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艺拉玛超宽银幕比例,场面恢宏;基本召集齐了50至60年代好莱坞西部片的各路大明星和大导演,星光闪耀;剧情跨度几十年,涉及三代人家园梦想,不可不看的西部史诗。 |
|
慕课老师讲到新艺拉玛宽银幕电影推荐的这部西部开拓史,使用并置的左中右三个镜头同时拍摄,拍出同步的三带胶卷,放映时用三台放映机,分块投射到弧形的宽银幕上,营造人眼中的真实世界。所以注意力都在这60年代的宽银幕了,当年的摄影视觉中心仍放在画面正中,所以居中的人物表情竟没留下什么印象,视线都停留在人物身边的景物上了。但是很有些镜头特别震撼,比如02:06:36——08:31,一群狂奔的野牛用两分钟的镜头解释了四个字,你忽然感慨,洪水猛兽为什么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故事比较散,还很多毛病不提了…
这么一部大气的60年代电影还是值得敬畏的。 |
|
剧本扎实,环环相扣。那个年代的大片,必须看高清 |
|
虽然还不到三个小时,但给人的感觉真……长!!!线索太散,与其说是「西部电影」倒不如说是「关于西部历史的小故事集锦」。从圈地、淘金热、南北战争、印第安人到车匪路霸,都齐全了。妈妈谈一会恋爱,儿子打一阵乱枪。从「信息」的角度上来说倒算量足料好,而且当中也不乏动人的桥段。 |
|
All the heritage of a people free to dream, free to act, free to move their own destiny. |
|
8。这么大制作的老片还真是没看过,各位巨星轮番登场,还有各种熟脸。通过一个家庭来展现美国的西部史,虽然带了点白人主义的色彩,不过史实就是这样。另,这种环幕不知道怎么拍的,效果好像不大好。 |
|
波澜壮阔的西部史诗,以一家三代人的命运展现蛮荒之地百年间的变迁与斗争。虽然某几段剧情太过琐碎平庸(最后一段竟然直接抄了下High Noon, 被雷到= =||| ),配不上“史诗”这俩字,但宽宽宽宽宽到头晕的宽银幕和宏大的场面实属震撼(大爱每段开始时旁白配的介绍性长镜头),数星星也很快乐。md, 威德马克太出挑了!吉米的角色Linus原定由Coop扮演,生前最后一片不是Western真的太遗憾了,况且还是作为经典西部片明星和西部人之父形象出现在这种规模的大片中,好在有挚友接过帮忙完成。很奇妙的是没去查trivia之前窝就隐隐感觉Linus像是Coop的角色,感谢吉米的呈现,虽然miscast确实。 |
|
两个半小时描绘了一家三代西部拓荒者形象,时间跨度和信息量很大,人物特征明显又真实。远景镜头浩荡。第一次看西部电影大师John Ford的电影。剧情逻辑性有些奇怪,莫名的起因。因为是三节式,过渡很突兀。 |
|
电影完全是一段浸润在音乐中的拓荒历程,与绘画般精美的画面一起,共同组成了一部从听觉到视觉全面优秀的史诗片,而有些零散的故事也并不妨碍电影中心的表达。这是美国人拓荒精神的赞歌,在某些时刻,你肯定能够感受到这种历史所蕴含的艰辛和勇气,并被这种强大的能量所感染。 |
|
连我这个乐盲都知道配乐和插曲太牛掰了!!!太牛掰了!!!音效也非常赞,可我的电脑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了,我越发幻想一台好音响配上这部电影。大牌云集,可一半是路人。 |
|
六十年代初的美国意识形态还处在积极干预远东事务的狂热期,好莱坞也积极配合鼓吹征服和扩张,西部片就是表达这种精神的最佳类型载体,即使殖民原罪情结都要服从大局暂时抛于脑后,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印第安人一定成为剧情中的主敌。粗略算算,影片有头有脸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是死于挑战自然(女主的爸妈)和白人的内战(男主的父亲),甚至最剑拔弩张的火车改线违背协议惹恼土著的桥段,画面直呈的白人伤害也完全来自于非直接人为因素的野牛狂奔!显然影片主创试图在主动配合意识形态紧迫性与道德抵触殖民原罪的敏感性之间寻找到某种平衡点。可三位导演的分摊篇幅却是失衡的:哈撒韦一个人包办了影片的前半程,约翰福特的内战部分只有十五分钟?!……PS那听着耳熟的画外旁白果然来自一位大牌明星:斯宾塞·屈塞,时年已过花甲六十有二。 |
|
以一个家庭为线索,展现了美国西部开拓的历史进程。具备了一切西部片的元素:印第安人、马车、农场、牛仔、铁路、警长、不法之徒、枪战……可谓西部片的集大成者。可惜影片的故事拼凑痕迹比较明显,风格不够统一(三位导演执导);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但细节略显平淡。 |
|
Home in the meadow |
|
1.三镜头组合的画面信息量非常辽阔深远。2.历史背景比故事本身更引人。3.美国梦的开始处,绝对主旋律。4.讲开拓者的悲苦,其实也是掠夺史,印地安人才是最终牺牲品。5.由此想一个国家建立,必定是一部分人的幸福凌驾了另一部分人痛苦,世间事,大概如此。6.可能主要为演史,演员着力均匀。 |
|
西部西部,大牌云集,史诗巨制 |
|
太棒了这部戏,影史经典,经典中的经典,人生的一切都在这里了。导演用客观而不是人性、正义的角度,描述这段历史,带着欢笑、激情、眼泪、梦想,失落、最后却不是对生命的热情,这就是正能量的本质。太好了这部戏!!!这才是当之无愧的史诗! |
|
太NB太霸气了。配乐很美国。 |
|
a home in the meadow |
|
具有史诗气质的美国西部大开拓壮观图景。2.89:1的超宽画幅展现了气势恢宏、壮丽雄浑的西部风光和历史的深广,与创业史相得益彰。整片群戏调度都十分精彩,摄影华丽、转场流畅。剧情四个段落以一家三代人的坎坷经历,呈现了一批批拓荒者、先锋派、冒险者的西部探索、寻金、创业之路,表现开拓者们野心勃勃但也吃苦耐劳,勤奋励志但也凶悍残酷,在无情掠夺强占原住民土地和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征战、夺取、交易,逐步脱离早期野蛮残暴,建立西部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建设乡镇、推进机器文明、普及法治,成为了繁荣城市的开端。期间不同势力不同族群不同群体间各种恩怨情仇、血雨腥风也埋藏于西部广袤的土地中,成为历史沉积(结尾火车擒凶不错)。“历史”由胜利者书写,西部开拓者们的强悍坚韧创造的“勇气荣耀”也被记入史册,湮灭了印第安人的悲歌。 |
|
3.5 虽然叙事不咋样但得承认视觉上确实颇为壮观。 |
|
7/10。扩展空间范围的弧形画幅,摄影机被架在木筏、牛头上制造呼啸而来的氛围,火车迎战劫匪的仰拍跌落物和反方向的运动镜头,都极富构图张力;每段少不了跋山涉水的爱情偶遇和剑拔弩张的族群冲突,泼辣女性不做生育机器堪称形象突破。对西部神话缔造美国精神的认同,时间跨度大、主线模糊也不觉腻烦。 @2015-07-02 22:45:39 |
|
美国标准电影,保祖国就是保家乡,新艺拉玛真无聊 |
|
大牌导演,大堆头明星,讲述19世纪美国征西历史,场面壮观,布景华丽,有一流史诗大片的气派,但故事讲得比较枯燥,说好听点叫编年史,说难听点就是流水账,将一些特定年代的具体事件做了罗列,几段故事的风格过渡也不佳,像是看了冒险片、动作片、战争片、西部片、爱情片的大合集 |
|
所谓史诗性,首要有足够的时间长度(比如,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民族、国家的一生),再次有特别的精神气韵(一般来说,筚路蓝缕、野蛮却也原始、粗犷、荡气回肠的从无到有的开拓精神即是),第三,就是英雄人物在其中的表率、奉献牺牲乃至影响众人的生命底色。
此片蜻蜓点水般描画了美国白人登陆、西部淘金或开发、南北内战前后及大概统一后的一段历史,可以说,场景、音乐、主要事件侧写融为一体,确实当得震撼两字。
特别要提的,是片中描画家族女性掌舵撑船、自由恋爱、承父辈志开疆拓土、追求富足生活等片段,成为全片的主要脉络贯穿始终,既表达着导演对美国女性的特有态度,也蕴含着别样情感。
|
|
D/的确利用了宽银幕下鱼眼镜头与普通镜头、中近景和远景的视觉差异。尤其是鱼眼镜头所缔造出的舞台感、不真实感与其他镜头中截然不同的迫近的真实感,所以达到了一种寓言性与历史真实性的错位。但除此之外真的太像一部西部片叙事模版说明书了,而且《我和我的祖国》味儿太冲了…… |
|
7.影视大战中的宽银幕革命,风光剧情片。影片同样是电影胶片格式史上的重要时刻,三台摄影机以其无缝衔接的素材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宛如当今超广角摄影镜头的扭曲效果。 |
|
美国建国时,领土只有东部海岸线的十三个州。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美国人把边界扩张到了西海岸。西部拓荒的历史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自由大胆地建立新世界、新秩序。[西部开拓史]是一部颂扬“美国梦”的电影。拓荒者向西移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土著居民的双重威胁下,开启新生活。四位导演负责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涵盖了西部拓荒、南北战争、淘金热、西部社会制度建设、以及抢夺土著土地的历史。它将“美国梦”的实现归功于积极冒险的美国人。他们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为了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克服不利处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体都将发挥巨大作用。正是他们的付出,才创造了各种奇迹。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样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也算是逆潮流而行。 |
|
效果大片。每一段都设计了动作大场面。结尾处火车对打戏是被警察故事直接抄去了么。。故事贪多有点点讲不烂,意义展现上远不如河湾,也不如红河谷。米高梅公司似乎偏爱这类恐龙也似群星璀璨的巨片。 |
|
普莱斯考特家族的西部史诗,包含的西部东西太多了,开荒农场、淘金、篷车迁徙、赌徒、铁路、南北战争、印第安人、亡命徒,各方面都是按照史诗级水平拍摄的,但是因为包含人物的过多,162分钟也难以深刻的去表达内容,全片大牌云集,感觉看到了所有西部名角,全片的超宽镜头让整部电影更显宏大壮阔。 |
|
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吧,集锦片一般都是这样。第二段淘金戏最出彩,平原马车大战是高潮,其次是第一段急流,约翰福特导演的中段南北战争反倒是这里面最平淡无奇的,第四部分铁路和第五部分不法之徒都挺无趣,最后一段火车枪战是高潮戏,剧情类似《正午》但并不特别出彩。对集锦片从来不要抱高期待。 |
|
第一代开拓民淹死在漂流木筏上,第二代在他们下葬的地方建立了农场,第三代用枪沿着铁路划定秩序与法律,第四代又唱着第一代的歌前往新的开拓地。想写史诗,剧本里真是一点赘言都不能有,谁能想到两个连襟变老的镜头都没有,直接就去世了。 |
|
泛泛而谈 / 喜欢对妹妹的女性形象的塑造 / 印象较深的场景是《南北战争》里的那段戏,对立阵营的二人在对话中察觉到这场战争的欺骗性,本来A和B已经决定一起逃跑了,未料到在逃跑时碰到某方阵营的将军,本来A是扭头要走的,B却执意拉着A,要听完将军说的话,然后,A突然拿出枪对准对立阵营的将军,情急之下,B马上开枪把A杀死了。他们只做了很短时间的挚友。为什么? |
|
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
|
片子是一般 而且太主旋律 不過音樂和畫面確實贊 可惜我只能看到smile box版的 囧 |
|
还不错,画面很独到 |
|
粗略算了一下,主演导演编剧,前前后后,获奖14次,提名47次 |
|
由于想表达太多主题,所以最后一个都没讲清。 |
|
充满了开拓与进取心的西部史诗,这比拖沓缓慢的西部往事好看多了,电影结束之后,家在草原上这首插曲依然余音绕梁 |
|
那首home in the midow真是传世经典,虽然只是在电影中第一次听到,却有耳熟能详的感觉。人物老得太快,看到一半不得不返回去才分清楚了谁是谁。生活多美好的男主在这里变成了脸瘫。。与印第安土著的战斗非常激烈,也是全场的高潮,那轰轰而过的群牛战斗部队,速战速决高效命中,场面实在是震撼。 |
|
福特大爷们,拍宽屏爽不爽?是不是真心觉得拍成记录风格更好看? |
|
全片包括三段故事:《河流、平原、非法之徒》,由亨利·哈撒韦执导;《南北战争》由约翰·福特导演;《铁路》由乔治·马歇尔执导。新艺拉玛环幕效果要是在电影院看估计很震撼,在电脑上看有点怪怪的,好在蓝光版画面很漂亮。演员阵容不用说,可惜在故事上就欠缺了点,普及历史的主旋律罢了。 |
|
华丽流水账。对Debbie Reynolds倒有点改观。 |
|
最爱第二个故事,而第三个和第四个故事则是最弱的部分。 |
|
黛比雷诺兹太可爱太漂亮啦! |
|
美国建国大业加西部大开发,面条一般的新艺拉玛体超宽银幕,使用三架摄影机拍摄,三架放映机放映,165度绝眦视角,五六十年代,好莱坞最大的对手变成了电视,为了竞争,好莱坞拒绝卖片源给电视,而且采取各种手段革新技术,本片的超宽银幕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种刀削面式的长条子银幕实在影响观感 |
|
美国人赢得了那片土地,所以他们书写了历史,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血腥,但对于土地上的大部分人来说或许他们也只是为了生活。三个故事像是对应了三段变迁史,开拓、发展、稳定,一家四代人经历了各自的人生,但其实也只是跟随着世界的变化,不过至少他们还是有选择的。 |
|
真正的西部史诗,能看出约翰福特当时的野心何其之大,西部片的崛起是美国20世纪的造神运动,约翰福特无疑是最杰出的工匠 |
|
画面很经典,对宏大叙事的驾驭能力就显得一般 |
|
把家族命运放到整个西进运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包含了西部片的所有经典元素。但可惜的是叙事上断裂感过于明显,三个导演把整个故事撕裂成饱和度不一的五个小故事,过于刻意和形式化。在主题的表现上洗白意图过于明显。 |
|
美国西部的「建国大业」,由一家四代人以小见大的方式回顾1839-1889的西部历史。约翰·福特虽挂名第一位,其导演的段落只有从1小时30分-50分之间的短短20分钟。画质清晰精致不输当下水平,新艺拉玛体在普通屏幕上无法真正体会。PS.有意思的是,黄金三镖客的坏人和丑人分别出现在一头一尾两伙强盗里。 |