁才真的需要被拯救,是那些误入歧途的人,还是这世界本身?本想随便看一下,却成为2019最大惊喜,不走寻常路的切入点和走向,精彩的细节与表演,以及长相奇怪但可爱的男主。 |
|
格调简练而有力。仅靠一张皮一张嘴完成身份调换,反倒收获了那么多的爱和信任,不仅仅讽刺了宗教,也反映了身份地位对人的影响。究竟是身份地位给了人爱和恶的判断,还是处在其中的人呢? |
|
克制与规整中爆发的一股力量,高不可攀的上帝,原来化身就在平凡的人间。姑且可以看作是宗教题材的<冒牌上尉>,只不过那个是顶着名号为非作歹的混蛋,这个则是冠以美名去行善济世的贤者罢了。 |
|
年龄不是问题,身份、血统、继承,才是关键 |
|
感觉有点概念先行了(世俗中人假冒神职人员行使解释宗教的权力)…还是讨论了如何与神对话、宗教与信仰间关系等问题。海报很惊艳,男主的颜也…总体三星半 |
|
祈祷不能到达之地,唯有救赎能驱散内心的阴霾;上帝沉默不语之时,每个人都将成为自己的上帝。 |
|
为结尾和摄影加星! |
|
误入歧途犯了错却又善良的人不过想要一件神袍当作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