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布洛尔的新浪潮成名作,1959柏林金熊奖。运动长镜调度娴熟流畅,对声音和节奏的把控也极为迷人,可拉片,不过实在不敢再看了,因为总觉得故事中的外省青年恰是我自己的镜像和分身。又见瓦格纳[女武神]。迷乱聚会似[甜蜜的生活]小规模预演,后20分氛围同黑色电影,送巴尔扎克的书店老板。(8.5/10) |
|
此片的意义大于艺术质量。坦白说剧情很没爱,个人很不喜欢,但是可以明显看出其对于镜头把握,情绪积累,节奏控制的确都引领了日后的法国电影新浪潮。 |
|
要不是最后10分钟的精彩和讽刺,可能会给2星,前面都什么鬼…表哥太聒噪了,表弟突如其来的爱学习也是迷,“学习是最好的对策,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 正如表哥所说“才20岁就苍白无力”。瓦格纳和莫扎特不断切换的唱片,持续的敲门声,“我有六分之一的机会,你有六分之五的机会” 迷惘与悲哀只在一念之间。 |
|
3.5。接连几天看的电影都花了大段篇幅描写“资产阶级糜烂的聚会”,《甜蜜的生活》、《夜》,而本片继承了法国人一贯的话唠特色,后半段的反转挺不错,作为新浪潮早期代表作批判意味强烈。 |
|
7/10。这片票房能排[四百击]第二说明法国人都是话痨。全片着力描绘表哥生活的糜烂和表弟内心的迷茫,多次运用特写和长镜头观察性的表现出人物的消沉与孤独,在试杀表哥一段以灯光幽暗的夜内景、百叶窗投射等古典黑色电影手法产生一种悲观、颓废的气氛,主题仍是透析中产阶级荒谬道德和社会现实。 |
|
不及[英俊的赛尔日],外省青年在巴黎的迷失,第一场宴会太过冗长,但对无疑在[甜蜜的生活]之前细致刻画了“资产阶级糜烂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故事从50分钟才展开,最后15分钟又转成了黑色电影(也是全片最精彩的段落)。很多环移。让-克劳德·布里亚利的小胡子真逗。 |
|
都说在法国新浪潮导演中夏布洛尔是受好莱坞电影影响最大的一个,这部片子明显的受到了黑色电影的影响,或许运镜方面有某些独到之处但是就像剧中那对就读大学的表兄弟一样,这或许只是一部黑色青春片吧,充满了年轻人的迷茫与悲哀,阶级,学分,性,爱,这或许就是那时巴黎年轻人所共同面对的课题吧 |
|
《Le Beau Serge》(俊男賽吉,1958)+《 Les cousins》(表兄弟,1959) = 表弟找表哥之互文電影(演員角色互輪、鄉村都市場景互輪)。這部《 表兄弟》鏡頭語言、戲劇性較豐富,踏入都市的鄉村表弟角色變化曲線明顯:格格不入--麻痺--失望--宿命自毀。結論:1.都市組--皆由Jean-Claude Brialy飾演,強勢欲擺佈他人的優越感。2.鄉村組--皆由Gérard Blain飾演,為生存掙扎漸趨麻痺。3.Gérard Blain在這兩片表哥和表弟的角色剛好都比較討喜。4.導演嘲諷中產階級的意圖。 |
|
不断被强调的「学习」与巴黎多不搭调,就多能凸显片子的主题。外省青年与大都市之间的冲撞也好,学生身份与真实世界的冲撞也好,本质上讲的都是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冲撞。「表兄弟」的关系就是最好的喻指——我和我的生活,看似如此亲近,实际却非常陌生,表的毕竟还是表的。当我举起枪向你宣战,我根本不能笃定而下决心,而「我有1/6机会而你有5/6机会」早就宣告这是一场不公平的一边倒轮盘赌。最终在毫无计划与预期中一枪致命,更加强了这种无常的悲剧感,管你是否英俊良善。脑内读诗一段看乐了。已有三人行的雏形。中间一个转圈长镜头感觉也许可能启发了德帕尔马(?)//第一部夏布洛尔 |
|
绝非黑色电影却有非常黑色的气质,几处镜头都彰显了导演非凡的控场能力,电影语言本身已经蕴含了非常丰富的解读信息,更不提结尾的黑色幽默和戛然而止的静默带来的冲击,4.5 |
|
从巴尔扎克到莫扎特再到瓦格纳…中产阶级的趴真是糜烂…一个外省青年巴黎梦的破灭,结尾很棒,也很夏布洛尔。 |
|
http://www.letv.com/ptv/pplay/38986/1.html |
|
与希区柯克不同,夏布洛尔对心理学元素的应用尽管充满刻板印象,却也得到大量的空间可以进行细致地人物刻画。在《表兄弟》里,他更是在后半段使用愈发局促的构图把不走运的表弟框得越来越紧。夏布洛尔作品中的cynicism很少被谈及,但正是这股愤世嫉俗的苦涩才让他的电影于本身的平白中放出光彩。《表兄弟》本身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故事,乡村老鼠无论爱情还是学业都无法凭自身努力获得成功,而城市老鼠则幸运和免死光环加身。与本片的姐妹作《漂亮的塞尔吉》一样,一体两面的两个主角中,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纯朴者必须死去,堕落的那一个反倒可以活。本片的结尾,堕落的幸运者无意识地杀死了不幸者,同时响起了瓦格纳的《爱之死》,告诫我们,爱情的死亡是在新社会里幸存的前提。 |
|
只有你们外省青年才看巴尔扎克 这不够扎心 努力用功却不及格 完全不用功的表哥及格了开party 这真是现实得令人沮丧 女孩、及格、甚至是生命 最后都不是自己的 |
|
#北影节留影#可以说是法国社会问题剧,却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手法呈现,象牙塔里的醉生梦死,年轻人出路在哪里?表兄弟一个正一个邪,一个纯洁一个被染缸泡大,结局却是殊途同归的悲,与其说是个人悲哀,勿宁说是社会堕落了。可奇怪的是,我却被打动了。 |
|
手段是新浪潮的,但精神内核仍然是古典主义的,对于法国电影来说,表兄弟是旧时代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也是新时代开启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
|
自从准备三集五大验收以后就没怎么看过电影了,作为新浪潮的鼻祖,夏布洛尔这里有那个年代中青年阶层特有的糜烂味,一边是巴尔扎克莫扎特瓦格纳,一边是美女酒精与滚床单,这样在夹缝中迷惘的悲剧,不仅存在于那时的巴黎,依旧存在于现在的上海。 |
|
或许是为适合花花世界,镜头运动比前作《漂亮的塞尔吉》花哨炫技得多,只是这浮华派对动物们实在讨厌而且没啥新意(不管什么年代派对不都这样么),娘娘的中年掮客Clovis神烦。布兰和布里亚利三部里好像都是前者可爱后者讨嫌,但根据小册子里后者的描述其实两人性格几乎跟本片角色相反,当时反而是布兰爱好享乐邀后者住进他的时髦公寓(那个文章写得十分感人,看来是有真感情的...) |
|
外省青年来到巴黎之后被腐坏的生活方式裹挟,失去了爱情,事业乃至生命。文化和道德的沦陷最终摧毁了这个年轻人的天真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后突如其来的结局是必然的,夏布洛尔没有批判,只是像那个书店老板一样,沉默而冷静地注视这层喧哗。只看这一部,便知夏布洛尔的风格。四星半。 |
|
这么努力,却这么倒霉,拼命坚持着,总该有时来运转的时候吧,但六分之一机会的厄运偏偏就砸中了你。幸运的人都觉得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倒霉的人不得不相信宿命。 |
|
新浪潮最空荡的一种组合,小资三人游,最后的悲剧刻意而为,没有达到最佳爆点。 |
|
夏布洛尔无疑是扬起新浪潮风帆的第一人。诸如打破第四堵墙的凝视与“两男一女的三人行”均影响了后来新浪潮的写作方式。前半段中产阶级的糜烂生活先行于《甜蜜的生活》(1960)《夜》(1961)。后半段为导演标志性的爆发式收尾。同样是汲取了好莱坞黑色电影的养分。整体基调又仿若雷诺阿缔造的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外省人的设定契合阶级/地域矛盾。说到阶级斗争,又令人想及后来的《冷酷祭典》。配乐从爵士乐开始变奏。第二次的趴体,女主角进来勾搭表弟的这场戏拍的太强了,女主角邀请表弟出去走一走时的重复开灯关灯细节暗合表弟躁动不安的内心,与随后360度环绕拍摄一样勾勒出了表弟此时复杂混乱的心境。愣是没猜到结局,感觉这是导演在挣扎,最后还是让表弟善良一点,于是多年后,在《冷酷祭典》中爆发。 |
|
与其说是这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对照,不如说是两种天性和命运的对照。消极享乐的盛行和积极进取的失败,这样概括未免把人物过于社会化了,但结尾的死亡却绝对是一则黑色幽默。 |
|
哇哦!夏布洛这一片牛逼的!那些说早期夏布洛比同时的楚浮戈达尔要更成熟的人是傻逼:楚浮和戈达尔追求的电影语言正是不成熟啊(在戈达尔可能是不正常)。夏布洛当然是守旧的,他的政治观点更是右得让人牙痒痒。与影响他的美国电影不同在于电影模特理论似乎在背后发力,让杰拉德布来恩明艳不可方物。 |
|
7.0/10 一种随意且惬意的影像风格,一种生活流式的呈现,聚焦一对表兄弟的生活经历,展现他们对生活、对学业和对女孩的各自态度。客观世界的直接现实呈现,才是影片最重要的主题,和新浪潮一派其他反映生活本质和现实本源电影的初衷一样,夏布洛尔尽可能为观众呈现最大化的现实感,但前半段无目的式的剧情铺垫,让一切在后一个小时才显露头角。而给观众留下十足想象空间的片尾,通过由开放式构图导出的开放式结尾,让观众去思考结束了的影片画外即将可能发生的一切 |
|
是“政治”还是“巴尔扎克”?这个问题或许过于简单,因此夏布洛尔以一则略显残酷的命定程式去回答它:没有秘密者即会失去一切,包括生命。夏尔的悲剧就源于其的不事修饰与不善伪装,在影片伊始有关他的一切身世就为门房所知,简而言之,夏尔没有“秘密”。但这却是在夏布洛尔的世界中生存的不二法门。与之相反的保罗则始终可以依靠“秘密”去调动起人群,取得一种对于场面调度绝对的控制权(眼神的“炼金术”),他不仅清楚摄影机的位置,也对于宾客的走位一清二楚。如果说私人领域与空间对于二者都稀薄得接近空无的话,那是因为保罗更像是攀缘于空间之上的寄生虫,其纳粹军服与“说情者”克洛维组成的触手贪婪地吮吸着夏尔所剩无几的私人空间,这也就是说,克洛维充当保罗与外界的翻译器,为保罗的勾引注入难以置信的魔力。
2024.5.6 |
|
就和结尾一样,命运就喜欢开玩笑,其实并没有完全对立的生活,而是对立使之变得更加对立 |
|
展现了外界因素对人的致命影响,同时也告诫人们老好人行善的后果跟纵容邪恶其实是一样的。同时也是对这个骄奢淫逸作风的批判。 |
|
闹剧处女作,才气呼呼的。 |
|
社交大王成天派对学业女人双赢家与他来自外省的辛苦学习深陷爱人而双双失败的表弟 无论是结局还是叙事的走向都似乎在引我们得出后者是可鄙的反倒前者更加真诚无害 影片如同其追求自然光到暗得看不清的打光原则一般黑暗。里面的反犹和种族主义元素也很突出 盖世太保服秉烛朗诵瓦格纳和对黑人学生的驱逐伴随着将家砸得稀巴烂的醉酒意大利商人把派对推向万劫不复的堕落深渊 意欲逃离的弟弟无法抽身 这种悲观情绪如同文青的药 弥漫不止沉迷其中最后将自己吞噬。被塑造成空洞的女主游走在不同男人对她的定义当中 似乎在传统家庭主妇与新时代释放性欲的荡妇之外别无选择 这种无主体女性成了随后影史的某种经典形象成为新浪潮最糟糕的遗产。一些有趣的地方:穿插剧情中的写信段落由旁白带入动作,大量近景+特写,房间内的旋转与俯拍镜头,窗前架子上的小锡兵? |
|
据说脱胎于《疯狂的果实》? 轰趴仍然很引人,有青春就要物尽其用,我要女人,我要幸福 |
|
還真的是拍了個摩登版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然後古典的劇作手段再用也還是很有魅力的啊,是諷刺?是無奈?全片節奏控制真的無敵。好看! |
|
那届金熊奖评委会主席是罗伯特·奥尔德里奇呀。p.s.在电影中使用瓦格纳音乐的除了威尔斯和科波拉都有些不搭调,尤以本片的《女武神》(《牧歌》尚好)和筱田正浩的《干涸的湖》使用《女武神》为甚,《八部半》也不好,声音过分抢戏。 |
|
挺不错的... |
|
故事大部分时间让人莫名其妙,觉得里面的人都是疯子。表弟简直就是一个彻底倒霉催了的人。把妹失败决定发愤读书,结果还是挂掉了。想要杀抢了自己女朋友的表兄还是失败。最后被表兄失手杀了。整个电影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家白送巴尔扎克书的书店,不知道在巴黎哪个地方,现在还有没有送书活动? |
|
没讲啥,公益片,就告诫大家没事别瞎玩枪。 |
|
为什么不直接是兄弟呢?视听还是不如戈达尔侯麦他们。法国新浪潮的《女人就是女人》《女收藏家》《朱尔与吉姆》和这一部(里维特不知道有没有),再加上日本新浪潮的《疯狂的果实》,都是两男一女模式,有意思 |
|
巴尔扎克莫扎特疯狂趴体三人游戏神马的六十年代潮人们最喜欢了 |
|
镜头语言流畅而丰富,片头片尾两次镜头旋转,前缓后急,从初入红尘到心灰意冷,不同的眩晕。看的时候多次想到《疯狂的果实》,看完之后看短评发现有人说此片脱胎于《疯狂的果实》。 |
|
混乱的精神状态,糜烂的富华生活,纸醉金迷的快感,情欲四溢的放纵,黑暗里的狂欢,内心中的仇恨。人物的表演各有千秋,在幻灭的时空里交织出一段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也是隐藏在内心中的情绪,当可怖的枪声响彻了狭小的房间,仇恨掩盖了伪善,死亡揭露了罪恶。 |
|
第一次看夏布洛尔 真是意外的好看 这位新浪潮导演有点意思 老实叙事 也没侯麦那么老实专注于对白的构建 有点调皮 又不像特吕弗通过蒙太奇来调皮 印象深刻的是倒数第二场戏 那么长的一个黑夜都被熬出了恐怖片的感觉 结果压根什么都没发生 反倒是最后的死亡来的意外而猛烈剧情台词摄影都超棒 法国50s那么多有趣的导演 新浪潮很可以啊(话说书店老板是四百击里安托万的蛮不讲理老师吗) |
|
一部新浪潮抵得上一部巴尔扎克 |
|
好是因为年代早
如果把新浪潮的剧本拿到今天拍
或许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
|
结尾看似意外的死亡,多么灰色的讽刺和批判 |
|
前半部分更意大利,后半部分更雅克贝克和梅尔维尔,真是承前启后了 |
|
亲兄弟都有这种情况。。何况是。。表的。。 |
|
外省青年的悲剧。不动声色,没有好恶,只有蔓延开来的孤独感和悲剧。夏布洛尔果真一开始就这样。 |
|
可怜的外省青年之死 |
|
!
非常喜欢!
两次聚会都很《甜蜜的生活》,甚至出现了同样的配乐,欧洲人虚无的享乐都是一样的。
俄罗斯轮盘游戏开始后,每一个镜头都在疯狂渲染,十分希区柯克,惊悚感挥之不去,最后一镜留声机唱针弹起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即使第一个片源自我卡壳删减、后来的片源翻译奇差但还是拦不住我喜欢,准备看一次导评。) |
|
真的欣赏不来大师的作品,看来修行还不够。全片都是杂碎般的叙说着表哥淫靡的生活。而表弟则完全格格不入,他努力看书考试且专一的爱着女主。表兄弟两人完全就是代表着两种性格的对立面,表哥风流不羁、淫靡堕落;而表弟却是实诚专一、努力上进。原本以为最后表弟将会出人头地并成功获取美人芳心,可是结局的反转实在让人惊讶与意外,现实就是如此残酷,现实就是如此荒诞不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